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战争篇文档格式.docx
《文言文比较阅读战争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比较阅读战争篇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开。
3、郭:
外城4、域:
限制;
以:
凭借。
5、环:
围6、威:
震慑7、固:
巩固;
8、国:
国防
9、池:
护城河10、亲戚:
内亲外戚11、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12、畔:
通“叛”,背叛13、至:
极点14、顺:
归顺,服从
1、盈:
士气旺盛2、肉食者:
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鄙:
目光短浅。
3、间:
参与4、徧: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
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加:
虚报;
信:
实情。
6、孚:
为人所信服;
福:
赐福,保佑。
7、狱:
案件。
虽:
即使。
8、可以:
可以凭借9、克:
战胜10、鼓:
击鼓进军。
作:
振作。
再:
第二次。
11、测:
估计。
12、靡:
倒下13、驰:
驱车追赶14、逐:
追赶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7、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8、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9、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10、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吾义固不杀人:
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2、宋何罪之有?
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国有什么罪呢?
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4、胡不见我于王?
(您)为什么不介绍我去见楚王呢?
5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
抛掉自己的白米肥肉,看见邻人有糟糠便想去偷。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
6、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7、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尽了,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8、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9、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环而攻之而不胜: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7、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6、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三、内容理解
《唐雎不辱使命》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的政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课文主体部分用对话描写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
使公输盘理屈词穷(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
墨子首先巧设陷阱,假意请求公输盘帮他杀人,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的观点,然后结合公输盘的行为,雄辩地指明公输盘的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使之无言以对。
);
使楚王理屈词穷(采用了类比说理的方法。
首先同样巧设陷阱,引出楚王的判断:
“必为有窃疾也。
”然后将楚国的国势、行为与“有窃疾”的人进行类比,尖锐地指出楚国行为的错误所在,迫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成功的外交故事:
1、晏子使楚,令楚王自取其辱。
2、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
3、蔺相如完璧归赵。
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在说理中运用大量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然后使用类比论证,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
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
《曹刿论战》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
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
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字眼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以少胜多的战争:
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四、人物形象
秦王:
骄横狡诈、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唐雎:
爱国忠君、机智勇敢、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凛然正气、有胆有识、不怕牺牲。
墨子:
机智多谋、能言善辩、无所畏惧、镇定自若(为了阻止这场非正义的战争,他不畏艰辛,不怕牺牲,孤身深入敌国,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着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表现了一个出色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本色)。
公输盘:
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
虚荣、阴险、狡诈、欺负弱小、野心勃勃
鲁庄公:
优点:
1.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2.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3.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4.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5.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缺点: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
他急切求战,急躁冒进,不察敌情,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曹刿:
战前:
①强齐入侵,曹刿请见,并且为鲁庄公出谋献策,表现出曹刿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让鲁庄公认识的“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战中:
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善于把握战机,胸有成竹、镇定自若。
战后:
分析取胜的原因,从“辙乱”、“旗糜”可看出曹刿的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
可见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
五、真题训练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曹刿论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大之狱,虽不以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
七里之郭郭:
牺牲玉帛牺牲:
委而去之委:
寡助之至至:
又何间焉间:
小大之狱狱:
天下顺之顺:
忠之属也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以分人B.故君子有不战公问其故
C.以天下之所顺故克之D.战必胜矣战则请从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C.何以战诚宜开张圣听,以光遗德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亲戚畔之公将鼓之B.必以信愿陛下亲之信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D.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公与之乘B.夫环而攻之登轼而望之
C.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D.其乡人曰吾视其辙乱
