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在汉字中的表意作用综述文档格式.docx
《部首在汉字中的表意作用综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首在汉字中的表意作用综述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WangTianyang
Abstract:
RadicalwasthewordscientistXuShensettedup,named“ShuoWenJieZi”.Manybooksarebothinheritingtheradicalsystemandtotransformthem.Fromthe“ShuoWen”hasbeengenerallyexperiencedthemeaningofwordsthatturntotheshapeofradicalinchange.Radicalprocessofdevelopmentexperience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Radicalsfromthestart-uptonowhasobviouslybeentheideographicfunction.Thecreationof
Keywords:
Chinesecharacters,radicals,ideographic
目录
一、部首的定义…………………………………………………………………5
1.1古代定义…………………………………………………………………5
1.2现代定义…………………………………………………………………5
二、表意的部首…………………………………………………………………5
三、部首表意的发展过程………………………………………………………6
3.1部首的创立…………………………………………………………………7
3.2部首的承袭………………………………………………………………7
3.3部首的发展…………………………………………………………………7
四、部首的作用…………………………………………………………………8
4.1部首辨析字(词)的形义……………………………………………………8
4.2部首对汉字的规范作用……………………………………………………9
参考书目………………………………………………………………………10
正文
王天阳
一、部首的定义
1.1古代定义
《说文·
叙》:
“其建首也,立一为耑。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同条牵属,共理相贯。
杂而不越,据形系联。
引而申之,以究万原。
毕终于亥,知化穷冥。
”[1]许慎认为部首是世间万物的符号化和形象化,只要掌握了部首,就能掌握世间汉字,从而明白世间的道理。
清代段玉裁对此评价说:
“圣人造字,实自象形始,故合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
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其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若网在纲,如裘携领,讨源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乱杂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
”[2]后代像这样的评价非常之多,可以看出创立部首的重大意义和影响。
1.2现代定义
现代对部首的概念的总结,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语言学百科辞典》中解释为:
“[部首]文字学用语。
从繁多的汉字形体结构中,分析归纳出某些相同的笔画构件,分别部类列于其所统属之首,称作部首,以为查检汉字的依据。
”[3]而在《辞书学辞典》中阐述为:
“[部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涵义:
1.文学学术语。
指将汉字归类后用以标志该字的本意所属的门类。
2.辞书学术语。
指汉语辞书排检法中,按照汉字形体结构,取其相同部分,作为查字依据的符号。
”[4]
二、表意的部首
汉字是表意文字。
王宁教授认为文字构形一定要与语言有一定的联系,才能起到语言载体的作用。
她引用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的说法,认为世界上的文字只能有两种体系:
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
“口头语言有两个要素——音和义,记录语言的文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要素来作为构形的依据。
所以,文字形体直接显示的信息只能或是语义,或是语音。
世界文字体系的两分法,也正是按照文字构形的依据来确定的。
”[5]“据这个原则,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汉语中与之相应的某一个词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
从历代汉字的构形系统考察,各共时平面上的汉字的整体系统,都是按表意原则维系的。
”[6]以形写意是汉字最初的造字方式,也是汉字后来繁衍发展的基础,形义相关是汉字的本质特征。
汉字的表意性很大程度上由表意构件来体现。
部首是汉字的表意构件,所以作为汉字构件的部首当然也是表意的。
从许慎创立部首之时起,表意就是它的一种重要功能。
部首的表意性,就是在汉字中,部首所起的标明汉字的意义类属或意义范畴的功能。
这种表意性,是就汉字的形体、结构的显义作用而言的。
形体结构的显义作用,正是表意文字的特点。
如陆德明在《经典释文·
序录》中说的“飞禽即须安鸟,水族便应著鱼,虫类要作虫旁,草类皆从两屮。
”在汉字系统中,部首字的意义大致规定了所属字的义类、范畴,如从“足”字多与脚有关,像“趾”;
从“手”字与手有关,像“把”;
从“草”、从“木”字多与植物有关,像“芍”、“杉”;
从“虫”、从“鱼”字与动物有关,像“蚊”、“鲸”;
从“金”字多与金属有关,像“铁”。
“汉字的意义,通常系于汉字部首。
