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9062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

《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影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Word格式.docx

它的美育过程主要由欣赏和创作活动两部分组成,通过教育实施可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

因此有必要发掘摄影教育的美育功能,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摄影教育,普及摄影选修课,以此丰富高校审美教育的内容、壮大审美教育的阵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修养,美化大学生的心灵,让大学生做生活的艺术家,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教育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由最初的单一性、笼统性,向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深入性等方向发展。

艺术的生命在于独到的审美和敏锐的发现,各种摄影艺术的理论对于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从而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具有重要意义,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

中国的摄影教育在各教育部门和广大摄影人几十年的努力下,在21世纪初,形成了更加蓬勃发展的局势。

摄影教育无疑是一件形成健全摄影社会的基础工程,对未来中国摄影人才的输送和中国摄影品质的提升,产生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从培养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的基本素质教育的层面上来看,摄影教育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大学中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进而培养高尚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和高雅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有益。

一、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人的审美情趣有高低雅俗之分,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欣赏、表现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与年龄、学识、气质、教育等因素有关,识别美与丑、善与恶、崇高与卑下,都需要教育和引导。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通过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创作过程中,摄影技术是基础,思想是核心。

没有思想不能称为摄影,更不能称为创作,摄影决不是技术决定论,而是偏重于思想,娴熟于技术。

比如说,“照相机是硬件,摄影人的头脑是软件,而摄影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素质是无穷无尽的软件系统工程。

”多么先进的照相机都是冷酷无情的工具,不能弥补摄影人思想缺陷和对生活认识的不足。

在摄影创作的道路上,头脑与手段相比,更能决定摄影艺术水平的发展,创作意识和创作水平的创新,是摄影人的思想见解和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

摄影应该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表现某种个人观念上的认识,即使用照相机创造和运用某种表现形式以传达个人情感。

因此在素质教育方面应重点开设有关传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特别是现代、后现代艺术介绍的课程,强调培育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在课堂教学之外,多开设学术和艺术讲座,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扩展知识面。

学习摄影首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智力结构,结合个人的审美追求,通过实践,充分发挥一种特殊的视觉感知力,形成瞬间敏感能力。

多伊芬格说,“为摄影而观察,重新训练自己的眼睛,再塑自己的心智。

”分析摄影观察与表现的特征,摄影人不能只看到一个景物,应该通过一个景物联想到多个画面,在理论指导下构造形象,强调用光理念。

实际上优秀的摄影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发现被摄体时首先在大脑里想到是否具有拍摄价值和怎样通过画面把创作意图表现出来等意识。

摄影可以促使摄影人必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被摄体,而不是从其他任何工具的角度来进行观察、感受、选择与思考。

摄影创作的题材是可视的形象,它不可能像文学那样综合表现抽象的感受。

可以说,摄影人的眼力不仅是他观察与表现对象的方式,同时也是他的感受和知觉方式,观察与感受,构思与表现常常是携手并进的。

训练有素的摄影人具有一种特殊敏锐的审美感受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受摄影特性制约,同时又作用于摄影人对各种事态的认识,使摄影人的感受有意无意地保持着艺术知觉的选择性。

罗丹说,所谓的大师,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突破某些传统固有的规则,创造出新的规则,也具有突破摄影人主观意识的因素。

对感知客观事物的敏感和准确性,个人创作能力结构的自然基础和先天条件,以及智慧、情感、秉性、个性、意志和思维、观察、审美、想象能力等都是成败关键的重要因素。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是主观与客观,外因与内因相结合的过程,而心灵洞察是审视能力的具体体现。

黑格尔说:

“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智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和灌注生动的情感。

”生活犹如浩瀚的大海,摄影人要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经验、认识、积累,建立属于自己创作的一片天地,艺术之花就会开得愈加繁茂,因为摄影创作不等于源头取水,一舀即得。

“熟知并非真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

”人们对于熟知的东西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反而不去认真审视,更不能透过表面现象渗透其本质特征。

摄影不是舍近求远,不能构成不“真知”的思维定势,更不能把摄影创作简单化理解,让“熟知”成为“英雄无用武之地”。

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英国的诗人布莱尔就曾写下“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的诗句,也就是说自然中的任何事物,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象秋风中的飞舞的落叶、岩缝中顽强生存的小草、冰雪中即将枯萎的一朵小花……无不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美感,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

摄影就是要让大学生有这样一双明亮的眼睛,有这样一颗敏感的心。

二、培养、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普遍存在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学习能力较差的现象。

社会各界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传统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究其原因有师资问题,更有设备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缺乏的现象,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往往是仪器设备尚未熟悉,实验就要结束了。

