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73802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化学《酸和碱》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左盘烧杯中稀盐酸和碳酸钙粉末均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停止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则托盘天平右盘烧杯中加入的M粉末可能是()

A.碳酸氢钠B.氢氧化钙C.碳酸镁D.氧化铝

【答案】C

根据题意可知天平要平衡,左右两盘减少的质量必须相等,这四个选项中的B氢氧化钙、D氧化铝与盐酸反应不会生成气体,A碳酸氢钠、C碳酸镁与盐酸反应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右盘加入的物质应从A和C中选。

已知左盘碳酸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两盘放入的固体质量都是100份质量,两盘放入的盐酸溶质的质量都是73份质量,根据上述数据可知左盘减少的二氧化碳是44份质量,而100份碳酸氢钠与73份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大于44份质量,100份质量的碳酸镁与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44份质量。

故选:

C。

3.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铁丝没有制成螺旋状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有的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是由于瓶底未加少量的水或细沙,故A不正确;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原因可能是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等,故B正确;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是由于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的薄膜,故C不正确;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是由于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不正确。

4.下列物质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并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浓硫酸B.苛性钠固体C.浓盐酸D.碳酸钠晶体

A.浓硫酸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因吸水而质量增加,但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苛性钠固体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

C.浓盐酸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因挥发质量减少;

D.碳酸钠晶体在敞口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发生分解反应,失去结晶水,而质量减少;

选B

5.化学学习小组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以后,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下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有错误的是(  )

A.碳能形成多种单质,如:

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具有还原性,用焦炭可冶炼铁

B.SO3、CO2、CO是非金属氧化物,都可用NaOH溶液吸收

C.铁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除与氧气反应外,还能与某些酸和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D.C、CO、CH4、C2H5OH均能作为燃料使用

A、碳可以和氧气反应,具有可燃性,可以和CuO、CO2、铁的氧化物反应,具有还原性,并可用于炼铁,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酸性氧化物,如SO3、CO2而CO不是酸性氧化物,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B不正确;

C、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所以可以和酸和盐发生置换反应,故C正确;

D、由于四种物质都可以燃烧,且来源广泛,所以生活经常用于燃料,故D正确。

6.将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A.前者变大,后者变小

B.前者变小,后者变大

C.两者都变大

D.两者都变小

【答案】D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吸收水分后,溶质质量几乎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后溶质减少,溶剂质量几乎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D。

7.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烧碱溶液与盐酸混合后,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现的颜色是()

A.红色

B.蓝色

C.无色

D.紫色

【答案】A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H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6.5,在反应中,参与反应的NaOH质量>HCl质量,故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烧碱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故溶液呈现红色。

故选A。

8.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下列有关量的变化与所加入的稀盐酸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A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氢氧化钠的质量会逐渐变小。

因加入的稀盐酸过量,所以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最终质量为0。

此项正确。

B开始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其溶液呈碱性PH大于7;

随着稀盐酸的加入二者反应,溶液PH会逐渐变小;

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值为7;

再加入盐酸溶液呈酸性,PH小于7。

C氯化钠是生成物,开始的质量为0;

随着盐酸的加入质量会逐渐变大,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质量值最大;

再加入盐酸质量不发生变化。

D开始时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所以其质量不为0;

随着加入盐酸,水的质量会逐渐变大(水的质量变大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加入的盐酸溶液中所含的水,二是反应生成的水);

当二者恰好完全后,再加盐酸时水的质量还在增加(只有盐酸溶液中所含的水,不再生成水)。

所以在D项图像的拐点后的图像不正确。

此项错误。

点评:

正确地根据二者反应的规律,结合图像题的特点进行判断。

9.小明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AB段的化学反应是:

Al2O3+6HCl═2AlCl3+3H2O

B.A点盐酸浓度最低C点盐酸浓度最大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体温度

D.D、E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

试题分析:

A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将未经砂布打磨的铝条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氧化铝先和稀盐酸反应,没有气体产生,所以压强不变,正确;

B、A点时反应还没有开始,所以盐酸的浓度最大,C点时完全反应盐酸浓度最低,错误;

C、由于铝和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完全反应以后,随着冷却,气压会降低,正确;

D、完全反应以后不再产生气体,所以D、E两点处的气体压强相等,正确。

考点:

考查铝和氧化铝与酸反应的有关性质的知识。

 

10.为比较X、Y、Z三种金属活动性大小,进行如图实验。

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金属X产生氢气金属Y无明显变化金属Y表面析出银金属Z无明显变化

