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62662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

《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业习题库系统Word格式.docx

1、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区别。

人际传播是指两者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借助简单媒介如书信、电话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大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过程。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到二者的区别在于:

(1)传播者不同;

(2)媒介不同;

(3)传播内容不同;

(4)受众不同;

(5)影响范围不同。

2、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又受到拒绝的可能。

传播的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他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的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在既定的条件中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条件,便会引起相应的反应。

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影响,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活动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三、论述

两者的互动,最值得注意的动向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所谓“信息革命”、“信息爆炸”现象。

美国学者J·

贝尼格尔认为,工业革命是整个经济活动成百倍的速度运转,从而引发了严重的控制危机。

为克服这一危机,必须进行控制革命,即积极开发各种作为控制手段的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

因此,信息产业便获得了大规模的扩张。

各种信息事业中,大众传播事业尤为突出,而传播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研究大众媒介的运行规律。

第2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信息社会

2、简答

1、试述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2、简述哈特对媒介的分类。

体外化信息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性的过程,正迎来一个重新通河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1、信息社会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量同等重要甚至比之还要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1、试述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1)语言传播;

(2)文字传播;

(3)印刷传播;

(4)电子传播;

(5)网络传播。

2、简述哈特对媒介的分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

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

(2)再现的媒介系统:

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

(3)机器媒介系统:

包括电信、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通信等。

体外化信息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性的过程,正迎来一个重新通河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1、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

从媒介而言,则有书信、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

2、90年代以来,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换句话说,就是过去有不同媒介执行的功能将会融合到由统一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

3、人类的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得及,迎来了重新整合的时代。

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

第3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名词解释

1、符号

2、编码

3、译码

1、符号的基本功能。

2、简述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1、符号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2、编码

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具体符码或代码。

3、译码

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码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原初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1、符号的基本功能。

(1)指代功能;

(2)表义功能;

(3)自律功能;

(4)显示功能;

(5)认识功能;

(6)交流功能。

2、简述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1)象征性互动理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他的《精神、社会与自我》对这一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0年代以后,布鲁默、特纳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2)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地、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研究象征性为不仅对理解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布鲁默的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研究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它有三个基本前提:

第一,人是根据意义来行动的,第二,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第三,意义是有人来解释的。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受众

2、传播模式

1、简述线性传播模式。

2、传播过程的特点。

传播模式经历了从直线传播、循环模式到系统模式等变化过程,请从传播模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分析传播思想的变迁与进步。

1、受众

传播活动的对象,传播信息的接受者。

大众传播的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

2、传播模式

所谓模式是指用图形或方程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作直观而简洁的描述。

传播模式是指,对传播过程和机制的简约化描述。

1、简述线性传播模式(可图示)。

(1)拉斯维尔线性传播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缺点:

容易传、受关系固定化;

缺少反馈环节

2、传播过程的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拉斯维尔5W模式直接将传播过程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组成的反应,但是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

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认识到直线模式的局限,施拉姆提出了“循环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在于:

(1)没有明确的传者、受者角色定位,二者的身份可以变化;

(2)这个模式不再与分析传播过程的各要素,而是着眼于传授双方的角色定位,双方分别扮演着编码、译码、解码的角色;

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

传、受双方的地位对等,这与实际传播不符合;

这一传播模式适合人际传播,但是不适合大众传播。

上述传播模式只是考察围观传播过程,并不能反映出社会传播的整体面貌。

1959年,赖利夫妇提出传播系统模式。

要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都可以看做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都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际传播;

(2)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二十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行程群体传播;

(3)群体系统的运行又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传播过程受到内、外部机制的影响和制约,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体。

第5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1、“镜中我”理论

2、人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1、“镜中我”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它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2、人际传播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和意愿的“主我”,二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期待的“客我”。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认为,人是具有认识自己的能力,能够与自己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这种自我互动不是与他人或社会互动在人的头脑中的简单反应,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换句话说,在自我互动中,人会考虑他人的社会期待,并判断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不会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二是经过重新整合以后加以组合。

