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69413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docx

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课题名称:

航海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课题批准号:

FIB030762

课题类别:

教育部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

高等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

2008年10月

课题负责人:

冯志敏宁波大学

主要成员:

周江华、刘桂云、胡云平、胡海刚、

蒲龙云、于春令、郭江荣、林麒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符合时代特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航海人才作为一种特殊行业的专业人才,对学生的技能、知识和素质有特殊的要求,具有明显的岗位职业性。

目前,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一些海洋大国围绕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实施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

在我国,从招生、经费投入、就业等对航海院校一直来都采用了特殊的政策,学校对学生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采取了特殊的管理和培养方式,十分注重专业化教育。

但是,21世纪的航海教育必须面向国际、面向航运市场、面向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朝着航海教育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综合化、类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符合STCW78/95公约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及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多向性人才,这对航海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随着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高等航海院校与其他学校合并成为综合性大学,航海专业的许多招生、就业和经费筹措等保护性政策被取消,促使航海院校需要进一步改革航海教育管理和教学组织模式。

如何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建立适应新要求的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有关高校正在不断探索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成果。

宁波大学在2000年提出了以“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得到有机结合,为探索航海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以及航海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本课题以21世纪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航海人才以及在综合大学内如何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为主线,以提高航海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当前航海教育岗位职业性强的特点,结合在综合大学开展航海教育的实践、已经建立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和开展模拟器教学后航海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在分析航海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航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使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统一,通识教育与个性教育互为贯通的课程结构体系和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并且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一种以船舶模拟器为重要手段的创新人才教学模式。

课题的研究,不仅为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航海人才提供理论依据,也将对国内航海本科院校研究航海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推进航海教育教学改革起到重要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一)适应航海人才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中国加入WTO,高等航海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航海类毕业生的就业已出现国际化的趋势,航海院校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拥有大量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人才,以确保学生在入世后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

(二)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航海本科教育必须兼顾学位教育的要求,其培育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船员在船上工作时间的缩短,航海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驾机合一、文理交融的高素质人才。

课程体系柔性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探索新的航海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并且通过模拟器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船舶操纵技能、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综合知识运用和应变能力,多角度进行创新设计、创新判断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符合国际公约的新要求

航海本科教育同时必须要符合STCW78/95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的国际公约)的要求。

中国作为该国际公约的正式签约国,未来航海教育必须符合STCW公约的相关规定,只有这样,航海院校的毕业生才能为国际航运企业所接受。

近几年通过的《STCW公约》修正案,明显提高了航海人才专业知识综合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的要求,提出毕业生必须持有模拟器训练证书上船的新要求。

二、国内外航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

我国的航海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为了满足STCW78/95国际公约的要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专业目录设置进行了调整,更加综合化,办学层次定位更加清晰。

目前,航海类专业学历教育有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四个层次,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较齐全。

在教学过程中,专科以下层次的航海类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比较明确,以职业教育(岗位教育)占主导地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也十分明确,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航海类专业的本科教育界于职业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其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就变得较为复杂,其人才的培养具有双重性标准!

从本科教育出发,应满足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学生毕业后取得国家颁发的学士学位;从职业要求出发,应满足国际海事组织STCW78/95公约规定,毕业时通过国家海事局适任评估及理论考试取得相应等级的船员适任证书。

所以,航海类专业本科教育既是学位教育,又是职业教育。

在教育模式、目标与管理上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模式的双重性

航海类专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海洋运输船舶的高级管理人才。

航海类专业教育可以归入工程科技人才大类,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程师。

高级船员的工作不是研究开发,不是设计制造,也不是工程施工,而是工程技术、业务操作、船舶运行和安全管理。

工程师是一种普通岗位的职业技术要求,而船舶驾驶员和轮机管理人员不仅是一种特殊岗位的技术职业,还是一种特定的工作岗位。

因此,航海类专业教育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是工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具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质。

2、教育目标的适任性

一般工程类专业多以行业或部门为其服务或应用对象,而航海类专业不仅针对国际船舶航运行业,并且还针对运输船舶上某一具体的岗位工作要求具有多种专业知识、能力、素质。

因此,航海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注重特殊岗位的适任性,教育目标是在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着重能力、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教育规范的通用性

航海类专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国内航运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物流业的发展,航运业主要是从事国际间货物运输,其行为是一种国际行为;各国制订的航海法规、有关国际公约对海员教育与培训、考试和发证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航海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国际通用的海员标准,直接参与国际航运人才市场的竞争,航海类专业相关教学计划、实践环节都要符合国际公约和国际法规的要求,并得到国家主管机关的认可。

