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4198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0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II卷模拟Word文档格式.docx

从装订成册的纸质书到不限容量的电子书,从街角路边的实体书店到轻点鼠标就能浏览的网上书城,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行为的改变,也在悄然影响着大众的阅读习惯。

实体书店的转型势在必然,24小时“书店+”模式应运而生。

刚刚被评为北京市2019年特色书店、位于石景山古城的“悦闻书屋”就是这样一家书店,它集书店、阅读空间、文化讲堂、私人影院、咖啡吧、水吧等多种业态为一体……这里不但有书,更有美和生活。

李克强总理指出,24小时不打烊书店的创建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 

③ 

,希望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读者潜心前行,让手不释卷 

④ 

,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如今,24小时不打烊书店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1)依次给材料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供(ɡōnɡ) 

订(dì

nɡ) 

B.供(ɡōnɡ) 

订(dīnɡ)

C.供(ɡò

D.供(ɡò

(2)在(材料一)的①②两处依次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A.①倍 

②连 

B.①倍 

②联

C.①备 

D.①备 

(3)在(材料一)的(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恰当的一项是

A.(甲)破折号(乙)破折号 

B.(甲)逗号 

(乙)冒号

C.(甲)破折号(乙)冒号 

D.(甲)逗号 

(乙)破折号

(4)在(材料二)的③④两处分别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③推行 

④蔚然成风 

B.③推行 

④风靡一时

C.③践行 

D.③践行 

(5)结合语境,在(材料二)结尾的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文化空间,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彰显了首都的文化特质,从而成为北京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

B.市民的精神生活被这些文化空间点亮,它们也成为北京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首都的文化特质因此彰显

C.首都的文化特质因这些文化空间突显,市民的精神生活因此丰富,它们成为北京文化夜生活的新地标

(6)结合语境,你认为(材料一)中“熟悉的陌生人”在这里的意思是 

2.第二组同学结合在特色书店读书的经历,写下了一些切身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执一盏茶,读一卷书,漫步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自成风景,在风景里静静翻上几页书,便没了时间和空间。

B.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

阅读能带给人心灵的慰藉,犹如春风轻抚万物,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城市的荒原。

C.或许你曾有过这样的梦想:

走进书店,就走进布满点点星光的空间,仿佛置身在无垠的星空下。

俯仰之间都是书,随手挑出一本,找个位子,就是一段惬意时光。

现在,他已经做到了,你只需走进他营造的梦。

D.屋外是幽幽的山谷,偶尔听到风吹动芦苇的声音。

屋内是暖暖的阳光,偶尔能听到手翻动书页的声音。

早该留给自己这样一个下午,抱着最喜欢的书,眼睛看着窗外洒满阳光的芦苇,心里飘过曾经最美的时光。

3.第三组同学研究“国民阅读现状”。

他们根据调查数据制作了柱状图,请为这张图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对外公布了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4.87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5.12分钟;

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81分钟,12.3%的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

(《光明日报》2019年4月19日第9版)

4.2019年12月20日起,国家博物馆举办《〈红楼梦〉文化展》,近600件文物、文献和艺术品亮相。

第三组同学观看展览时发现展览的主题是“隻立千古”。

一位同学查字典得知“隻”的意思是“单、单数”。

结合展览的内容,你认为“隻立千古”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

5.第四组同学负责编辑班级的研究成果集。

(1)下面的四副对联,不适合加入成果集的一项是

A.笔近率更俗客少 

书随松雪雅情多①

B.欲知今古千年事 

且读中西万卷书

C.锦绣成文,原非我有 

琳琅满架,惟待人求②

D.小小店堂,诸子百家皆过客 

皇皇寰宇,三才万物入奇书③

注:

①欧阳询官拜太子率更令,别名欧阳率更。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

②琳琅,美玉,比喻美好的事物。

③皇皇,形容盛大。

三才,指天、地、人。

(2)这是成果集封面的设计草图。

请你从楷书四大家中,为“少年正是读书时”选择一种字体,并说明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金色的手指

殷健灵

①一缕细若游丝的琴声从门边的角落里悄悄地浮出,犹如一束明媚的阳光照耀在我们每个孩子的头顶。

我看见音乐老师纤长的手指如鱼儿一般在黑白琴键上灵巧地游动。

在阳光里,那手指变成金色的,神圣而优雅。

②忽然,琴声戛然而止,音乐老师用手朝我指了指,说:

“对,是你,张大嘴唱,不要怕。

”琴声又响起来,可我还是听不清自己的声音,我的歌声细细的低低的,总是躲在别人响亮的歌声后面。

我真的不会唱歌,真的不会唱歌,这么想着,我的脸慢慢地红起来,红到脖颈,像发烧了一样。

③轮到单独唱了。

我捧着歌本的手却一直抖抖索索。

我的声音很不情愿地从嗓子眼里挤出来,那么平淡那么干涩。

音乐老师微笑着按了几个琴键提示我,她弹琴的手指泛着淡金色的光泽。

噢,我真笨,我诅咒着自己,几乎要哭出来了。

④可是,瑛子是多么让人羡慕啊。

初一时,在学校的文艺会演上,瑛子站在台上当着一千多师生的面演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那时,她扎着辫子,辫梢上系了朵淡紫色的小花,显得伶俐可人。

她的歌声糯糯的,甜甜的,像是放了蜜糖,把这首老歌演绎得悲悯动人。

动听的歌喉会让一个女孩更加美丽可爱,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而我自卑,只敢在心里悄悄地唱。

走路或是休息的时候,我常会静静地回想一段歌曲,脑海里闪现着美妙的音符,无声的音乐在我的头脑深处奏响,是那么流畅那么欢腾。

其实,我是多么爱音乐!

