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01863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中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改革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文教育是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设计本身就是人文素质的一个有机组合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综合体现。

每个时代的文化、经济都促进每个时代的设计发展;

每个时代的艺术设计都体现每个时代的文化特色。

中国几千年的美术教育都是以经典范本为楷模作为教育思想,“信而好古”、“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都深刻表达出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继承传统文化,塑造人文素质的宗旨,因而层现出如宇文恺、李春等著名的艺术设计家。

当今的中国艺术存在一个弊病,就是追求所谓的个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避而不谈,随便往纸上泼些颜料、粘一些废料元素,就说这是所谓的行为艺术,但对于创作者来说却是一种无创意的创意。

试问在进行行为艺术创作之前,是否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传统美术的精髓呢?

我们不得而知。

古训道:

“无视古人祖述之法,而自恃名流挥洒难成气候。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艺术设计向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方位发展,尽管设计门类的多样化;

设计形式的多样性,但设计的精神始终保持一种持续性。

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始终贯彻整个设计的命脉。

笔者在从事设计工作中深刻体会到我国设计领域中所存在的弊端,“拿来主义”成了设计师们的惯用计量。

模仿、抄袭和拼凑成了固定模式。

尤其在我们的建筑艺术设计表现突出,特别是在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西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便成了中国设计师们的摹本,不管建筑的地域、性质、特色,一概而论地采用罗马柱、石膏饰线作装饰,或者干粹聘请国外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如果说这就是所谓的“西学中用”、“与国际接轨”,那么中国的艺术设计将会被扼杀在艺术的摇篮里。

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因在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相形取胜”、“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构建了故宫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辉煌建筑。

日本在这方面比我国做的好,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溶为一体,创建出“神殿”、“圣殿”这样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以至于从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便成了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因为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所以才能在世界上取得今天的可圈可点的艺术设计成果;

靳埭强、韩美林等人,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也决不可在申奥会徽的竟标中,一举夺魁。

 

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中国的艺术设计只有注入传统文化,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要依靠并不熟悉中国建筑的外国建筑师或受着西方建筑思想强烈影响的留学生来建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模仿和仿造只会形成不伦不类,只会在国际上扼杀中国艺术设计的形象,中国真的就没有出色的设计人才了吗?

回答是否定的。

中国因“四大发明”而响舆全球,中山陵的修建因完美地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而成为中国建筑的典范。

究其原因,我国的设计院校和设计工作者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了解。

“读史使人明志”,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塑就了蕴涵传统文化灵魂的图式和纹样,以“易学”和“五行论”构建了中国建筑特有的文化底蕴。

传承几千年文明史的传统图形所呈现的艺术魅力和民族个性固然重要,但如果过分沉迷于传统文化的襁褓中,不加选择的“拿来”,“拷贝”传统图形的表面形式,而不是在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视觉图形符号重新演绎,那么设计将失去它本有的光彩和生命力。

也只有了解传统文化、着眼未来设计,21世纪的中国才能创造出一件件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因此,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二、注重学生超自然想象能力的培养

路易斯·

丹齐格曾经将艺术设计归纳为“工作、思考、感觉。

工作,不管学生如何有天赋,如何聪明和与众不同,如果没有工作,就只是潜力和空谈;

思考,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思考就是应用智慧去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案;

感觉,失去了感觉、直觉和自发性,工作就脱离了人性。

”这充分说明了超自然想象能力在艺术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超自然想象能力就是指寻求是非伦理的结合,冲出一般的习惯性的逻辑思维的束缚,发挥脑能潜力,以独有的逆向思维模式完成设计。

”人类因为自身具有这种超自然想象能力,社会和科技才得以进步和发展,它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原动力。

设计的发展同样取决于这种超自然想象能力的发挥。

目前,我国学生在学习完一系列的基础理论之后,一接触到设计专业实践时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半天想不出方案,拿不出点子,这就是因为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超自然想象能力的培养,中国一贯采用的“美学加技法”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设计要求,超自然想象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我国21世纪艺术设计教育的根本来抓。

“只有当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与他的个性及天赋相融合时所产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作品。

”设计的创作就是需要一种天赋,天赋不是指天生就会,而是后天所培养的一种超自然想象能力。

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方面,都依靠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过去的洋火、洋盆、洋车等都以仿制和组装外来产品作为根本途径,以广告的泛滥作为根本营销手段,模仿和仿制成为惯例,只要有一件稍有成功的设计作品,马上就会出现许多的姊妹篇,尽管这些看似可以的作品,却都是一些缺乏文化内涵和个性的垃圾,古人能在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条件下以自己的思维能力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我们有什么理由去批评当时的艺术设计作品;

还有什么理由让我们理直气壮地说当今艺术设计的成就。

古代民间画工口诀道:

