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609163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第一讲1Word文档格式.docx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第二段谈了两个问题,一是“仁”,二是“智”。

关于“仁”,孔子说是“爱人”,实际上孔子在各处对“仁”的解释都有内在的联系。

他所说的“爱人”,包含有古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把“仁”作为他全部学说的对象和中心。

关于“智”,孔子认为是要了解人,选拔贤才,罢黜邪才。

第三段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以“恭”、“敬”、“忠”为基本内涵。

在家恭敬有礼,就是要符合“孝、悌”的道德要求;

办事严肃谨慎,就是要符合“礼”的要求;

待人忠厚诚实显示出“仁德”的本色。

 

四、艺术赏析

言虽简而意颇丰,语只片而形甚显。

如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问知。

“知人”“爱人”“知人”便道出了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樊迟的鲁钝、子夏的聪颖、仲弓的不谦恭的性格,都在只言片语中显现出来。

五、思考练习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第二讲

老子二章

《老子》

1、使学生正确了解老子思想内涵,科学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1、对老子二章所阐释思想的深层认识。

2、关于文中所论美丑、善恶、有余和不足的认识。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

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

后弃官归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二、历史背景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译文

如果天下人都知晓美的事物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了丑;

都知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了恶。

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形而见,高和下相对而显,音和声相配而和,先和后相邻而随。

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实行正己正人“不言”之教化。

任凭万物自作自息而不去强力主宰;

万物生成不据为己有;

有所作为,但不因之而自恃;

成就大事而不居功。

就是因为他有功而不自居,其功就永恒不灭。

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

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足就补充些。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

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呢?

只有有道之人。

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四、内容评述

第一章内容分两层: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意思: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

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第二章反映了老子的社会思想。

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

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效法自然界的“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法则,“损有余以奉天下”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

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对老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

这是《老子》中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

五、艺术赏析

1、韵律美

句式长短搭配,讲究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

如本课第一章:

中的“生”、“成”、“形”、“盈”、“恒”都是eng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顺口好记。

2、喻像美

《老子》是论说抽象道理的,而其中经常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说理,使文章生动形象、简洁直观。

如本课第二章:

用张弓来比喻自然法则,进而阐释自己的思想观点,极其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3、结构美

时而整齐统一,时而错综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已”这一句本可以采用整齐句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但是,作者为避免结构呆板,变化一下说法,使句子具有错综美。

六、思考练习

1、你对美与丑、善与恶有什么认识?

美与丑、善与恶,有矛盾斗争的一面,是否也有相互依存及向对方转化的另一面?

2、“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否说明天道自然是公平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否说明人道总是逆天而行?

3、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与强调矛盾多样统一的和谐,二者截然相反,何者合天道而顺民意?

何者逆天道而非善政?

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丑;

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反之也是一样,他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斗争也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向对方转化。

2、“损有余以补不足”是自然规律,也就是所谓天道,是不可抗拒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人道,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但人道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顺应天道的。

3、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这才构成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矛盾,整个世界就是多样不同矛盾的和谐统一体。

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是天道,人类社会是不应该违背这一法则的。

强行要求非此即彼的同一就是逆天道而非善政;

强调矛盾多样统一才合天道而顺民意。

七、补充资料

1、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

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

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2、轶事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

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

“天为何物?

”先生道:

“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清者又是何物?

”先生道;

“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

“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

”“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者穷尽处为何物?

“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

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第三讲

大同

《礼记》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对人类美好理想热烈追求的精神,树立为人类美好理想的实现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2、深刻认识本文提出的“大同”和“小康”的思想内涵,正确分析其与我们现在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渊源关系,及其异同。

二、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理解本文“大同”和“小康”的思想内涵。

三、作品简介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

内容基本上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

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圣所辑,今传本为东汉郑玄注本,共四十九篇。

《礼记》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为后人研究古代礼制文明及早期儒家思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

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在宋代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四、背景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人们反对纷争,对国家、民族大一统热烈追求,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会。

可惜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求其次。

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实现“小康”社会。

这也是人们对于儒家理论的新思考。

西汉宣帝时,戴圣辑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而成此书。

五、译文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叹的样子。

孔子之叹,大概是叹鲁国吧!

