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2629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于是,有的得过且过混混日子,有的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干脆和学校“白白”,过早地加入了打工的队伍。

二)自我封闭

社会不公平的待遇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在歧视的眼神下,无法自由地说出他们想说的话,做他们想做的事。

他们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压抑了自己的思想和天性。

一部分外地民工子女又极力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份自尊。

为了减少受到的伤害,他们常常盲目地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或沉默不语,拒绝与人交往;

或靠撒谎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掩盖起来;

或吹嘘自己的亲戚如何有权有势,来抬高自己在同学中的地位。

因而时常会听到有的老师说:

“本地的孩子心里想什么,我们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外地生不同,根本不知道他们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三)性格孤僻

大部分民工子女性格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

在远离家乡的同时,外地民工子女也远离了自己的伙伴和心灵上的和谐交流。

在接受新环境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如生活习惯、民俗风情难以适应等),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人呵护。

但是父母们为了生活忙于奔波,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

极度的自卑和趋于自我保护的自尊又使外地民工子女不愿启齿求助,于是只能默默地忍耐,独自承受着生活的种种考验。

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行为上的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脱离了集体的温暖和纪律的约束,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因而,在学校欢乐游戏的孩子中间,总有一些孤僻、冷漠、呆在角落里的孩子。

用本地人的话来讲,这些落落寡欢,离群索居的外地民工子女,“像雾像雨又像风”,真是令人琢磨不透。

四)行为偏激

在调查中发现,大概是长期处于被冷淡和受歧视的环境中的缘故,一些外地民工子女感情脆弱,极易出现偏激的情况。

有的孩子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当老师或家长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往往以出走、自杀等过激行为方式来回应。

还有些孩子一旦在为难之时获得别人的主动关心,就会表现出侠义心肠和感恩的行为——为朋友,即使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

然而,由于这些孩子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许多行为往往过于偏激。

他们按照个人的好恶论人论事,不顾后果地莽撞行动,常常会干出一些傻事,蠢事。

五)自暴自弃

外来民工家庭中,大部分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孩子缺乏耐心,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

如果孩子犯了错,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就是冷漠无情地放任自流。

家庭中缺少来自父母应有的关爱,学习上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欣,生活中得不到起码的人格尊重,这样的生活使一些外地民工子女的心中充满了怨恨,又无能为力。

所以就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进行无声的反抗。

打架欺负同学,小偷小摸,敲诈勒索……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迅速滑落,令教师、家长痛心不已。

三、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危害

<

一)成因

1、家庭因素

家庭,这个社会最微小的细胞,却是社会稳定、进步的基石,它孕育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家庭育人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盛衰。

1)家庭环境

许多外地民工的收入偏低,很多家庭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下。

外地民工家庭的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很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特别是孩子缺乏可以静心学习的必要环境和条件,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不利的。

在对待困境的态度上,大部分家长消极对待生活。

由于工作环境差,甚至于找不到工作,他们心理不平衡,情绪低落、气馁、消沉、抱怨、对现实不满。

他们常常将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孩子。

有的将空余时间耗在不正当的娱乐上。

夫妻间也经常为生计等原因争吵、打闹,家无宁日,有的甚至导致离异。

如此糟糕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由于家长的不良态度,导致了学生焦虑、消沉、自卑、敌对等不良性格。

不良家庭环境贻误了孩子的学习,也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

2)家庭教育方式

外地民工家庭教育方式上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这些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性格形成、学习成绩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归纳起来外来学生家庭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粗暴型。

由于外在因素的影响,家长的情绪不佳、脾气暴躁,在子女的教育上无耐心,说服教育少,动辄谩骂、责打。

有时还将自己对现实的怨气与对孩子的愤怒一起发泄到孩子的身上,采用极简单的打骂方式,强制孩子服从或改正缺点。

家长的粗暴无理会使外地民工子女变得胆小、畏惧、粗暴、撒谎、逆反。

有的长期被压制而缺乏自信心、自尊心、无创造力、思维狭隘;

有的则在压制中反抗,逆反心理重,他们脾气粗暴,好攻击别人,越轨行为增多。

②放任型。

由于工作环境差,找不到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家长有的情绪低落无心管教孩子;

