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8033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docx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

基本生活满意度指标体系研究及

量表的初步制定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得到足够的关注,并且取得一个很好的发展。

国民的主观幸福感已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开展中国国民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一方面需要我们从理论上探明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结构及形成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还需要确定能反映中国国民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实际的指标体系,编制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

显然,这是有关主观幸福感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能为其它学科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国内外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种方式或者类型:

一是分别以不同的测量指标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主要是指由于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类型的指标进行研究。

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初期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这两个测量指标,后来又出现了心理发展这一指标;二是对主观幸福感的综合测评,主要表现为把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这三个测量评估指标进行整合,从而对主观幸福感的整体幸福感进行测评。

但是很少有研究者从发展的角度将幸福感看做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断发展的有层次、有水平区分的系统。

但是人的需要不是杂乱无章的,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都有人注意到,幸福感是有层次、有水平之分的。

而是“以一种层次的发展的方式,以一种强度和先后的次序,彼此关联在一起的”。

同样,人们对幸福需求,即主观幸福感也是分层次和水平的。

但是无论是对主观幸福感的分类测评还是整合测评,都没有以分层理念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测评,所以对主观幸福感的分层测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个体的需要主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超越自我这五个层次,只有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基础需要幸福感主要包括生理和安全两个方面。

这也就是说明,基础需要幸福感量表的初步制定与实证研究是构建国民层次主观幸福感体系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国民主观幸福感分层研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1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渊源

1.1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及其特征

人类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成是一部人们对幸福追求的历史,人们在有生之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追求幸福。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来对幸福感的测量,常常使用SubjectWell—Being(SWB)指数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从这个单词直译(主观美好的存在)中我们可以发现,幸福感就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所以也被称为主观幸福感。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所谓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的评价,其构成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与情感均衡这两个方面。

其中,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和总的概括认知;而情感均衡则指的是积极情感占优势的情绪主动掌控状态,是个体对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总体情感反应。

主要具有以下三种特点:

一、主观性,主要是以个体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或者外界的标准和规范来对幸福感进行评定;二、稳定性,这主要是说明,虽然在对主观幸福感进行评定时会受到主观情绪和情境条件的影响,但是通过实证表明,主观幸福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三、整体性,是指对主观幸福感的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Diener1984)。

1.2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WannerWilson1967年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在研究发展进程中,逐渐分化为两种研究取向或研究策略(Diener,1984),一种取向是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生活质量和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两类因素的影响,另一种取向是着手从个体的人格特质角度加以解释。

现代研究重心逐渐从人口统计维度比较转移到目标、应对策略和气质特征方面;在第二阶段以Die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适应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目标理论、认知理论等众多理论模型,并且Diener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促进了幸福感研究的深化;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现代幸福感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l、幸福是什么?

主要来说明幸福感的本质;2、幸福从哪里来?

这主要是关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3、幸福感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主要是关注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4、幸福感如何评定?

主要关注幸福感的测量问题;5、幸福感水平能够改善吗?

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幸福感的促进问题。

而从幸福感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对“幸福感水平能够改善吗”——幸福感的促进问题研究较少。

研究者们忽视这一问题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进行纵向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比较困难,然而主要的原因是对于能否改善人们的幸福感存在相当多的悲观主义理论观点。

1.2.1改善幸福感水平的悲观主义观点

悲观主义理论观点来源之一是基因决定幸福的锚定点。

LykkenandTellegen(1996)基于行为遗传的研究指出高达80%的幸福是遗传的(尽管50%是一个更为广泛的被接受的数字,Dieneretal.,1999)。

无论确切系数多大,大部分这些估计都表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稳定的的或特征性的幸福感水平,即时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幸福感水平那也是很困难的。

因此,尽管在短期内这个基线水平可能存在偏差,但从长期看,增加的幸福感可能又会回到他的锚定点:

“Whatgoesupmustcomedown”(e.g.,HeadeyandWearing,1989)。

悲观主义理论观点来源之二是享乐主义适应的概念(BrickmanandCampbell,1971;FrederickandLoewenstein,1999),它认为幸福的获得是暂时性的,因为人们很快就会适应这种改变(seealsoKahneman,1999;Scitovsky,1976)。

这就是说,尽管新的环境能导致快乐或悲伤的暂时性增加,但是人们很快就会适应,这些新环境对幸福感的效应很快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例如,Brickmanetal.(1978)指出近期彩票获奖者并不比没有获得的人快乐,而且,瘫痪的人也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快乐(Dijkers,1997)。

