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0806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常用知识积累高考必备Word文件下载.docx

”唐代白话诗派不仅开创了我国大规模的佛教文学运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白话通俗文学的演进。

王梵志、寒山等人的诗,在日本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年来,在西方一些国家也是声名鹊起。

还值得一提的是,“姑苏城外寒山寺”,是以寒山命名的。

寒山和拾得被人认为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显世。

在清代,更被封为有名的“和合二仙”。

边患,一直是困扰甚至危及历代朝廷的重大问题。

从商、周时期北方的玁狁(即后代的匈奴),到后代的匈奴、吐蕃、突厥、西夏、辽、金等,与中原的战争不断,以边塞题材入诗的作品,自《诗经》以来就有很多。

《诗经》中的《采薇》、汉乐府中的《出塞》《入塞》《关山月》《饮马长城窟》等都是边塞题材的诗歌。

唐代自立国起,就一直受东突厥、吐谷浑、吐蕃、西夏等的不断侵扰。

初唐时期,经唐太宗君臣的征讨,才保持相对安定的局面。

但此后仍然战争不断。

一方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困苦,一方面,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直取功名富贵的机会。

初、盛唐时期的许多诗人,都亲身经历过边塞的军旅生活,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边塞诗派。

盛唐的边塞诗派名家辈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都是唐诗名家,这还不包括王维、李白、杜甫等也写过不少边塞题材诗歌的大诗人。

盛唐的边塞诗佳作迭现,《燕歌行》《塞下曲》(高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凉州词》(王之涣)、《从军行》《出塞》(王昌龄)等,都是唐诗中的名篇。

盛唐的边塞诗充满一种昂扬的情调,有一种希望杀敌报国、保土安民的豪情,也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社会的黑暗,许多诗歌对下层士兵和人民大众充满了同情,也有一些诗歌描写了边塞风光与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活跃于诗坛的十位诗人,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他们是: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他们的经历和诗歌风格很相似,所以把他们作为一个群体。

宋以后有一些异说,像刘长卿、李益、朗士元、皇甫曾、皇甫冉、冷朝阳、李家祐等人,也都被拉入过“十才子”中。

大历时期,距“安史之乱”的平定不过数年,而许多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如藩镇的割据,回纥、吐蕃的入侵等,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权,但唐帝国毕竟是“中兴”了。

十才子大多出身低微,官都做得不大,仕途都不太畅达,但文化素养很高,诗写得很好,堪称“才子”。

尤其是李端、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包括刘长卿、李益等),更算得上是中唐初期比较杰出的诗人,也都有一些佳作传世。

十才子的诗,反映时事,揭露矛盾的作品不多,但也有少量作品写得很好,如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他们写得最好的,还是羁旅、赠别、山水等诗。

比如:

日落众山昏,潇潇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李端《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日即事》

十才子的诗,工于炼字炼句,但疏于谋篇炼意。

含蓄淡远而气象不大,已经没有了盛唐诗歌的气象,对中、晚唐诗歌有较大影响。

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另一大诗派。

这个诗派的主要人物韩愈、孟郊、贾岛、卢仝、刘叉等,基本上都是仕途不太畅达之人。

其领军人物韩愈,虽然是天下文宗,但人生并不得意,最后还因谏迎佛骨被贬到潮州。

人生失意,就不免有很多牢骚,诗歌则多抒写人生的不幸,虽然也因此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但境界却不太高。

后人讥笑“郊寒岛瘦”,甚至称贾岛为“诗囚”,是有一定道理的。

韩愈又是古文运动的主将,他在散文领域里指出的“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等理论,也影响到这一派的诗歌创作,他们追求一种奇崛怪诞的风格,其成就是在元白诗派之下的。

有人把李贺也拉入了这个诗派。

李贺和韩愈的关系不错,他因为父亲名“晋”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还专门写了《讳辩》为他辩解。

但李贺的诗风和韩孟诗派其他人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其成就也远在他们之上。

初唐时期的诗歌是什么样子,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州。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的作者是上官仪,唐太宗时进士,高宗时官居显要,是当时的著名文人。

