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云南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南哀牢山以西赤红壤分布向北推移,在滇西南赤红壤分布可到北纬25度以北。
2—2基本性状
土体主要呈红色,粘粒含量一般在40%以上,高的达70—80%(指<0.001mm=,PH<5.5,硅铝率在红壤与硅红壤之间1.3—2.0,粘土矿物以高岭石,水云母,硅石等为主,花岗岩母质发育的土壤有三水铝石,阳离子交换量28m.e/100克土,在排水不畅,又非终年积水的坝子周围,河谷盆地及平原丘陵山地,赤红壤B层与母质母岩层之间,有网纹层(形成原因有:
①水湿还原作用。
②局部酸度差异;
③地下水升降④母岩或母质中不同矿物种类差异和风化程度差异。
)
赤红壤表层有机质一般在3—5%,高的可达8%,蚂蚁堆较多,有的高达数米,土层中有直径几厘米到一米以上的蚁穴。
2—3开发利用
赤红壤是云南一大自然资源优势,赤红壤区有优越的气候,丰富的土地资源,在7千多万亩赤红壤中,耕地仅622万亩,占8.06%。
赤红壤区是甘蔗,大叶茶,咖啡,橡胶,芒果,陆稻的主要种植区,也是思茅松林区(全省第二大林区),还有许多野生果,药,食用菌,竹笋等,适于多种名特优产品生长的土壤。
存在问题是:
①轻适地多,利用率低,不少赤红壤山地至今未脱离刀耕火种与陡坡耕垦;
②园地分散,待进基地,原有经济作物与经济林木种植分散,管理粗放,单产低,(思茅全区赤红壤陆稻亩产平均100公斤),商品率低,需依靠科技,依托资源,加强对外循环。
)③草山质低,有待改良,产草量低,又有紫茎泽兰等大量害草入侵,有待改良;
④林地砍伐过度;
⑤已开垦的耕地中,平地少坡地多,易造成水土流失,冬春缺水,酸性较强。
所以在开发利用上应注意中耕培肥,保持水土,增加灌溉,因土施肥,用养结合。
3、红壤
3—1分布与面积
红壤是云南高原中部基带土壤,广泛分布于北纬24—260之间的曲靖,昆明、大理,保山一线,海拔1500—2500米的残存高原区,湖泊边缘以及中低山地。
据统计,全省红壤面积17054.46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52843万亩的32.27%,其中自然土15198.17万亩,已垦红壤耕地1856.29万亩,耕垦利用率为88%。
3—2红壤的主要性状
①云南红壤一般土体深度,风化度较高,剖面层次发育完整。
由风化壳发育的红壤,通体质地粘重,心土可见铁锰结核,酸性母岩发育土壤,粘粒下移明显;
②盐基不饱和,呈酸性反应,基性岩发育的红壤CEC在10—15me/100g土,PBS50—5%,酸性母岩PBS20—50%红壤表土PH值一般在5.0—6.2之间,干季复盐基过程较明显,表土弱酸性,形成红壤不酸的情况,这与江南红壤有很大区别。
③有机质含量低,并且分布状况较差,开垦后有机质含量通常下降,由于漫长的成土时间和强烈风化,云南红壤大部分盐基淋失,N、P、K供应不出,B、Zn、Mg、Mo也较缺乏。
④磷有效性低,云南红壤表土全磷平均值0.09%,属中等或偏高,但红壤固P力极强,第二次土壤普查平均仅12.64ppm,不少低产地<3ppm。
⑤由红土发育的红壤剖面通体质地多为轻粘土—中粘土,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胶而不板,较易耕作”,因为粘粒基本由次生无机铁,铝等矿物组成,它们易胶结成水稳性较好的类似团粒的假粉砂状结构,容重1.10g/cm3(表土),总孔隙度60%,物理性状还算好。
3—3红壤改良利用
红壤是云南省主要的土地资源,全省每人占有耕地的2.01亩中就有0.53亩是红壤,它既是云南省的玉米带和马铃薯主产区,也是烤烟的主产和优质烟产区,在粮食和经济作物上具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林业生产地区,其也是桑蚕、水果基地,云南松、华山松及思茅松等优质用材林的适宜种植区,又是苹果、茶叶、桑、核桃等的理想场所。
在牧业方面,是牛,羊草食牲畜天然牧场,又适宜生长红白三叶草、黑麦草等人工牧场。
目前由于人口激增,山区开发过度,森林锐减,土壤侵蚀退化日渐加重,因此要注意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①低产红壤旱地培肥化,包括酸、粘、瘦旱等不良影响,应从施肥,施有机肥,施石灰,平整土地等方面改造。
