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81951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生儿诊疗常规.docx

新生儿诊疗常规

新生儿诊疗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有发热及感染史。

3. 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混浊或发臭。

4. 接生时消毒不严或过多产程操作。

5. 早产、小于胎龄儿、有免疫缺陷病者易感染。

6. 皮肤粘膜损伤史,脐部感染史。

7. 气管插管、脐血管或外周静脉插管史,抢救器械消毒不严,医疗用品被污染。

8. 患儿常表现吃奶少、吸吮无力,少哭,哭声低微,精神萎糜,嗜睡,面色发黄、发青、发白、发灰,发热或体温不升。

重症者拒奶、不哭、不动、神志不清、面色不佳、体温不升。

【 检 查 】

1. 全身检查:

黄疸迅速加重、肝脾肿大、出血倾向、贫血、休克、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大理石花纹、脉细而速、肌张力低下、尿少、尿闭、腹胀。

2. 出现化脓性病灶。

3. 血培养:

有条件者可作厌氧菌培养,L型细菌培养。

4.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5.C反应蛋白(CRP)增高。

6. 疑宫内感染查脐血IgM,胃液涂片查细菌,脐带及胎盘病理学检查有绒毛膜炎,血管炎等改变。

7. 其他培养:

从尿液、脑脊液、 浆膜腔液或非暴露病灶分离或涂片找到同一细菌。

8. 有条件作对流免疫电泳:

以了解新生儿体液(血液、 脑脊液)存在的细菌抗原,作败血症的病因诊断。

【 诊 断 】

根据以上病史、症状、体征分析及通过血液方面的特殊化验检查及其他病灶、体液的有关检查即能准确作出对本病的诊断。

【 治疗原则 】

1. 一般治疗:

安静,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和缺氧,输血、血浆支持疗法。

局部病灶处理。

2. 控制感染:

选用杀菌性抗生素。

常选用氨苄青霉素、头胞派酮钠治疗,严重感染患者可选用头胞曲松钠、头胞呋辛钠治疗。

3. 对症治疗:

抗休克,控制心衰,同时治疗并发症。

4. 免疫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可输注白细胞,或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

5.清除局部感染灶。

( 胡珺伟 )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在妊娠期感染。

3. 胎膜早破、急产、滞产、反复经产道检查。

4. 婴儿出生有窒息史,生后有感染病人接触史及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等病史。

5. 接受侵入性操作和检查等医源性因素。

6. 吃奶少或拒乳、反应低下等一般症状及咳嗽、喘、吐沫、呛奶等呼吸道症状,体温不升或发热。

【 检 查 】

1. 体格检查:

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罗音的性质及特征,重症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异常的表现。

2. 血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学检查、血气分析等实验室检查及摄胸部X片等。

【 诊 断 】

1. 根据上述病史、临床表现及胸部X光片等辅助检查可确诊。

2. 需与大量羊水吸入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透明膜病等鉴别。

【 治 疗 】

1. 呼吸道管理雾化吸入,体位引流,定期翻身、拍背,及时吸净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 供氧有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时可根据病情及血气分析结果选用鼻导管、面罩、鼻塞CPAP给氧,或机械通气治疗,使血气维持在正常范围。

3.抗病原体治疗病原未明选G+和G-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病原明确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

4.支持疗法纠正循环障碍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每日输液总量60-100ml/kg,输液速率应慢,以免发生心力衰竭及肺水肿;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供给,酌情清迈输注血浆、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 胡珺伟)

新生儿窒息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母孕期患病史;多胎、羊水过多;胎盘、脐带异常;分娩异常及用药物均可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窒息。

3. 缺氧首先出现胎儿胎动增加、胎心增快,如缺氧持续,则胎心减慢、胎动减少。

【 检 查 】

1. 体格检查:

娩出后在复苏的同时在1分钟内对呼吸、心率、皮肤颜色、肌张力、对刺激的反应等进行评估。

2. 血气分析。

3. 检测窒息缺氧后可引起的多脏器损害:

测血糖、血钙、血钾、血钠、心肌酶谱、肾功能、摄胸部X光片、脑B超、脑CT等。

【 诊 断 】

孕期及分娩中有缺氧史,出生Apgar1分钟评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若生后1分钟Apgar评8~10分,而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亦属窒息。

有条件单位可做脐血PH检测以作为Apgar评分的补充。

【 治 疗 】

对宫内窘迫胎儿进行处理及监护,做好复苏的准备,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员进行迅速、正确、有效的复苏。

复苏方案:

采用国际公认的ABCDE复苏方案。

①A(airway):

