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docx
《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
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
(最新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oemsandsongs,teachingmaterials,essays,summaryplans,partyreports,activityplans,systemmanuals,famoussayings,blessings,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
书是灯,阅读照亮前方的路;书是桥,阅读连接彼此的岸;书是帆,阅读推动人生的船。
读书是生活的艺术,因为读书,生活更精彩!
今天本店铺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1
冬夜读书示子聿
朝代:
宋朝|作者: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诗简介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
翻译/译文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青壮年时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不够的。
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注重亲身实践。
注释
1、示:
训示、指示。
2、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
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4、遗:
保留,存留。
5、无遗力:
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
青少年时代。
7、工夫:
(做事)所耗费了时间。
8、始:
才。
9、纸:
书本。
10、终:
到底,毕竟。
11、觉:
觉得
12、浅:
肤浅,浅薄。
13、绝知:
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
实践。
15、躬行:
亲身实践。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毫无保留,全力以赴。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
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当然自己不可以满足在这不完整的书本内容的东西了。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
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
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
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一个途径。
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你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这种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2
清明
王禹偁〔宋代〕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译文
无花无酒的度过清明节,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破晓时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注释
兴味:
兴趣、趣味。
萧然:
清净冷落。
新火:
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用白描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知识分子的困顿生活,表达了诗人生活的艰难和以读书为乐的情怀。
前二句开门见山,清明是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到这一天,人们不论贫富,都要穿着春装,到郊外去赏花踏青。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观赏大好春光,舒散自己抑郁心情的日子里,我们的诗人却兀坐家中,既没有花酒助兴,也没有高朋作陪。
在这样的情况下“过”清明,诗人往日的孤寂心情不就更为典型地表现出来了吗?
因此,诗的第一句看似平常,实则含义颇深。
接下去,诗人进一步扩大,加深这种沉重感。
“兴味萧然”本已经勾画出作者百无聊赖、孤独寂寞的心情了,更何况他又用“野僧”作比。
我们知道,佛家主张“物我两忘,四大皆空”,作者身居人境自比“野僧”,一种几乎被世人遗忘、自生自灭的感觉不禁油然而生,作者凄苦冷寂的心情也被表现得更为强烈了。
。
后二句是现身说法,自诉人穷志不穷,表明寒士的清明佳节,第一件事就是刻苦用功,努力读书,主题思想是励志劝学,发愤读书。
昨日诗人向邻家“乞新火”本是为了生活所需(包括烧水煮饭等),而诗人在这里只说“分与读书灯”,这就使兴味得以转化,是一种寄托和享受,和先前感到的“萧然”迥然有别:
他将痛苦与郁闷化为前进的动力。
这盏伴随他苦读诗书的灯,仿佛点燃了生命的火炬,驱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于是心胸豁然亮堂,情感得以净化,另有一番“兴味"在心头。
这种“兴味”的内在涵义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只有立志成才的人,才有这样的毅力,这样的兴味。
正因为如此,诗人的形象才显得生动形象,才能在无花无酒的清晨,专心致志地在读书中度过清明佳节。
全篇语言朴实,议论明快,叙述简洁。
全诗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古代清贫寒士的困顿生活,给人凄凉、清苦之感,寥寥数语,质朴平实,于小处见大,自然揭露出社会生活真实的一面。
赞扬读书励志的古诗词鉴赏3
寄黄几复
黄庭坚〔宋代〕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想见一作:
想得)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
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
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
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注释
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
名介,南昌人,是黄庭坚少年时的好友,时为广州四会(今广东四会县)县令。
“我居”句:
《左传·僖公四年》: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作者在“跋”中说:
“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
寄雁”句:
传说雁南飞时不过衡阳回雁峰,更不用说岭南了。
四立壁:
《史记·司马相如传》:
“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
”
蕲:
祈求。
肱:
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古代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瘴溪:
旧传岭南边远之地多瘴气。
鉴赏
“我居北海君南海”,起势突兀。
写彼此所居之地一“北”一“南”,已露怀念友人、望而不见之意;各缀一“海”字,更显得相隔辽远,海天茫茫。
作者跋此诗云:
“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
”
“寄雁传书谢不能”,这一句从第一句中自然涌出,在人意中;但又有出人意外的地方。
两位朋友一在北海,一在南海,相思不相见,自然就想到寄信;“寄雁传书”的典故也就信手拈来。
李白长流夜郎,杜甫在秦州作的《天末怀李白》诗里说: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强调音书难达,说“鸿雁几时到”就行了。
黄庭坚却用了与众不同的说法:
“寄雁传书——谢不能。
”意谓:
我托雁儿捎一封信去,雁儿却谢绝了。
“寄雁传书”,这典故太熟了,但继之以“谢不能”,立刻变陈熟为生新。
黄庭坚是讲究“点铁成金”之法的,王若虚批评说:
“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
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滹南诗话》卷下)类似“剽窃”的情况当然是有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上面所讲的诗句,可算成功的例子。
“寄雁传书”,作典故用,不过表示传递书信罢了。
但相传大雁南飞,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