②用养适合,改革红壤耕作制度。
中等肥力红壤旱地,亩产玉米300公斤,小麦150公斤计,则每平从土壤中带走N10.2kg,P4.4kg,K7.7kg,相当于尿素22.2kg,过磷酸钙33.1kg,硫酸钾15.5kg,如果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为50%,则施肥量需增加一倍。
所以施入多于或等于常规,才能维持和提高地力。
在耕作制度上,当前急待调整烤烟面积,扩大绿肥、油桑种植比例。
1980年平全省烤烟262.9万亩,1988年380万亩,1992年500万亩,1993年700万亩,烤烟过热,与粮食生产争地,争劳力,争投入的矛盾,且连续种植烤烟,于培养地力不利。
③农林牧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红壤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力较高,且多属半山半坝或山区。
半山半坝区在农林并重,山区则以林为主。
④搞好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侵蚀。
红壤地区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平均侵蚀模数为1000—1500吨/km2·
年,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40%,从全省来看,属中等或偏重地区,应采取生物,工程措施一起上的原则,积极治理。
⑤增施有机肥料,经济施用无机肥料,调节改良红壤养分状况和理化生状,不断提高红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4、黄壤
4—1黄壤面积与分布
黄壤面积在全省为3442.33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6.51%,其中自然土壤2540.12万亩,耕地土壤602.21万亩,分布于11个地州的山地,成片分布于滇东北地区。
4—2基本性质
黄壤是处于红壤地带山地垂直带谱中的土壤,在红壤与黄棕壤之间,由于较特殊的气候环境(冷凉、湿润,云雾较多,日照少等,土壤除具脱硅富铝化过程外,还有黄化过程。
)土体在经常湿润状态下,Fe受水化而形成针铁矿,褐铁矿和多水氧化铁,土色尤其是心土层为黄色,或腊黄色),有机质积累较红壤多,呈酸性,粘粒以蛭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伊利石,土层深,较瘦瘠,磷有效性低,CEC=25me/100g土。
4—3改良利用
黄壤区雨量充沛,水热条件较好,适宜于发展林业,华山杉,杉木,茶叶,果树均适宜。
作物可一年二熟,适宜于多种粮经作物发展。
①充分用地,积极培地黄壤作土壤,作物单产低,不稳产,主要采取“两开、三改”措施,即开梯、开辟肥源,改良品种,改良耕作制度,改进栽培措施等,如马铃薯套玉米,小麦套玉米,玉米间黄豆等均可提高产量,加宽株距为主的顺风栽培措施,增产效果也大。
②黄壤区约40%,区乡、人口密度大,过度垦植及乱砍滥伐,超载畜量现象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应加强管理,护林护草,植树植草,努力提高现存林、草地质量。
③发挥区域优势,扩大商品生产
根据黄壤区的特点,发展一些拳头产品,如昭通坝子的苹果,黄梨,烤烟等,量高、质好,有发展潜力,山区发展核桃,板栗、梨等,潜力也大。
二、半淋溶土纲
1、燥红土
1-1分布燥红土是分布在云南热带至南亚热带干热生物气候条件下成的红色土,历史上曾称热带稀树草原土(萨瓦纳土)、红棕壤、红褐土等,1978年南京土壤所认定为燥红土。
云南燥红土主要分布在红河(元江段)、金沙江、怒江等几条深切河流的干热河谷区以及与其有联系的一些封闭、半封闭的干热坝子,本类土壤面积有582.69万亩,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1%。
燥红土分布区域较广,纬度在北纬23036′~27030',海拔由280~1360m。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称savama。
1—2基本性状
