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61736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Word文件下载.docx

a)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

重要性是指口述者亲历过历史,危险性是指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b)神话:

上古时期与历史史实没有严格区别,神话不是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

c)民间故事:

一般是在非官方的途径产生和流传,内容可能是杜撰的,文学色彩浓厚。

2、实物:

文献:

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影音(录音和录像)等

(2)获取史料的途径

a)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途径;

b)运用调查、访问等方式;

c)从各种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如文献、音像、实物、当事人的回忆等材料。

(3)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

1、.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关键词

2、从图表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

1.能为“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A.传说、记载和遗址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化石和记载D.化石、遗址和遗物

2.右图是姜寨遗址中出土的

《鸟鱼纹细颈瓶》,从中可以

直接获得的历史信息是姜寨人()

A.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B.栽培谷物,驯养牲畜               

C.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D.还处于母系氏族时期

 

3.“吾祖峻德,万古流芳;

平定荒漠,举世称殇。

……订律设制,立五千年不拔之根基,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

”这是2005年5月6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祖国大陆时发表的祭祖文,该文发表于( ) 

A.中山陵 

 

B.黄帝陵 

C.禹陵 

D.秦始皇陵

4.下列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源头曾经是满天星斗般地分散在中华大地上

B.中华文明的源头呈现多元分布的态势或格局

C.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的特征和作用是相同的

D.中华文明起源时各区域文明之间就互相影响,出现融合趋势

5.中华文明是多源文明、多元文明,但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   )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长江上游  D.长江中游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国家的特征:

出现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现象

2、考研发现中的夏文化

1、主要文化遗存:

玉村遗址、洛达庙遗址、二里头遗址

2、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宫殿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早期青铜时代等

3、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二重证据法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明

1、商朝有文字记载的国家体制

1、内外服制度:

直接管辖与间接管辖的制度(大邑商,天邑商;

四方,四土)

2、特点:

松散的联盟关系;

商王与方国的臣服关系;

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

二、商朝的文化(典型的青铜文化)

⑴、青铜冶炼铸造工艺;

礼器、祭器功能;

风俗文化。

⑵、成熟文字——甲骨文;

⑶、农耕文化进一步发展——生产技术进步等。

⑷、商业文化出现——饮酒风气等

早期人类历史的划分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铜石并用时代(过渡时期)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3、甲骨文

出土地:

殷墟

用途:

占卜卦辞

地位与价值:

对研究商代的历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直接遗存,有些可能是亲历者或见证人的记录。

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又称直接资料)。

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

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又称间接资料)。

4、商朝的经济

1、手工业:

青铜冶炼与铸造工艺。

2、农业:

石器、木器农具;

耨田、施肥技术有进步。

3、商人从事谷类、酒等买卖

1.商朝的历史被认为是"

信史"

,而夏朝的历史尚不具有"

的地位,主要是因为

A.夏朝城池的规模比较小B.夏朝的青铜冶铸水平比较低

C.夏朝至今还没有确认的文字D.夏朝都城的位置还难以确认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

“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至今约有

A.3100年B.3600年C.2500年D.1100年

4.《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下列最能印证此文献的是

A.出土了很多夏朝时的青铜礼器。

B.周文献中记载商人十分迷信。

C.商朝出土了很多礼器和祭器

D.有学者指出:

商人在战争中举行祭祀。

5.商朝已经进入发达的青铜时代,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C.商朝青铜器多是礼器,缺少艺术价值

D.商朝青铜器很普及,已用到生活方方面面.

6.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

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B.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7.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8.下列史实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

①武王伐纣②尧舜禅让③禹建立夏④商汤灭夏⑤盘庚迁殷

A.③②⑤①④ 

B.②③④⑤①C.④③⑤②① 

D.③②⑤④①

★9.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定夏朝建于公元前2070年,把我国历史纪年提前了1200多年,传统上我国确切纪年的朝代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10.“鼎”初是食器,含义不断衍生、丰富。

在下列成语中,“鼎”含义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列鼎而食B.问鼎中原C.钟鸣鼎食D.人声鼎沸

11.《礼记》中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

A.当时的人十分迷信愚昧B.政府大力提倡祭祀活动

C.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D.当时的礼制还不够发达

12.商朝的推行“内外服制”,以下地区中,主要属于“内服”的是(  )

A.四川  B.山东   C.北京   D.河南.

13.《竹书纪年》载:

“仲丁迁于隞(今河南荥阳),河亶甲乙迁于庇(今河北邢台),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迁于北蒙,号之曰殷(今河南安阳)。

……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这段文字反映了( )

①商朝前期政局不稳  ②盘庚迁殷后政局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发展  

③商朝势力南至珠江流域  ④商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

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

——王国维:

《古史新证·

总论》

问题:

(1)材料中所提及的“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分别通称为什么?

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在商朝的历史研究中,目前有哪些“纸上之材料”和“地下之新材料”可供参考?

