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79547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阳泉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直到清末,这样的政策才获得基本的调整。

“华侨”的概念于是进入中国的政治文化。

从光绪十九年(1893)“除华侨海禁”,到此后在各地设立领事馆,清政府终于对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渐有意识。

但在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狂澜冲击之下,“满洲”政权的合法性已经无可挽救。

海外的华侨成为推翻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摘编自姚大力《读史的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现有史料来看,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等国的“秦人”,可视作迄今为止可以确切地指出的最早漂流异邦的中国人。

B.《史记》中两处记载的“秦人”,实际上很可能是西汉军人,他们被匈奴战败俘掠,后来投奔了大宛,从事穿井,铸造钱、器等工作。

C.华北汉地社会中被掳掠或逃亡到匈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是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漂流异邦的最早的人群。

D.两汉时期的中国人在国内政治斗争失败后,往往逃往匈奴。

从东汉末年开始,日本也成为了这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流亡地。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隋唐帝国持续不断地对突厥和中亚国家用兵,开疆拓土,不可避免地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士卒流亡到西域。

B.与两汉时期因战争和政治因素而移居国外不同的是,隋唐时期僧人、商人加入到移民行列,移居地也更多样化,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因此呈现新的格局。

C.唐、宋、元三代均有中国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移居到东南亚,这些人在当地被称作“唐人”。

到元代时,居住在南洋群岛的“唐人”数量已相当庞大。

D.1560年代,明政府开放海禁,使得东南沿海的中国人从这时起,逐渐掀起一个向海外移民的高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政治、经济方面的需要,海禁政策在明清两代数度兴废,但都没能阻挡住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滚滚浪潮。

B.满清政权对移居海外的华人持敌视立场,将海外华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使他们成为推翻满清统治的一种重要力量。

C.中国人大规模向北美移民始于19世纪下半叶,作为苦力,他们在西海岸开矿修路,为美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

D.清初的海禁政策直到光绪十九年才被废止,清政府也改变了敌视华侨的立场,意识到要保护海外侨民的正当利益。

2.(13分)(2016高二上·

河北月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闻一多先生

汪曾祺

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

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

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记得是个姓夏的木刻家所刻),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

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

当时发誓:

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

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

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

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

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从拓东路(工学院在昆明东南角的拓东路)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

闻先生讲课,真是“神采奕奕”。

他很会讲课(有的教授很有学问,但不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考证,讲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逻辑性很强,而又文词生动。

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第一流的演员。

他教过我们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

“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

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

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

我记得他讲李贺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pointism),这样的东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

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用毛边纸墨笔手摩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

昆中北院的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

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

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

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

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

他爱用秃笔。

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

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

他原是学画的。

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

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

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

连他的吃菜口味也是这样,口重。

他在蒙自住了半年,深以食堂菜淡为苦

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闻先生后来走下“楼”来(他在蒙自,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

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

闻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无半点渣滓的、完整的、真实的浪漫主义者。

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

可惜罗丹早就死了。

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

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

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现在有一块碑),最好是铜像。

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

(选自《修髯飘飘》,有删改)

【注】闻一多于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闻一多先生讲课语言生动,还因为他讲授的内容兼跨文理,所以他的课受到广大文科和理工科学生的欢迎。

B.闻一多先生喜欢用秃笔,他搜集别人笔筒中的废笔,用于研究中国的书法,以便结合中国的书法进行铅笔速写。

C.手摩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是珍贵的文物,闻一多先生却把它随意地钉在黑板上,可见他潇洒刚强的个性。

D.闻一多先生讲课,能够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将晚唐诗与法国的印象派放在一起讲解,这在当时是很新潮的。

E.本文是一篇回忆录,选取了闻一多先生鲜为人知的轶事,叙评结合,凸显人物个性,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作者建议:

“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最好是铜像。

”请根据本文分点陈述这个建议的理由。

请结合全文,谈谈闻一多先生具有怎样的人格特征。

3.(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

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

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

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

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他会觉得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

他可能还会觉得,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

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

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

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

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做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

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

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

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

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

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

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

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

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到了唐代,陶渊明还是没有产生应有的反响。

好评有一些,比较零碎。

直到宋代。

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

苏东坡是热闹中人,由他来激赞一种几百年前的安静,容易让人信任。

细细一读,果然是好。

于是,陶渊明成了热门。

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

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

(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有删改)

(1)文章开头说: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

”请结合文章,探析这句话的含意?

