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9897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docx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论文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

前言

科学发展观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树立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当前如何把科学

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一、何谓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

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

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

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

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

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

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

科学发展观,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抓住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保证社会

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战略。

要改变中国贫穷落

后的状态,必须走发展之路,这是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

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诸如:

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

城乡贫富差别呈现扩大趋势;资源耗损,环境恶化等。

这些情况一

定程度上危害了人民的利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些问题也促使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不仅要把发展放在首位,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动摇,

而且必须进一步思考:

发展的主体是谁、依靠谁来发展(这是发展

的根本动力)?

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归于谁(这是发展的出发点

和目的)?

衡量发展成败的标准是什么?

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人为本之所

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

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

首先,在为谁发展上,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

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

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

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上。

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

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

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

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其三,

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就是要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

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是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从人的发展角度把社

会进步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在此阶段,人的

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和孤立的点上发展。

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

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

这一阶段,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

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三是建立在个人全

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

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这一阶段,人将获得自由、全面的发

展。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完全超越人对物的依

赖,但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然也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要求。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离开了

人,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

一方面,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

基础。

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目的,是衡量社会

发展的尺度。

没有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指

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

人的任何活”“

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

展的重大问题,凸现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要求。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科学把握发展的价值目标,

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

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

的历史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

社会虽然还不可能完全具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求,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通过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必

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科学发展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

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从诞生的那

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之上,在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的立场和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按照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

的那样,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决抵制以物为本的

物本主义和以钱为本的拜金主义倾向,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见物,

更要见人,充分考虑人的需要,体现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发展;就

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既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体力量,

又通过发展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全体人民共

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就是要遵从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在社

会价值体系中,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肯定了人民对社会主

义发展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我们讲的科学发展,主要是指社会

和人自身的发展问题。

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树立科学发展观,

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有自觉能动性的基本观点,贯彻于社会发

展论。

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集中表达了自觉的人的含义,表达了

人类应该如何能动地改变客观世界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以及这一主

体和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所持的基本观点。

有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科学发展观与纯粹描述自然界和社会

运动客观过程的一般发展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是把历史唯物主义

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贯彻于发展论。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

的主体,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推动者,

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享用者。

人类真正自觉地设计整

个社会发展的蓝图,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动员组织全社会成员的

力量予以实施,并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从社会主义社

会才真正开始。

科学发展观与环保三.

1、从政治关系上讲,科学发展观与环保在历史上就有天然联系。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源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社会、经

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理念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

代的世界环境运动。

对中国而言,科学发展观带来对社会主义本

质的进一步追求,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不仅体现谁最革命,也不仅仅体现谁的生产力最发达,还应体现

谁最能共同富裕,最能讲道德文化,最能讲公平正义,最能讲民

主法治,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这“人的全面发展”就包括人

的环境质量。

与此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行政体制改革的

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从主抓经济向主

抓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

环保正是公共服务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

因为环保关系着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作为公共政策第一

线的制订者与实施者,对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参与

权,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建设,就应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可以预见,科学发展观将带来一系列体制变革,而环保工作将大

大增加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内涵。

2、从经济关系上讲,环保提倡的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

保将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新制订提供依据,例如根据生态

环境的承载力来重新规划国土与产业布局;例如可用一系列环境

经济政策与评价考核体系为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支撑。

环保不仅

将促进国家生产方式的改变,还将促进社会消费方式的改变;环

保不但能带动科技创新,还能加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总之,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就应首先从环保入手。

3、从社会关系上讲,环保正是科学发展观体现民生的一个

窗口。

因为人与自然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和谐;环境如果不公

平,社会也不可能公平。

环境不公平表现在城市对农村,沿海工

业发达地区对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富裕的高消费人群对贫困的低

消费群体,下游对上游,环境受益方对环境受损方等各个方面。

解决这一系列不公平的方法主要靠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例如以

财政转移为主要手段的生态补偿政策,例如环境税与资源税等等。

鉴于环境利益是全社会共同利益,环境公平就体现着社会公平,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科学发展观中重要的社会发展内容。

4、从文化关系上讲,科学发展观与环保在文化价值观上完

全一致。

中华民族,是惟一以国家形态同根同种同文延续数千年

的民族,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如儒家

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

等等。

在西方,工业文明经几百年的无限扩张已走到了尽头,这

是因为地球有限的资源环境满足不了资本主义无限的欲望。

为此,

西方传统工业文明价值观已开始向生态工业文明转型,中共中央

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正与世界可持续发.

