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1836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

《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与传统道德课题研究方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从这统计中了解到聊天、玩游戏排在前面,学习排在最后。

正是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对校外的小学生上网教师乂不能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对教改信息置若罔闻,更不用说把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在网吧中仅仅是虚度光阴。

现为可怕的是其开放性使一些“信息垃圾”欺骗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危害极大,其虚拟性的特征,使“人机交往”增多,将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知识贫乏、审美能力下降,优秀文化传统遭到冷落,从而造成文化的退步和人的素质下降。

以上分析表明,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函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为什么要进行“国学与传统道德相结合”课题研究?

1>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的重视o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十六大报告”等中央文件指出: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温家宝总理在重要演讲中谈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疽'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迫求这样一种境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2006年,全国两会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指出:

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2、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中华文化经典的学习来实现幼儿养性、蒙童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旨在全民族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经典古籍为其核心,并以之为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优良美德。

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

“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

“高山流水”般的友谊;

“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对于少儿伦理素养、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道德信念、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重点、热点,也是难点。

流于说教、流于形式,缺乏切实推进的有效途径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以中华国学经典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形式开展环境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工作中,中华国学经典更是重要的资源和途径。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不是喊空口号也不是片面的物质环境建设,而是需要提炼学校发展的鲜明理念作为灵魂,并贯彻于时时处处。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结合“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并强调学校“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和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经典中核心内容的体现和发扬。

二、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素质这一主题,扎实开展“国学进校园,美德成行动”传统道德专题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三、基本思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譬如老子所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孔子更主张“推己及人”、“成物成己”,而孟子则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亲亲”、“仁民”、“爱物”等主张,均贴切完美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妙不可言的诠释。

赵朴初、叶至善、冰心等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曾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

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二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一块璀璨夺目、耐人寻味的瑰宝。

然而,在教育的领域里,由于我们不懂得利用和珍惜,所以一次次地绕道,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感到教育乏力。

因此,我们应该及早更新教育理念,寻回民族智慧,让少年儿童承接经典文化,重植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让圣贤直接引导少年儿童走上正道;

让经典文化陶冶少年儿童的性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健全其人格,从而树立起一种崇高的信念,在属于自己的广天阔地里上下求索、纵横驰骋。

开展国学文化的研究,就是要从小养成孩子传统美德,做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下一代。

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气人格的养成,奠基在童年,及早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文,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精神状态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实施文化经典诵读,是加强少年儿童道德建设和培养民族精神有效途径。

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ri标之一。

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此外,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

古诗文诵读克服了传统阅读的价值功利化,内容狭窄化,操作课堂化,效果表面化的倾向,远离学科考试内容,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为新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启示,具有借鉴价值。

通过经典诵读让学生有丰富的多方面智力活动。

诵读经典古诗文让孩子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精神家园,同时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更好发展。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以德服人气这些蕴涵着古人真知灼见的传统经典文化,始终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ri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掘这些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最优秀的文化占领他们的主阵地,引导思想主流,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普遍而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充分发掘传统优秀经典文化这一重要资源,通过在少年儿童中大力倡导中华国学文化诵读活动,开展“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精华,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茁壮成长为道德高尚、人格优雅的祖国未来接班人。

开展国学教育活动既是一种最基本的国语教育方法,是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素质较经济、快捷、高效的一种教育途径,也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学生在诵读经典、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时,慢慢地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因而学生变得更为知书达礼、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人格。

达到一种“以文载德”,“文德并重”的相得益彰的理想模式。

四、研究对策

1、加强读书指导入手,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针对少年儿童阅读的误区,我们要在校里营造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师生亲近经典书籍,在阅读中实现与大师对话,使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成为生活习惯,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对学生的阅读放任自由与粗暴干涉都是错误。

根据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把“中华经典文化诵读”设置为校本课程。

“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可以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老子》、《论语》、《大学》、《中庸》和优秀古诗词等经典文化内容作为教材,以达到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之n的。

通过精心编排经典诵读教学计划,逐步形成校本教材,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创见地渗透中华经典文化的理念。

可在学生最易接触到的地方悬挂图文并茂、富有吸引力的经典文化图片,努力营造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良好校园环境。

