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适量运动运动要坚持三个原则:
有恒、有序、有度。
指长期规律地、循序渐近地、持之以恒,按各人具体情况适度地运动才能收到最大效果。
通常应坚持“三、五、七”的原则。
“三”指每天步行三公里,时间在30分钟以上;
“五”指每周要运动五次以上,只有有规律运动才能有效果。
“七”指运动后的心率加年龄约为170,这样的运动属中等度。
这样,既有利于健康又不会因过度运动产生无氧代谢,导致不良影响或意外。
戒烟限酒吸烟被认为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保持心理平衡研究表明:
所有的保健措施中,保持心理平衡是最关键的一项。
保持良好快乐的心境几乎可以拮抗其它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
如果发现自己得了病应该早点抓紧治疗。
二、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哪些?
所谓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大类疾病的总称。
其主要是指冠心病,中风和高血压等。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和猝死等。
中风主要是指脑动脉硬化,造成脑的血液循环发生急性故障,导致出血性中风
(
包括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
及缺血性中风(
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梗塞等
),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在老年病中占首位,即使病后存活,也有80%
左右留下痛苦后遗症如脑瘫、失语、吞咽困难、痴呆等。
影响病人的生活并给病人及其家属。
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高血压病人由于长期持续地血压升高,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更为严重的,它是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罪魁祸首。
例如脑溢血的主要诱因是高血压的急剧波动所致。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是由于给心肌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
临床上可分为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纤维化和心性猝死。
脑血管病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俗称为脑中风,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
冠心病:
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绞痛为主要特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的管腔严重狭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症状。
如胸闷、心区刺痛、心绞痛、心律不齐等,严重时会发生心肌梗塞,造成心力衰竭、猝死、危及生命。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酗酒、糖尿病,缺乏运动、不规律饮食和肥胖。
心绞痛:
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是一组由于急性暂时性心肌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症候群。
主要表现为胸部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15分钟,偶有自行缓解,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前内侧直至小指与无名指。
心绞痛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并造成心力衰竭和猝死。
心肌梗塞是指冠状动脉的某分枝闭塞、血流中断,造成该分枝所营养的心肌持久缺血、缺氧、是心脏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如果病变范围过大或抢救措施不力,会导致心脏破裂、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
抢救及时,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和静养,可以得到一定的恢复,但大多数会留下心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等后遗症。
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危急症候,通常有心绞痛发作频繁和加重为基础,也有无心绞痛引发心肌梗塞的病例(此种情况最为危险,常因没能防备而造成猝死)。
脑梗塞:
是因脑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并使脑血管堵塞,致使脑部供血供氧不足。
常见症状有头晕目眩、失眠健忘、肢体麻木、情绪不稳、记忆障碍、严重时会致使脑细胞受损或死亡,导致脑痴呆、脑中风、甚至成为植物人状态。
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
脑痴呆:
又称痴呆综合症,是慢性精神功能紊乱,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多有不同的脑萎缩。
早期表现为记忆下降、思维混乱、理解困难、判断力差、计算功能减退,以致失语。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精神症状,最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成为植物人状态,一般在发病后3~8年常因脑衰竭或并发症而死亡。
主要有早老性痴呆、老年性痴呆、动脉硬化性痴呆。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痴呆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的血液微循环出现障碍,自由基过多并长期作用脑细胞的缘故。
在我国,65岁以上老人脑痴呆的患病率高达3.86%,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将会急剧上升。
脑出血:
又称脑溢血、出血性脑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脑血管局部官腔变窄、变脆,并且血管堵死,当血流行至此处时,血流所产生的冲力对血管壁产生巨大的压力,最终导致血管破裂。
三、冠心病防治知识
冠心病它是因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和程度的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不同。
【诊断】
1.病史、症状:
典型的症状为劳力型心绞痛,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部分患者向左肩部或和左上臂部放散,一般持续5~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基甘油等药物可缓解。
部分伴有胸闷或以胸闷为主,严重者疼痛较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或睡眠时也可以发作。
病史提问要注意诱因、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有无放散,伴随症状及缓解方式。
2.体检发现:
一般早期无明确的阳性体征,较重者可有心界向左下扩大,第一心音减弱,
有心律失常时可闻及早搏、心房纤颤等,合并心衰时两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等。
3.辅助检查:
心电图呈T波低平、倒置及ST段下移,特别是水平型和下斜型下移更有意义,B超可有左室室壁节段性运动障碍。
平板运动试验常阳性,同位素心肌扫描(ECT)可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24小时心电图(Holter)监测运动时出现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必要时可检查血脂、血糖。
4.鉴别诊断:
应与心肌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心包炎、胸膜炎等所致胸痛进行鉴别。
【治疗措施】
可选用钙通道阻滞剂,硝酸脂类药物,转换酶抑制剂进行治疗,心率较快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以缓释剂为好。
可加用肠溶阿斯匹林100-325mg
1/d,注意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治疗如降压治疗、调脂治疗、治疗糖尿病、戒烟、禁酒等。
还可选用极化液和硝酸脂类药物静滴。
合并心衰及心律失常时需加用纠正心衰及抗心律失常的治疗(详见心衰及心律失常篇),必要时可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PTCA+支架术),严重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搭桥手术。
在人到中年或过60岁的社会人群中,患冠心病的人并不稀见。
因为有些人无自觉症状,心电图检查正常。
这属于隐性冠心病,直到有间断发生心脏病各种症状时,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已经确诊为患冠心病的病人,应该学会正确掌握几种药物,例如,硝酸甘油、消心痛、安定、中药保心丸等的正确使用。
冠心病发作时,病人都有自我感觉的先兆症状,例如,心前区闷痛、绞窄感、恐惧感等等,可以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自行服药,就地休息,有条件时吸氧,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不必等医生,防止严重发作。
要特别注意,不要免强坚持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危险常常发生在“坚持一下”之中!
外出旅行、公务活动,应该携带随身药品。
特别强调戒烟,心绞痛频繁发作时禁止吸烟。
四、怎样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预防脑血管病复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警惕复发的早期症状,脑血管病症状缓解后,若又出现头痛、头晕、说话不清、手指不灵、半侧肢体麻木等症状,多属复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裂,引发脑出血。
脑出血的后果常可导致严重的偏瘫等后遗症、植物人,甚至死亡。
所以,对脑出血一要以防为主。
(2)消除复发的内在病理因素。
脑血管病复发和首次发作一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积极治疗。
特别是高血压,不论有无不适症状,都应坚持长期正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其次,对动脉硬化也应尽可能地避免加重的一切因素。
(3)避免复发的诱发因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烟酒刺激等,是诱发脑血管病的外部因素,要注意避免。
应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不可过度劳累。
并要注意气候剧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的营养结构,科学合理的安排饮食。
食量应适当,不可过饱和过饥。
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5)坚持药物治疗,加强体育锻炼。
在脑血管病的康复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少量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及活血化瘀的中西药物。
如潘生丁、肠溶阿斯匹林、复方丹参、脑益嗪等,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增进正常的血液流动,并应结合自身情况,开展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五、饮茶能预防脑血管病吗?
饮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茶者会越来越多。
中医认为,茶叶具有清心明目、清热泻火、消食提神之效。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茶多酚、咖啡碱、茶碱、维生素C、维生素P、维生素B、烟酸等含量较高。
茶多酚不仅可收敛、凝固细菌蛋白质,起到杀菌消炎的作用,并可促进维生素C的吸收和提高其利用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浓度,增强微血管壁的韧性,从而减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饮茶所引起的兴奋作用,是咖啡碱的功效。
由于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从而达到振奋精神、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
茶叶中所含的茶碱,可以帮助溶解脂肪,有解腻减肥之效,并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利尿排钾的作用,故可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换言之,就是预防了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饮茶虽然对身体保健有一定益处,但一般不宜过多饮浓茶,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人,更不宜饮浓茶,否则,可能会诱发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病情加重。
六、脑血管病有哪些先兆症状?