4、教育管理的军事性

海上运输船舶是战时海军重要的预备力量,有的国家都把航海类专业的学生作为海军预备役学员之一,同时,船舶作为高度集成和现代化的综合系统,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

目前,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基本上实行半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管理,强化国防意识,加强纪律教育,实行规范化训练。

(二)国内航海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

1、发展趋势比较。

中国航海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已建立一整套海员教育培训规章制度和门类齐全、设备先进的教育机构,形成了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等完备的体系,其教学质量和水平已得到国际航海界的肯定。

目前,我国航海类专业学历教育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高等航海技术专业学历教育(研究生、本科)、高等航海技术职业教育(大专)、中等航海职业教育(中专)等,但是,随着船舶向国际化、现代化、大型化、高速化、集成化的发展,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航海类专业学历教育的层次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中等航海职业教育(中专)人才需求明显减少,高等航海技术职业教育(大专)人才的实际操作性日趋强化,高等航海技术本科学历教育人才的综合创新性日趋提高,因此,单科性高等航海院校纷纷向多科性大学,甚至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国内较有代表性的航海院校如下。

国内代表性的航海院校:

中央政府管理

地方政府管理

航运企业管理

教育部、交通部

教育部

上海海事大学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

大连海事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集美大学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大学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海洋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

2、教育模式比较。

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等大学在强化航海类专业特色教育前提下,向多科性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发展,形成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相互交叉、融合和集成,实行“以专为主,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全校建立船员教育质量管理认证体系。

宁波大学、集美大学等大学在保持独立的航海类专业特色教育前提下,利用综合大学学科专业优势,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行“通专结合、兼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关教育管理体系内建立船员教育质量管理认证制度。

3、办学模式比较。

以航海类专业为主的航海院校如大连、上海主要优势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其办学的政策倾斜支持,主要体现在教学经费、科研经费的专款投入支持,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实验设备的增添受到各企事业单位的鼎立资助,主要依靠政府建立先进的船员培训、实验基地,船员培训管理质量体系内的各受控部门运行畅通、全校以航海、轮机两专业作为重点,其它相关专业为辅的办学模式,真正实行全校的各教学资源达到共享,同时,对教师的科研要求、职称的晋升、教师的引进都有特殊政策扶持。

在综合性大学里的航海类专业在政策、科研要求、职称晋升、教师的引进、学生收费、实习安排则无法享受到以航海类专业为主的航海院校的优惠条件和支持倾斜政策,学科专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主要依靠社会服务,自筹教学经费建立先进的、符合国际要求的船员培训、实验基地,因此,如何发挥现有学校教学资源优势,获得竞争优势,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就更加迫切和重要。

(三)国内外航海教育现状与面临问题

1、国内外航海教育现状

(1)航海院校现状

俄罗斯共有3所国立海事大学,分别是俄罗斯西北、西南、远东地区最大的高等航海学府,他们是马卡洛夫国立海事大学、新罗西斯克国立海事大学、远东涅维尔斯基国立海事大学。

在俄罗斯航海教育体制中,除了国立海事大学外,还有海运学院,如亚速海岸罗斯托夫市的谢多夫海运学院、里海海岸的阿斯特拉罕海运学院等;还有航海学校如白海海岸阿尔汗格尔斯克市的瓦罗宁航海学校、太平洋畔鄂霍茨克海海岸的萨哈林航海学校等。

这些海洋大学、海洋学院、航海学校构成了俄罗斯航海教育的整体框架。

日本仍保持着相当规模的航海院校。

现有海员学校8所、商船高专5所、商船大学2所、还有其它学校、航海训练所。

其中,海员学校类似于我国的中专学校、商船高专类似于我国的专科学校、商船大学与我国的航海类院校相一致。

每一所商专及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学训练船,实现学分制、弹性制。

韩国主要有四所航海院校组成。

韩国海洋大学属本科,教师主要由博士、船长、轮机长等人员组成;韩国水产研修院、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都属短期培训;釜山海事高等学校属专科,教师由博士、船长、轮机长和其它讲师组成。

德国目前共有8所航海院校,分布在北部沿海5个州,各个航海院校的规模都不大。

其中不来梅应用科学大学的航海学院有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200人。

瑞典原有5所航海教育机构,上个世纪80年代初,因生源短缺,关闭了3所,现仅有2所院校。

丹麦现有13所航海教育与培训机构,但仅有3所是完全培养驾驶员和轮机员的航海院校,其他只是一些培养轮机员、普通船员或只进行短期培训的航海学校和培训中心。

挪威目前共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