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经典魅力,接受经典熏陶,尽早在少年儿童的心田上播下经典文化这一最优良的种子、最精困的养分,并借助教育的和风细雨,迅速抽穗、开花、结果。

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国学经典文化诵读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多背、反复接触、熟读成诵,不求理解、只求记住。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开展经典诵读的最好诠释。

所以,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多形式的诵读外,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强等心理特点,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放经典诵读CD,举办以经典文化为主题的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开展校园“小鸥鸟”古文新唱比赛,制作并反复放映色彩艳丽和谐的课件等,让学生的感官沐浴于神秘的古文天地,产生一利“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在轻松、欢愉的气氛中把经典文化的反复影响自觉转化为言行的规范、文明、得体、优雅,达到心态的从容愉悦,理想的高深远大。

少年儿童思维活跃,好胜心强,乐于表现自我,但注意力的持久性短,抗挫折能力弱,在诵读经典文化的过程中随着新鲜感的消逝,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的感觉而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畏难不前的情绪。

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应多鼓励、多赏识,多采用主题鲜明、新颖活泼的中华国学经典文化诵读比赛、书法比赛、讲故事、做游戏、辩论会,举办包括中国象棋比赛、武术、稼球活动的体育节活动等,不断变换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可以根据经典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发挥文艺特长自编、自演。

这样,以活动为载体,既有利于铭记传统经典文化的精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

由于少年儿童的心理和品质正处于可塑性时期,在引导学生学好国学经典文化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把传统经典文化诵读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评选“读书之星”、“读国学经典,做文明之星,争文明班级,创文明学校”、“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等主题鲜明的活动,并建议上级有关文化部门也可参与活动,或主持开展一些诗词鉴赏、少年诗词创作、艺术欣赏讲座、美术作品展览与文艺演出等,都要把少年儿童作为服务对象。

通过经典教育网站,开设经典文化论坛,开设传统剪纸艺术、书法艺术教学课程,并通过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通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用相长,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品位。

同时,要注意加强引导,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摒弃传统经典文化中掺杂的封建色彩、糟粕之面,让学生在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汲取传统经典文化的精华。

让学生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思想洗礼,孕育理想种子,提升道德品位,真正让浩如烟海、名扬天下的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绽放异彩,发挥出其极其可贵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成为学生一生中高远见识、优雅人格的源头活水。

2、充分利用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

可以要求上级有关部门积极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做好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影片、戏剧、歌曲和图书民演、展播、展销,并组织他们剧评、影评、书评,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受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

学校图书馆不应成为摆设,应该在了解家乡、介绍家乡中更大有作为,要不断充实展出的实物与图片、音像制品,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组织广大师生参观学习,使他们了解我们当地的古老文化,如圣人宫、烈士陵园、许旺塑像等对小学生品质的影响。

为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成为学生开拓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自己的精神园地,而不是成为无人问津的“清水衙门”。

3、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

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

要加大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加大传统文化教育,使广大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这就要求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引导,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构成网络教育平台。

在加上国家信息产业部正采取措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为改善农村网络信息而开展的“村村通“工程已经启动。

这将为网络信息教育普及提供了平台。

加强网络法制、网络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配合和引导。

首先,家长要加强网络知识并教育子女要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

随着网络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完工,随着农村信息的开通,为了更好地教育好子女,使孩子们能正确上网,我们要求家长监管他们文明上网的好行为。

其次,学校要开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加强网络和网络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律自控,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的网络有害使用。

学校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下载把关工作,对学生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过滤,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给网络提供安全保证。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要开放电脑教室,在家庭宽带网未普及时,可鼓励学生多在校园上网,便于指导与管理。

第三,学校要建立“家长课堂”向家长培训网络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及家教成功经验,使家长X寸自己的孩子教育积极有效。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要把家庭、学校与社会(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挖掘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德育教育网络,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关心未成年人,体现人文精神,不断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用先进文化武装未成年人,用先进文化塑造四有新人,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实验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本课题组将围绕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研究:

1、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内容研究。

A、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B、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C、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D、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2、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推进方式研究。