云南的燥红土其生物循环和有机质比其它红壤低,燥红土,亚热带绿阔叶林红壤与砖红壤凋落物量的比值是1:
2.9:
3.47,据典型剖面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36%,5.21%3.49%。
其次,在干热条件下,土壤矿物淋溶风化减弱,pH一般为6.5—8.0。
表层有明显的复盐基过程,土壤CEC一般为15—30me/100g土,PBS一般为60—80%,最高可达100%,最低也有40%,除老沉积物母质外,土层厚均不超过一米。
第三个特点是燥红土的粘土矿物组成与硅铝率既相近于红壤,又有明显差异。
云南燥红土所分的十一个剖面中,均含有2:
1型矿物伊利石,蛭石,绿泥石,并有多量蒙脱石,高岭石占多数,胶体硅铝率在2.0—2.4。
说明燥红土一方面矿质风化度远不及红壤系列,但也有一定强度的风化作用。
1—3改良利用
燥红土区是云南最宝贵的“天然温室”光热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多种热带、南亚热带,特种经济植物,热区水果和冬早蔬菜生产。
主要存在问题是干旱缺水以及谷源坡陡,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给开发利用带来很大的障碍,目前582.69万亩燥红土中,耕地仅有48.13万亩,占8.26%,大部分土地仍处于荒芜的稀树灌丛草坡状态。
所以在措施上,应是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兴修水利,解决缺水和灌溉问题,另外要顺从自然条件发展规律,采取林,灌,草相结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
2、褐土
2—1分布范围与面积
褐土是云南省第二次土壤普查中新确立的一个土壤类型,在川、藏、滇三省(区)接壤地区,横断山脉中段峡谷区垂直直带谱下的土壤类型,云南省仅出现在北纬28°
以北,海拔1950~2900米的金沙江(德钦县下霞等以上),澜沧江(德钦县燕门以上)及其支流河谷地带,面积171.1万亩,其中耕地3.29万亩。
云南省褐土是川藏滇接壤地区干旱河谷的一个特殊类型,与我国北方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褐土有较大区别。
云南褐土水热条件基本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但仍然反映了草原土的某些特性,且由于区域地形因素的影响,坡面侵跌,坍塌,堆积,覆盖等活动不断,土壤发育显示明显的幼年性和粗糙性特征,其形成的气候特征是冬干夏季短暂湿润,高湿与降雨同季,成土过程的夏季比较活跃,在相当干旱条件下,加之山体上部富钙母岩影响,河谷土壤从表土起就有大量的碳酸钙富集,盐酸反应强烈,全剖面pH值在8.0以上,云南的褐土,只有燥褐土和棕褐土两个亚类,其中棕褐土为云南褐土主要类型。
褐土区是藏、汉、纳西等各族农牧民居住地,地广人稀,垦殖率极低,本区发展方向应以林牧为主,加强植被保护,增加覆盖度。
农业增产途径量利用高山水源丰沛的优越条件,开沟引水,发展小型水利,固定耕地,增施肥料,推广良种、改进耕作技术,努力提高单产。
三淋溶土纲
1、黄棕壤
1—1面积和分布
黄棕壤在云南省不是水平地带分布,而是在垂直带谱上出现的,处于红壤(或黄壤)和棕壤之间的过渡型,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西北和滇中地区,总面积4441.45万亩,占全部云南土壤面积8.4%,其中耕地344.2万亩,占全省总耕地4.93%。
黄棕壤所在地理位置主要是北纬27°
以南,海拔1800—2700米的中山坡地上部和高山的下半部,分布面积最大的是昭通地区,有682.32万亩,其次是怒江、大理、楚雄三个自治州。
1—2黄棕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黄棕壤所处地带一般海拔较高,植被较好,土层厚度多在80—100cm以上,可分为A0—A—AB—B—C表层,PH在5.0—5.9之间,粉粒含量一般均比棕壤类土壤高,比红(黄)壤又略低,并与母质类型有较密切的联系,盐基饱和度10—28%,表土有机质含量原始植被没破坏的可达20—30%,而被破坏的,一般在5%左右,土壤次生矿物以褐铁矿,三水铝石,绿泥石为主。
黄棕壤分布区海拔较高,气候温暖,雨水多,湿度大,适于多种经济林,用材林,水源林和薪炭林的生长。