(2)根据文章内容,探析说明“安静”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11分)

4.(11分)(2017高二下·

南昌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

父侭,邠州知州。

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

时大学士严嵩擅政。

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

束言:

“尚文为将,忠义自许。

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

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

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

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

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唯疏狂当治。

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

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

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

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

逾年,俺答②薄都城。

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

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

徐阶劝,得免。

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

“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

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

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

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

岁月积深,凄楚万状。

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

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

辗转思维,进退无策。

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

”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

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

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

“岂有喜及罪人耶?

”卒以奏,帝心动。

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丧除,召为都给事中。

旋擢南京右通政。

复辞疾。

布衣蔬食,终老于家。

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明史》列传第九十七)

【注】①谏垣:

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

②俺答:

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

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

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

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

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束要求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B.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因徐阶的劝阻,才免除官职。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请求,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②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三、诗歌鉴赏(共1题;

共7分)

5.(7分)(2019高一下·

广州期末)阅读下列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①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鹌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②,平生意气;

衣冠人笑,抵死尘埃③。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

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任江西安抚使,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

②甚:

为什么。

云山:

田园。

③衣冠人:

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抵死:

终究,毕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前三句开门见山,照应题目,借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来委婉吐露情感。

B.上片末尾三句运用借代,以惊弦、骇浪代指词人所处的风波迭起的险恶宦途。

C.下片主要是词人对带湖新居园林景观的设想,水木花草体现了词人的志趣追求。

D.上下两片虽情趣迥别,风貌各异,但皆以“新居将成”一线贯之,有浑成之致。

(2)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题;

共5分)

6.(5分)(2017·

合肥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

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诗中女子容颜憔悴衰老。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回味年少时往事,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一句是:

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五、选择题(共2题;

共4分)

7.(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东亚四强赛上,国足气冲斗牛,以3:

0大比分大胜韩国足球队,打破了32年来逢韩必败的怪圈,令国人瞬间点燃对足球的热望。

B.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C.教授李大潜院士认为,应用数学要真正取得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有比较长的周期,所以校方和企业都要对此有耐心,不要趋利避害。

D.安检人员目不交睫地盯着安检显示仪,突然一个画面定格在工作人员面前:

一个包裹里藏有一支枪!

机场方面立即将该包裹扣押并报警。

8.(2分)下列各项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两位律师指出,根据法庭调查的事实和新城分局刑警队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看,王宣是在并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就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B.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中。

C.湖南省历史博物馆近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该馆展出了数以万计的八千年前新出土的栽培稻。

D.有关商品房质量的投诉,这些年一直居高不下,原因之一就是目前建设中大量采用的现场浇铸施工工艺使得施工质量难以控制。

六、语言表达(共2题;

9.(3分)(2016高一下·

泉州期中)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朋友,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________?

”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

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

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

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

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________。

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

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________。

10.(2分)(2016高三上·

青岛开学考)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家庭出身,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导致精神生活远远滞后。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

一旦走向社会,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

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

①物质生活优裕不一定就导致精神生活滞后。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七、材料作文(共1题;

11.(5分)(2017高三上·

城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网友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朋友在微信群发布内容,然后发一个红包求大家转发。

不少人迫于情面顺手转发了这些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很可能就是虚假广告。

对此,网友众说纷纭。

有人说,应该禁止在朋友圈发虚假广告,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有人说,如果在微博、朋友圈任意转发广告,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

还有人说,很多人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发广告,或者是迫于情面,情有可原。

你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

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认知,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4-1、

4-2、

4-3、

4-4、

5-1、

5-2、

6-1、

6-2、

6-3、

7-1、

8-1、

9-1、

10-1、

1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