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2509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 按章节 分课时 必修一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7)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

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

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

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

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

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

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

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

(14分)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4分)

【考点】

(1)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六枚御玺的名称,可以看出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如何运作的,即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答案】

(1)水平1:

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4分)

·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水平2:

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2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其他答案:

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考查要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周代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地方诸侯分权共同管理国家,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皇帝任命郡守县令代表皇帝管理地方;

分封制下依靠宗法血缘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等级关系分明,郡县制下郡守县令都有皇帝直接任免,没有严格等级关系,都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

因此周代到秦国墓葬的变化反映的是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向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政治的政治变迁。

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维系的关键与前提是井田制和大宗小宗的血缘关系,而非经济发展;

B项表述错在混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天子间分权体制;

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瓦解。

 

(2013年高考·

浙江卷)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

[解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了秦朝的统一,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图片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为战国时期的楚国、赵国、魏国、韩国、齐国和燕国。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和齐国。

A项对应赵、魏、楚、齐四国,符合史实,故本题应选A项;

B项对应赵、楚、齐、燕四国,应改为赵、楚、燕、齐四国,故排除;

C项对应楚、魏、齐、韩四国,应改为韩、魏、楚、齐四国,故排除C项;

D项对应韩、魏、齐、燕四国,应改为韩、魏、燕、齐四国,故排除。

答案:

A

(2013年高考(北京卷))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

C.汉D.唐

解析:

随着争霸战争的进行,到战国时期,剩下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最终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废除周初的分封制,推广郡县制。

材料中的“并四海,交易古制”正好与此对应,故选B项。

答案B

(2013年高考(上海卷))5.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

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

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

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候,

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以宗法制为基础,实

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国,以藩凭周”。

将宗室、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

秦统一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推广郡县制。

故应选D。

【答案】D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选择题

2012年题组

1.(2012·

重庆文综卷·

13)《史记·

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

“天下苦

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

【考点】秦末农民战争

【解析】本题实际是重现秦朝的暴政与封建社会弊端的理解。

秦朝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排除①②;

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出现刑罚严酷,而土地兼并现象是封建社会无法根除的,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D项正确。

2.(2012·

海南单科卷·

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

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始王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

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2011年题组

1.(2011·

全国新课标文综·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

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

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

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C

2.(2011·

海南单科·

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解析】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A。

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排除B。

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答案】C

2010年题组

1.(2010·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

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2.(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

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

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答案】D

3.(2010·

山东文综·

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

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

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

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4.(2010·

北京文综·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2009年题组

1.(2009·

重庆文综·

12)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解析】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天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了禁私学、焚书坑儒等极端措施,故D项错误。

2008年题组

1.(2008·

江苏单科·

1)“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

【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

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

应选C项。

【答案】C

2.(2008·

上海单科共同部分·

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把握,最早推行郡县制的、建立中央集权制的是秦朝,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2007年题组

1.(2007·

广东单科·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A项与统一不符;

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

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2.(2007·

宁夏文综·

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解析】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汉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答案】A

二、主观题

1.(2011·

福建文综·

38)(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

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秦史》

材料二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没有开化得中国佬”图16“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图17“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

(12分)

【解析】第一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

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事事而制之。

”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

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第二问,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

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

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

第三问,材料四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造成的。

第四问,“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

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

一边倒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条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1)王夫之:

顾炎武:

作用:

(2)看法:

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

外部原因:

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

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

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

国内外环境:

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

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2.(2011·

浙江高考文综卷)(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

……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

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解析】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

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

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

(8分)

(2)地方权势过大;

君主专制。

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

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3.(2011·

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解析】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1)统治阶级在西周由市习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多出身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注:

本资料由《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独家提供。

试题精选自2007—2012年全国各地所有高考试题分解而成,排版工整、合理,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大同行指正、批评。

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尊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把该资料上传到其它网站,谢谢合作!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名题精解》栏目分课汇总(岳麓版)

名题分解组:

吴霞(QQ:

993934625) 

龚哲山(QQ:

351520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