林间疏林灌丛草地,牧草种类多,质量也好,水源丰沛,是放牧的天然牧场,粮食生产因气温较低,单产不高,有些地区发展菜园,长势较好。
目前存在问题有:
①虽黄棕壤自然阻力较高,但土体结构松散,植被一经破坏,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甚至发生泥石流;
②黄棕壤垦殖耕地,一般有效磷含量较低,有效钾偏少,因此,氮磷配合施用,增施钾肥对其该山区生产将有更大作用。
2、棕壤
2-1面积与分布
云南棕壤均以山地垂直带谱的形式存在,其下接黄棕壤或黄红壤,上接暗棕壤或棕色针叶林土,一般海拔高度为2600-3200米。
全省面积3804.50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7.20%,其中自然土壤3614.68万亩。
棕壤集中分布在滇西和滇西北的丽江、怒江、迪庆,大理等地州的高山地带,除西双版纳和临沧地区外,其余各地州均有不同面积分布。
2-2基本性状
棕壤剖面通体以棕色为主,表层由于有机质高度富集,颜色偏暗,层次发育比较完全,表土有机质含量平均8.56%,BSP一般表层为26%,pH5.6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和高岭石。
表土层与心土层粘粒含量变化都在20%以上,淋溶作用明显。
2-3开发利用
棕壤位于云南省中高山地区,林木资源丰富,是我省主要林区之一,系用材林和水源林的重要土壤资源和生产基地。
目前主要问题是森林采伐过量,生态严重失调,水土流失严重,不少地区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泥石流发生,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
从长远来看,棕壤是本省主要森林资源土壤,应以发展水源林,用材林,薪炭林为主,在以材为主的前提下,开展林副产品加工,充分利用林下草场发展蓄牧业,保护好林内珍禽异兽,合理采挖药材。
3暗棕壤
3-1面积与分布
暗棕壤是本省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中,温带湿润山区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形成的山地森林土壤。
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地区,滇东、滇中有岛状零星分布。
其上为亚高山草甸土或棕色针叶林土,下为棕壤,面积982.74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86%,其中自然土壤981.7万亩,耕地土壤1.04万亩,分布面积最大的是怒江州,其次是迪庆和大理州。
3—2基本性状
表层有机质丰富,一般0m为10-20%,最高可达40%,剖面层次是逐渐过渡状态,一般土体构型为A0—A—B—C型,全剖面厚约为80cm,A0层可达5—10cm,粘土矿物以蛭石,水化云母为主,pH5.0-6.0,BSP20—80%,钙、镁基本淋失,Fe有下移现象,并形成明显的棕色胶膜。
3—3开发利用
暗棕壤地带气候冷凉湿润,雨热同季,森林资源丰富,是云南省主要林区之一,也是中药材(特别是人参,通泽参)的重点主区,目前主要作林业和中药材生产基地。
暗棕壤区起着以下作用:
涵养水源,蓄水保土,维持人类生存的良好生境,合理间伐过熟林,为国家提供一定的优质木材资源;
在平原山地,在保持水土条件下,有计划地垦殖一定面积,建立种植人参和西洋参的药材基地,采集野生药材,为发展民族医学事业提供物质财富。
4、棕色针叶林土
4—1分布与面积
棕色针叶林土是云南省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中,在寒温湿润的气候条件和暗针叶林植被条件综合影响下,发育形成的一个特殊土壤类型。
常与暗棕壤在同一土壤带内,相互镶嵌交错在一起,呈条带状或岛状分布,但其下限,上限均较暗棕壤略高。
所以其上接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迪庆、怒江,丽江和大理等地州。
拱王山也有小面积分布。