清理呼吸道;②B(breathing):

建立呼吸;③C(circulation)维持正常循环;④D(drugs)药物治疗;⑤E(evaluation)评估。

1. 立即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有羊水胎粪吸入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行气管内清理,操作在1分钟内完成,确保呼吸道通畅。

2. 建立呼吸、增加通气、保证供氧。

有重度窒息需较长时间加压给氧、应用气囊面罩复苏器仍然紫绀及需气管内给药者给予气管内插管,频率以40次/分为宜。

3. 建立正常循环,保证足够的心搏出量。

胸外按压心脏以拇指手掌法为佳,心脏按压频率与人工呼吸频率之比为3:

1。

4. 根据病情选用药物辅助复苏:

①——ml/kg,5分钟后可以重复1次。

②扩容剂:

给药30秒后,若心率<100次/分,并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时,给予生理盐水,剂量为每次10ml/kg于10分钟以上静脉缓慢输注。

大量失血需输入与新生儿交叉配血阴性的同型血。

③碳酸氢钠:

在复苏过程中一般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

5. 复苏后监护与转运:

评价、监护、保温、减少氧耗。

6.有感染可能者用抗生素防治感染,保证营养供给。

一般采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孢呋辛钠等,任选一种,疗程3-5天。

( 刘燕飞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本病多见于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以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3. 胎龄较大,但有宫内窘迫和出生窒息史,孕母产道流血的婴儿发生该病也较多,男性婴儿较女性婴儿多发。

4. 糖尿病母亲婴儿及剖宫产婴儿较多见。

5. 多数生后情况尚可,6~12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青紫。

【 检 查 】

1. 体格检查:

缺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音的改变,肺部罗音的出现及特征,呼吸衰竭的表现。

2. 实验室检查:

①泡沫试验:

取患儿胃液或气道吸引物1ml加95%酒精1ml,震荡15秒,静置15分钟后沿管壁有多层泡沫形成则可除外RDS,两者之间为可疑。

其原理是由于PS利于泡沫的形成与稳定,而酒精则起抑制作用。

②肺成熟度的判定:

测定羊水或患儿气管吸引物中卵磷酯与鞘磷酯比值(L/S),若≥2提示“肺成熟”—2可疑,<1.5肺未成熟;PS中其他成分的测定也有助于诊断。

③血气分析:

pH和动脉氧分压(PaO2)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碳酸氢根减少,通常是其常见表现。

3. 胸部X线片:

本病的X线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是目前确诊本病的最佳手段。

①两肺呈普遍性的透过度降低,可见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颗粒网状影,即毛玻璃样改变;②在弥漫性不张肺泡(白色)的背景下,可见清晰充气的树枝状支气管(黑色)影,即支气管充气征;③双肺野均呈白色,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即白肺。

4.超声破检查:

有助于动脉导管开放的确定。

【 诊 断 】

1. 有上述病史,生后12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气三凹征、呼气呻吟,胸部X光片呈现毛玻璃样改变及支气管充气影可诊断。

2. 鉴别诊断:

①湿肺;②B族链球菌肺炎;③膈疝。

【 治 疗 】

1. 一般治疗①℃。

②监测:

体温、呼吸、血压和动脉血气。

③保证液体和营养供应:

第1天5%或10%葡萄糖液65-75ml/(kg·d),以后逐渐增加,液体量不宜过多,否则易导致动脉导管开放,甚至发生肺水肿。

④纠正酸中毒。

⑤抗生素:

原则上不主张使用,但若合并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2. 氧疗及辅助通气疑诊病人应及早摄胸部X光片,确诊后根据病情选用CPAP、IPPV。

3. PS替代疗法已确诊的RDS或产房内防止RDS的预防性应用。

4.关闭动脉导管①限制入液量;②吲哚美辛;③布洛芬;④手术治疗。

 

【 疗效标准 】

无合并症患儿,生后60~72小时病情好转,72小时以后便可撤离呼吸机,如呼吸机治疗时间延长,要考虑气漏、动脉导管开放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 刘燕飞)

新生儿出血症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产前用药(抗惊厥药、抗凝血药、利福平、异烟肼)史,孕母既往妊娠出血史,家族出血史。

3. 患儿多母乳喂养,未用维生素K,有肝胆疾病、感染、缺氧病史。

4. 多数在生后2~3天、迟可达6天发病。

5. 由于腹泻、服用抗生素可在1~3个月诱发迟发性出血。

【 检 查 】

1. 体格检查:

出血部位、特点、程度、是否伴有失血性贫血、休克及脏器功能障碍的表现。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s试验。

【 诊 断 】

1.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小板、出血时间正常可确诊。

2. 需与咽下综合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美克尔憩室、DIC鉴别。

【 治 疗 】

1. 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

2. 严重大量出血,立即输新鲜全血或新鲜血浆。

3. 对症处理:

局部止血、静脉营养等。

4. 其他:

保温、供氧、纠正酸中毒、维持电解质平衡、治疗原发病。

( 胡珺伟 )

新生儿黄疸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患儿父母有黄疸、遗传代谢病家族史,患儿父母血型。

3. 孕母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史、输血史、分娩过黄疸新生儿病史。

4. 患儿有窒息、缺氧史。

5. 患儿有宫内感染史或感染性疾病患病史。

6. 患儿有内出血病史。

7. 黄疸出现在生后24小时内、进展快,或消退延迟, 伴吃奶差、呕吐、腹泻、体温波动等。

8. 黄疸退而复现。

【 检 查 】

1. 体格检查:

黄疸的分布、程度、颜色,有无贫血、肝脾肿大及核黄疸的神经系统体征。

2. 血常规、血型、网织红细胞、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检测。

3. 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抗体释放试验、抗体效价测定。

4.G-6-PD活性测定、血红蛋白电泳。

5. 血培养、肝功能、转氨酶、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TORCH血清学检测及基因诊断(PCR)。

6. 碱性磷酸酶、B型超声、同位素扫描、CT等。

【 诊 断 】

1.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确诊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的致病原因。

2. 需与生理性黄疸鉴别,以及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及混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之间的病因鉴别。

【 治 疗 】

1. 光照疗法。

2. 药物治疗:

酶诱导剂:

苯巴比妥、尼可刹米。

输白蛋白、血浆、纠正酸中毒。

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原发病。

肝泰乐、胆酸钠保肝、利胆。

中药退黄。

3. 一般治疗:

保温、供氧,尽早开奶,尽快排出胎便,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竟争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或白蛋白竟争结合位点的药物。

4. 胆道闭锁确诊后手术治疗。

( 刘燕飞)

新生儿低钙血症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孕母患有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低钙血症、维生素D缺乏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3. 患儿早产、低出生体重、有缺氧病史。

4. 牛乳喂养或人工喂养。

5. 曾注射碱性药物或用枸椽酸钠抗凝血换血。

6. 有不安、易激惹、惊跳、惊厥等神经症状。

【 检 查 】

1. 体格检查:

震颤、惊厥、呼吸暂停或呼吸改变,肌张力、腱反射的改变。

2. 血钙、血磷、血镁测定,有条件可做24小时尿钙测定及血甲状旁腺激素的测定。

心电图检查。

【 诊 断 】

1. 根据母亲饮食史、疾病史及围产期病史,婴儿胎龄、分娩情况,生后病史、饮食及临床表现,血清钙<1.75mmol/L(7mg/dl),游离钙<0.9mmol/L(3.5mg/dl)可确诊。

2. 需与低镁血症、低血糖症、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原发性呼吸暂停鉴别。

【 治 疗 】

1. 钙剂治疗:

确诊为低钙血症者,立即静脉注射钙剂,10%葡萄糖酸钙2ml/Kg/日,用等量的葡萄糖稀释后缓慢注射,输注过程中监护心电图或监测心率,心率在80次/分以下停用。

2. 补充维生素D,提倡母乳喂养。

3. 低钙血症不易纠正,可能合并低镁血症者,给予镁剂治疗。

4. 止痉、降颅压、对症处理。

( 胡珺伟)

新生儿低血糖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母有糖尿病、妊娠高血压、胎盘功能不全史。

3. 早产、巨大儿、小于胎龄儿,有窒息、重度溶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严重感染、硬肿症者。

4. 迟开奶、摄入不足。

【 检 查 】

1. 全身检查:

反应差、阵发性发绀、多汗、面色苍白、无力及神经系统症状者。

2. 血糖测定<2.2mmol/L;生后1小时内监测。

3. 反复发作或持续性低血糖,应测血胰岛素、T4、TSH、生长激素和皮质醇,必要时作B超或CT检查。

【 诊 断 】

1. 具有以上病史者,应结合临床表现做相应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2. 对顽固、反复发作、 严重的低血糖患儿多由于先天性内分泌疾病和遗传性疾病引起,应做有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找出原发病。