子游在旁边问:

“您为何感叹呢?

”孔子说:

“(说到)原始社会至善至美的那些准则的实行,跟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禹汤文武相比),我赶不上他们,却也有志于此啊!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

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

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

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

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

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

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

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按照礼义把自己看作有功。

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

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

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

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

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这可以称为小康。

六、内容评述

“大同”的内容丰富,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对于国家、民族大一统的热烈追求,这正是秦汉时期人们对于传统儒家理论的新思考。

文章分三段。

第一段孔子“叹鲁”。

为什么过去人们说是周礼尽在鲁国,现在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不安,鲁尚如此,遑论其余!

声声叹息,隐约见到了现实的黑暗与人们的不安。

第二段对于“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公平社会,权力、财富归于国家全民公有,人人平等,社会太平。

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男女尽力,各尽所能,社会健康发展,夜不闭户而盗贼不作。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理想蓝图,其思想的超前性可见一斑。

第三段对于“小康”社会的描述。

“小康”社会虽然不是最高理想,但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儒者认为是可以实现的。

这与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虽有距离,但却可在现实生活中去具体争取。

“小康”衬托了“大同”理想的完美。

七、艺术赏析

1、语言恣肆汪洋,铺张扬厉,气势宏伟,多用排比,而激情跃出于字里行间。

2、其章法、脉络,首尾相应,环环相扣。

八、思考练习

1、过去理想的大同社会与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有何异同,有何关系?

2、大同社会是古代的理想世界,今天如何评价这种理想?

今后怎样才能实现?

要具有哪些条件?

3、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1、过去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要实行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

这是一幅美妙的理想蓝图,但是,在那个时代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

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

具体就是: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由此看来过去的大同社会理想,虽然也是具体的,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

而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则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界定了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并且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完全可以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得以实现的。

今天的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大同社会理想的重要步骤。

第四讲

我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

1、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生活态度、政治立场、以及他对宇宙的奥秘,宗教的真谛所做的哲学思考。

2、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人格。

对因斯坦世界观、人生观的深入理解。

对其生活态度、政治立场、以及他对宇宙的奥秘、宗教的真谛所作的哲学思考的深刻分析。

三、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乌尔姆镇。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生前就被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才智的人物之一,他比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更能代表过去100年技术、科学的进步。

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反对法西斯专制统治,放弃了德国国籍赴美国继续任教、研究。

20世纪初的15年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断言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给空间、时间和引力都赋予了完整的新概念,因而名闻天下。

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他的质能方程E=MC2表明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

爱因斯坦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创新天才,不仅在于他杰出的科学成就,更在于他恢宏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

热爱真理,追求正义,深切关怀社会进步,是他无穷探索一生奋斗的精神动力。

除科学研究外,他还留下有许多对政治、社会、人生感悟的文字,同样给人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有《爱因斯坦全集》。

20年代末30年代初,也是世界滑向战争的动荡岁月。

意大利墨索里尼、德国希特勒法西斯专制势力正企图掀起战争暴力和其它种种暴行,爱因斯坦关注时事,对国家社会命运也进行深入的思考。

爱因斯坦的一生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一生。

年轻时,他深受基督教和犹太教思想的濡染,但在接触了当时的科技读物后很快开始怀疑《圣经》的讲义,转而钻研科学。

在他思想发展进程中,接受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认为所谓上帝即自然,宇宙是自发自为的,探索自然的规律和宇宙的奥秘就是最高的宗教。

这种观点也体现在物理学的建树,不仅于科学史有意义,也成为构建他本人,进而包括与他同时的一代人的全新世界观的重要因素。

1930年前后写成《我的世界观》一文。

文章最早发表在PAULARTHERSCHILPP创办的LIVINGPHILOSOPHERS杂志,最初题为《我的信仰》,时间当在1931年或略早。

这本刊物的宗旨是:

“向仍然健在的哲学家提出问题,澄清他们的观点。

五、内容述评

本文中爱因斯坦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政治立场进行了清晰的阐明,也对宇宙的奥秘,宗教的真谛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