有的为生活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孩子。

关心、限制少,让孩子自由发展,顺其自然。

在学习、品德、个性发展上无起码的要求。

家长忽视,使外地民工子女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孩子自由散漫,懒惰,学习生活习惯差,不守规矩,易交上坏伙伴,沾上社会不良习气,易走上歪道。

③苛求型。

家长们目睹了知识爆炸的硝烟,经历了外出打工的艰辛,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出实际,以致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过高要求,给外地民工子女造成较大的思想压力,他们会因达不到要求而不安、厌学、焦虑、畏惧,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

④溺爱型。

由于经受了许多磨难,家长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便尽全力庇护孩子,做孩子的保护伞,百依百顺,事事包办代替。

一些隔代抚养的孩子更受到了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他们的爱超过了有益的界限。

不良的“爱”不可避免地使外地民工子女产生自私、任性、骄横、不通情理、难解人意、不善控制自己的不良习性,依赖思想严重,无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外地民工家庭教育的不同类型,必然影响孩子的成长。

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会妨碍孩子的成长,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消极的影响。

2、学校因素

良好的环境氛围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对来自外地的学生来说,学校往往缺乏一种良好环境的创设,增加了他们适应新学习生活环境的难度。

学校教育对外地民工子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学校教育的机会有无和教育质量的好坏。

1)学校教育机会的问题

对于外地民工子女来说,学校教育机会的缺乏包括客观上不能上学和主观上不愿上学两种情况。

客观上不能上学就是指无校可上,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目前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相应保障外地民工子女就学办法等法规,为他们提供了公立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等上学方式。

但事实上,对于一部分民工家庭来说,公立学校的昂贵的借读费是难以承受的,而收费便宜的简易学校、打工子弟学校在办学质量上难以保证,更有部分学校没有合法手续时刻面临取缔或关闭的危险。

因此,在外地民工子女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较低,不能在可受教育的年限及时入学,绝大多数的外地民工子女被排斥在正规学校门外,客观上面临无校可上的问题。

主观上不愿上学首先指的是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送孩子上学,指的是有条件上学家长却不让孩子上学的情况。

部分家长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让子女辍学在家帮自己干活。

另外,主观上不愿上学还指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情况,主要是孩子因为学习困难跟不上、不喜欢读书、年龄大了怕人笑话等原因不愿意上学,从而辍学在家。

无论是哪种情况,客观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机会或不愿意接受学校教育的流动儿童只能失学在家,或无所事事,或在家做家务,或打工挣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教育质量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外地民工家庭来说,虽然公立学校的昂贵的借读费让人难以承受,但是其教育质量要优于收费便宜的简易学校、民工子弟学校。

然而,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民工子女往往不能得到和城里孩子同样的重视,加上对外地民工的偏见或歧视,在实际教案过程中并不重视民工子女的教案。

因此,公立学校在教育质量上的客观优势被人为地削减了一部分,加上多数外地民工子女入学时的基础较差,民工子女实际上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低质量的教育形成了恶性循环,进一步造成外地民工子女上学积极性的减弱。

不可否认,低质量的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外地民工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3、社会因素

1)社会各方面的歧视

我们不可以回避社会的不公平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

这个城市的很多人,居住在民工建设的高楼里,却极少关注他们的生活,甚至无视他们的存在、歧视他们的子女。

外地民工子女对所在城市的感情是很深厚的,而他们与本地人之间的壁垒又极为坚实。

这壁垒来自于政府对这些孩子不足的关注,来自于各级教育部门对民工子弟学校不公正的待遇和普通市民有意无意间流露出的歧视的眼神。

而处于身心成长期的孩子,对这些又是极为敏感的。

可以想象,在他们遭受到这种不公平的眼神之后所产生的震惊和怨愤,受这种生活大氛围的极端影响,对正在成长的外地孩子的心理自然产生了很大的负作用。

2)社交各方面的影响

由于较多的外地民工子女的家长是打工者,所接触的亲友、老乡等亦大多素质不高,且大家都身处异乡,来往较多,他们身上的一些粗俗的习气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这些外地民工子女,并产生负面影响。

当经济形势不稳定时,外地民工经常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各种言语和行为都会产生,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诱导孩子偷窃、打架,喜欢跟恶劣风气等,间接污染着本性纯洁的孩子心。

社会物质生活繁荣,也给这些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出身贫穷家庭的孩子产生一定诱惑作用,如网吧游戏,孩子一接触到这个对他们来说比较新奇的东西后,就容易沉迷,不能自拔,厌学逃课去玩游戏;