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自我。

第6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组织传播

2、群体压力

1、群体意识及其形成。

2、试述流言及其特征。

3、什么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群体中的少数意见或个人意见产生的压力。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

(1)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情感;

(3)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传播中形成的。

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传播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信息的流向越大,越具有双向性,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的成分也就越大,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群体合意、群体情感、群体归属意识也就越强,越具有凝聚力。

2、试述流言及其特征。

流言是指私底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特点:

一是流言一般围绕人们切身关注的问题产生;

二是来自正式渠道的信息量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通过流言寻求信息。

群体暗示是指通过某种间接地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采取某个行动的传播方式。

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接近于临床医学上的催眠,即在人失去理智判断分析的情况下,对周围的信息表现一味的盲信和盲从的现象。

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并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为。

第七章大众传播

1、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拟态环境

1、大众传播的功能。

2、大众传播的特点。

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过程。

2、拟态环境

拟态环境,即象征性现实,它不是对现实镜子式的再现,二是通过对象征性事件的重新选择、加工并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象征性现实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是现代人建构真实的主要途径。

(1)拉斯维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2)莱特的“四功能说”:

监视环境、解释与规定、社会文化功能、提供娱乐。

(3)施拉姆: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

(4)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功能。

综上,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具有传递信息、教育、引导舆论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传者专业化、媒介电子化、内容大众化、受众广泛化、效果间接化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守门人

2、传播制度

1、简述民主参与理论。

2、试析“报刊的四种理论”。

3、简述发展传播学。

试论资本主义制度下媒介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背景。

“守门人”理论最早见于勒温《群体生活的渠道》,是指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流通渠道或继续在流通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的人。

是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或规范作用的部分。

1、简述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又叫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

这一理论出现的背景是,社会的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利用媒介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同时媒介的垄断程度也更加严重,这就形成了民众与媒体之间的矛盾。

民主参与理论正是在这以背景下产生的。

它的产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和主动争取自身的传播权和媒介接近权的决心。

民主参与理论包括如下主要观点:

(1)传播权、知晓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以及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为任何个人和群体所拥有,而无论他们的强弱;

(2)媒介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民众而非媒体、政客、宣传家或广告商;

(3)媒介应当广泛分布在社会各阶层和组织中,并为他们所拥有;

(4)规模庞大、单向传播、垄断发展是媒介的痼疾,媒介发展的方向应当是规模小、针对性强、双向互动、广泛参与。

2、试析“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由施拉姆等人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人类传播制度的理论,在传播控制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首先,论述“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分别介绍集权主义传播理论、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社会责任传播理论和苏维埃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注意适当交代其理论来源和历史背景;

其次,结合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联系人类传播的历史现实,和对“报刊的四种理论”加以评析,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1)正面评价这一理论在传播控制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和广泛影响;

(2)交代其片面和不足之处:

首先,这一理论是依据资本主义制度和价值观提出来的,是为资本主义传播制度作辩护的,对其他传播制度,尤其是对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认识有极大的片面性,带有“冷战”色彩;

其次,传播制度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各国的传播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带有冷战思维色彩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已经不能适应传播制度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到修正与发展。

(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发展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

(2)媒介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些原则必须在经济优先原则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的限制;

(3)在传播内容上,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适用本民族语言;

(4)在新闻与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5)在关系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厉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媒介进行审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1.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斗争中形成的。

1664年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产生过重要影响。

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

斯图亚特,米尔的《论自由》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思想家和革命家托马斯。

潘恩和杰弗逊在《独立宣言》中强调了自由表达的重要性。

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

此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

它主要包括以下原则:

(1)、出版自由是人人都拥有的权利,人们可自由行使此种权利而不必事先取得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2、)对政府和官员进行除人身攻击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批评,属于报刊所拥有的合法权利;