全省面积956.7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1.81%均为自然土壤,棕色针叶林土仅限于250以北的高山亚高山上部,坡度较平缓阴坡或半阴坡上部,其海拔在滇中禄劝轿子山为3700-4000米,滇西北迪庆、怒江、大理、丽江等地3400—4000米。
4—2基本性状
云南省的棕色针叶林土是指亚冷杉纯林或杜鹃箭竹林、杜鹃、藓类、冷杉林或红杉林为主的林下形成的,林中空气湿度大,枯落层厚,土体构型为A0—Ab—AE—B—C,具有特殊的AE(A2)层和隐灰化作用是本土类主要特征之一。
整个耕面厚度60-100cm,土层通体呈酸性,Ab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4.48%。
AE层为9.65%,B层12.01%,C层仍有7.26%,这与其它土类有机质具有明显表象性,特点有明显不同。
AE层CEC<10me/100g土,BSP为15.6—16.9,B层BSP为23.7。
4-3利用现状与开发前景
棕色针叶林地带是我省冷杉、云杉、红杉等珍贵木材集中产地,又是西部各主要河流的水源林。
林下有天麻、黄莲、岩白菜等多种珍贵药材,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由于在处理林地问题上产生过失误,对盗伐森林者和木材投机商打击不力,除迪庆,怒江少数交通困难地区外,绝大多数地区的原始植被已遭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不采取措施,则可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棕色针叶林区的冷杉、云杉、红杉是国家建设珍贵木材,林下有多种杜鹃和野生药材,在开发利用上应全部列为自然保护区。
在利用上应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不能只顾眼前不看长远,要有整体观念,只能保护不能破坏。
四、高山土纲
高山土纲的土壤,系云南省土壤垂直带谱中,分布位置最高,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土壤。
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两个土类。
1、亚高山草甸上
1-1面积与分布
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本省森林线以上的残留冰蚀与流水侵蚀的亚高山地带,下限与暗棕壤或棕色针叶林土相接,上限与高山寒漠土相连。
面积832.14万亩,耕地0.24万亩,主要分布在迪庆、怒江、丽江、东川、保山等地州,海拔3000米以上的亚高山地带。
1-2基本性状
由于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生长繁盛,有机质含量很高,一般表层有机质含量都在10%以上,高的达30%以上,但表聚现象明显;
土层多在60cm左右,剖面构型为A-AB-C。
A与B之间过渡不明显,但与C层过渡明显;
BSP多为60-70%,pH5.0-7.3,在碳酸盐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在A层以下多有石灰反应;
土壤结构性差,质地轻、粘粒含量少、粘砂、粉砂、角砾、碎石很多,发育差,淋溶弱,粗骨性强。
1-3开发利用
亚高山草甸土区地形部位高,气候寒冷,一年中有三个月以上的时间为冰雪覆盖,昼夜温差大,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表层土有夜冻日融现象。
交通闭塞,生境条件恶劣,不适于人畜长期居住。
但高山草类和矮生灌丛生长繁茂,覆盖度高,且草类植物中,有毒植物较少,野生药材多,具有发展草食性动物良好条件。
珍贵药材如虫草、贝母、雪莲、雪条、雪上一枝蒿等均出自于此。
存在问题是,海拔很高,交通闭塞,自然环境条件差,又不连片;
气候寒冷,一年中冰冻时间长,且又土体粗松,易引起土壤崩塌和滑坡。
从开发利用前景来看,可作为夏秋季牧场,但要防止载畜量过大,破坏草皮层;
还可作为野生药材资源地,进行合理采挖。
2、高山寒漠土
高山寒漠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滇西北的玉龙雪山、哈巴雪山、白茫雪山、梅里雪山等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滩地区,滇东北昭通地区巧家药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顶峰也有少量分布。