没钱了就去偷,偷家里的,同学的,甚至教师放在教室里的包,更甚至到社会上偷。

二)危害

1、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每一位儿童都是社会的一员,他们今天是孩子,明天就是社会的建设者。

如今的教育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文化水平,而他们的文化水平又决定了他们将来的建设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现在,他们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周围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作为民工的父母的疏忽或娇惯,使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没有受到合适的教育甚至因此走向堕落。

一只木桶的容量取决于其最短的木板的长度,同样,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取决于这个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素质。

因而现在社会和教育环境给外地民工子女造成的诸多心理问题将影响我们社会现在和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欲高速发展的民族不可忽视的问题。

2、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

据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社会学家研究表明,移民“第二代”渴望被社会的认同感和希望平等的意识特别强烈,而一旦他们的愿望不能得到正视,那么他们就很快会坠入反社会的情绪当中,同时,落后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将是他们反社会力量的催化剂。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势必留下一种“社会不公”、“外地民工子女比城里的孩子低一等”的阴影。

这就不能不令人担忧:

如果这些外地民工子女在社会、学校不能被平等对待,经常遭受歧视,那么从长远来看,由此而产生的反社会倾向极可能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

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需要公平,毕竟,今天我们公平地对待孩子,将来孩子才能公平地对待这个社会。

四、维护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措施

针对外地民工子女的心理现状,着重从改变心理健康状况方面采取相应的策略,从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注重激励和引导,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关注外地民工子女的就学机制,加强教育管理,让他们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义务教育是公民受教育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强制推行的教育,主要由国家办的公立学校来实施,而公立学校的经费又主要来自纳税人。

因此,义务教育一定要强调教育的公平”。

让外地民工的子女进入本地学校,与本地孩子一起就学,这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实现教育公平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作为学校,则需从操作层面上来体现这种公平性。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平等的教育观

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平等的教育意识,在对外地民工子女的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首先要统一教师思想,提高教师认识,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平等的教育观。

“亲其师,信其道”。

要想教育教案得到长足的进步,就得和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到这一步,教师应尊重每一位来校的外地学生:

凡是进入学校就读的学生,不管是本地生还是外地生,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不拒收、不歧视,规范师生的言行,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外地民工子女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同时,还得走近他,了解他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使教师和孩子之间有一定的共同语言。

这样师生间就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陌生,为今后的教育教案奠定良好的基础。

2、爱心助学,资助贫困生,接受公平的教育待遇

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外地民工家庭生活相当贫困,条件相当艰苦,其子女正在失学的边缘徘徊。

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不应有的心理压力,容易造成问题学生——以后就可能是问题青年——影响今后的社会稳定。

为此,学校与地方政府可以联手成立“爱心助学基金会”,资助外地民工子女就学,有效地保障外地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能与其他学生享有一样的学习、生活的权力<

如也能在校用上课间餐、午餐,一同参加艺校的学习,参加春秋游活动等。

)爱心的奉献能有效地化解外地民工子女对本地学校、本地师生的抵触心理,为今后社会稳定打好教育基础。

3、了解学生,建立档案,进行个案跟踪

组织教师以班级为单位对外地民工子女在知、情、意、行各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确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

重视学生的意志、情感需要,熟悉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感情需要,及时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情况,找出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建立“在校外地民工子女基本情况”数据库。

并为个别特殊的学生<

一般是外地民工子女中的问题学生、或虽成绩优秀但存在某种问题倾向性的学生)安排专门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每班确定3-5人进行个案跟踪,有针对性地施展教育,为他们发挥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关注外地民工子女的个性心理,构建爱心网络,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由于外地民工子女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不够,容易使他们形成孤僻、执拗的性格。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让他们安心在校学习。

1、构建爱心网络,给予集体的温暖

“大量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积极的同伴关系有利于消除儿童的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的人格”。

为了促进外地民工子女养成健康的人格,学校可以以班为单位,开展优秀队员与外地民工子女结对子、交朋友的“手拉手”活动,在生活上关心,日常行为上指导,在学习上帮助,从各个方面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提高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树立“不但自己行,帮助他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的信念,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验到教师一视同仁的关爱,激励他们积极进取,为学校、为班级争光,为社会做出贡献。

