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措施
1.学习第18课时,可以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形式,感受诗歌朗朗上
口的韵律美。
在朗读中学会发挥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先
教学第一首诗,然后迁移第一首的学习方法,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后面两首诗歌。
2.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内容都十分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会生字新词、正确
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做游戏的方式,理解故事大意,体会文章中精彩的描
写,感受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领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童年的水墨画》2课时
《剃头大师》2课时
《肥皂泡》2课时
《我不能失信》1课时
习作: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1课时
语文园地1课时
18童年的水墨画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
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
童年如歌,萦绕着
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
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
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
(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学习“墨”字时,可
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学习“拨、浪”等字时,
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
(谜底:
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
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
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发”;
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
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
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
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
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dou斗笠气冲斗牛
斗
d6u争斗明争暗斗
shan扇动扇风
扇
shan扇子电风扇
zuan钻洞钻研
钻
zuan钻石钻孔
(5)书写练习:
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
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
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
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
真童趣。
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
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水墨染绿钓竿扑腾
打碎拨开浪花葫芦
清清爽爽蘑菇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
(指名让学生回答)这节课,我
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
这首诗描绘了溪边钓鱼的场景,先静后动,勾勒出一个垂钓儿童的形象。
(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
表达效果?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垂柳当作人来写,以溪水为镜梳妆,写出了垂柳也爱美。
由于有垂柳的倒影,溪水变绿了,如玉带一般,也写出了溪水的碧绿、狭长、平静。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
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
这里有绿色的柳树、绿色的溪水,连人影都被溪水染绿了,还有红
色的蜻蜓点缀,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多美的画面啊!
“染”字富有动感,“立”字运用传神,静
静的钓竿上立着红蜻蜓,使人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儿受惊。
此处为下文的描写
做了铺垫。
(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
这句写鱼儿上钩的一刹那,孩子手忙脚乱,原有的寂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
溪水动
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
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
这首诗描绘了江上游泳嬉戏。
写了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鲜明的形象感。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这一句用了比拟(拟物)的修辞手法。
句中的“鸭群”指一群孩子,“翅膀”指孩子们的胳膊,
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跳入水中的情态。
(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
在江中戏水的孩子,是那样调皮,那样欢快。
他们像小鸭子一样跳入水中,挥动着胳膊拨水
嬉戏。
“你拨我溅”“笑哈哈”写出了孩子们打水仗的场面,多么快乐啊!
(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
“水葫芦”原指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直立,卵形或圆形,叶柄中部以下膨大,花呈
漏斗状,蓝紫色。
句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水葫芦”代指人,形容孩子们水性极好。
(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写出了孩子的顽皮、可爱。
“一阵水花”是指孩子从水中冒出头来时
掀起的水花,“两排银牙”是指孩子咧开嘴大笑时露出了两排雪白的牙齿。
从中可以体会到孩子们在江
中游泳、戏水的无限欢乐。
(6).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
森林里的松树被一场大雨冲洗得干净而清爽,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
树下,小蘑菇长
出地面,它们伞状的蘑菇顶盖就像一顶顶斗笠,一个个可爱的小蘑菇就像花儿在树下开放。
忽然,林中
传来一声欢叫,把松针上的雨珠都震落了。
是谁呀?
原来,那是戴着斗笠在林中嬉戏的孩子们。
(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
表现了什么?
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写了雨后的松树。
先整体描写松树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再
用特写镜头的方式,局部描写松针上还挂着亮晶晶的水珠。
“刚洗过澡”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
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
一串串晶莹剔透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也许正反射着五
彩的阳光,多么漂亮啊!
(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
这一句也属于景物描写,写了树下的小蘑菇。
雨后,蘑菇从地里长了出来,菌盖部分的外形
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
因为蘑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通常雨后会大量生长并钻出地
面来,所以这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
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一
朵朵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就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
多么欢快啊!
(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
为什么?
这声欢叫是在雨后林中嬉戏的孩子们发出的。
从“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可以看出来。
“一个
个斗笠”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
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
也
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
也许他们
刚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正拿出篮子准备采摘……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溪边钓鱼
静态:
垂柳照镜、山溪如玉带、蜻蜓竿上立动态:
人影碎、鱼儿跳
清新自然
纯真欢乐
拟物:
如鸭群拍水戏耍童年的
江上戏水动作:
你拨我溅、笑哈哈
水墨画
特征:
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景物描写:
松树清清爽爽、松针挂满雨珠、蘑菇戴着斗笠比喻:
孩子头上的斗笠像蘑菇
19剃头大师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何不同。
2.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掌握生字新词,了解文章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3.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入手,理解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预先提问,引导学生带着探究兴趣,
在阅读中展开思考:
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有何不同?
