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66258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艾青诗选》综合练习包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7.《鱼化石》:

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

·

19·

悼惜之情。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曾经“在浪花里跳跃”的鱼却离开了水,这痛苦就如同一个视诗歌写作为生命的人被迫停止了写作。

最后两节诗人认为要想不成为化石就要运动,即“活着就要斗争”。

8.《镜子》: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镜子“是一个平面,却又深不可测”,因为它真实、直率,从不掩饰,所以“有人喜欢它”,“有人躲避它”。

9.《光的赞歌》:

赞美“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10.《我爱这土地》:

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中诗人化身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歌唱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

接着进一步描述鸟儿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

诗的第二节,诗人笔锋一转,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年代里一切爱国志士对祖国最真挚情感的告白。

集中训练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中国现代诗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于1933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这段诗出自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3.“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该段诗出自艾青的《鱼化石》。

4.“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这段诗出自艾青的《北方》。

5.下列诗歌写于诗人“归来”后的是(D)A.《我爱这土地》B.《太阳的话》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D.《光的赞歌》

解析:

选D。

艾青“归来”是指他在1978年后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

这一时期诗人继续着歌颂光明的主旋律,写下了《光的赞歌》。

这首诗容易和艾青第一个时期的诗歌混淆。

6.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内容是(A)

A.抒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B.主要是写一些哲理小诗。

C.抒发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D.控诉、抗议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选A。

20世纪30年代是诗人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主要内容是抒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7.以下不是艾青20世纪30年代作品的是(C)

A.《北方》B.《黎明的通知》C.《鱼化石》D.《向太阳》

8.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请结合具体的诗歌,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太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对

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我爱这土地》等)“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等)

8.“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鱼化石》。

这里诗人借助鱼化石的什么特点,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由艾青出身封建家庭以及这句“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对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诗歌风格上看:

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内容 1933年春天,在上海阴冷的监狱里,艾青写出了他的著名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这首诗里,诗人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通过对她的回忆与思念,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她勤劳淳朴的形象和宽厚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渗透着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

又通过对她死后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指出了旧社会农民的悲剧命运,控诉了摧残人、压迫人的旧制度。

考点链接【考点1】感受人称的变化、多种表达方式融合的表达效果。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由诗。

在诗里,诗人以“你”“我”“她”的人称变换,在叙事中融入深情。

诗中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和诗人与人物的心灵交流,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考点2】体会排比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诗歌常用排比和对比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感情,如大堰河的梦与现实的对比、大堰河生前与死后的对比、农民生活与地主生活的对比、“我”在生“我”的父母家与在乳母家的感情对比。

芦笛思想感情  诗人以“芦笛”象征艺术,控诉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表达了诗人与黑暗的反动世界面对面地进行着毫不含糊的战斗的悲壮情感。

【考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关于这首诗,艾青做过简要的解释:

“我把芦笛象征艺术,把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

诗里骂了法国的白里安、骂了德国的俾斯麦;

而且说我将像1789年似的向巴士底狱伸进我的手去,而这个巴士底狱不是巴黎的巴士底狱。

【考点2】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因为诗人不能公开地揭露和诅骂当时压迫、蹂躏中国的帝国主义者和封建统治人物,于是他在诗中轻蔑地唾骂欧洲的白里安和俾斯麦,因为他们屠杀和压迫欧洲的自由民主斗士和正直的艺术家们。

这首诗是诗人对中国反动统治者的反叛誓词,也是诅咒他们灭亡之歌。

【考点3】把握诗歌中诗人的形象。

“我曾饿着肚子/把芦笛自矜的吹,/人们嘲笑我的姿态,/因为那是我的姿态呀!

/人们听不惯我的歌,/因为那是我的歌呀!

”充满个性的诗歌语言,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艾青在安详而自矜中透着倔强的性格。

《一个拿撒勒人的死》思想感情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圣者博大胸怀的赞颂、对英雄不被理解的惋惜,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对真伪、善恶、美丑颠倒的黑暗世界的愤慨。

【考点1】把握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一个拿撒勒人的死》是诗人创作的第一首叙事诗。

诗歌主要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取材于《圣经》,在已有传说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描述具体生动,古朴典雅。

【考点2】理解诗人强烈炽热的爱国情怀。

诗歌中的拿撒勒人是艾青眼中为拯救受难民族而献身的现实中的英雄,诗人借拿撒勒人的死表达了一份坚定的信念:

