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Word格式.docx
《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认识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强化练习
【辨析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
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
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
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
元化;
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6.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解答题】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2.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选择题】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答案】A。
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填空题】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_________,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答案】以人为本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
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选择题】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以()为主。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选修课程
【答案】B。
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选择题】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答案】C。
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解答题】简述综合课程的特征。
【论述题】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特点。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四个领域: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农村中学可根据农业发展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改革。
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课程与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要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但由于我国当前发展还不均衡,各地区存在较大的文化、地域与发展差异,所以在课程标准方面还要考虑这种差异,允许开设地方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与发展机会,为学生的发展创设更多的平台。
篇二:
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
新课程改革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具体而言,“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
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
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比较积极而稳妥的做法是:
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诚然,新课程设计者没有明说“三维”之中哪一维最重要,只是强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是前提条件。
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最根本的。
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
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要义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
因此,必须反对那种离开“双基”而孤立地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做法,因为这两维内涵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定的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当教师的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要有意识地将这一点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篇三: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
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
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
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
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
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
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合成为能力。
学会,应该包括以下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三个台阶目标的结构关系是,学懂是学会的基础,学会是学目标、懂的进一步发展;
学懂、学会是会学的实践基础,会学能优化学能力目懂、学会的过程,能改善学懂、学会的行为。
会学是结果性目标中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取新知的周期性多元互动的基本程序和具体做法,又叫做程序性目标。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维度目标提出来,是为了突出“知识与技能”这一结果性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是为了强调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为什么要把“过程”与“方法”放在一起,合成为一个维度的目标呢?
过程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谁离开谁,都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强调学习活动过程,不仅要明确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经过哪些步骤、程序和阶段;
还要懂得在过程的前、中、后相应选取何种具体做法,整个学习活动过程才能实现最优化。
注重学习方法,就要考虑,这一方法的功能效用在何程序才能有效发挥;
哪种类型的学生在那一步应该采取何种方法,个体与整体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也就是说,脱离了具体过程讲方法,方法无所谓优劣,离开方法去讲过程,过程无所谓好坏。
所以我们不能
单一地笼统地去讲“过程”,去说“方法”,而应该把过程与方法对应起来去思考、去学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及其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功能性要求。
因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都有一种共同的功能,就是对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优劣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对知识与能力结果性目标的达成有巨大的调控作用。
因此,把三者放在一起,称之为体验性目标。
情感,是人对所经历过事实的心理体验。
这种体验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消极的情感体验。
某科学习一二次没有考好就认为自己不是学习这个学科的料,以为这个学科真难学。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属于消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感体验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态度则是人内在体验的外在流露。
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我们们倡导的科学态度。
马虎敷衍,狂傲浮躁,轻率粗暴,信口开河,前怕狼后怕虎等都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
态度取决于情感,而情感态度是学生学习优劣的重要制约因素。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指导学生用积极的情感战胜消极的情感,用科学的态度去克服消极的态度,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价值观,就是对价值的看法。
就是对某一知识、事物的价值判断,就是对某一知识、事物有用无用,有多大用处等认识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情感态度,而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如果师生认为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获取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知识,这种知识价值观就决定了师生会积极参与各种类型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去认真探究、积极台作、乐于动手、勤于思考、主动去获取,并以活动探究为理趣,最后取得成功。
2.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功能性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的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素质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根本途径,体现了适应时代发展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整体要求。
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完整的结构性目标,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创新标志。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认识和把握其内在联系,才能领会新课程目标的实质,才能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取得最佳的整合效果,才能逐步实现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
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将不会规范地去设计学习程序、不会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如果没有知识与技能作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体验性目标就不会提升体验的层次水平,其促进优化作用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是滋长生成体验性目标的土壤。
没有“过程与方法”,学科素养的生成,就失去了凭借和依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体验性目标,它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能力”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把体验性目标比成是加油站和催化剂,也还不足以表明它的价值。
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整体。
在三维目标的整合达成过程中,我们对不同阶段上三个维度相应的目标联系认识越深刻、越具体,学科素养生成效果就会越好。
第三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和内容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