脑血管病虽然起病急骤,但很多病人,在发病前1~2天或前几小时,都有一些早期信号,医学上称为“中风先兆”。
脑血管病的先兆症状有哪些呢?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
这是由于脑血管病供血不足,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2)突然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晕,甚至恶心呕吐,或头痛头晕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间断变成持续性。
这些征兆表示血压有波动,或脑功能障碍,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兆。
(3)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朦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
这是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而影响到脑的感觉功能的缘故。
(4)意识障碍,表现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
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易躁,也有的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这也和脑缺血有关。
(5)全身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或突然出现打呃、呕吐等,这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中老年人一旦有先兆症状出现,要特别警惕。
此时,应让病人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最好就地治疗。
必要时,应在病人平卧的情况下送医院诊治。
七、为什么说脑动脉硬化也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脑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壁弹力层增厚,管壁变硬,内膜粗糙,管腔狭窄。
其发病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素有关,是一种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
由于脂质代谢障碍,使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上,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向管内凸出,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就像河流一样,若泥沙较多,天长日久,泥沙淤积,最终形成河流中断。
脑血管因脂质沉积,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就容易发生脑血栓形成。
另外,脑血管壁由于脂质积聚,内膜受损,结缔组织增生,变得脆弱,易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又易破裂出血,发生脑出血。
可见,不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还是出血性脑血管病,都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脑动脉硬化也是引起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八、肥胖是否会引起脑血管病?
许多料表明,肥胖者发生脑血管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出40%,突然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86倍。
为什么肥胖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呢?
主要是因为肥胖者多伴有内分泌紊乱,血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容易发生动脉硬化。
此外,肥胖者又易引起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报道,肥胖病人容易引起糖代谢失常,发生糖尿病。
其机制是肥胖病人的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相对不足,会造成饥饿感,使人的进食量增加,肥胖程度加重,进而使胰岛素的分泌相对不足更加严重,这一恶性循环的结果,最终发生糖尿病。
糖尿病可使小动脉玻璃样变,引起高血压而导致脑血管病。
肥胖还容易引起高血压。
有资料证明,身体愈胖,愈易患高血压。
不论是儿童或是成人,体重指数均与血压升高成正比,而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
由此可见,肥胖不可轻视,预防脑血管病应注意控制饮食,减少进食量及高脂肪饮食,增加活动量,减少肥胖的发生。
九、急性冠心病防治要纠正误区
前急性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许多患者在防治上却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了救治的成功率。
急性冠心病患者的误区主要有三方面:
1.在发生心绞痛等急性冠心病症状时,把它当作一般的小毛病,认为稍作休息就能缓解,结果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2.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以为吃“速效救心丸”等普通药物就能挺过去,而不是及时赶往医院抢救,以至延误治疗危及生命;
