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77451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PPTX 页数:105 大小:76.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1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宣贯材料 (2).pptx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等,宣贯材料,宣贯提纲,1.背景说明,2007年,据交通运输部交公路发2007378号文的要求,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的修订工作。

2013年7月,按照“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导则”(JTGA02-2013)的要求及部公路局审查意见,原“规范”修改为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1背景说明,原规范施行15年来,对指导我国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保证路面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1背景说明,本标准于2007年开始搜集国内外资料,进行有关调研。

2007年6月完成编制大纲。

2008年12月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2010于2月形成送审讨论稿。

2010年11月形成送审稿。

2013年1月形成总校稿。

2013年4月形成报批稿。

2015年8月1日正式实施。

1背景说明,2.修订内容说明,2修订内容说明,此次修订的重点,在总结十余年来公路基层施工技术发展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经分析论证和广泛征求国内专家意见,以提高基层施工质量均匀性为核心,以修建耐久性路面基层为目标,吸收了近些年在基层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完成本细则的修订工作。

2修订内容说明,共分8章和4个附录,1总则2术语3原材料要求4混合料组成设计5混合料生产、摊铺及碾压6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他7填隙碎石施工技术要求8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附录A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级配设计附录B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等质量控制关键环节附录C回弹弯沉值的计算附录D质量检验的统计分析计算,此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2修订内容说明,1提高了基层用粗集料的压碎值技术要求,增加了软石含量、针片状颗粒含量、粉尘含量等指标;增加了细集料技术要求。

2增加了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基层混合料生产时材料分档的数量要求和规格的要求。

3提出采用间断、密实型的级配构成原理,改进无机结合料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等材料的级配设计方法。

此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2修订内容说明,4增补了水泥粉煤灰稳定材料的技术要求。

6调整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强度标准,增加了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的设计内容与要求。

5补充、完善了级配碎石的材料设计和施工工艺要求。

7提高了基层和底基层施工压实度标准。

8提高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拌和设备和工艺要求。

此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2修订内容说明,10补充了再生材料在各级公路基层中使用的基本要求。

9规范了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养生方式和周期,明确了层间结合处理的工艺措施及要求。

11强化了基层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和指标要求。

3.关键技术讲解,讲解一:

本细则的适用范围基层包括基层、底基层,垫层参考;材料沥青混合料、浇筑式碾压贫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固化剂类材料不适用于本细则。

3.1总则讲解,讲解二:

关于“四新”技术应用积极、稳妥。

振动压实骨架嵌挤结构再生基层,3.1总则讲解,增加了容许延迟时间和碾压遍数的名词解释。

碾压遍数前进+后退算1遍。

对于11m宽路面,如钢轮压路机碾压宽度2.1m,按1/3错轮碾压,压路机从路的一侧走到另一侧,需要走(11-2.1)/0.713个来回,相当于大部分碾压3遍。

3.2术语讲解,3.3原材料要求讲解,3.1一般规定3.1.1在原材料试验评定中,应随机选取具有足够数量的样本进行材料试验。

3.1.2再生材料可用于低于原路结构层位或原路等级的公路建设,其技术指标应满足本细则的相关要求。

3.3原材料要求讲解,3.6.1粗集料表3.6.1粗集料技术要求,注:

a对花岗岩石料,压碎值可放宽至25%。

3.3原材料要求讲解,3.6.2基层、底基层的粗集料规格要求宜符合表3.6.2的规定。

3.6.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基层的4.75mm以上粗集料应采用单一粒径的规格料。

粗集料单一粒级专用筛分机,原材料单一粒径筛分备料,3.3原材料要求讲解,3.7.3细集料规格要求应符合表3.7.3的规定。

表3.7.3细集料规格要求,3.7.4对03mm和05mm的细集料应分别严格控制大于2.36mm和4.75mm材料含量。

对35mm的细集料应严格控制小于2.36mm的材料含量。

3.7.5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1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细集料中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大于20%。

3.3原材料要求讲解,3.8.1材料分档应符合表3.8.1的规定。

表3.8.1材料分档要求,注:

a对一般工程可选择不少于3档备料,对极重、特重交通荷载等级且强度要求较高时,为了保证级配的稳定,宜选择不少于4档备料。

3.8.2公称最大粒径为19mm,26.5mm和31.5mm的无机结合料稳定碎石和砾石的备料规格宜符合表3.8.2的规定。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1一般规定4.1.1混合料组成设计应按设计要求,选择技术经济合理的混合料类型和配合比。

4.1.2应根据公路等级、交通荷载等级、结构形式、材料类型等因素确定材料技术要求。

4.1.3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1.5目标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1选择级配范围。

2确定结合料类型及掺配比例。

3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

4.1.6生产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1确定料仓供料比例。

2确定水泥稳定材料的容许延迟时间。

3确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曲线。

4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1.7施工参数确定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1确定施工中结合料的剂量。

2确定施工合理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3验证混合料强度技术指标。

4.1.8确定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最大干密度指标时宜采用重型击实方法,也可采用振动压实方法。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2强度要求4.2.3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验证所用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90d或180d龄期弯拉强度的关系。