”所以说作为汉字的重要部分的部首是表意的。
三、部首表意的发展过程
汉字部首表意有一个悠久的发展过程。
部首创于《说文解字》,之后比较重要的辞书有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的《类篇》,明梅膺祚的《字汇》、张自烈的《正字通》,清张玉书、陈廷敬的《康熙字典》,1979年版的新《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等。
以上辞书在部首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由《说文解字》至《字汇》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部首主要指出汉字的意义所属,凡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字归在同一部首,如“性、恭、志”都与心有关,归入“心”部;
由《字汇》至《康熙字典》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部首既重视表意,又注意到表形,凡是属于同一意义范畴的字,形体偏旁相同的排列在一起;
由《康熙字典》至今为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的部首偏重汉字的形体,主要是为了人们检字方便,只要是具有共同形体偏旁的字,即使不属同一意义范畴也归在同一部首。
如“募、墓、幕”,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募”归“力”部,“墓”归“土”部,“幕”归“巾”部,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中,“募、墓、幕”却是“艹”部。
3.1部首的创立
首先是《说文解字》,部首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创立的。
他以小篆为标准字体,以“六书”理论为指导,对纷繁复杂的汉字形体进行分解剖析,把在结构上具有相同部分的字排列在同一部类,用这相同部分作为统率这一部类所有字的标目,这个标目就叫部首。
许慎归纳整理出540部首统属9353个正字,并根据部首字形体的相同、相近、相关,“据形系联”,把汉字部首排在一起,构成一类。
使之“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说文》根据小篆字形分析字义,以表意的偏旁作部首。
这540个部首,形义紧密结合,从字形上看,是一组字共同鲜明的部件;
从字义上看,对一组字有提示义类的作用。
也就是说,部首之下所收的部属字,不仅结构中包含部首字,更重要的是,字的意义也与部首所代表的意义有着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部首字明则其部中字的意义易明。
如“手”,《说文》曰:
“拳。
象形。
凡手之属皆从手。
”下属字有“掌、拇、指、拳、揖、攘、拱、推、拣、排、挤、抵、摧、拉、挫、扶、持、挈、捉”等,它们或是手的一部分,或是手的动作,均与“手”有关。
3.2部首的承袭
对汉字分部进行全面改革的是明梅膺祚的《字汇》,梅膺祚删去了有部无属的部首,取消了所属字少的部首,合并了互相包容的部首,共得214个部首,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代有名的大字典,如明代张自烈的《正字通》、清代张玉书等的《康熙字典》、近代陆费连等的《中华大字典》、旧的《辞源》和《辞海》以及现代的新《辞源》,均采用梅氏的214部。
梅氏的另一贡献是创立了独特的笔画检字法。
梅氏的214部首按笔画多少排列,同部首的字头也按笔画多少排列。
这种变革,形成了一个新的部首体系,按汉字笔画少者在前、多者在后的方法排列部首及部内统属字,纠正了《说文》不便查检的弊病。
但《说文》“据义归部”的原则并未改变,《字汇》在归并部首时,基本上还是遵循“从义归部”的原则,但在形义不能兼顾时,也采纳了“依形归部”的原则。
比如“燕”字是燕子的象形,在《说文》中独立成为一个部首,但是没有统属字。
《字汇》删去“燕”部,“燕”字归入“火”部,与“熬”、“煮”等字同列。
“熬”、“煮”下面的四点是“火”字的变形,而“燕”字的四点是燕子的尾巴,和“火”毫不相干。
3.3部首的发展
《康熙字典》承袭《字汇》的部首系统,其部首建立基于楷书字形,许多部首因楷化的原因而不再具有以形表义的特征,因此也就不具有特定具体的含义,只是作为它所统属字中的一个部件存于字中。
如“一”这个部首,只是它所统属字“亡、亢、交、亦、亨”等字中的一个共同部件。
有些部首虽尚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它与统属字己不完全是以意义为纽带的系联关系,这表明《康熙字典》部首的表形性明显加强。
然而,我们也看到,《康熙字典》中不少部首仍明显起着提示事物类别意义的作用,在字的归部问题上,也仍然较多地迁就意义。
如“唐”字,不在“广”部而在“口”部,因为《说文》中他的本义是“言”。
《康熙字典》在凡例中说:
“《说文》、《玉篇》分部最为精密,《字汇》、《正字通》悉从今体,改并成书,总在便于检阅。
今仍依《正字通》次第分部,间有偏旁虽似而指事各殊者,如‘霴’,向收‘隶’部,今载‘雨’部;
‘颎、颍、颖、颖(下为木),四字向收‘页’部,今分载‘火、水、禾、木’四部。
庶检阅既便,而义有指归,不失古人制字之意。
”[7]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字典》在形义的处理上,明显有义可循的仍旧循义,难以明确义类的才据形。
但对《说文》部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汉字部首,目的是使汉字归类更合理,查阅更方便。
由此看出,《康熙字典》的部首设立虽已突破《说文》因形求义的原则,分部标准也以字形为主,但仍然形义兼顾。
在《康熙字典》基础上对部首检字法做出进一步改良的是《辞海》和《新华字典》。
这两本书彻底打破了传统部首的原则,不考虑字义,完全依据字形定部。
而且为了检字方便,一个字可以属两部,如“颍”可以查水部,也可以查页部;
“杏”可以查木部,也可以查口部。
又把变形的偏旁分出来另作一类部首,如水的变体是“氵”,《康熙字典》同归水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分列水部、氵部。