而摄影就为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照相技术已经比较普及,曾经是贵族们才能享用的照相机也早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许多大学生有意愿也有经济能力购买传统的廉价照相机。

照相机这种设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高级玩具”,它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创造性心理功能及动手操作的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玩”,经过不断的使用、操作,逐步能自如地实现创作的意图。

大学生的每一次拍摄活动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首先要选定拍摄主体,观察并选择适当的光线,确定光圈、快门的数值,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有的甚至还要经过暗房操作进行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这样才能完整的进行一次拍摄活动。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个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生来说,如果能够熟练使用自己的普通照相机拍出一批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照片,还能研究和动手排除一些小故障,使设备使用得心应手,这就说明了其科技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可通过参赛、投稿、办展等形式检验学生实践水平,也可通过方便的网络系统展示作品、开辟论坛,赢得广泛评论,增强创作信心。

总之要以开放思维实施教学。

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拍摄组图、系列报道、命题创作等,锻炼学生对主题及摄影全过程的把握能力,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摄影的实践活动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强调学生个体的独创性,是一种生动的、鲜活的、极具有形象性的教育形式,对于培养和拓展学生智力、创造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

学生在创造新的作品时,可以体会到实践的价值和他们自身存在的价值。

他们可以在这些创作活动中激发自己的艺术创作灵感,可以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潜能,可以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三、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大学生理解了关于照片中应当追求什么之后,就可以开始教会学生对于如何观察、摄取他周围世界中美丽景物,并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

这种发现周围世界中美的景物的能力和技巧,会让大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观看、分析和评价一幅美丽的照片。

而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将会开始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从而用新的目光来抓取美的镜头了。

强调观察和发现是必要的,观察与感觉,构思与表现是优秀摄影人必备的条件,而训练有素的摄影人具有特殊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保持着艺术知觉的选择性,充分的体现出对被摄体客观效果的准确判断能力。

亨利·

卡蒂埃——布列松说:

“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把某种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组织形式记录下来。

”可以说,观察就是摄影人的一种艺术素质,摄影创作离不开观察,因为它不仅是表现取舍被摄体的方式,同时也是感受和理解被摄体的过程,只有具备观察能力,在创作时才能恰当的选择被摄体、表现形式、用光、意图和技术技巧。

《画论》上有句名言:

“画有法,画无定法。

”这寥寥数语精辟地阐述了绘画不仅是绘画,而是所有视觉艺术创作中的基本规律,艺术创作的规律不是教条的、公式化的,而是可以凭借创作者的灵感进行知觉的选择。

对于摄影创作来说,与画面构成紧密相关的拍摄位置的选择,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能直接影响所构成画面上艺术形象的表现。

用光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画面的光线效果和决定画面是否具有艺术质量。

根据创作意图和被摄体特征用光,因为用光是摄影人的一种创作思想,一种创作理念。

即使是同一被摄体,不同质地,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用光相同,所构成的画面效果也不相同。

学习摄影必须研究和探索不同的光源所构成不同的的光线效果,所产生的不同表现意图。

摄影创作没有什么奥秘,更没有什么神秘。

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带有普通意义的创作规律,这种规律只能体现在摄影的独特规律之中,需要丰富理论知识和长久刻苦的磨练。

只有良好的愿望和激情满怀的按快门不行,要求摄影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审美判断能力和高度的构成画预见能力,以及娴熟的技术技巧等。

摄影创作具有无限丰富的潜力,客观的条件对于摄影人来说有着明显的依赖性,只能捕捉到镜头前有限的被摄体,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的流逝,在摄影创作中就是一种遗憾。

优秀摄影人的本领就是在主客观有限条件中求得无限,使冷冰冰的照相机富于感情,赢得永恒。

摄影选修课能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施加审美教育,从而减轻当下不良审美文化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健康、健全的审美意识。

因此,探讨推广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摄影选修课具有必要性。

追求人格的完美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注重社会需要的同时,高等摄影教育也应当目标更高、更加着眼于未来。

个人追求应当有更高尚的目标和更崇高的理想。

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应当更加注重摄影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更加具有高贵的品格,不媚俗,不随波逐流,成为摄影创作队伍中的脊梁。

当前社会需要只是一时之需,应有更长远的目标和追求。

高等教育中摄影存在的两个问题:

1、高等摄影教育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各有哪些?

高等摄影教育的短期目标是培养目前社会需要的职业人员,是一种职业教育。

高等摄影教育的长期目标应是培养一代高水平的富于创造性的新人,他们中的某些人应当成为大艺术家,成为国际水平的,能立于世界摄影艺术之林的大师。

2、高等摄影教育的起点在哪里?