展理念相吻合,正表明东西方文明在生态文明这一平台上将重新

融合。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了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

正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文化内涵。

5、从国际关系上讲,科学发展观更是与环保密不可分。

为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国际外交的主轴,因为环境而引起的气候变

化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

中国重化工业发展的规模,所持

续的时间,被预计消耗的能源与环境,带来愈来愈多的国际关注,

中国应一方面主动以环保问题为契机,就世界几百年来工业化发

展所带来的生态旧账,就污染产业转移,就环保技术转让,就绿

色贸易壁垒等问题,代表全球发展中国家积极修改不公平的国际

经济规则。

另一方面,应变压力为动力,对我国现有能源生产与

消费结构进行全面调整,积极实行污染物减排,展现一个对全世

界负责的大国形象,可以说,环保不仅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重要

领域,更是中国实施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理念的重要舞台。

总之,环保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保部门从诞生

的第一天开始,就命中注定要与不科学的发展作斗争,作为科学

发展观的主要执行部门,毫无疑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击队。

环保的成功将在相当程度上保障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做好环保工作

1、解决环境问题应从经济发展入手。

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明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

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的。

这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增长,

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转变观念,充分

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

二要转

变体制和机制,经济体制的转变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又要符

合生态环境的规律,干部政绩考核不仅要考核GDP是否增长,还应

考核环境质量变化的指标和环保法规执行的情况。

三要制定有利于

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政策,包括各种资源能源节约的政策、资源回

收和综合利用的鼓励政策、排污收费制度等。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从

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资源———产品———消费———废弃

物,转到新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资源———产品———消费

———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强调的原则是,资源“减量化、再使用、

可循环”。

从国内和国际一些试点的经验看,在企业层次可通过开

展清洁生产审计,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

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废弃物。

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或把

不同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利用生产的废弃物,从而减少向环境排放

污染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深化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示范区建

设,并扩展到消费领域,建立循环型社会。

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际研究表明,国家发展有四类

资本:

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加工资本(实物)和自然资本。

如果

在经济增长中其他资本增加了,而自然资本减少了,总资本量可能

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GDP不是增加而是减少。

如果单纯用.

展水平,就可能导致不计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的

结构、质量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后果。

2、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

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

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

产生活”的要求。

要做到环境信息公开,公开发布国家和各地区的大气和水环境

质量状况,公开政府在环保方面采取的措施,让人民群众了解当前

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

还要依法公开企业排

污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进行监督。

要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

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

要发动群众为环

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

要支持绿色社区、

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社团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

宣传教育活动。

倡导和鼓励绿色消费,关注并采取措施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

安全、饮用水安全、室内污染和白色污染等问题。

要制定相关的政

策、法规和标准,发展环保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

认证工作,推广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政府要带头制定绿色采购政

策,扶持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占领市场。

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环境保护跨越发展。

严重的环境污

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我们不能再走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化初期严重污染环境、后来再治理恢复的路子。

如何走出

一条新路子,实现环保跨越式发展?

一靠机制、体制创新,二靠科

学技术进步。

今后技术进步应更加重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这既有

利于缓解资源不足,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国际上有学者提出四倍跃

进的观念,即通过采用新技术,可以做到消耗一份能源或资源,创

造目前四倍的经济增长。

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是当前非常紧迫的问题。

由于管理和技术

水平的落后,我国工业生产无论是单位产品还是单位产值所消耗的

能源、水资源和一些原材料都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高于许

多发展中国家。

目前我国GDP占世界的3%左右,而每年消耗的钢

材、水泥分别占到世界的25%和50%。

建立节约型社会,除了要加

强宣传、提高认识,制定法律和各项经济政策,确定合理的资源价

格外,更重要的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能源和资源及资源综合利用、

回收利用的技术,发展静脉产业。

4、做好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的行为对环境质量和国家可

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要健全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其配套的制

度和标准,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提高处罚标准,解决违法成本

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要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和收费制度,从机

制上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要有各种引导措施,激发企业家

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双赢。

要逐步推行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即生产某些耐用消费品和对环境有影响产品

的企业,要负责这些产品使用后回收和处理,能再利用的再利用,

能作为资源回收的,处理后作为资源再用,无法回收利用的做到无

害化处理。

5、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是起

主导作用的。

增加对环境保护投入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这一方面是

政府实施公共财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环境问题往往表现为外

部的不经济性。

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尽可能减少在环境

方面的投入是其自发倾向。

政府为维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必须

加大法制的力度,严格要求企业达到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政

府自身也应加大投入,起到引导促进作用。

城市集中产生的环境问

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国家为民族长远利益建立

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珍稀物种保护、环境执法能力建设等,都需要

政府的投入。

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要通过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各方

面的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推动污染治理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国家还应探讨设立环境税和环保专项基金的可

能性,为保护和治理环境建立可靠的资金渠道。

6、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环境问题是全

球性的,国际社会为解决这些全球环境问题制定了几十个环境公约

和议定书。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这些公约和议定书的谈判和相关项目

的合作。

一方面维护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合法的环境权益,一方.

面对外介绍我国的环保工作,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影响,努力为

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国际交往中需要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

我国不少产品特别

是农牧产品,由于环境污染或产品不符合对方的环境标准而被发达

国家限制进口。

这一方面需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环境质量要求,另一

方面也要通过外交手段,消除发达国家有意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质上是要处理好眼

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我国党和政府已经做出了

正确选择,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通过各项具体工作认真加以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