A、小组推进。

B、班级推进。

C、学校推进。

D、家校配合推进。

E、与社会配合推进。

3、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手段方法研究。

A、社会调查。

B、民间采访。

C、网上调查。

D、诵读吟背。

4、国学经典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A、与品德课程的整合。

B、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C、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D、与艺术、英语等课程的整合。

5、国学经典与传统德育融合的研究。

(二1)、内容

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仁、义、礼、信教育。

“仁”的教育的核心是“仁者爱人”,首先让学生成为“仁人”,宽厚、大度、仁慈、豁达,然后让学生成为“爱人”,爱家长、爱帅长、爱同学。

“义”既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也指符合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的事。

就是要学生做符合国家、社会和家庭需要的事,要对国家和家庭有一种责任心,要努力尽自己的各种义务,“义”的教育就是责任的教育。

“礼”的教育主要是礼仪、礼貌教育。

“信”的教育指的是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讲诚信活动。

(三)、活动方式

(-)“仁”的教育:

1、“爱心”行动:

(1)、“爱心故事我来讲”;

(2)、“爱心作业我来做”;

(3)、“爱心标兵我来争”;

(4)、组建爱心社团,定期开展志愿者服务;

2、建立“红十字学校”,培训基本救助技能;

3、进一•步做好学生“一对一”帮教工作。

(-)“义”的教育:

1、“回报他人,奉献社会”我为家乡建设做实事;

2、“老小乐”敬老爱幼活动;

3、法制教育;

4、“责任教育”的十大行动:

学生层面:

每天进步一点点(为自己负责)伙伴们友爱相处(为他人负责)

弯腰捡拾垃圾纸屑(为集体负责)种下花草树木(为自然负责)参加公益劳动(为社会负责)

教师层面:

每天钻研业务(为自己负责)团队协作(为他人负责)优化教育行为,珍惜学校声誉(为集体负责)美化生存环境(为自然负责)尽心竭力,培育英才(为社会负责)

(三)“礼”的教育:

1、《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主题班会。

2、学校设立礼仪示范周、示范日。

3、评选文明礼仪标兵。

大力倡导学生开展“五小”活动,即在家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

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

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

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式,促进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信”的教育:

1、设立无监考试场,学生自行申报,同学评议,学校批准。

2、举办“诚信论坛”,结合实际展开讨论,交流提升。

3、尊廉崇洁讲诚信教育活动。

六、研究措施

1、以严谨的教育科研为先导,突出鲜明的理念,“以德为本、德智兼修、贴近生活、身体力行”,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2、在诗文典籍的广阔范畴内科学选编,力求少而精,且长期伴随,明确“养成教育”的定位,自然熏陶,潜移默化。

3、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体会到中华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并自觉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4、采用读、背、描、写、画、讲等多种方法,与其他学科活动相结合。

5、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与家长沟通学习成果,创设激励方式,使校内、校外形成延续,避免学习肘间与学习主体的孤立。

6、开展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建立校间和区域间的交流。

七、课题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4年8月)

1、第一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拟定方案,确定研究教师,学习理论,收集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

2、第二阶段(2011年2月——2013年2月)全面实验,分低、中、高年级内容深入扎实地研究,不断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写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报告。

%12011年2月——2012年2月:

未成年人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内容研究。

%12012年2月——2012年8月:

未成年人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推进方式研究(如小组推进、班级推进、学校推进、家庭配合推进、社会配合推进等)。

%12012年9月——2013年2月:

未成年人学习中华文化经典的手段方法研究。

%12013年2月——2013年8月:

中华文化经典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如品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艺术等)。

3、第三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解决实验中的疑难,不断完善、创新,形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接受鉴定验收。

八、主要成果预想

1、推荐“中华文化经典未成年人必读、选读优秀篇目”。

2、开发“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系列读本,作为地方或校本教学资源、亲子读物。

3、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多种活动方案。

4、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优质课、优质案例。

5、有关上述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研究报告、经验交流文集。

九、经费预算:

5000元整。

十、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

雷华勇副组长:

董莉彬、庄淑飞

组员:

郑慰、陈丽、叶玉英、郑飞燕、李苏琳、曾秀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