“画中有戏,才百看不腻。

”有戏则是有内容,内容是超自然想象思维发挥的结果,在古代画学考试中以古人的诗句作为命题,就以开始注意这种思维的发挥。

作为艺术设计家,缺乏这种超自然想象能力,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对生活因素的一种再现。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不应是简单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互动、启迪、和激发超自然想象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进行一切设计活动的前提,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教学相互的“伙伴关系”,教师正面否定学生的构思与建议性地让学生换种角度重新构思这两种交流形式所产生的效应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造想象思维和培养观察能力。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

“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这并不能说中国人缺乏这种超自然想象能力,我们曾因“四大发明”而自豪,世人因圆明园的毁灭而遗憾。

只是因为在当今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否注重这种超自然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反思。

设计教育不同一般的美术教育,它不是单纯的进行对象写生,更多的是超自然想象能力的发挥。

以某种形式、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极限发挥脑能潜力,是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阻碍学生超自然思维能力培养的陈旧教育观念、教师包办代替、“关怀过度”的教学形式以无法适应新形式下的设计教学要求。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是“设计的世纪”。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要树立良好的艺术设计形象,要在艺术设计氛围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今后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把加强学生超自然想象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来抓。

三、加大活动式教学力度

活动式教学就是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教育、创造、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富有设计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

不同于我国古代艺术教育中所体现的以师徒形式而进行技艺延续的简单教育形式。

它是将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要求和体现,是艺术设计本身特殊性所决定的。

活动与发展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最基本而重要的组合形式,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活动形式的最终目的。

学生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是通过“学习”的主体活动与“教”的客体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

这种“教”、“学”的互动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桥梁。

活动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以传统的教育形式,配合现代的教学理念,形成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模式。

因为设计本身的特殊性,传统的“课堂式”教学以无法单纯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

目前,在艺术设计院校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刚毕业的学生就业比从事过几年设计工作的人要难得多,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差,这并不是说明我们学生本身的能力不够,而是我们的教育机制有问题。

尽管在我们许多的设计院校已经在这方面引起注重,但是力度不够,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把活动式教学这一新生体提到现代的教学日程上来以刻不容缓。

理论的具体化是接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看图识字、军事指挥家用战地模型作军事行动分析、城市规划用建筑模型作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将理论具体化,给人直观和亲切感。

艺术设计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延续,而是一门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集艺术、科学、技术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它所包含的材料学、工程学、施工工艺等相关学科本身就与实际联系密切,理论相当抽象。

例如“材料学”中的石材、板材的规格、色彩、质地、品种及相关工艺要求,就是一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也无法单一地从课堂上让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弊端极度地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缺乏对实践经验的积累。

实践是理论形成的基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无线通讯和互联网的建立,课堂教学以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活动式教学的核心是利用一切的教育机会和开发社会与生活等广泛的教育资源。

创造一切尽可能的活动情境,对于教案以外的范围所出现的意外问题,能因势利导将教学引向深入,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定的教案框架里。

教师有大胆创新和改革的意识是进行活动式教学的基础。

包豪斯设计时代已将课堂与手工作坊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那么,现代的设计教育更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校企并重”应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活动式教学模式要落到实处,与之相应的实验室、实习基地等配套设施必须健全。

科学家认为,“具象的实体比抽象的理论更容易被大脑吸收。

”活动式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实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设计、审美和工艺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我们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四、优化课程设置结构

近几十年来,由于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艺术的相互渗透,新的艺术设计思潮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制,使得中国艺术设计教学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我们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在不懈的努力中,取得了尝试性的成果,尽管如此,在整体上还是没有形成一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论体系;

没有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机制。

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沿用,老一套的课程设置结构以它根深蒂固的姿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面对这种传统的课程结构是否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质疑,我们的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新反思和定位。

实践表明,传统的课程结构所存在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已经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势在必行。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中国目前在艺术设计院校中的课程设置:

第一、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 

  素描基础、书法基础、 

油画基础、國画基础、見微知著──艺术导论、中國艺术传统、西方艺术传统、毕业创作、毕业论文。

人体素描、 

实验素描、创意水彩画、设计、摄影基础、凹凸版画制作、立体设计基础、混合媒介、陶艺基本技法、行草、楷隶、篆书与篆刻、山水初阶、花鸟初阶、人物初阶、現代水墨初阶、书法专修、丝网与平版版画制作、西画进阶、空間与裝置艺术、陶塑艺术、雕塑─造型与物料、摄影进阶、山水进阶、花鸟进阶、人物进阶、現代水墨进阶、绘画创作室、当代绘画创作室、国画创作室、书法创作室。