(1)、分别指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

后者对前者起到证史和补史的作用。

(2)、“纸上之材料”主要指商以后的历代文献记载,例如《诗经》、《史记》等;

“地下之新材料”主要指甲骨卜辞的发现和解读,以及大量商代墓葬、青铜器等的发掘。

第4课封邦建国一礼乐文化

1、周朝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上——封邦建国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

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进行分封(封地范围:

王畿——镐京、洛邑及其周围由周王直接统治的直辖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

目的:

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性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受封诸侯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的作用:

加强统治、拓展疆域。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评价: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以少御众的目的,巩固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

克服了商朝“内外服制”中松散联盟关系的弊端;

通过周王对地方的分封的方式,收回诸侯王的任命权,达到了控制地方的目的,实现了政局的稳定。

《荀子·

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三、宗法制

概述: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为了将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时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

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以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室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作用: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为了更好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纺织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四、井田制

※井田制是西周的主要土地制度

※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土地轮种的耕作技术;

纺织业等手工业发展。

5、思想文化的基础制礼作乐

礼的来源

夏、商、周三代之礼(习俗仪式),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分别有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等级制度,实现社会的有序)

乐的来源

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指音乐、舞蹈、歌咏等。

因此,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

比如:

祀天神“奏黄钟、歌大吕、舞《大夏》”;

祭地示“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礼记》

材料一、欣赏编钟音乐

材料二、《乐记》说: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思考:

①何谓“乐”?

“乐”在西周政治生活中有何作用?

2、周公“制礼作乐”对巩固周朝的统治有什么作用?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等级制度;

“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维系社会秩序,社会认同感。

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

以“德治”治天下

1.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周公摄政B.牧野之战 C.周公东征D.平定三监之乱

2.《荀子·

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周公多让姬姓立国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王族B.长期摄政C.以藩屏周D.包围“三监”

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

“殷民”是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4.孔子曰:

“周监(同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在孔子看来,周朝最值得他遵从的是()

A.周公辅助成王B.武王武力灭商C.礼乐制度D.周公拓疆

5.“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西周采取的措施是()

A.封邦建国体制B.井田制度C.礼乐制度D.宗法制度

6.“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文中的“克殷”是指()

A.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B.创封邦建国体制,包围原来殷邦

C.周公率军,平“三监之乱”D.周公出兵,征服殷商的残余势力

7.“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8.周公创作《周颂》(包含神巫舞乐和史诗)的主要目的是()

A.记录重大事件B.提高国民音乐水平C.显示尊卑贵贱D.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9.深受周公“敬天保民”思想影响的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10.下列是西周创设的是()

①封邦建国体制②内外服制③礼乐制度④郡县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巩固国家政权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加强中央集权

1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西周,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但主动向西周投诚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13.《诗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后一句反映的是

A.世袭制B井田制C.分封制D.宗法制

14.西周与殷商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强化奴隶制国家机器

C.实行分封制D.压迫奴隶和平民

15.《孟子·

告子》记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B.西周王室衰微C.春秋诸侯争霸D.战国群雄并立

16.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A.都是封建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崩溃而瓦解

17.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的“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的是()

A.分封制的瓦解B.上层建筑的变化C.王权的变化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8.《史记》中记载: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反映的史实应是()

A.商灭夏B.周灭商C.西周灭亡D.秦统一中国

19.《史记·

周本纪》: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巩固统治B.先代贵族与功臣均可受到分封

C.姬姓贵族在分封对象中居少数D.周武王认为姜尚是灭商的最大功臣

20.公元前782年,幽王宠幸褒妃,出现了“烽火戏诸侯”。

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B.周王拥有天下共主的地位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D.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社会大变革

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前770,周平王,洛邑)

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急剧变革

(经济: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推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政治:

列国纷争,各国变法改革内政;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

出现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时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影响:

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最灿烂的一页;

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影响最大:

儒家、法家、道家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政治上:

列国纷争,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

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各家思想

儒家孔子以“礼”、“仁”为核心,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等

孟子“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韩非肯定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君主集权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道”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

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

“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锃,然后成为农。

——《管子·

轻重乙》

考古发现表明,当时铁制农具如铲、锛、锸、镢已很普遍。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

铁制农具使用后可以深耕,为牛耕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牛与耕相连,用作人名,可见当时用牛耕早已司空见惯。

“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是中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

它的直接后果是土地的私有化,以及井田制的瓦解。

——樊树志《国史概要》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新开垦的私田大量出现,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农奴助耕公田,无偿为公田服劳役越来越缺乏积极性,公田上的庄稼萎靡不振,私田上的庄稼肥美茂盛。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

审分》

私田的增多带来的影响

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封建地主

耕种井田的奴隶依附农民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从列国分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韩魏

2.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郡县制、什伍连坐制)变法使秦由弱变强,并逐步发起旨在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大秦统一帝国形成的条件:

客观条件(1、经过长期的融合,各国人民之争的差异已经极大地减少,形成了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2、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为统一创造了物质条件;

3、长期的战乱使得人民渴望统一;

4、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六国分别在各自的范围内实现了局部统一)秦国主观条件(1、秦国改革彻底;

2、易守难功的地势;

3、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

4、重用客卿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统一造成的影响: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标志着中国统一进入“大一统”时代,揭开了以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

2.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建造驰道与直道建筑长城;

开边移民;

焚书坑儒。

3.评价:

(1)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2)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抗击外部入侵,维持社会稳定

(3)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加速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引发农民揭竿而起,最终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