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9272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 第三章 专题二Word文件下载.docx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

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

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宾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

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

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为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除、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

“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

“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

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

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

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

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

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

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

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

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整体把握

请概括这篇传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传记主要介绍了画家黄宾虹在绘画艺术方面的主张和理论贡献。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了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时期;

第二部分(2~4段),介绍黄宾虹在绘画艺术方面的主张和创见;

第三部分(第5段),用与张大千比较的方法介绍了黄宾虹的画品——以画为道。

►问题研读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答案 CD

解析 A项“细腻、轻软”不是“逸品画格”,从第2段中可以看出。

B项“就只能从上古时期”说法不准确,第3段中说“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E项文中并没有提到他“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五个选项涉及传记的情节、主题、人物等。

只要认真阅读,注意选项与原文的比对,无多大难度,最关键的是需要细心,因为选项的设误点极细小,如A项就错在“逸品画格”的修饰语“细腻、轻软”上,B项就错在“就只能”上。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

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静,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

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

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解析 从第1段中概括答案。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一道“据果索因”题。

题干所述的“隐居时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出现在文本首段第一句,该句是首段的中心句,段后用三句话进行了解释,对应了三个答题要点。

不过,不能照抄,要对这三个句子进行加工整理。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

答案 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

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解析 从第3段中分析概括出答案。

试题评点 该题在考查点和题型上与上一题相同。

“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这一结果在第3段较后的地方,原文用“所以”引出来并单独成句,据此知道该句的上文在讲原因,不过,该句的下文也在讲原因。

将这上下文的内容加以整理即可。

该题的价值在于筛选信息的范围要“瞻前顾后”,才能保证信息要点的齐全。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一:

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

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

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

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

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

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

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解析 本题是一个主观分析题,在原文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从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几方面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评点 这是一道探究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也是一道“启示”题。

试题要求结合全文谈自己的“启示”,首先要答出你对他们哪一位认可,这是探究的关键。

作者有明显的“褒黄抑张”的感情色彩,但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位来探究。

答案应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观点,二是理由。

观点从理由中来,理由从文本中来,无论是提炼观点还是阐述理由,难度都挺大。

二、(2012·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

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赤子。

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

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锈?

是什么起到抗腐蚀的保护层作用?

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

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

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个未知数。

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倍、20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

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

谢希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

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

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

她说:

“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也不乏独到的见解;

特别有意思的是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鸣。

”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宣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多彩的生活。

她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

生活虽然是丰富的,但一个人却不可能样样喜好、样样精通。

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饪,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

“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1987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子更需要照顾的病人。

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尽心履行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

那几年,谢希德政务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事活动,身心都十分劳累。

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去医院陪伴丈夫,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

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的人间至诚。

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

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

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

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

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

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

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请概括这篇传记的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

答案 本文共6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谢希德学成归国从事物理教学与研究;

第二部分(第3段),写她担任复旦校长坚持常坐校车以倾听意见,宣传决策;

第三部分(第4段),写她业余爱好广泛,生活丰富;

第四部分(第5段),写她为照顾生病的丈夫倾注深情;

第五部分(第6段),写她修改科普文章的求真精神。

本文选取谢希德人生的几个不同片段,记述了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她作为科学家的卓越贡献和优秀品质,以及作为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宣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亲人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答案 BE

解析 A项“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不准确,原文仅仅是说“有人劝告”。

C项“对此也不感兴趣”说法不当,原文说“她对此谈不上内行”,并非不感兴趣。

D项谢希德画的示意图是供小品文作者参考用的,并非增补,这一说法属无中生有。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五个选项中,A、B、C、D四个选项是对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E项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

E项符合原文意思,而且需要考生在阅读全文后加以概括和总结,故是第一正确选项。

B项虽然符合原文意思,但仅仅体现在第3段中,且容易归纳,故是第二正确选项。

A项有对有错,C、D项全错。

2.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答案 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

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

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解析 文章第2段从几个方面详细叙述谢希德从事表面物理研究的原因,主要包括实际需要、个人品质、鼓励年轻人等几个方面,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兼及分析概括能力,沿用了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

(2)、(3)题的命题思路和题型。

题干中的“果”在第2段,“因”也或隐或显地分布在该段。

相信考生只要认真阅读该段,并对相关信息加以准确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该题虽说要求考生分析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的原因,但实际上能使考生准确把握传主的科学精神,出得很好。

3.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

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

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解析 文章第2、6段分别体现了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

注意这里指的是“科学工作中的求真”,不是生活中、管理中的求真。

归纳并整理相关信息即可。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实际上是考从概括到具体的转换能力。

在科学工作中始终保持求真态度,既是谢希德作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也是该传记的一个重要内容。

题目将范围限定在“科学工作中”,并要求说明其具体表现。

先确定筛选范围在第2段和末段,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答题点第②点较隐蔽,需要从第2段中挖掘。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方面一:

对祖国无限忠诚。

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

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

对事业充满热诚。

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

对亲人至爱至诚。

①不为丈夫身患重病的残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深情;

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解析 这是一道看似探究实则仍为信息筛选并整合归纳的题目。

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

对亲人、对工作、对国家、对科研、对名利。

试题评点 该题要求谈谈你对文中体现的谢希德“诚”的理解,也就是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这种“诚”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按照探究的本意,理解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对文中的“诚”本来含义的理解,考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观点;

二是结合文本具体阐释在哪些地方。

文中体现的“诚”有:

对国家的忠诚,对科学的真诚,对行政的坦诚,对名誉的实诚,对亲人的至诚等。

考生可以在所给三个参考答案所列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或几个作答,也可在三个方面之外作答。

给分的依据是看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充分。

三、(2013·

新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

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

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

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

“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

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

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

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

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

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XX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表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地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

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

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答案 本文重点叙述了美国将军陈纳德在中国抗战期间组织“飞虎队”帮助中国抗日立下赫赫战功的事迹。

文本由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两部分组成。

连续性文本共8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陈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