3.认为心脏手术危险,很多人在紧急救命时仍不愿选择创伤小、疗效好的心脏介入手术,结果错失救治良机。
临床医学研究证实,急性冠心病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的救治效果最佳。
目前,发达国家约9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在紧急救治时选择心脏介入等先进的手术治疗方法,使这一疾病的死亡率从30%下降到5%以内。
而我国则有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仍然选择药物保守治疗,从而导致种种不良后果。
因此,急性冠心病患者应抛弃思想顾虑,力争及早防治,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十、冠心病的防治
1.一般防治。
主要包括饮食、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戒断不良嗜好和相应的药物治疗。
①安排合理的膳食,以预防或纠正脂质代谢紊乱,要避免多食含饱和脂肪酸多的动物脂肪(如猪油、奶油、
肥肉等)和含大量胆固醇的食物(如脑、肝、肾、心等动物内脏及蛋黄等)。
②适当的体力活动。
③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质血症和糖尿病。
④戒烟。
⑤药物防治心绞痛。
2.应急防治。
冠心病人若经常有胸闷、胸痛症状,应常备硝酸甘油、消心痛、心痛定、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物,夜间睡时也要放在容易随手拿到的地方。
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含服1片硝酸甘油,含服后1-5分钟生效。
为防止短时间内心绞痛复发,可随后再服1片消心痛。
高血压病人或心绞痛伴有血压升高者,可口含心痛定1片,5分钟内开始降压,可持续4-6小时。
中药比较常用的有:
速效救心丸,能缓解冠心病的心绞痛,当出现有胸闷、憋气、心前区痛等症状时可用,每次服4-6粒,急性发作时可服10-15粒,每日3次含服,一般在5分钟内心绞痛可缓解。
冠心苏合丸,每次l丸,每日3次,口含或嚼服,起效时间较硝酸甘油慢,但缓解期长,心绞痛刚开始即服疗效佳。
十一、何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一级预防的内容有哪些?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对没有冠心病的人群进行对危险因素的干预,目的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其措施主要有:
(1)控制高血压。
对高血压病人应饮食清淡,防止食盐过多,多吃蔬菜、豆类等含钾高的食物及含钙高的食物,避免饮酒和肥胖,并适当运动,保持精神愉快。
(2)降低血脂。
较长时间的维持胆固醇于理想的水平,可达到预防冠心病的发病或不加重冠心病的目的。
根据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在生活中采取正确的措施。
在膳食结构上,要保持传统的低脂肪、多青菜、素食为主的优点,改变低蛋白、低钙、高盐的缺点,使总胆固醇水平保持在5.2mmol/L(200mg/dl)以下,对总胆固醇水平在6.24mmol/L(240mg/dl)以上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降脂措施。
(3)戒烟
(4)增加体力活动。
运动是最有效的健康手段。
如能每日或至少隔日作20~30分钟的中等程度的活动(达极量的50%~70%)就能有效地增强心功能。
(5)调节。
A型性格。
A型性格具有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易激怒、缺乏耐心等特点。
所以,A型性格的人宜针对性地采用心理调整、气功、太极拳等方法加以调整。
十二、防治冠心病的中成药主要有哪些?
目前用于防治冠心病的中成药有10多种,但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速效救心丸:
该药属于活血理气药,可以缓解冠心病的心绞痛,用于治疗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每日三次含服,每服3~6粒,急性发作可服10~15粒。
一般在5分钟内心绞痛得到缓解。
(2)苏合香丸:
功能芳香开窍,理气止痛。
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
(3)冠心苏合丸:
由苏合香、乳香、檀香、青木香、冰片、朱砂、白蜜组成,制成小蜜丸。
用于心绞痛,胸闷,憋气,心前区疼痛等。
1次1丸,日服3次,口含或嚼服。
(4)苏冰滴丸:
由苏合香脂,冰片组成,口含或吞服,每次2~4粒,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绞痛,治疗胸闷气短等。
(5)冠心二号片:
由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组成,功用理气活血止痛,有强心和扩张血管的作用。
每次服5片,1日2次,该药可较长时间服用,一般没有副作用,不属于速效药物。
(6)复方丹参注射液,有扩张冠状动脉,减慢心率,轻度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很少有副作用。
口服制剂有复方丹参片及丹参滴丸。
可以较长时间应用,该药也不属于速效药物。
十三、患过脑血管病是否还会复发?
患过脑血管病是否还会复发,这是病人和家属十分关心的问题。
答复是肯定的。
据报道约有
1/3的脑血管病人在5年内可能复发。
脑血管病一旦复发,治疗更困难。
有些病人常因反复发作而丧生,所以对脑血管病来说,应预防复发。
那么,脑血管病为什么会复发呢?