那就是他已经做好了为拯救中华民族而死的准备,即使自己面临死亡,可那份赤子之心也不会改变,而死亡是自己爱国情感的强化和升华。

《太阳》诗人从三个方面入手:

①写“太阳向我滚来”的气势;

②写“太阳”来了之后的巨大影响;

③诗人转向了写自己,写自己的“太阳”来了之后的心情。

这三部分构成了这首诗

【考点1】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太阳,象征着光明、自由的美好时代。

“太阳向我滚来”含有一种暗喻:

“太阳”是从历史的远处滚来,不管这漫长的历史多么黑暗,多么艰难,“太阳”以它不可阻挡的气势,光亮亮地滚来了。

诗人在这里表明历史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到来是必然的。

【考点2】把握诗歌意象的特点。

作者选取的意象“生命”“高树”“河流”“虫蛹”等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事物,是为了暗示太阳到来后,大地上的万物都在复苏,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煤的对话》主要内容《煤的对话》中“我”历经沧桑,深埋地下,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我”从来没有泯灭过斗志和希望,“我”身上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深怀希望和祈求。

“我”渴望火的到来,使自己在烈火中重生。

【考点1】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前景的到来。

【考点2】理解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诗歌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一问一答,极其平易,写出了煤的平凡朴实,与诗歌深沉的内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欲扬先抑的创作手法更能突出诗歌的中心内涵。

【考点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句的朴实平易,形成了这首诗的重要特色。

如“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如此平凡的口语,没有任何雕琢和修饰;

然而,诗味正是在这朴实平易之中流溢而出。

《春》作于1937年4月,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

柔石、殷夫、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思想感情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反动势力的愤恨,对烈士的缅怀,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考点1】诗歌中的“春天”和“桃花”都具有象征意义,它们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

【考点2】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诗歌描写桃花盛开的时间,描述了“血斑点点夜间”“没有星光的”“刮着风的”“听着寡妇的咽泣”的黑夜,渲染了悲壮肃穆的氛围。

【考点3】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方法。

(1)诗人把龙华“这古老的土地”比喻为“饥渴的野兽”,这个比喻形象有力,既突出了龙华对春的渴盼之切,又暗示了龙华潜藏的强悍之盛。

(2)龙华烈士的鲜血被喻为报春的桃花,比喻妥帖巧妙且震撼人心;

“无数的蓓蕾”暗喻烈士用鲜血培育出来的一代革命新人;

用“江南处处是春”来明指革命事业的光明前程。

《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

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卢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枪声。

诗歌表达了诗人感悟到土地复活和民族奋起的喜悦,扬起了迎接战斗的激情和勇气。

《他起来了》主要内容诗歌创作于1937年10月12日,这首诗概括地描绘了在屈辱中奋力崛起的中华民族的形象,它宣布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到达了新的阶段。

【考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人没有运用一个装饰性的文字,全诗朴实无华,所有的文字都是铁质的,血质的,不可动摇的。

【考点2】了解诗歌塑造的巨人形象。

《他起来了》其实是一首充满了激情和热血的诗,它为历史塑造了一个准备进入生死搏斗的民族巨人的形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第一个画面:

一位农夫“从林间出现”,没人知道这位农夫将去何处。

诗人由这位在大雪纷飞的冬季逃离家园的中国农夫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千千万万同样不知所向的中国人民。

第二个画面:

诗人以沉重的步伐行走在河岸上,这里同样下雪,同样寒冷,破烂的乌篷船里憔悴的少妇孤苦无依,悲伤绝望。

第三个画面:

寒冷夜晚里,无数年老的母亲蜷伏茫然,无所归依。

第四个画面:

雪夜的草原上,那“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和“肥沃的田地”,他们只能恐慌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和污巷里”,他们像“饥馑的大地”一样,无人支援,无力回天,他们备受欺辱、饥饿和敌人的戏弄折磨。

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飞下的农夫、少妇、母亲和垦殖者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中国旧社会的悲惨图景,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考点1】理解诗中“雪”的象征意义。

本诗中的“雪”既指现实中的降雪(自然环境的表象),也指中国所处的艰难环境(当时局势的象征)。

文章选取了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4个意象,从北到南、男女老少,代表了当时中国所有的百姓,是广大苦难人民的缩影。