6.翻译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甲乙两文均与战争有关。
甲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得不如人和”这一论点,指明“□□”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乙文中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之一。
本文生动地说明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8.甲文通过议论,论述了“□□□□□□,□□□□□□”的中心论点;
乙段通过记叙,说明了□□□□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的是甲文运用对比证明
;
乙文运用对比突出,从文中两个“□□”和两个□□”等词语就可以看出。
10.甲、乙文段都强调了人和、民贵的重要,请你说说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家建设的积极意义。
11.甲文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乙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
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1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范围内仍时时燃起战争的硝烟。
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1.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首,无意义。
郭,外城。
牺牲,指猪、牛、羊等。
委,放弃至,极点间:
参与狱,案件顺,归顺,服从。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2.D3.B4.C5.A6.这是那些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考虑的问题,你又何必参与呢?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很少。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察清,也一定要根据实情判断。
7.人和;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取信于民。
9.“得道”(或“人和”)的重要;
曹刿的谋略(或“深谋远虑”),“未可”,“可以”。
10.人和、民贵思想对我们今天国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我国建设的核心、目标,它和我们的古文化一脉相承。
11.相同之处:
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人心向背(或“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的重要性。
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或“人和”)来谈,符合题意即可。
12.表达两方面意思,一是我们渴望和平,另一方面遇到敌人挑衅,我们也不惧怕、不软弱。
二、《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子墨子见王,曰:
“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王曰:
“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面句子的加点词语。
以头抢地尔抢:
舍其文轩舍: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秦王怫然怒吾知所以距子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邻有敝舆而欲窃之B.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实是欲界之仙都
C.以头抢地尔臣以王吏之攻宋也D.此庸夫之怒也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3.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缟素吴广素爱人B.虽杀臣,不能绝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怀怒未发野芳发而幽香D.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4.下面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D.仓鹰击于殿上子墨之闻,起于鲁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6.两文中的“王”共同的特征是。
唐雎所说的“士”的形象是。
7.甲、乙两文段都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的效果。
乙文中墨子连用三个对比,将楚宋两国的特产作了比较,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正如楚王自己所说的“□□□□□□”。
8.两文中唐雎,墨子二人都通过语言来说服对方,试比较他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9.下列各项是对两则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不卑、不畏,有理、有据,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唐雎、子墨子二人与国势强大的国君面对面交锋,最终使对方放弃侵略欲念,这里除了二人长于言辞,善于以理服人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11.有人认为,唐雎、墨子都能言善辩。
但如果他们只会文战,不辅以武攻,强敌是不会善罢干休的。
你是否同意这样的看法?
不妨谈谈你的一些见解。
1.撞击抛弃道歉入侵盛怒的样子用来……的方法2.D3.D4.A
5.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平民的发怒,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
抛掉自己华丽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看见邻人有粗布衣服就想去偷。
公输盘一次又一次地设下攻城的方法,墨子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6.贪婪霸道、狡诈伪善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献身。
7.对话天子之怒迫使秦王屈服,保全安陵国必为有窃疾矣8.唐雎是用说话的强烈语气震撼了秦王,使秦王屈服;
墨子不仅用了巧妙的语言还用了巧妙的战术,使楚王佩服9.B
10.他们有一身凛然正气,还都有一副侠肝义胆,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11.(略)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即可。
三、《唐雎不辱使命》与《曹刿论战》
【甲】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虽千里不敢易也易: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
肉食者鄙鄙:
何以战以:
小惠未徧徧:
齐师败绩绩一鼓作气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小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若士必怒,伏尸二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C.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与臣而将四矣公将战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曹刿请见D.臣未尝闻也小信未孚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为长者何以战B.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是马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请广于君战于长勺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这两篇文章都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甲文中的唐雎是一个□□□□的“士”;
乙文中的曹刿是一个□□□□的军事家。
7.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揭示了□□□□的原因。
甲文的原因是面对强暴要□□□□,乙文的原因是政治上要□□□□。
1.交换虚报鄙陋,指目光短浅凭,靠通“遍”,普及,普遍大败振作2.B3.B4.C5.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
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6.不畏强暴(或敢于斗争)深谋远虑7.以弱胜强敢于斗争取信于民
四、《曹刿论战》与《公输》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