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250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5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第8讲.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第8讲

主线一 1840~1945年列强侵略和中国反抗的历史可分为两大阶段

(1)1840~1900年: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901~1945年:

由多国共同侵华演变为一国单独侵华,日本成为侵华主力。

主线二 中国军民在每次外侵威胁时,均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击斗争,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史,也是抗争史。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首次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2)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完成了推翻封建帝制的任务,建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

主线三 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大革命、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大阶段,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重任,其间先后克服了“右倾”、“左”倾错误,由幼稚走向成熟,建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

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对商品输出的要求。

3.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

“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结果:

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3.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2.结果:

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3.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3.影响: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五、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年)

1.原因:

根本原因是日本长期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直接原因是经济危机的打击。

2.表现:

军事侵略,经济侵略。

3.结果:

日本战败投降,是百年来中国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对列强侵华的四方面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的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4)关于列强侵华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先进的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投资场所;对中国而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最主要的,我们应看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

[真题例证1] 列强侵略下清政府的外交转变

(2013·课标全国卷Ⅱ,29)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

故C项符合题意。

[考向预测1] 近代租界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

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

”材料说明租界是(  )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集中展现了西方文明,故A项正确;租界的确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不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租界是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非常态通道,而非最佳通道,故C项错误;材料展现了西方经济近代化的成果而非政治文明成果,故D项错误。

2.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五大影响

(1)列强侵华方式:

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内容:

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

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真题例证2] 中日双方对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记述的差异

(2010·课标全国卷,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A

解析 中方强调日军首先轰击我军,日方则强调中国首先进攻,可见C、D两项都不对。

题干中中日双方的相关记述都很清晰,与B项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相矛盾。

[考向预测2] 甲午中日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学者马勇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

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

这是因为这个条约(  )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B.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D.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答案 D

解析 《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大规模的拆迁、征地,让无数农民脱离土地,成为流浪者,而各级官吏的不尽责和偏袒,使中西文化冲突加剧,故D项正确。

3.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组织领导:

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

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

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

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真题例证3] 南京国民政府争取外部援助的外交努力

(2014·课标全国卷Ⅱ,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11月”进行分析。

1937年11月正处于中国淞沪会战晚期。

日本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逼近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故本题选择A项。

B、D两项并不是当时顾维钧的主要想法,而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向预测3] 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中国抗战的关注

如图是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的封面,标题是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

文字内容:

(为了抗日)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这表明(  )

A.国民政府努力争取国际势力的支持

B.中国战场的抗战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C.美国舆论正面关注中国政府的抗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抗击日本

答案 C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争取外部势力支持抗日,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38年1月”,尚处于日攻中守时期,故B项错误;美国《时代》周刊刊登蒋介石夫妇,“(为了抗日)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表明美媒正面评价国民政府的抗日,故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1942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短板19 调动基础知识不力,史论结合的能力欠缺

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查短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调动知识不力,论证历史结论就会出现错误。

例如本题题干史料的历史结论是甲午中日战争前,西方人士预测“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选项A中的史实错误,有的考生因基础知识不牢固而误选A项。

实际上,清政府对军队西式改革在洋务运动时期有过,在清末新政中有过,甲午中日战争前军队的西式改革并未完成,故A项错误。

B、D两项不能论证“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排除。

补短 弄清题干史料中的历史结论,正确调动基础知识进行论证。

例如本题题干史料的历史结论是:

“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调动相应的基础知识:

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工业和军事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创办近代海军等,这些军事方面的成果是支撑这一历史结论的重要史实依据。

故C项正确。

答案 C

[针对练1]

(2017·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普鲁斯在致英外交大臣的信中说:

“在过去十二个月中,造成了一个倾心于并相信(同外国)友好交往可能性的派别,有效地帮助这一派人掌权,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成就。

(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

”据此可以推知(  )

A.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开始彼此结合

B.道光帝被迫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C.清朝答应了列强全面修约的要求

D.满汉官僚集团实现了政治联合

答案 A

解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与材料中“1861年”“在北京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这个政府的顾问”相符,故A项正确。

一、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2.纲领

(1)前期的《天朝田亩制度》:

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2)后期的《资政新篇》: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进程: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天京陷落。

4.作用:

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二、辛亥革命

1.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3.成果: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以美国民主政治为蓝本进行政权建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评价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