为什么“我”说天生怕理发的小
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
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做题目?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划分层次结构。
在阅读中理清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理发过程的不同之处,体会“我”说天生怕理发的小沙是
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的原因,并能总结出课文用“剃头大师”做题目的原因。
2课时
有个小朋友叫小沙,他天生怕理发,成了理发店里最不受欢迎的顾客。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非专业
的剃头大师,并且还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
小沙和剃头大师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
翻开课本去看看吧!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执、仇、差”,平舌音“虽”和后鼻音“刑”。
学习“胆、刑、厘”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
学习“差、件”等字时,
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
学习“剃、摸、付、夺、鬼”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学习“否、骂、
仇、惯、理、倍”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谜底:
差)
羊儿尾巴歪,工字躲进来,既指不相同,也指不优秀。
一半在前耕地,一半在后扶犁,既指公文信函,也作常用量词。
件)
否(是否)—杏(杏仁)
骂(骂人)—驾(驾车)
惯(习惯)—贯(全神贯注)
理(道理)—里(里面)
“表”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三横略短,都向右上稍倾,撇捺伸展。
“夺”上宽大下窄小,“大”横短、撇捺长伸,盖住下面的“寸”。
“骂”上面两个“口”占上半格一半,小而往右上倾;
“马”写得扁而宽,竖折折钩竖短折长,末横最长,稳住整个字的重心。
“虽”是独体字,两个“口”都要写扁,上窄下宽;
中间的短竖落笔在竖中线上,提画要稍微拉长
些。
“表”的上部是三横一短竖,不要把竖画写成竖撇一笔拉通。
“鬼”的首笔是短撇,不要写成刀字头;
竖弯钩里面是撇折、点,不要写成点。
“差”上部是三横加竖撇,注意和“表”字区别;
下面是“工”,不要写成“王”。
“倍”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
右下部是“口”,不要多加一横写成“音”。
带羊字旁的字:
差(差不多)—养(修养)—着(睡着了)—羌(羌笛)—羞(害羞)—羚(羚羊)—翔(飞翔)
带单人旁的字:
仇(报仇)—付(支付)—倍(加倍)—件(文件)—什(什么)—仙(神仙)—伏(起伏)
chu处理处变不惊
处
chu到处绝处逢生
zhe折磨一波三折
折zhe折腾折跟头
she折本摔折了腿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概括每部分大意。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写小沙天生有“四怕”。
第二部分(2〜6):
写以前小沙是怎样
理发的。
第三部分(7〜18):
写“我”给小沙理发,因为手艺太糟糕,最后小沙只能去理发店剃了个光
2.通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描写最吸引你。
本文的描写生动而充满童趣,比如第3自然段的神态描写,第9、11、14自然段的语言描写,
第10、16自然段的动作描写和第13、16自然段的外貌描写。
提问小结: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表弟小沙天生害怕剃头,每次剃头都像受刑似的。
有一次“我”回家,小沙央求“我”帮他
剪头发,由于“我”毫无经验,最后把小沙的头发剪得参差不齐的,难看极了,还把姑父的睡衣当作围
裙弄得衣服上都是碎头发,怎么也清理不干净。
结果,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光头。
(教师根据学生
回答的具体情况点评、补充)
表弟胆小鬼理发店夺门而出
骂人仇人差点儿付钱双倍
电灯泡虽然条件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小沙之前在理发店里是怎样
剃头的,当他遇到“我”这个“剃头大师”后,又遭遇了什么。
1.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弟小沙天生有“四怕”,为后文写他去理发店里剃
头埋下了伏笔。
2.阅读第2〜6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3自然段是怎样表现小沙害怕剃头的?
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拿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着,否则小沙就会
逃跑。
小沙会骂给他剃头的师傅是“害人精”,还用仇人一样的目光怒视对方。
(2)以前都是谁给小沙理发的?
为什么是他来理发?
以前总是一个老剃头师傅给小沙理发。
因为老师傅耳朵不好,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而且他有
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这让小沙又害怕又无可奈何,所以只得由老师傅摆布。
(3)老剃头师傅是怎样给小沙剃头的?
小沙在此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和感受?
老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
老师傅眼神也差,总把碎头发
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痒得小沙哧哧笑。
一会儿痛一会儿痒,就跟受刑一样,让小沙受尽了“折磨”。
更
让小沙不高兴的是,难受完了,还得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
3.阅读第7〜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中的哪些段落写了“我”给小沙理发?
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第10、16两个自自段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写“我”给小沙理发。
第10自自段中“围上”睡
衣、“摆出”架势、“剪下”头发等描写,表现了“我”是如何给小沙理发的。
“嚓嚓两剪刀”“剪下
一堆头发”,说明“我”剪头发时动作干净利落,毫不犹豫。
第16自自段中“剪掉”“修了修”,写
“我”在把头发剪坏以后想尽量弥补,结果越搞越糟。
(2)“我”是怎样给小沙剪头发的?
成果如何?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我”毫不吝惜地剪了很多头发下来,从第12自自段“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
落”“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头发”(此处运用比喻,说明被“我”剪掉的头发之多)
可以看出来。
②“我”下剪刀的时候毫无章法,只图痛快,从第12自自段“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
第13自自段“头发长长短短,这儿翘起,那儿却短得不到一厘米”可以看出来。
③“我”知道自己剪
坏了以后,急于补救,却越修越糟,从第16自自段“一些头发越剪越短,甚至露出了头皮”“整个头
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可以看出来。
(3)小沙在“我”给他理发的过程中有怎样的表现?
刚开始时,他“有些慌”,怕被“我”剪破耳朵;
当他看见“我”真剪下头发来时,很高兴;
当他听见“我”叫“坏了”时,只摸了摸耳朵,确定耳朵没受伤,就表示无所谓;
最后剪完了,他一照
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被自己的丑模样吓到了。
(4)“我”这个剃头大师服务得好不好?
服务得不好。
因为“我”的一通乱剪,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
姑父
睡衣上的碎头发怎么也清除不干净,害得他每天夜里都要爬起来两三次,捉跳蚤一样找身上的碎头发。
最后“我”也没得到小沙答应付给“我”的五块钱。
同学们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剃头大师”作题目吗?
“大师”指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
“我”与理发店的师傅相比,
技术差太多了,表现也很糟糕,但这是“我”第一次拿起剪刀帮表弟理发,是“我”人生中一次有趣而难忘的经历,是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用“大师”一词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我”第一次拿起剪刀的骄傲
和自信,充满了童真童趣,同时也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故事的兴趣。
耳朵不好,听不到抗议——无可奈何
老师傅老掉牙的推剪,咬住头发——痛得双倍钱
眼神不好,碎头发掉进脖子里——痒有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