⑤学校里成立了音乐兴趣小组,一连几天,班里都在议论这事儿。

我兴致勃勃地鼓励同学参加。

我对瑛子说:

“你有音乐天赋,一定能行!

”可是轮到报名时,我自己却迟疑了,我的乐感不行吧,而且功课那么忙,我替自己寻找逃脱的理由。

当大家争着报名的时候,我悄悄缩到了后面。

⑥从这以后,在很多个上完课的下午,我都会见到一幅令人心动的风景。

在教学楼下的花坛边,瑛子抱着手风琴和几个男生坐在台阶上练琴。

他们已经会拉一些简单的曲子,他们的手指变得熟练灵巧了。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天,太阳特别好,花坛里的一串红开得特别艳,我记得瑛子他们演奏的是最熟悉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我趴在栏杆上出神地注视着他们。

瑛子的身子起伏着,双肩的摆动呈现出一种柔美的弧度,她的眼睛微闭着,像是沉醉了,又像是睡着了。

悠扬的乐声轻轻地拨动着我的心弦,我看见瑛子细长的手指在阳光下痴迷地舞蹈,金色的,就连指甲也泛着莹莹的光。

我被深深地震动了,我悄悄地移到了走廊的立柱后面,生怕他们看见我。

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在作祟呢?

我渴望音乐,又逃避音乐,因为我太看轻了自己。

⑦我将永远游离于音乐之外吗?

想到这一点,我惊得浑身战栗。

我想当众放歌,又生怕自己生涩的歌声会把一点残存的幻想也剥夺掉。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后。

在一次晚会上,有一位长者对我说:

“唱一曲吧,会很好听的。

”不知是出于对长者的尊敬,还是一时的冲动,我竟接过了话筒。

我放开胆子,让歌声从身体里畅快地流出,我唱的是一支在心中默唱了无数次的曲子: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苦过你的苦……”我听见甜润而深情的歌声在大厅里回荡,我眼里噙满泪水。

走下台的时候,长者紧握住我的手说:

“你唱得好极了!

”我的眼睛更湿了,那块阻滞我心灵多年的磐石就这么被轻轻搬动了吗?

我突然有了想欢呼的冲动。

我闭上眼睛,久久地品味着喜悦。

呵,那手指,金色的手指又一次在我记忆的琴键上跳动,跳动,也许,它将是我一生中永远的遗憾和追求。

6.本文巧妙地将情节发展与心理变化结合起来写,引人入胜。

请根据文章主要情节和“我”的心理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音乐课上“我”不敢大声唱歌,“我”诅咒着自己,几乎要哭出来了。

→“我”没有报名参加音乐小组,①_____。

→②_____,“我”深为震动,又生怕她看见我。

→③______,“我”无比激动,久久品味着喜悦。

7.请说说文章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太阳特别好,花坛里一串红开得特别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8.本文对“金色的手指”的描写生动传神,动人心弦。

请在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角度分析该句好在哪里。

(1)音乐老师纤长的手指如鱼儿一般在黑白琴键上灵巧地游动。

(2)瑛子细长的手指在阳光下痴迷地舞蹈。

我选()句分析:

9.本文最后一句“呵,那手指,金色的手指又一次在我记忆的琴键上跳动,跳动,也许,它将是我一生中永远的遗憾和追求”意蕴丰富,促人思索。

请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10.第⑦段中“那块阻滞我心灵多年的磐石就这么被轻轻搬动了吗?

”这句话发人深省。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你的人生体验,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感悟。

雪白王开岭

(一)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

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

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

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

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

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

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

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

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

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

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

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

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

“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

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

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

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

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

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

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是的,我们相信。

但另一个事实是:

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

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

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

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

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

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

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

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

只有物的欲望。

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

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11.作者以雪为线索,表达自己的感念和思痛,请结合文章概括感念和思痛的内容。

12.作者为什么在第

(一)部分写画横线处“小学课本里的雪”?

请分析其作用。

13.请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第

(二)部分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14.文章最后说“具有物的欲望,欲望。

”请结合全文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和第

(一)部分中被笑的小女孩事件有何关系?

三、文言文阅读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

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

过去

D.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入则无法家拂士

17.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方面,从正面论证了受磨炼的益处。

四、句子默写

18.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2)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3)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4)_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辛弃疾《南乡子》)

(5)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7)《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将士们为国而战,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五、名著阅读

19.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个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一根弯头竹杖,一步一声的哭着走来。

八戒见了,大惊道:

“师父!

不好了!

那妈妈儿来寻人了!

”……行者道:

“兄弟莫要胡说!

……断乎是个假的,等老孙去看来。

①八戒认为“那妈妈儿”来找谁?

②悟空认为八戒是“胡说”。

请说出悟空的理由。

六、综合性学习

20.语言运用与表达

近期,学校将举办一场需要全体师生参与的名为“与经典对焦,与大师对话!

——我们都是朗读者”的主题活动。

你可以在以下两个任务中,任意选择一项完成。

A.请撰写一段《朗读者》活动开幕式的开幕词(50字以上)。

B.选择一篇你想要在活动中进行朗读的名家作品,写出篇名、作者名并阐述其原因(50字以上)。

七、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我们一次次愉快地走进了“雨、青春、书籍、小说、音乐、孔孟文化、初中生活、风流人物”的世界。

沉醉于其间,我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千姿百态、兴味盎然的事物曾让我们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如:

昆虫、花卉、乒乓球、小提琴、集邮、兵器、民俗风情、科学小发明、户外旅游、亲情友谊……

请以“沉醉于 

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