2、开办“知心姐姐”信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外地民工子女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办“知心姐姐”心理交流专栏,进行有关心理问题的诊治与疏通,经常与外地民工子女的家庭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

教师可以经常采取谈心、故事暗示、书信、主题班会等形式及时做好个别学生的疏导工作。

并减少外地民工子女中“问题孩子”产生的机率,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三)关注外地民工子女的学习自信,用激励促进取,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

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他们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他们也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

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并通过教改使这变成现实。

有相当一部分外地民工子女具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或自我封闭的个性特点,学习积极性不强,缺乏进取心。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在关注他们的同时,发掘他们的优点,以成功激励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实施“激励—成功”的关爱教育,挖掘闪光点,增强自信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

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没有人不期盼得到尊重、得到爱、获得最大的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对于外地民工子女来说更为迫切。

我们也只有在学校教育教案中,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的需要,他们才有可能积极努力地学习,才有可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教育教案中关注外地民工子女群体,实施激励机制,捕捉学生进步的点点滴滴,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把闪光点记录在卡上,并让学生带回家,从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倡导“我能行”的教育模式,开展活动,体验成功

“我能行”教育模式,重在创设“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鼓舞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特长培养等方面都满怀信心地去进取,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特别要教育学生敢于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既能从成功中获得自信,也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又不失信心。

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

为此,在对外地民工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举办个性特长展示会的方法,通过创设“哆来咪”小舞台、“十分钟”队会等自我表现舞台的学校个性展示擂台和班级个性展示擂台,让更多的外地民工子女参与进来,以达到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目的。

同时,还可以通过“树典型、学榜样”活动,发现外地民工子女中的特长生,以榜样的力量促使外地民工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荣誉感。

3、制定“因材施教”的教案方法,分层走班,培养学习兴趣

外地民工民工子女之所以成绩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安排组织教案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案方法,让学生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材,在英语、数学等学科采用分层走班制,使不同层面上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即保证基础差的学生,发展有学力的学生,保护好外地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逐渐适应本地的学习;

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教案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都能获得成功后心理上的愉悦。

四)关注外地民工子女的行为规范,强化养成教育,让他们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是形成“人”的“轮廓”的关键期。

前苏联心理学家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

“由于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以协调性为特点,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

”小学教育是为“人”打基础的教育,要把握时机,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关注到外地民工群体的时候,其实已经把他们作为学校的普通学生来接受了,已经把他们作为学校的主人了。

1、让外地民工子女参与学校开展的行为规范教育系列活动及“行为规范标兵”活动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

“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为此,可以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条和小学生一日常规进行细化,分二段各五个星级指标,每个星级指标又细化为若干个具体生活、学习的行为指标,能自觉遵守并经评比合格者在胸卡上加星,星的多少可见其行为规范的达成度。

利用学生的天性渴望获得成功和好胜心理来刺激他们,从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关键在于让小学生明确一日学习生活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通过签名教育活动,思想上的约束和同学的监督,使学生“相信自己行,努力才能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在小学生中间形成“行为规范”监督网,以班级为单位两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找出成绩与差距,不断践行,不断进步,经过持久不懈的训练,从“他律”逐步转向“自律”,从而达到自信、自律、自强。

2、创建民工子女家长学校,深入家庭个别指导并树立家长榜样,全面提高家长素质

据美国全国医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对孩子的帮助中,父母通过给孩子的关注、爱护、理解等倾注情感的方式达到的效果,是其他各种方式总和的6倍,70%的孩子表示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心中的忧伤就越少。

外地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身为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教观,有义务、有责任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任,经常了解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经常督促、指导,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培养流动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旨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加强理论学习,加强反思,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教师们在教育工作上要向外地民工子女家庭倾斜,通过家访、评选优秀民工子女家长,树立榜样等,促使外地民工子女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整体联动教育网络,营造更为广阔的教育空间。

五、小结

外地民工家庭同样是城市社会的“细胞”,解决好外地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增加城市社会的稳定、外地民工家庭的稳定以及外地民工子女素质提高。

因此了解外地民工子女的心理的特性及其成因,通过对外地民工子女学习与交往心理障碍的调查及疏导对策的研究,在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和共享本地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这些插入本地学生班的外来民工子女更好地融入本地学生中,最大可能的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充分享受上海地区优越的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义农.《小学生心理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宋宁.《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王小龙.《你骗不了我——数字少年行为透视》中国纺织出版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