(3)、新闻出版有权拒绝任何第三者所提出的事先检查的要求,其出版内容不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强制;

(4)、在观点与意见的传播问题上,真理和“谬误”拥有同样的权利。

现代自由主义理论有两个重要原则——“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前者强调的是报刊的性质,后者则认为报刊能够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得出最为合理的意见。

这两个原则对此种媒介规范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自由主义理论曾在推翻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观念、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思想方面起过很大的作用,但它毕竟是资本主义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代表的只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作用是充当资产阶级对人民大众实行统治的思想工具。

在信息飞速增长的当今世界,它已经成为某些国家手中的一颗棋子,为它们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技术推行文化帝国主义提供借口。

2、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

新的传播工具——广播、电视发展迅速,新闻业自由竞争导致自由而公开的思想市场被少数人垄断,媒介的垄断程度越来越高,传播资源日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媒介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资源被少数人所控制,而大多数人则越来越失去了表达思想的手段和机会。

为了钱,报业屈服于大企业广告主的操纵之下,虚假新闻层出不穷,报纸里广告泛滥,报道内容常常危及社会公德和个人隐私,甚至在一些时候报刊会对抗社会的变革;

报道日益煽情化、刺激化和浅薄化……这些情况使得新闻与原先的自由主义理论所标榜的崇高理想背道而驰,报纸往往成为了混淆视听、模糊是非道德标准的罪魁祸首,带来了不少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的自由理论的不满与反思。

社会责任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对传统新闻自由理论的修正而出现的。

社会责任论的主要观点:

(1)新闻媒介应提供真实的、综合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报道,清楚说明事件的意义。

这就要求新闻界报道要真实、准确,不能弄虚作假,并意味着必须识别区分事实和意见。

新闻界应该不满足于仅仅只是客观地报道“事实”,而且还必须报道事实的真相。

(2)新闻媒介应当成为“交流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这一要求意味着媒介机构应当将自己视为公众讨论的公共传递者。

传媒巨头应该刊播同其自身见解相反的观点,而又并不放弃自身的主张。

新闻业应尽力发表所有重要的观点,而不是仅仅发表那些发行者或从业人员所同意的观点。

提出这样的要求的理由是,传媒控制权已掌握在越来越少的一些人手中,有话要说的个人,已经不再能用独自的喉舌诉诸必要的受众,也不再能创办报纸或杂志,不再能在小册子中表达其思想。

(3)新闻业应描绘“社会的各组成群体的典型图画”。

由于人们倾向于根据头脑中的形象来做判断,不正确的图画(形象)会扰乱准确的判断。

(4)新闻业应负责陈述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

(5)新闻媒介应使人们“便于与充分获得当天的信息”。

因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最近信息,因而,新闻和意见必须广为传播。

上述这些要求,可说是社会责任论提出的媒介工作的职业准绳。

社会责任论认为,要使媒介的工作符合职业准绳,就需改进媒介工作。

为此,社会责任论又对改进媒介工作的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社会责任论主张,要改进西方新闻业的工作,使之符合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业应达到的职业标准,新闻界自身的努力当然重要,而公众和政府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民主参与理论又叫受众参与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

民主参与理论包括如下主要观点:

第9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1、即讯息

2、冷媒介和热媒介

1、什么叫把关人?

影响把关人的因素有哪些?

2、简述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的观点,主要是指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冷媒介和热媒介

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把关人(gatekeeper)又译“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

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

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的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

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2、简述梅罗维茨的媒介情景论。

第一,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媒介或说接近信息的机会是确定情境的关键因素.梅氏声称,媒介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研究媒介影响和社会变化的新方法”,以解释和说明人类传播活动中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这类变化现象.。

第二,每一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媒介决定情境,情境决定适宜的交往行为.每一社会情境都需要有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不同的情境一旦重叠或混淆,社会角色就会随之变化,面对混乱的角色特点,人们会感到困惑不解,不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起诉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