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就是他的孙女。

这首诗名叫《入朝洛堤步月》,是在洛阳早朝时经过洛堤有感而作。

据说他骑在马上,高声吟诵此诗,“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唐诗纪事》)。

诗没有多大意思,但语言华美,对仗工稳,既是六朝诗歌的延续,又有所发展。

这种诗风为当时人所效法,称为“上官体”。

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的时代。

唐代初年,也是五言诗占据主要地位。

“上官体”以五言诗为主,多是应制奉和、侍宴咏物之作,内容很贫乏。

但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

从唐太宗到武则天,经常召群臣到内廷饮宴,宴必命赋诗,并以此定优劣,给予赏赐。

武则天时,率百官游龙门,命赋诗,诗先成者赐锦袍。

东方虬诗先成,被赐予锦袍。

宋之问诗后成,但武则天看了以后,认为比东方虬写得好,就把赐给东方虬的锦袍夺过来,改赐给宋之问。

唐中宗令群臣赋诗,让上官婉儿在这些诗中选一篇为新翻御制曲。

上官婉儿选宋之问诗而不取沈佺期。

她说沈诗“微世雕朽质,羞睹豫章才”,词气卑弱,而宋诗“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则较强健。

沈佺期见评语,不敢再争。

在这种风气之下,人人都写这种应制诗是很正常的事。

上官仪的主要贡献,是对六朝以来已经广泛使用的对仗加以总结,提出“六对”“八对”的理论(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引),对唐代格律诗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初唐的宫廷文人中,除上官仪以外,沈佺期和宋之问算是名气最大的。

但上官仪官居宰辅,于政事上尚有所作为,而沈、宋二人却仅仅是宫廷御用文人,而且人格比较卑污,谄事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最后又都遭贬谪。

要依附权贵,成为御用文人,还是需要本钱的。

沈、宋的诗大多是应制奉和、歌功颂德之作,从风格上看,也没有脱离六朝以来的绮靡文风,也就是元好问《论诗绝句》中所说的“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但如果仅从艺术性上看,沈、宋的诗确实写得很好,尤其是五律和七律,在他们手中基本定型。

齐、梁时期沈约等人对声韵和诗歌格律的研究是很有成效的,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讲究四声的调配以形成诗歌的音乐美,但“四声八病”的规定太严,连他们自己都做不到。

六朝人开始讲究的对仗,在诗歌中的粘对要求也不严格,这些问题,在沈、宋手中都得到解决,为唐代的格律诗定下规矩,为后代诗人所遵循。

《新唐书·

宋之问传》说:

“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这种新的格律诗体,在当时被称为“沈宋体”,也就是“格律诗派”。

达和穷,仕和隐,一直是困扰古代知识分子的矛盾问题。

他们的最高理想是“功成身退”,“功成不受赏,长揖归田庐”(左思《咏史》),“愿一佐明主,功成返旧林”(李白《留别王司马》)。

但是这种想法并不是很现实的,更多的,是命运多舛,仕途不畅。

灰心丧气之余,转而卜居田园,啸傲山水。

晋、宋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如此,唐代的许多诗人也如此。

因此,也就有了许多田园山水诗的产生。

盛唐人的归隐,与陶渊明已经有很大不同。

陶渊明是真隐不仕了,而唐人的隐,多多少少有一点想走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这一点,连李白都未能免俗。

盛唐人的归田园,也与陶渊明有很大不同。

他们往往都是大庄园主,没有如陶渊明那样身杂老农间,亲身参加劳动的经历,所以他们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和陶渊明的“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归园田居》),完全是两回事。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对田园生活的描写;

唐代诗人的田园诗,更多的是对田园风光的赞叹。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唐代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更多的是旁观者的感受。

唐人山水诗也与谢灵运不同。

谢灵运虽然性爱山水,但是牢骚太盛,以这样的心情去写山水诗,难免不够冲淡平和。

白居易《读谢灵运诗》说他“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皆奇趣……岂惟玩景物,亦欲抒心素。

”,是很准确的。

唐代山水诗人虽然也有人生不如意处,但要平和得多。

尤其是多以禅理禅趣入诗,更有一种空灵缥缈的韵味。

谢灵运的山水诗,描写游览所见,有移步换景之妙,但有画境而少意境,如同工笔山水。

唐人山水诗,或从大处着眼,或撷取一山一水、孤月烟渚、幽壑长松、飞瀑寒泉,如同写意山水,又于山水描写中融入客愁乡思、怀人寄友,意境要深远得多。

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都是审美高手、语言大师,其山水诗用语之流畅优美,更是谢诗所不能比拟的。

晚唐山林隐逸诗派

晚唐时期,不仅没有了初、盛唐时的恢宏之气,连中唐时的中兴气象已不可见了。

晚唐文人,也没有了初、盛唐文人那种锐意进取和中唐诗人的批判精神。

晚唐政局极其混乱险恶,文人入仕不仅非常不容易,而且即使入仕,不要说实现理想抱负,连自保都很困难,于是很多人选择了归隐的道路,甚至根本就不参加科举。

“虚戴铁冠无一事,沧江归去老渔舟”(许浑《秋日候扇》),是他们共同的思想。

许浑晚年归隐丹阳丁卯桥村舍,司空图归隐中条山王官谷,郑谷归隐逸家山,方干隐居镜湖。

此外,还有陆龟蒙、曹邺、喻凫、李洞、刘得仁等。

他们寄情山水,以诗书自娱,也以诗书排解心中的苦闷,他们对儒家的兼济情怀已经不太感兴趣,而对佛道,尤其是禅宗思想却非常热衷。

他们的生活大多比较清贫,所以诗歌也多凄清哀怨;