4.2.4水泥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2.4水泥稳定材料的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标准,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2强度要求,4.2.5碾压贫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

1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不低于7MPa,且宜不高于10MPa。

2水泥剂量宜不大于13%。

3需要提高材料强度时,应优化混合料级配,并验证混合料收缩性能、弯拉强度和模量等指标。

正确认识“强度”的概念,强度的高低不能反映混合料的所有性能的好坏。

半刚性材料设计绝不仅仅是强度设计。

R7是施工施工质量过程化控制的一个必要环节,但也不能替代其它质量评定。

新旧基层材料强度对比表(水泥稳定材料)(MPa),强度的均值、变异系数和代表值,半刚性材料强度标准无上限。

控制强度代表值,不仅控制强度的平均水平,更是控制施工的均匀性。

基层强度对层间结合的影响,抗压强度与弯拉强度的关系,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3强度试验及计算4.3.1强度试验时,应按现场压实度标准采用静压法成型试件。

4.3.2强度试验试件的径高比应为1:

1。

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的试件直径应为100mm,无机结合料稳定中、粗粒材料的试件直径应为150mm。

注:

a公称最大粒径小于16mm的材料;b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16mm,且小于26.5mm的材料;c公称最大粒径不小于26.5mm的材料。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4无机结合料的计算和比例4.4.1水泥稳定材料的水泥剂量应以水泥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百分率表示。

4.4.2石灰稳定材料的石灰剂量应以石灰质量占全部干燥被稳定材料质量的百分率表示。

4.4.3石灰工业废渣混合料应采用质量配合比计算,以石灰:

工业废渣:

被稳定材料的质量比表示。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5混合料推荐级配及技术要求,表4.5.2水泥稳定材料的推荐级配范围(%),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表4.5.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的推荐级配范围(%),矿料级配,骨架嵌挤密实,标准结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级配分析,不存在严格工程意义上的骨架密实结构碎石含量一般不宜多于65%,控制在60%65%之间严格控制各档级配。

六种水泥稳定碎石的级配性能比较,无侧限抗压强度比较,当粗集料含量在60%55%之间具有最佳的抗压强度。

当粗集料含量在60%65%之间具有最佳的抗弯拉强度。

抗弯拉强度(龄期7天),抗压回弹模量(龄期90天),为了达到最佳的模量水平,混合料中的粗集料含量宜为60%65%。

6种混合料干缩试验的干缩参数汇总,针对前5种混合料,通过数据分析表明,混合料的干缩应变与混合料最佳含水量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837。

当混合料中4.75mm以上的粗集料含量为55%65%之间时,混合料具有最佳的力学状态。

其最大干密度较高,最佳含水量较低,同时强度和模量较高。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6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4.6.2在目标配合比设计中,应选择不少于5个结合料剂量,分别确定各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4.6.3应根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要求成型标准试件,验证不同结合料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技术性能,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剂量。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6.7对无机结合料稳定级配碎石或砾石材料,应根据当地材料特点和技术要求,优化设计混合料级配,确定目标级配曲线和合理的变化范围。

4.6.8在目标级配曲线优化选择过程中,应选择不少于4条级配曲线,试验级配曲线可按本细则推荐的级配范围和以往工程经验或按附录A的方法构造。

4.6.9在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应将各档石料筛分成单一粒径的规格逐档配料,并按相关的试验规程操作,保证每组试验的样本量。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6.10选定目标级配曲线后,应对各档材料进行筛分,确定其平均筛分曲线及相应的变异系数,并按2倍标准差,计算出各档材料筛分级配的波动范围。

4.6.11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进行性能验证:

1按确定的目标级配,根据各档材料的平均筛分曲线,确定其使用比例,得到混合料的合成级配。

2根据合成级配进行混合料重型击实试验和7d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验证混合料性能。

4.6.12应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使用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际生产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应针对这个波动范围的上、下限,验证性能。

目标级配范围确定,某工程水泥稳定碎石共有5档原材料,分别为1926.5mm、13.219mm、9.513.2mm、4.759.5mm和小于4.75mm的集料。

通过大量的筛分试验,得到这五档矿料级配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见表4-14)。

按照作为级配波动的上下限,由此得到各档矿料的级配范围。

以上表中小于4.75mm规格料为例,计算的矿料级配波动的上、下限见表4-15。

根据表4-14中的均值,合成各档料的比例,见表4-16,相应的合成级配见表4-17。

表4-16各档矿料的比例,表4-17各档矿料的合成级配(中值)(%),表4-18级配波动的上下限(%),按照各档料实际的波动范围和按照各档料的级配均值确定的掺配比例,可以计算出合成级配的波动范围,见表4-18。

3.4混合料组成设计讲解,4.7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4.7.1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应对拌和设备进行调试和标定,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

4.7.2拌和设备的调试和标定应包括料斗称量精度的标定、结合料剂量的标定和拌和设备加水量的控制等内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绘制不少于5个点的结合料剂量标定曲线。

2按各档材料的比例关系,设定相应的称量装置,调整拌和设备各个料仓的进料速度。

3按设定好的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