在诗人凄婉悲壮的笔触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颗悲怆至极的心的跳动。

这不仅仅是对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更重要的是对强敌暴行的血的控诉。

【考点3】体会反复修辞的作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背景在文中反复出现了4次,既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连接了4个意象,使悲凉压抑的感受贯穿全诗;

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营造出一种复沓咏叹的悲壮风格,加深了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

《北方》诗人写作此诗之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诗人辗转于南北各地。

1938年初,诗人旅经陕西潼关时,因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端木蕻良关于“北方是悲哀”的感叹而引发思绪,于是写作此诗,抒发他北国之行的感受。

本诗共四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节):

描绘了战争阴云笼罩下北方国土的荒凉、阴郁、贫困和悲哀,表达了诗人对不幸的北方人民的关切。

第二部分(第四节):

抒发了诗人因目睹悲哀的北方和回顾历史而产生的对国土深沉挚爱的情感。

思想感情本诗既描绘了北方国土的悲哀,又表达了诗人对这悲哀的国土崇敬与挚爱的深沉感情。

【考点1】正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的。

悲哀、暗淡、恐怖、荒漠、冻结、挣扎、疲乏、痛苦、厌倦、寂寞、枯干、阴郁、灰暗、悲苦、荒凉……这些词语都喻示着忧郁,充满着忧郁的思绪。

在对悲哀的国土的写实性描绘中,渗透了诗人忧郁的主观情感。

但这忧郁不是悲观和绝望的,而是能给人以力量,因为诗人在诗中将忧郁化作了坚强。

【考点2】理解“土地”意象的特点及其象征的意蕴。

诗人抓住北方特有的自然景物,用沉重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北方国土荒凉、黯淡、衰颓、阴郁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承受着战争灾难和不幸的北方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切;

也暗寓着他对民族敌人的仇恨

【考点3】体会诗歌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作用。

《北方》前三节重在描写,最后一节以“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直接抒情,自然引出诗人对中华民族悠远历史的回忆,赞美土地所涵容的淳朴、坚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伟力,更突出诗人对国土的挚爱。

【考点4】品味诗歌的写作手法。

这首诗选取灰暗色调的意象传达悲哀之情,运用反衬的手法来强化诗人的爱国之情。

《向太阳》主要内容

  诗人以他那朴素坦诚、富有个性的抒情方式进行创作,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的情感作为全诗的主线和命脉。

第一章《我起来》:

是对1949年前中国命运的高度概括。

第二章《街上》:

诗人听到了远方群众的歌声,来到街上。

他的面前出现了充满朝气的生活场景。

第三章《昨天》:

诗人又一次回顾了他艰难的人生历程和自己祖国的悲惨历史,歌颂祖国山河的苏醒和人的新生。

第四章《日出》:

这一章诗人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改造旧灵魂,与孤寂、彷徨和哀愁告别,走向新生活。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第五章《太阳之歌》:

诗人用浓浓的彩笔为我们画了一轮正在升起的逐渐扩大光圈的有动态感的太阳,为人间创造出一个以永生的太阳为理想的亲和世界。

第六章《太阳照在》和第七章《在太阳下》:

诗人已完全超越了自身的一切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展示出一片太阳光照之下的曾经蠕动着痛苦灵魂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象,歌颂了受伤战士的高大的形象。

第八章《今天》和第九章《我向太阳》:

诗人的心灵由于日出,由于有声有色的跃动的生活场面,而向过去苦痛而寂寥的生活做最后告别。

思想感情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高度热情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

【考点】把握全诗的象征形象。

全诗贯穿着一个总体的象征形象,那就是太阳——以太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希望;

从“我”——一个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抒发抗战高潮到来之时的激奋之情。

《人皮》  《人皮》写于1938年,诗人愤怒地控诉了法西斯强盗的罪行:

他们蹂躏侮辱中国的妇女,然后残忍凶暴地把她们的人皮剥下来挂在树上

【考点】了解反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诗人善用反复的修辞方法,极力渲染出悲哀的氛围,以极度的悲哀唤醒中国人抗战的力量。

这首诗真实地揭露了法西斯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表达了诗人对遭受蹂躏的同胞深切的同情和对侵略者无比愤恨之情。

《我爱这土地》主要内容诗歌以一只声音嘶哑的鸟歌唱“土地”“河流”“风”

“黎明”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借一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和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也抒发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考点1】把握“鸟”的形象。

“鸟”象征悲愤的爱国者,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所依。

【考点2】理解诗歌的主旨句。

诗的最后一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吹号者》写于1939年3月末。

全诗共五章,围绕主要人物——吹号者展开情节:

这吹号者,以原野给他的清新的呼吸与夹带着纤细的血丝来吹号角,可见他是以心血来吹号角的真正的吹号者;

他吹起了起身号,可见他是黎明的通知者;

他吹出了集合号、出发号、行进号、冲锋号,可见他又是战斗的鼓吹者、胜利的召唤者;

而他最终英勇地牺牲在战场上,可见他更是为了解放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生命的勇士、可敬的奉献者!