以上悲观主义的观点导致了改善幸福是徒劳的结论——人们应该接受当前的人格和幸福感水平(McCraeandCosta,1994)。

但是,这样的观点引起很多研究者的质疑,这是因为很多的研究表明,幸福感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这主要表现为改善幸福感水平的乐观主义观点,具体的从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1.2.2改善幸福感水平的乐观主义观点

首先,有些研究者在使用干预手段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上已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尽管是短期的(e.g.,Schulz,1976;Fordyce,1977,1983;Lichteretal.,1980;Fava,1999;Sheldonetal.,2002)。

近期研究表明实践某些品质,如感恩(EmmonsandMcCullough,2003)、宽容(McCulloughetal.,2000)、深刻的自我反省(King,2001;Lyubomirskyetal.,2004)都能导致幸福感的提高,这又进一步证明提升幸福感的干预的可能性。

其次,很多动机因素也与幸福感相关,假定这些因素是易于被控制的。

动机因素的例子包括成功的追求内源性的生活目标(e.g.,KasserandRyan,1993,1996),与自己兴趣、价值和动机相一致的目标(Brunsteinetal.,1998;SheldonandElliot,1999),和内部相一致的目标(e.g.,EmmonsandKing,1988;SheldonandKasser,1995)。

因此,个体通过选择特定的目标可能会找到更大的幸福。

第三,很多认知因素也与幸福感有关,假定这些因素也是可以控制的,包括pausingtocountone’sblessings(EmmonsandMcCullough,2003),避免社会比较和可能的自我评估(e.g.,LyubomirskyandRoss,1997),以乐观或效能的感觉对待生活(TaylorandBrown,1988;Seligman,1991;Bandura,1997)。

因此,改变思考和建构事件的方式,可能会找到更大幸福。

1.2.3纵向幸福感模型

Lyubomirskyetal.(2005)提出了纵向幸福感新模型。

该模型阐述了幸福感的三个主要决定因素:

(1)个体的基因锚定点或锚定的范围(主要反映个体的人格和气质),

(2)个体目前的情况(demographic,geographic,andcontextual),(3)个体目前的意向活动(行动、认知和意志)。

这个模型的意义是幸福主要是由意识、努力的活动决定的,因此,改善幸福是可以成功实现的。

引自Kurtz,J.L.,&Lyubomirsky,S.(2008).Towardsadurablehappiness

锚定点

饼形图的最大部分被称作锚定点——根据字面的意思,快乐水平的这个点是固定的。

在重要的事件之后人们倾向于又回到快乐的水平,有些个体的锚定点高于另一些个体。

换句话说,有些人天生比另一些个体更快乐。

你可能看到某些人通常看起来似乎精神状态总是很好,并且习惯于看到光明的一面。

常言道:

当生活给予他们柠檬时,他们就像是用柠檬做成的(即给点阳光就灿烂)。

另一方面,你也可能认识那些不快乐的人。

他们把玻璃杯看作是半空的,并且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快乐。

心理学家认为这两种人有不同的幸福锚定点。

来自于行为遗传学的多年的研究使心理学家得出快乐的锚定点是有遗传决定的(Lykken&Tellegen,1996)。

例如,双胞胎的快乐和不快乐水平是极其相似的,即使他们相隔数千米分开抚养,但是同卵双生子(不管是一起抚养还是分开抚养)都要比一般的兄弟姐妹更相似。

因此,试图通过改变基因来提升你快乐的锚定点目前是不可能的,很明显,持久增加幸福感的关键存在于别的地方。

环境

当得知生活环境能够解释个体快乐水平的10%时,你可能会感到吃惊(Argyle,1999;Dieneretal.,1999)。

环境意味着构成你生活背景的因素。

例如,如果你写了一个简短的传记,它可能包括大量的关于你生活环境的信息。

比如包括你的人口学变量(如性别、种族),个人经历(如过去的外伤和成功),生活地位变量(如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健康和收入),你的外貌,你所居住的物理环境。

研究者认为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一个增加幸福的有效地方式。

尽管如果有更多的钱、生活在温暖的气候里、或者拥有美丽的外表,你会感觉更开心,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研究表明人们对收入、婚姻状况等的变化适应很快(Diener&Oishi,2000;Lucas,Clark,

Georgellis,&Diener,2003)。

而且很多富有吸引力的人并不快乐(Diener,Wolsic,&Fujita,1995),富有的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人)也并没有比不如他们富有的人快乐(e.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