但在这种系统中,汉字被机械地分割成几个部分,破坏了传统部首系统部首和属字意义上的有机联系,影响到汉字表意的功用。
虽然一部分汉字部首的表意性在不断弱化,但因汉字部首绝大部分从《说文》、《康熙字典》承袭而来,而这些部首形成了稳定的音义结合,且汉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字义的变化也相对缓慢。
汉字仍然顽强地坚持表意性的特点,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所以部首的表意性始终是存在的。
四、部首的作用
4.1部首辨析字(词)的形义
绝大多数部首都是意符,据此可知,凡是部首相同的,在取义上或多或少地与部首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起着提示字的义类的作用,这就是部首对辨识字词义的指示作用。
这种作用,或者是显示字义的性质或类属,或者是表示与字义有关联的事物或现象。
首先,有助于辨析和掌握字(词)的本义,从而提纲掣领地掌握字词的一系列引申义。
如《说文》:
“副。
从刀。
畐声。
”本义当与刀有关,由此可知破开(一分为二)是其本义,自然可以引申出二、符合、辅助、复本等意义。
如掌握“副”字的本义,对其它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就方便多了。
其次,有助于辨认假借字(通假字)和古今字。
比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中的“转”通“啭”,是鸟叫声的意思,从“口”才能看出是声音而不是“车”类;
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从辶能表现出形象性。
第三,有助于解决阅读古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确切地理解词义。
如《诗·
邺风·
静女》中“静女”的“静”是什么意思?
自汉代毛亨释为“贞静”之后,历代沿袭其说。
但仔细分析,这与全诗所描写的女子性格并不一致。
古人所谓的贞静,是指女子守节操,娴雅而稳重。
而诗中的少女勇敢追求爱情,与情人约会时大胆而又调皮,说这样的女子“贞静’不太合适。
其实诗中的“静”是美丽的意思,《说文》:
“静。
从青。
争声。
”
从青的字多与颜色有关,由此引申出华美的意义。
4.2部首对汉字的规范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字的信息处理对汉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字形方面,要求清晰度要高,笔画繁简适当,区别性要大等等。
对汉字的整理规范也迫在眉睫。
汉字的规范和整理必须顺应汉字的发展规律,符合汉字形体和部件的整体要求,而作为汉字重要成分的部首,对汉字的规范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正如王宁教授所提到的:
“汉字职能的发挥,是两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合成的,这就是书写和辨认。
就书写而言,人们始终希望符号简单易写;
就认识而言,人们又希望符号丰满易识。
然而越简化,就越易丢掉信息,给识别带来困难;
追求信息量大,区别度大,又难免增加符形的繁度,给记录增加负担。
二者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汉字就在这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繁简适度的优化造型。
调节字形的杠杆是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总是不断减少构件与笔画,来减少书写的困难和减轻记忆的负荷,但是,这种简化一般是在不影响表意与别词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历史上,汉字不论怎么简化,都不会把应有的意义信息全部舍弃,决定简化程度的下限,一般是汉字表意特性的保留。
”[8]
“汉字在表意与表音的相互促进中,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的表意特点,不断地采用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功能。
在六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汉字顽强地维护着自己表意文字的个性,又不断地为了适应被它记录的汉语而进行了内部调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具有日渐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体系。
”[9]
总之,部首是汉字表意的集中体现,客观上起着沟通古今汉字桥梁的作用。
掌握部首是今人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在对部首的表意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加以恰当运用,反过来服务于汉字,使汉字发扬光大,从而为汉字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许以年等.《语言学百科辞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4]杨祖希.徐庆凯.《辞书学辞典》[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2.
[5]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
[7][清]张玉书.《康熙字典》[M].北京:
中华书局,1997.
[8]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9]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