【考点1】了解诗歌主线突出、形象鲜明的特点。

此诗写吹号者其人其事,主线突出,情节单一,却将一个吹号者和沾着吹号者血迹的铜号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考点2】品味诗歌极富个性的细节描写。

(1)“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这是对吹号者心理的描写。

通过此细节描写,吹号者起来时的情景便活现于读者的眼前。

(2)吹号者在吹冲锋号时被子弹击中,但他手里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

这一细节描写,将吹号者的壮烈牺牲激励着战友们战斗不息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

《他死在第二次》是一首叙事长诗主要内容

《他死在第二次》是一首叙事长诗,描写了一个普通兵士在抗日战争中从受伤到第二次奔赴前线战死的经过。

体会诗歌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由于每一章诗都具有独特的场景和逐渐演进的情绪,所以这首叙事长诗在情感和节奏上显得波澜起伏,取得了类似蒙太奇那种画面转换的效果。

章与章之间衔接很自然,毫无断裂的感觉。

全诗都是采用朴素而流畅的口语写作而成

20世纪40年代

《抬》这首诗由描写一个牺牲的女同志开始,延伸到了为中国革命而负伤和牺牲的千千万万的人民,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和战士伤亡的沉痛悼念,对敌人愤怒的情绪和复仇的决心。

诗歌简单直白的语言。

这首诗歌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故弄玄虚,全是大众口语。

沉重的气氛、愤怒的情绪、复仇的决心都有了。

诗人不屑于给生活涂脂抹粉,而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表现生活

《旷野》诗人描述了旷野的凋敝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平,又表现他充满着斗争的激情。

诗人想借此鼓舞劳苦大众必须起来斗争,与侵略者斗争,与腐败的统治者斗争,从而改变这种落后悲惨的面貌

【考点1】理解诗歌开篇虚写隐喻、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

诗人对“旷野”从远到近的眺望,采用“看不见”的过去式,写出晴朗明亮的旷野景色,与此时的薄雾迷蒙着冬天旷野的衰败形成一个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考点2】学习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转换。

诗歌对“旷野”“薄雾”进行细致描写,同时也鲜明地表达出叙述者的忧郁形象和面对旷野的沉痛态度。

诗歌处处是写实,处处是暗示的隐喻,前后呼应,不断变化又能融为一体,主观情感抒发之后,又转为写实的意象刻画。

诗歌表达方式不断地转换,但转换过程非常自然而巧妙,表现了艾青娴熟而高超的现代诗叙述艺术。

【考点3】体会诗歌精致的创作结构。

在结构上,叙述者对“旷野”三次概括式的感叹和反问,是这首诗悲怆而沉重的基调,从而形成不断强化的主旋律。

这首诗饱含着诗人对千百年来农民命运永久不变的悲悯,以及无力改变这种历史宿命的沉痛。

《雪里钻》诗人用“雪里钻”不屈不挠的精神来体现人民子弟兵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豪迈性格

【考点1】体会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人以“雪里钻”这匹战马在战争中的经历来衬托激烈而严酷的战争环境和战争氛围,同时也衬托出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战士的英雄形象。

【考点2】知道诗歌的风格特色。

这首长诗风格冷峻而明丽,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诗人将抒情与叙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诗构思独特,意境深远,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诗人长诗创作的又一座里程碑。

《黎明的通知》1941年皖南事变后,艾青来到了革命根据地延安是其中的代表作,诗歌采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借助“黎明”这一意象,抒发对光明的赞歌。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遭受蹂躏的悲苦人民的安慰,流露出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光明未来的赞美与向往。

【考点1】体会全诗统一采用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

诗歌以“我”的身份或角度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和抒发情感,这样可以增强诗的真实感,让读者在倾听黎明对诗人的要求中接受黎明的通知;

同时借此提高了诗的战斗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