基础教育为高等摄影教育打下了怎样的基础?

目前,我国高等摄影教育的起点很低。

基础教育阶段没有能够很好地将摄影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加以重视。

其实,学习摄影的起步阶段应从小学就可以开始,因为摄影手段的可操作性很强,入门很容易。

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初级阶段摄影的普及率不高,给摄影高等教育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带来了困难。

许多摄影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基础,从零开始,或只有一点绘画的基础,不少人文化水平很低,制约了摄影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摄影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

摄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自然交汇的结晶,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摄影者通过画面的构思、色调的均衡、场景的剪裁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使观赏者真正得到心灵的满足。

与此同时,摄影器材凝聚了各种高新技术,包括机械、电子、物理、化学等。

通过对摄影器材的了解,可以使我们接触到现代科学各个领域,拓宽知识范围,提高艺术修养,因此,摄影不仅仅是会摆弄照相机,而是一种包括应用科学、想象与设计、专业技巧和组织能力的综合过程。

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说,是一场革命,它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将摄影艺术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摄影知识和摄影艺术的教育,既是一种科技活动,又是一种美学教育,如果我们打破传统观念,把摄影从专业的、纯艺术的框框里解放出来,放到培养全民族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的层面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摄影艺术的普及在充分挖掘人的心智潜能、健全人的思维机能和思维方式、培养人的动手能力、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丰富人的情感、激发人的兴趣、实现人的成就感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所以,对大学生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一、摄影有助于开发心智潜能直觉是萌发创意灵感的基本内在动力。

直觉思维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拍摄活动的根本思维方式。

摄影拍摄和艺术创作时的心理(思维)过程可分为动机和动力(为什么拍)、题材和对象(拍什么)、表现手法(怎样拍)三个阶段。

“为什么拍”,是指要调动起拍摄欲望和审美激情,对将来熟悉或不熟悉的拍摄内容进行预测,这个预测主要是靠直觉感,当端起相机面对纷繁无序、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时,就要思考“拍什么”,即使面对已确定好的拍摄对象,也要判断何时按下快门,这个思考判断也是靠直觉感。

当然,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有时是很短暂的过程,直觉思维的发生是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心理感觉。

摄影对象所具有的唯一性、整体性、现场性、瞬间性的特征又制约和规定着摄影的思维方式,所以摄影者在按动快门的瞬间,怎样构图、怎样曝光、怎样变换角度、怎样调换色彩等一系列技术及艺术技巧的处理,都主要靠直觉来把握,这种靠直觉思维来拍摄的方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抓拍。

直觉思维要求一种异常敏锐的直觉眼力,这种眼力是由各种力(物理力、生理力以及理智力、感受力、意志力等)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合力”,是人的摄影活动和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感性积累、情感体验积累和知识经验积累。

直觉思维使拍摄者处于一种非自觉、非理性的状态,这种自觉不自觉的状态发挥了人的右脑功能,从而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心智潜能。

二、摄影有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进行摄影艺术创作,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时时处处闪现的创造的火花。

照相机、感光材料的不断进步,为摄影家解放了双手,使他们能更多地专注于艺术,专注于创造,即使一个初学的儿童也能很快地进入创造的阶段,也正是因为摄影技术的普及性,艺术创新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一种有作为的创造状态必定是充满创造性思维的,一百个优秀的摄影师从同一个位置拍摄同一对象,可以得到一百张不同的照片,同样,一个优秀摄影师从同一个位置拍摄同一个对象,也可以拍出不同的空间关系结构的影像。

摄影艺术表现的视域广度和感知映像的丰富(借助摄影媒介特性获得的客观、主观世界),是其他视觉艺术无法比拟的。

三、摄影有助于培养动手能力作为一种工具,照相机包括各种应用附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无论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都可根据自身智力和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类型的合适机型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照相机实际上是一个“高级玩具”,它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它集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电脑、材料、数学等学科为一身,融科技常识和专业学问为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那丰富的功能,可靠的效应,便于入门,充满了趣味;

它那复杂的性能,神奇的奥秘,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

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解除相机烦琐的操作,全面释放创作空间”(佳能相机广告语)。

所以,在素质教育中,选择摄影工具来培养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很合适的。

四、摄影有助于提高审美能力摄影既然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其美学价值不言而喻。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教育。

摄影用来完成艺术创作,凝聚了拍摄者的审美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爱憎评价,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种具有审美属性的创造活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摄影艺术。