主要是第1次发病后,病情虽经治疗得到了控制,但引起脑血管病的常见病因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却没有完全消除。
,这些病多属慢性疾病,彻底治疗是不容易的。
经过治疗,一些易发因素,虽然一时得到控制,但病后若疏于继续坚持治疗,血压仍会升高;
脑动脉硬化仍然缓慢进展;
糖尿病、心脏病仍会依然存在,这些都仍然是引起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
所以,脑血管病的复发问题应予重视,在恢复期除应积极采取各种康复措施外,还应注意治疗原发病,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
十四、性格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人的性格区别很大,多种多样,一般可将人的性格分为三个类型:
A型、B型和X型。
A型性格者,性情急躁,争强好胜,求成欲望强烈,固执,紧张,易冲动。
B型性格者,办事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无明显竞争意识,高兴和悲伤反应皆不强烈。
X型性格者,是A型和B型的混合体。
而众多资料表明,A型性格的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的3.5倍,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A型性格易发生脑血管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由于自身具有强烈的求成欲望,使自己整日处于紧张的环境中,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多,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导致脑出血。
同时,还可使血糖增高,体内血液中的各类物质比例异常,如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性增强,又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而促发脑血管病。
因此,A型性格的人,应注意改变生活模式,对那些有碍于健康的性格,要注意自我调整。
正确对待生活,培养生活情趣,加强体育锻炼,使自己的性格适应健康的要求,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十五、年龄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增加。
从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脑出血多见于60岁左右的人,脑梗塞的发病年龄较脑出血晚一些,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多见于青壮年,这是因为此类病人与先天性脑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有关。
年龄的增长引起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增高,主要与人的逐渐衰老有关。
众所周知,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的衰老,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退。
而对于脑血管病的发生,起重要影响的是血管的衰老。
其衰老的主要表现是,动脉壁厚度增加,弹性降低;
血管内膜增厚,弹性蛋白断裂,钙化和胶原增加等。
同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衰老性改变,包括平均寿命期缩短,细胞数量成倍减少,使动脉弹性降低,脆性增加。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流量减少,速度减慢,也是引起脑血管病的另一重要因素。
因此,适当调整饮食,合理使用大脑,预防和治疗脑动脉硬化,防止或减慢衰老,就可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十六、情绪与脑血管病有何关系?
情绪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
积极情绪表现为快乐、喜悦、舒畅等,这些好的情绪,可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增强抗病能力。
而消极情绪则表现为忧虑、悲伤、烦恼、焦急等,若长期下去,可使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而发生一系列疾病,脑血管病就是其中的一种。
不良刺激为什么能引起脑血管病呢?
许多医学专家经过研究证实,一切忧愁、愤怒、悲伤、烦恼等不良刺激和精神紧张,可使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兴奋,促使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增加,而引起全身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使已经变硬变脆的动脉内压力增大,容易在薄弱处发生破裂,而发生脑出血。
临床研究发现,一些经常急躁易怒、逞强好胜及性格孤僻、多疑善感的人,诱发脑血管病者要比一般人高得多。
所以,我们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不良刺激和精神过度紧张与疲劳,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十七、饮食与脑血管病有关系吗?
饮食与脑血管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为什么饮食也能引起脑血管病呢?
主要是因为饮食成分的不同,可影响人的血压、血脂、血糖以及钠、钙等离子的含量,这些都是与脑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众所周知,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是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它们与脑血管病都有关系。
如食物中糖的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而过多地摄入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可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脂,使血脂升高。
长期的高血脂,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
所以,饭不可吃得太饱,可适当多吃一些含纤维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含果胶的水果。
脂肪食物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能使血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引起动脉硬,对此也应有所限制,而豆制品、牛奶、淡水鱼等,含胆固醇较低,可适当多吃一些。
蛋白质饮食可延缓血管壁弹性减退进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血压,从而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所以,对蛋白质饮食不必限制。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如果膳食中含盐量较高,则易引起高血压,进而导致脑血管病。
因此,在膳食中应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每天宜降低到10克以下,最好保持5克左右。
总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