他有高尚的理想,鄙视世俗的享受。

他厌恶战争,呼唤和平,高度评价人类对“奥秘”的勇于探索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他身上得到真正的统一。

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宣告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个人都只需要简单朴实的生活就足够了的观点,这是他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和核心。

第二段(2—4自然段),表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即:

应该尽量做想做的,不能要所想要的,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真、善、美,坚持独立思考。

第三段(5—6自然段),表明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反对一切暴力,呼唤和平。

第四段(第7自然段),高度评价人类对“奥秘”的勇于探索精神,坚守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

六、艺术赏析

1、文笔自然流畅,观点坦诚无疑。

如文章开头“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多么奇特!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

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开篇的话说出了所有人对人生的感受,接着就明白坦诚地宣告:

人是应当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个人都只需要简单朴实的生活就足够了。

再如,“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

”襟怀坦白,毫无任何掩饰。

整篇文章,如同一份自己世界观的宣言。

2、语言深刻锐利,情感激昂洋溢。

在谈到反对暴力战争时说“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渊薮,应当尽快加以消灭。

由命令而产生的勇敢行为,毫无意义的暴行,以及在爱国主义名义下一切可恶的胡闹,所有这些都使我深恶痛绝!

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

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预这种可憎的勾当。

”这些语言非常深刻犀利,他在为和平奋力疾呼。

而对“文明国家的这种罪恶的渊薮”给予深刻的批判。

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七、思考练习

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是社会进步上都是非常伟大的,请结合他这篇文章谈谈你的体会。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也这样做是否有得也有失?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也以追求真善美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是否浪费精力和时间?

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这能有什么益处?

文、理能够渗透、互补么?

八、补充资料

1、他的父亲海尔曼·

爱因斯坦很有数学天赋,但父母没钱供他上学,只好弃学经商,爱因斯坦的母亲保里诺·

爱因斯坦是富有粮商的女儿,很有音乐天赋。

他好像发育比较慢,三岁才开始讲话,被人认为是反应迟钝的孩子。

直到中学时,有些教师还认为他长大了不会有出息。

不过他的基础知识却是源于家庭和自学上

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成绩除数学优秀之外,其他学科均属低下,因而在1894年遭到了退学处分。

1896年,他考进德国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

大学四年,他很少上课,主要精力不是用于正规课程,而是自学一些名家的著作,靠看同学的课堂笔记,仍能取得及格的成绩。

1900年毕业时,由于学业成绩并不突出而找不到一个教职。

2、爱因斯坦的六大遗产

1)相对论

在爱因斯坦以前,牛顿力学的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物体匀速运动时,质量会随着速度增加而增加,空间和时间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发生尺缩效应和终慢效应,这就是狭义相对论。

2)黑洞、3)微分几何、4)E=MC2质能方程式、5)量子理论、6)波

3、后世得益于爱因斯坦的理论

太阳能电池、防盗报警器和照相机的测光表、核能

都是以光电效应为基础的。

全球定位系统之所以能将物体的位置精确到米,

前激光广泛应用于从DVD到激光打印机的多种产品。

4、爱因斯坦的拉丁语不错,但希腊语和现代外国语言则很糟糕,有一次教授看了他的作业后,火冒三丈,断定他一生绝不会有什么作为。

16岁时,他又受到班主任的严厉斥责,爱因斯坦忍无可忍,坚定地向班主任宣布:

我再不会来了。

5、有一次,群众包围了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清楚他的“相对论”。

当时,据说全世界只有几个高明的科学家看得懂他关于“相对论”的著作。

爱因斯坦走出住宅,对大家说:

“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5分钟!

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5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

──唔,这就是相对论。

6、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之后,科学界褒贬不一。

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论的书,书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爱因斯坦知道后,禁不住哈哈大笑。

他说:

“一百位,干嘛要那么多人?

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第五讲

报任安书

司马迁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3、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青年时多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南北各地。

三十岁为郎中。

数年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读到大量政府藏书。

他继承父志,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着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前99),由于替败降匈奴的李陵辩解,得罪汉武帝,被处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含垢忍辱,发愤著书,终于在征和二年(前91)左右基本写成。

不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