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9906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

《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各章复习重点文档格式.docx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c)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7.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三个代表的指导意义。

a)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针;

c)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9.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

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科学发展观指导意义。

a)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b)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c)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际中检

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b)是制定并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c)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坚定不移地走自己路的重要意义。

a)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c)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革命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两面

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

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主要内容);

2)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义);

3)保护民族工商业(特色内容)。

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为什么红色政权能长期存在中国?

1.帝国主义间的间接统治及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的军阀混战的局面是使红色政权存在的根本原因;

2.红色政权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奠定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其存在的的客观条件;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正确领导是其存在的主观原因。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8.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的两个联盟

1.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2.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四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社会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

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党在过渡时期提出的总路线,其依据是什么?

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2.土地革命完成以后,为了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4.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5.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针。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6.三大改造的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

7.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的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五章

1.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

2.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

3.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2.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

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教训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1.中国现阶段最基本的国情

我国现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1、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产业结构状况上: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经济运行方式上: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上:

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人民富裕程度上:

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地区发展状况上: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体制改革上: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精神文明建设上: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国际比较上: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其基本条件是什么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2.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3.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7.党的基本纲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就是在中国共产的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9.当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2.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4.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2.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5.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6.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未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如何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资助、自力更生的关系?

1.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只有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3.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积极利用外国的投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4.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6.怎么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八章

1.为什么我国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的一段时间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我国的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3.当时的经济条件使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比较顺利运行。

4.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

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

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制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依据是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高,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题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经济,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

7.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8.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非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9.按生产要素非配有多种不同的非配形式,就其内容可分为三种。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里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10.为什么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

2.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是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第九章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3.我国的政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在统一而不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的权利。

7.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民族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依法治国的含义:

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8.依法治国的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0.现阶段我国五种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人民民主专政(国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十章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性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培育四有新人的意义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

2.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民发展的需要。

3、培育“四有”新人,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四、坚持立足当代而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有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5.八荣八耻的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十一章

1.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利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和谐社会

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就是生产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协同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政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7.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