C.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将X加入稀盐酸中,产生氢气,说明活动性X>H;

将Y加入稀盐酸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H>Y;

将Y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有银析出,说明活动性Y>Ag;

将Z、Y加入硝酸银溶液中,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Ag>Z,故金属活动性为:

X>Y>Z;

故选A。

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1.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变质且质量变大的是

①浓盐酸②浓硫酸③烧碱④食盐⑤生石灰

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②⑤D.只有③⑤

放置时间较长时①浓盐酸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自身质量减小,②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自身变稀但不会发生化学变化,③烧碱会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自身质量变大,发生化学变化,④质量基本无变化,⑤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自身质量变大.

故选D

1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检查装置气密性B.

CO2验满

稀释浓硫酸D.

干燥氧气

【解析】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正确;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验满要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正确;

D、干燥氧气时,气体要“长进短出”,错误。

故选D。

点睛:

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3.下图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其中不正确的是

选项

广口瓶内物质

用途

A

一定量浓硫酸

干燥某些气体

B

装满水

收集某些气体

C

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

除去CO2等气体

D

空气

收集某些比空气重的气体

A.AB.BC.CD.D

装有一定量浓硫酸可以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干燥气体;

装满水不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因为水无法被排出;

如果装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可以除掉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排气法收集气体时,从长管进的气体是密度大于空气的。

故选B.

气体的制取

14.某同学郊游时不慎被蜜蜂蛰伤,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为减轻疼痛可以在蛰伤处涂抹(  )

A.食醋(pH≈2)

B.牛奶(pH≈6.5)

C.矿泉水(pH≈7)

D.肥皂水(pH≈10)

蜜蜂的刺液是酸性的,应涂抹碱性的物质以减轻疼痛,选项中只有DpH≈10>

7,显碱性

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中和反应的应用

15.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A.溶液中滴入石蕊仍为紫色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

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

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酸性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碱性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石蕊仍然是紫色。

16.分别将浓硫酸和浓盐酸露置在空气中一段长时间,发生的共同变化是

A.溶液的PH增大B.溶液的浓度增大C.溶质的质量减少D.溶液的质量减少

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故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浓度减小;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液的浓度减小;

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减少;

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溶液的质量分别减小、增加,故选项说法错误。

17.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A.碱溶液中都有H+B.碱溶液中都有OH-

C.碱溶液中都有金属离子D.碱溶液中都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这是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所在。

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有OH-,故选B。

18.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

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B.3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D.从20s到40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增大

结合pH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反应开始前pH<

7,溶液显酸性,应该是向稀盐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故C错

19.向稀盐酸中逐渐加入试剂X后,溶液的p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试剂X是下列物质中的

A.MgB.H2OC.NaOHD.CaCO3

A、镁与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镁溶液呈中性,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酸性不断减弱,直至盐酸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反应后溶液的性质不可能呈碱性(pH>7),故错误;

B、水能稀释盐酸使其酸性不断减弱,但溶液不可能变为中性,更不可能变为碱性,故错误;

C、氢氧化钠能中和盐酸使其酸性减弱,直至盐酸全部消耗溶液呈中性,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因氢氧化钠的存在而显碱性,故C正确;

D、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氧化碳,得氯化钙溶液呈中性,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酸性不断减弱,直至盐酸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反应后溶液的性质不可能呈碱性(pH>7),故错误。

故选C。

20.如图中,甲、乙、丙是3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均能与X发生化学反应.若X为稀盐酸,则甲、乙、丙3种物质可能为(  )

A.Cu、Ca(OH)2、CaCO3B.Fe、CaCO3、Na2CO3

C.Zn、Fe2O3、Na2SO4D.Fe、CuO、Cu(OH)2

A、Cu、Ca(OH)2、CaCO3三种物质中Ca(OH)2、CaCO3能与盐酸反应,但Cu不能与盐酸反应,错误;

B、Fe、CaCO3、Na2CO3,三种物质均能与盐酸反应且铁属于单质,但CaCO3、Na2CO3均属于盐类,错误;

C、Zn、Fe2O3、Na2SO4三种物质中Zn、Fe2O3能与盐酸反应,但Na2SO4不能与盐酸反应,错误;

D、Fe、CuO、Cu(OH)2三种物质均能与盐酸反应,且铁属于单质、氧化铜属于氧化物、氢氧化铜属于碱,正确。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

19.无

20.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