【 治疗原则 】

1. 无症状性低血糖能进食者可先进食,或口服10%葡萄糖液,早开奶。

并密切监测血糖,低血糖不能纠正者可静脉输注葡萄糖,按6~8mg/(kg.min)速率输注,每小时监测血糖1次,并根据结果调节速率,稳定24小时后逐渐停用。

2. 症状性低血糖可先给予一次剂量的10%葡萄糖200mg/kg(2ml/kg),按每分钟1.0ml静脉注射;以后改为6~8mg/kg.min维持,以防低血糖反跳。

每小时监测血糖1次,并根据结果调节速率,正常24小时后逐渐减慢输注速率,48~72小时停用。

低血糖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加用氢化可的松5mg/k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或泼尼松1~2mg/(kg.d),口服,共3~5天,可诱导糖异生酶活性增高。

极低体重早产儿对糖耐受性差,输糖速率﹥6~8mg/()易致高血糖症。

3. 持续性低血糖①婴儿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首选二氮嗪,每日5~20mg/kg,分3次口服。

如无效可用二线药物奥曲肽,每日5~25ug/kg,6~8小时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②高胰岛素0.02mg/k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或1~20ug/()静脉维持,该药仅作为短期用药。

CHI药物治疗无效者则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先天性代谢缺陷患儿应给予特殊饮食疗法。

【 疗效标准 】

1. 治愈:

低血糖表现消失,空腹血糖正常稳定。

2. 未愈:

低血糖表现基本消失,空腹血糖大致正常或正常尚未稳定。

( 刘燕飞)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缺氧因素:

宫内窘迫、出生时窒息、反复呼吸暂停、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病史。

3. 缺血因素:

心跳骤停或严重心动过缓。

4. 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有无意识障碍、吸吮、觅食反射、惊厥等症状。

【 检 查 】

1. 全身检查:

重点查意识、肌张力、有无惊厥、前囟张力,瞳孔大小、呼吸节律、吸吮及拥抱反射情况。

2. 神经系统检查:

瞳孔大小、前囟张力、颅缝、原始反射、肌张力的改变。

3. 临床分度:

分轻、中、重度(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惊厥,中枢性呼衰,瞳孔改变,前囟张力,病程及预后情况来分度)。

4. 血常规、血液生化检查、血气分析。

5. 经前囟头颅B型超声检查。

6. 头颅CT及MRI检查。

7. 必要时腰椎穿刺查脑脊液。

【 诊 断 】

通过上述病史、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特殊检查及血液生化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应与新生儿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及其他惊厥病因相鉴别。

【 治疗原则 】

1.支持疗法:

①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是支持疗法的中心,保持PaO2﹥60—80mmHg、PaCO2和pH在正常范围。

根据血气给予不同方式的氧疗,严重者可选用机械通气、NO吸入,但应避免PaO2过高或PaCO2过低。

②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流灌注是支持疗法的关键措施,避免脑灌注过低或过高。

低血压可用多巴胺2~5ug/(kg.min),也可加用等剂量的多巴酚丁胺。

③~5.55mmol/L(75~100mg/dl)】,以提供神经细胞代谢所需能源。

2. 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为20mg/kg,于15~30分钟静脉滴入,若不能控制惊厥,1小时后可加10mg/kg。

12~24小时后给维持量,每日3~~0.3mg/kg静脉滴注;或加用水合氯醛50mg/kg灌肠。

3.治疗脑水肿:

避免输液过量是预防和治疗脑水肿的基础,每日液体总量不超过60~~1mg/kg

~0.5g/kg,静脉注射,每6~12小时1次,连用3~5天。

一般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

;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措施。

目前国内外已用于临床,其安全性、疗效已经得到初步肯定。

应于发病6小时内治疗,持续48~72小时。

5. 改善脑细胞缺氧及代谢障碍:

用能量合剂、脑蛋白水解物、维生素B6。

6.新生儿期后治疗:

病情稳定后尽早行智能和体能的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 疗效标准 】

治愈:

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快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症状消失、反应好、吃奶好,一周即可出院。

( 刘燕飞)

新生儿颅内出血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产伤:

臀位产、急产、胎吸、产钳等手术产。

3. 缺氧:

窒息、产程过长、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全、脐带脱垂以及母亲患严重疾病。

4. 出生后有烦燥、凝视、呻吟、尖叫、惊厥,早产儿有嗜睡、反应差、拒奶、肌张力低下等抑制症状。

5. 常有呼吸不规则。

【 检 查 】

1. 全身检查。

2. 神经系统检查 前囟饱满或紧张,瞳孔、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消失。

3. 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

4. 经前囟头颅B型超声检查。

5. 头颅CT检查。

6. 腰椎穿刺或硬膜下穿刺。

【 诊 断 】

1. 有异常分娩史。

2. 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3. 头颅B型超声及CT检查。

4. 腰穿或硬膜下穿刺:

可协助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出血的诊断。

5. 本病诊断要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等疾病相鉴别。

【 治疗原则 】

1. 一般治疗:

保持安静、保暖、给氧、头位抬高、减少搬动、延迟开奶、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情况。

2. 止痉:

用苯巴比妥、安定。

3. 脱水剂:

20%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

4. 止血:

维生素K1、止血敏、止血芳酸、补充凝血因子,输新鲜血或血浆。

5. 抗生素:

一般按新生儿早期感染选用。

常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胞一代等,任选其中一种,疗程3-5天。

6. 维持营养:

早期由静脉补充营养与液体,病情稳定后不会吸吮者用鼻饲喂养或予静脉内营养。

7. 改善脑细胞缺氧缺血及代谢障碍:

用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

8. 苏醒剂:

醒脑静。

9. 防止后遗症:

要早期干预,进行训练, 亦可选用α氨酪酸、 VitB1、B6、B12、VitE、ATP及针炙等。

10. 门诊随访,定期给予指导。

( 胡珺伟 )

新生儿硬肿症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发病多见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温不当,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易患本病。

3. 感染、产伤、窒息、出血及某些先天畸形等常是诱发因素。

4. 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体温不升、皮肤硬肿。

【 检 查 】

1. 全身体检。

2. 专科检查:

腋温-肛温差,皮肤硬肿范围,各器官功能改变的临床体征。

3. 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

4. 血清钠、钾、钙、磷、尿素氮、肌酐、血糖。

5. 血气分析。

6. 心电图、胸部X线片。

7. 合并DIC时应查:

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3P 试验(指标中4项以上阳性者可确诊为DIC,符合3项者高度怀疑)。

【 诊 断 】

1. 根据以上病史。

2. 临床表现:

不吃,不哭,反应差,体温35℃以下,重者<30℃,心率减慢,心音低钝,常伴有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多脏器功能损害、微循环障碍、休克、心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3. 硬肿症分为轻、中、重三度(根据体温-肛温、 腋-肛温差、硬肿范围、器官功能改变,每项分别评分),总分为0分者轻度,1~3分为中度,4分以上为重度。

【 治疗原则 】

1. 复温。

2. 不能吃奶者用胃管喂养。

重症或呕吐者暂不喂奶,由静脉供给液体及热量。

3. 选用适当抗生素防治。

一般选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头胞唑啉钠中的其中一种,疗程3-5天。

4. 改善微循环选用多巴胺、酚妥拉明、东莨菪碱。

5.DIC高凝状态时用肝素。

6. 治疗原发病及各器官功能损害之合并症。

7. 其他有缺氧者进行氧疗,能量合剂,VitE。

8. 中药复方丹参、川芎、红花。

( 胡珺伟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病史采集 】

1. 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 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有窒息、缺氧、严重感染、肠道感染、用高渗奶喂养者。

3. 有腹胀、呕吐、腹泻、便血。

【 检 查 】

1. 全身检查:

腹胀,重症病例并发肠穿孔、腹膜炎时症状更明显,肠壁皮肤红肿,肠鸣音消失。

2. 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

3. 血生化,钾、钠、氯、钙、二氧化碳结合力。

4. 大便常规,潜血试验。

5. 腹部X线立位平片。

【 诊 断 】

1. 根据以上病史有呕吐、腹泻、腹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或有便血及本病特殊的消化道X线征象即可确诊。

2. 本病应与先天性巨结肠、新生儿出血症相鉴别。

【 治疗原则 】

1. 内科治疗:

(1) 禁食需绝对禁食7~10天。

Ⅰ期72小时,Ⅱ期7~10天,Ⅲ期14天或更长。

(2) 胃肠减压。

(3) 补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4) 支持疗法:

全静脉高营养液、输新鲜血、血浆。

(5) 抗感染治疗:

一般选用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或第3代头胞菌素,如血培养阳性,参考其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如为厌氧菌首选甲硝唑,肠球菌考虑选用万古霉素。

抗生素疗程视病情轻重而异,一般需7~10天,重症14天或更长。

2. 外科手术指征:

(1) 腹腔内出现游离气体;

(2) 临床恶化发生肠坏死;

(3) 大量便血;

(4) 持续性肠梗阻;

(5) 腹腔穿刺阳性,抽出血性或黄色浑浊液大于0.5ml。

(胡珺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