全省总面积180.44万亩,占全部土壤面积的0.34%,全为自然土。
高山寒漠土成土过程微弱,目前仍处在原始土壤的成土阶段,土层薄,一般不超过10cm,且质地粗;
均为A-C土体构型;
表土有机质由于积累大于分解,通常较高,最多可达54.46%,最低都只有1.16%,pH值通常以母质不同而异,BSP一般在90%。
高山寒漠土区交通条件极端困难,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畜高等植物均难生存,农业利用价值不大。
但这一土壤类型区,景色雄伟壮观,对研究高山地貌、高山土壤、生物、气象及现代冰川的形成、演变等有重要意义,登山旅游也是极好的地方,可作开发。
五、初育土纲
1、紫色土
1—1面积与分布
云南省紫色土分布地域主要与紫色岩类露头有关。
紫色岩类较集中地分布于滇中和兰坪—思茅地带。
滇中指祥云、楚雄、昆明、曲靖等地州市县;
兰坪—思茅至点苍山—哀牢山以西,澜沧江以东,包括兰坪、云龙、永平、漾濞、巍山、景谷、勐腊、江城等县及思茅地区。
滇东北昭通、东川中山河谷地区也有零星发布。
一般海拔在2100-2350米以下的红壤带及其以下地区,其上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工耕作和植被破坏程度与范围。
一些地区由于黄棕壤、棕壤易于开垦,受长期水土流失影响,表土冲刷殆尽,紫色母质裸露又成为紫色土。
全省紫色土面积7439.77万亩,与全省总土壤面积14.07%,旱耕地539.67万亩。
紫色土为一类岩成幼年土,母岩特性、风化过程、地形对紫色土的形成关系非常密切。
紫色土类沉积时期大多是白垩系、侏罗系、三迭系,紫色的原因可能是沉积物受到间隙浸渍,Fe、Mn氧化物轻度还原的结果。
由于受富铝化作用较强,剖面分层程度轻,通体带紫色,夹有半风化紫色岩块,碎屑,粘粒含量明显低于红壤。
土层薄,耕层(表土层)仅10—12cm,土壤蓄水能力差;
但pH值都在5.6-6.7之间,比红壤略高,富含P、K、Cn、Zn、Mn、Fe。
全P最高可达0.32%,全K可达4.35%。
阴离子交换量一般为15—20me/100g土。
紫色土潜在肥力高,酸碱度适宜,通气透水性好,是云南省旱粮、烤烟、经济作物生产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经济潜力很大。
在改良利用上要重点抓好防冲、治干、培肥、间套四原则。
以下方面的工作:
防冲:
加强水土保持,严禁陆坡开荒,实行土、水、林、草综合治理,改坡地为梯地、台地,等高带状耕作。
治干:
因地制宜,发展微型水利,蓄水浇灌。
由于紫色土区干湿季分明,旱季严重缺水。
因此,结合水土保持措施,打井蓄水,挖塘筑坝,与大中型水利工程配套。
培肥:
紫色土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低,急待补充,因此广辟肥源,增强有机肥。
间套:
因土种植,合理间套作,充分发掘紫色土生产潜力,在种植业上,粮、烟、桑、茶(果经济材木)、杂豆是合理开发利用紫色土区,发展立体农业的五个支柱。
在因土种植基础上,搞好合理轮作套种。
如山区玉米套大豆、芒豆、马铃薯、玉米—马铃薯、兰花、燕麦轮作。
2、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属隐域性土,在我省分布较广,凡有马灰岩的地方,不论所处纬度高低,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本省气候潮湿多雨,岩溶地貌发育的文山、昭通、曲靖和丽江,一般与山原红壤或其它地带性土壤组成复区,面积1630.35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09%,其中自然土1295.96万亩,耕地334.39万亩。
石灰土是石灰岩区内发育形成的一种幼年的岩性土壤,由于源源不断的富含碳酸钙的石灰岩风化物及富含碳酸钙的地上、地下水以及喜钙植物对土壤的综合作用,延缓了土壤中盐基成分的淋失和脱硅富铝化作用的进行,所以土壤中钙质较丰富,呈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