他们无意功名富贵,所以诗歌多表述淡泊情怀;

他们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所以诗歌也多是听泉、品茗、弈棋、饲鹤、赏月、踏雪、望云、采药、弹琴,或往来应酬唱和。

但是,名还是要的,何况晚唐时期,仍然是诗歌的世界,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说: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可见诗歌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所以这些山林隐逸诗人,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苦吟觅句上,也写出了许多清丽脱俗的诗歌,使晚唐诗坛不至过分冷寂。

晚唐写实诗派

晚唐社会已经如夕阳西下,气息奄奄了。

中唐以来的各种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本加厉,尤其是宦官在与官僚的斗争中取得绝对胜利,把持朝政,一步步把唐帝国引向灭亡。

晚唐诗人中,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精神,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成为晚唐诗歌中最有现实意义和斗争精神的诗派。

遗憾的是这样的诗人不多,他们的这些诗歌远不能和李白、杜甫和元、白新乐府运动相比,但是却是晚唐诗歌中最有价值的作品,为晚唐诗坛抹上了一丝亮色。

中唐时期元稹和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是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影响很大,参与的人也不少,所以有人就把元白诗派直接称为“新乐府派”。

经陈子昂倡导,盛唐诗人完成的诗歌革新运动,在中唐初期却没有能很好地继承下去。

顾况、刘长卿、李益、韦应物及“大历十才子”,诗歌的技巧更圆熟了,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却渐渐远了。

“安史之乱”平定带给人们的短暂的欣喜,很快被严酷的现实击碎。

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土地兼并、赋役繁重,使得朝廷危机四伏,人民生活困苦。

但是统治者仍然沉浸在“中兴”的光环之中,而对人民的盘剥却又变本加厉。

于是,白居易、元稹发起了创作新题乐府以反映现实、揭露社会弊病的诗歌革新运动。

当时的追随者有李绅、张籍、王建、唐衢、刘猛、邓鲂、李余等人,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乐府诗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都继承了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但两人所走的道路并不相同。

李白是汉、魏乐府的继承和总结者。

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走的是和当年曹操、曹植等人一样的路。

他的著名乐府诗歌《战城南》《行路难》《陌上桑》《子夜吴歌》《长相思》等都是乐府古题。

杜甫是唐代以后的乐府诗的开创者。

他的乐府诗,完全打破古题的束缚,根据需要自拟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大大拓宽了乐府诗的境界,如《兵车行》《丽人行》和“三吏”“三别”等,都是这类作品。

所以,杜甫算得上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只不过这是一尊大神,什么样的庙都供不下——他写过很多边塞诗,但不入边塞诗派;

他写过许多田园山水诗,但不入田园山水派。

同样,他也不入乐府派,但他确实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以诗歌应该反映民瘼、针砭时弊为宗旨,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提倡诗歌的通俗化,是对李、杜乐府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的诗歌,也确实能击中社会的弊病,才会有“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执政柄者扼腕”,“握军要者切齿”(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效果。

中晚唐意象诗派

什么是意象?

意是指内在的抽象的心意情感,象是指外在的具体的物象。

借助象来表达意,如我们常说的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就是“意象”。

中晚唐时期,有一批有远大理想抱负,才气横溢,诗写得非常好,但人生的道路却并不顺利,甚至屡遭打击的诗人,如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他们的诗歌,大多是抒写自己的理想情操和发泄人生失意的愤懑。

但是,一方面,险恶的现实环境让他们不能直抒胸臆,诗歌不得不隐晦曲折;

一方面,他们都是写诗的高手,深谙诗贵含蓄的原则,多用比兴,诗歌多含而不露。

这一派诗人的诗极富韵味,诗歌的艺术成就极高,在唐代诗歌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

从属二主,动词;

今:

“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使者,出使的人;

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个人;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

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对这种局面;

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原野;

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男子;

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

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多少;

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当做,让……做;

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此,这,代词;

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诸侯的封地称  

今:

“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跑,逃跑;

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验,检查;

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安置,安身;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结成亲家;

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意外的变故;

26.将军战河北 

黄河以北;

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黄河以南;

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两次;

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旁边,水边;

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过去,从前;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

行人;

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①自杀未遂 

(成功)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