由此可见,摄影在拍摄活动中所获得的图像,是否具有审美属性,是区分纪录手段还是摄影艺术这一不同性质的根本依据。

摄影艺术的审美过程可以使人们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去发现独特的美,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内化于人的身心,从而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

通过照相机这个工具,加上精湛、娴熟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既具有历史纵深感、又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五、摄影有助于丰富情感照相机没有感情,但使用照相机的人不可能没有情感。

比如,高兴是一种欢喜和愉快的感情,高兴起来拍照,按一下快门,尽管还没有看到所拍的照片,但他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就是手拍到的,于是心灵得到满足,高兴的情感便实现了。

情感心理学认为,人从儿童到青年,情感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并且在每个阶段情感的表现和发展有各自特点,在不同阶段,摄影活动对情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互不相同、各有特点的。

在儿童阶段,拍摄者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情感的不稳定,表现出的往往是一种主观的、以感情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在少年阶段,拍摄者在感情上仍然以自我感觉为支柱,但是已开始更多地依赖抽象的思想和内心情感,能够控制情绪并且与思想相互作用。

在青年阶段,拍摄者倾向于以个人喜爱的方式来实践他们的社会和知识技能,并且关心他们自己的感情和智能。

这是一个探索更亲密关系的新的情感依恋的阶段,拍摄者感情表露大胆而富有激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依附于世界,情绪表达的艺术媒介丰富而多样。

摄影的艺术媒介则为他们的激情与理智找到平衡。

在这里,摄影家内心情感通过艺术形象升华为艺术感情,超越了狡隘的个人功利,包含着更为丰富的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具有寓热于冷的情感表现特点。

摄影的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能力,不仅有利于摄影活动,也是一个当代青年寻求全面发展的情感世界所不可缺少的。

六、摄影有助于拓宽兴趣在衡量一个人的兴趣品质时,我们往往以兴趣的健康高雅、广泛深厚、稳定专一、积极有效为标准。

一个人的兴趣品质往往影响着这个人的心理智能能否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学习摄影能引起各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某些小学的课外兴趣活动中,许多儿童对摄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西方一些国家,摄影是中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它能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紧密结合起来。

国内的大学,如我校开设的摄影选修课,是学校一百多门选修课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比其他艺术形式,摄影所具有的易学、易会、易见效果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精神。

摄影活动在以下五个方面对人的兴趣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1)提高人们探求课外知识、增加见识的兴趣。

(2)增强人们关注人生、热爱生活的兴趣;

(3)增加人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事政治的兴趣;

(4)加深人们对文学和其他艺术的了解及学习民族民俗文化的兴趣;

(5)促进人们的创造精神,满足人们的创造兴趣。

所以,摄影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拓宽了人们的兴趣。

七、摄影有助于实现成就感在教育上强调成就意识的意义,在于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优化其个性心理品质。

学习摄影的过程有助于激发成就动机和实现一定的抱负,从而使个体的愿望和结果统一起来。

在许多学生的摄影课期末结业论文中,都会写到初进暗房做实验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成就感。

“初进暗房,虽然神经有些绷紧,但同时又有一种成就感,好像要完成一件别人不能完成的大事一样。

至少底片上是有影子,有图像了,证明我还是成功了一点⋯⋯这份喜悦已盖过了‘拍得是否好’这个念头。

初进暗房冲洗胶卷,操作并不复杂,但寄托了每个初学者的成就意识。

只要操作规范,就能立竿见影地实现自己的“成就目标”,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这些微小的成就感不断地被激发、被积累,从而大大提高了其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为学生们增强信心,战胜困难,迎接新的更大的挑战提供了内在动力。

综上所述,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把摄影艺术教学纳入学生素质培养的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拓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为中国的专业摄影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得以提高和发展带来一举两得的好处。

目前的摄影艺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主客观的发展制约因素,为了能真正发挥摄影艺术教学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更多地吸引摄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加大摄影艺术教学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备,充实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摄影艺术课时,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

在摄影日益普及的状况下,在21世纪的今天,新一代大学生不应成为摄影的门外汉,而应把摄影作为工具,创造性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其实就从事摄影来说,不管是职业或是业余,都背负了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记实、记真、记美的责任。

时代一直在更替,而生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也许可以留下一些关于我们生存环境的讯息给下一个世代的人们看;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一点努力;

所以当我们下一次在按下快门之前不妨想一想:

是不是自己可以再多爱这个世界一点?

而不再只是自私地猎取自己所想要的影像,不再只是做一个镜头后面的旁观者;

也许一点点想法上的转变可以让我们的相机写下更多的情感,更多的生命。

这就是摄影的真谛,也是摄影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我喜欢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