中国宮廷绘画、传统与变化──中国文人画、考古与入门、港澳考古、東亚宗教艺术──印度、南亚、中国、韓国、日本、中国古典书法传統、士人的艺术──宋至清书法、西方現代艺术──現代主义与理想世界的追求、新时代的挑战──二十世紀中国绘画、当代西方艺术──后現代时期的艺术取向、艺术游观、后启蒙运动、革命时代到現代世界──1750至1860的欧洲艺术、三城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斯、威尼斯与罗马的艺术、东西相遇──香港的艺术、中国佩玉和葬玉、中国陶瓷──历代名窯擷英、吉金──中国古代青铜礼器、中国艺术史专题研究、瓷都景德镇──晚期中国陶瓷史。

第二、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主要课程:

马克思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法学基础理论、体育Ⅰ、体育Ⅱ、体育Ⅲ、素描Ⅰ、素描Ⅱ、计算机应用、色彩Ⅰ、色彩Ⅱ、绘画透视、艺术概论、英语Ⅰ、英语Ⅱ、平面构成、美学原理、装饰绘画、中国画(人物、花鸟、山水)、设计概论、文字设计、立体构成、摄影Ⅰ、摄影Ⅱ、色彩构成、黑白画、实用工艺美术设计与民间艺术、图形符号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室内外装饰与装修、包装设计、丝网印刷工艺、广告设计、摄影、色彩写生、电脑美术平面设计、容器造型与纸结构设计说明、书籍装帧、平面广告设计、销售心理学、电脑创意、印刷工艺、学年论文Ⅰ、学年论文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第三、 

清华大学 

  工业造型设计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经济管理基础 

、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及网络、3D-STUDIO、素描、色彩画、基础图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摄影、中国工艺美术史、设计基础、雕塑、画法几何、模型技法、设计制图、设计与消费心理、人体工程学、材料与加工、设计概论、设计思维与方法、专业史论、工业设计史、平面设计史、中外建筑及室内设计史、专业课程、材料表面与装饰工艺、视觉设计、三维电脑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日用器具设计、工作机具设计、改良性产品设计、开发性产品设计、展示设计、装饰造型、实习课程、毕业展览、毕业设计(论文)  

在这里尽管对内地的艺术设计高校只列了两所学校,但以足以代表了中国艺术设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首先,在中国艺术教育中政治理论教育显得尤为突出。

国民素质教育的大体方针要把握,但素质教育并不是在课程设置上简单的删减和堆砌,而应是新思维下的总体整合。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文化修养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而不是政治家和思想家。

孰轻孰重,我们要综合均衡,“种树的人吝惜草地,将失之大焉。

”政治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不是主要。

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矛盾,做出正确的判断。

主次不分的素质教育,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正面效应。

为了附和这种形式,学校只有在专业课程的课时上进行极限压缩。

教的不能教好、学的不能学好。

环视中国所有的高校,虽然这种常常流于形式的教学,学校却从来没有放松。

在这方面,香港中文大学比内陆各大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上更合理,更注重了对学生内在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

其次,整合课程的延续性。

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必须的。

中国的易学文化、儒、道哲学,以及传统文学中的诗辞歌赋一直是古代艺术教育的灵魂。

艺术是相通的,专业的具体化和独立性显示出与“艺术相通”这一内在本质的背离。

这种传统的从基础素描到专业课程设置所存在的缺陷逐步被显露出来,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和深入,无不是按照已有的模式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列。

没有形成基础课为设计课服务,专业课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体系。

学生在每次接触新的课程时总感到茫然,会对前一课程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提出疑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可回避。

现代教育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课程设置的整合性和延续性越来越显示出它内在的要求,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定位和整合。

在这方面,香港中文大学基本上是按着这个思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体现出课程共性和延续性。

再次,创新教材内容,提升教学理念。

要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创新,在企业是如此,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更是如此。

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从初步形成到现在,始终摆脱不了传统课程形式的局限。

例如:

基础图案和包豪斯时期的三大构成课程仍然在沿用,而且还占了很大的教学课时。

很多的教师认为这是在设计教学中处于一种不可替代的基础教学。

其实,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传统的基础课程是在生产力不发达、针对手工业作坊而开设,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课程。

基础固然重要,但并不等于完全的套用,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设计的原理和法则应该是现代设计教学的重点。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试问一下,用电脑几分钟可以完成的设计图形,我们还有必要花几周或更长的时间去手工绘制吗?

教育不是单纯的继承,更多的应该是发展,立足于未来,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才是艺术设计教育的真正目的。

比尔盖茨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首富,就是因为他有长远的眼光。

总之,在这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的艺术设计要立足于国际设计的大舞台上,要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底蕴的设计作品,就必须重构我们的设计教育。

设计教育体制既是艺术设计的促进力量,也是艺术设计的制约因素,这取决于是否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

只有更新观念,建立新思维。

才能在21世纪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易学与建筑》韩增禄著沈阳出版社

2、《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李永林著广西美术出版社

3、《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4、《超自然想象构成》学文/义友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