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57938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八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阶段提升练岳麓版Word文档格式.docx

B.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C.确立了扶蒋反共政策

D.使中国市场为美国控制

解析 1946年,蒋介石为赢得美国对其支持,接受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实际是美国获取了中国的大量主权,故选A项;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影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但不是遭到中国人民强烈反对的最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早在抗日战争后就已确立,故C项错误;

美国并未通过这一条约控制中国市场,故D项错误。

5.(xx·

福建龙岩质检)1926年,针对日本“味之素”垄断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民族实业家吴蕴初宣布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国货味精”专利,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

吴蕴初此举(  )

A.迫使日本调味产品退出中国市场

B.推动了国货运动并取得最后胜利

C.拓展了国内食品工业的国内市场

D.为民族工业发展争取了稳定环境

解析 据题干吴蕴初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国货味精”专利,有利于国产味精产品的发展,为国产味精争取了市场,故选C项;

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实力较弱,不能迫使日本调味品退出中国市场,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味精品牌增加,没有涉及国货运动,故B项错误;

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主要受政府政策和外国侵略行为的影响,吴蕴初的举动无法带来稳定的环境,故D项错误。

答案 C

6.(xx·

广东惠州三模)下表为:

1914~1936年中国机器缫丝工业的发展

上海

无锡

广东

全国丝厂出口量(关担)

开工

厂数

丝车

(部)

1914

57

14964

8

2118

56766

1922

65

17260

19

6220

180

90064

89248

1929

104

23582

46

12862

146

72455

132991

1936

49

11116

41

13090

30243

29600

A.区域发展比较均衡B.对外出口占有优势

C.受世界市场的影响D.一战之后迅速萧条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全国丝厂出口量在1936年下降,故不占优势,故B项错误;

全国丝有出口量,故和世界市场有关,故选C项;

材料仅反映了上海、无锡、广东的丝厂状况,所以不能得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地区发展平衡,故A项错误;

据材料可知1922年丝厂数和丝车数均有增长,故D项错误。

7.(xx·

湖北八校联考)下表为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

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出口

出口指数

进口

进口指数

1935

576

61.7

941

62.4

706

75.6

953

63.9

1937

838

89.7

771

64.7

——摘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C.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D.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

解析 观察表格,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材料中进口减少、出口增多就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

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会促使西方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从而导致中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多,而材料反映出来的是中国出口增长、进口下降,故D项错误。

8.(xx·

河南濮阳模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南京国民政府不仅建成了连云港和黄埔两港口,并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暗礁,清理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

南京国民政府的上述举措(  )

A.旨在加紧“围剿”红军B.为迁都重庆提前做准备

C.便利了工矿企业内迁D.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

解析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5年4月国民政府掀起的一场经济建设运动,而此时红军已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故A项错误;

B项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交通建设客观上便利了工矿企业内迁,故C项正确;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抗战还没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因此与持久战无关,故D项错误。

9.(xx·

山东济南模拟)1937年,川、桂、滇、黔四省谷麦产量为26570多万市担,1942年增到37300多万市担。

棉花由64.4万市担增至152.9万市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大量内迁B.政府战时政策的变化

C.小农经济的优越性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解析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施了战时农业政策,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在国民政府战时农业政策的刺激下,川、桂、滇、黔农业经济一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故选B项。

答案 B

10.(xx·

山西名校联考)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民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资金、能源与材料问题,拨出专款组织国营矿东迁,同时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原贷款。

材料反映的是(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的政策

B.抗战时期经济生产的重新布局

C.抗战结束以后国民经济的恢复

D.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的膨胀

解析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1935年由国民政府推行的,与题目中“拨出专款组织国营矿东迁”不相符,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把国营企业和学校西迁,与题目中“东迁”不相符,故B项错误;

抗战结束后,由西南迁回,与题目中“拨出专款组织国营矿东迁”相符,故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膨胀,压制私营企业,与题目中“给部分私营企业以复原贷款”不相符,故D项错误。

11.(xx·

东北三省四市模拟)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规定公务人员必须穿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

这说明(  )

A.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B.国家对社会风尚的控制

C.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

D.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

解析 材料中国民政府要求女性着国服旗袍并不能体现女性社会地位提升,故A项错误;

材料仅对公务人员的着装进行要求,并未体现对社会风尚的控制,故B项错误;

材料中要求公务人员着国服,以体现公务人员所代表的国家形象,说明服饰具有民族符号意义,故C项正确;

材料仅要求公务人员着中山装、旗袍等国服,且中山装、旗袍是中西结合的产物,无法体现西化的生活方式已普及,故D项错误。

12.(xx·

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调研)1926年,毛泽东在向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工作时指出:

“国民党的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他断言:

“只有把农民的潜力发挥出来,革命党才能获得战胜帝国主义的力量。

”这反映毛泽东(  )

A.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

B.革命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农村

C.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成果

D.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坚持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是在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得出的,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革命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是在1927年井冈山道路开辟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此时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

肯定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在1927年后,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xx·

山西康杰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当·

斯密说:

“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提出了两个不同的目标:

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

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足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与此不同,中国古代法家的“统制经济”思想着眼于如何运用经济政策达到增强统治者的国力、使民众易于统治之目标。

此种经济思想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并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

——曹正汉《反思“国有经济强国论”》

材料二 国民政府成立伊始,即接受了统制经济学的主张,开始筹划建立国有经济体系。

1928年1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建设大纲草案》,规定:

“凡关系全国之交通事业……有独占性质之公共事业……关系国家前途之基本工业及矿业……悉由国家经营之。

”30年代初“统制经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和发展,意大利、德国、美国和苏联等国家所实施的各种新经济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是由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入侵,举国上下都期望加强国防经济建设和加速发展国营工矿事业。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中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由蒋介石等四名委员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提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其宗旨就是扩大国家资本,垄断全国的经济命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两种经济思想目的的不同,并用中国古代三个史实论证法家的“统制经济”“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

(10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统制经济”的原因及影响。

(15分)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亚当·

斯密要富国裕民,法家要强国治民;

据材料一“此种经济思想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并为后世统治者基本沿用”,结合所学秦朝、西汉、汉唐、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即可。

(2)问,材料二从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大背景上去分析原因,据材料二最后一句话并结合所学从正反角度分析影响。

答案 

(1)目的:

亚当·

斯密:

富国裕民;

法家:

强国治民。

(4分。

大意相同即可)

史实:

秦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全面而具体;

西汉实行盐铁官营;

汉唐时期对市的严格管制;

明清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等。

(6分。

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2)原因:

国内矛盾尖锐,国民党以经济统一来达到军事统一、政治统一;

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政府备战的需要;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世界各国各种反危机的经济政策的出现提供了借鉴;

学界及国内各种力量的支持;

孙中山“节制资本”经济思想的影响等。

(8分。

答出四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影响:

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有助于加强国防力量;

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的经济动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导致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成为后来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

(7分)

14.(xx·

云南曲靖模拟)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发行的四套邮票简介。

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纪念周年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1965年)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4枚:

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50周年(1995年)

《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8枚: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xx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4枚:

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枚小型张:

和平与正义

70周年(xx)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13枚: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纪念馆、百团大战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

以《大刀进行曲》雕塑、长城、红绸、和平鸽为主要元素

任选其中两套纪念邮票,概括说明其内容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纪念主题的变化。

(12分,要求:

史实清楚,说明充分,分析透彻。

解析 答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特征,第二部分:

针对邮票内容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评价。

一:

20周年,特征:

根据关键词“毛主席、八路军、人民战争、光荣参军”很容易得出:

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内容并不全面,评价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二:

50周年,特征:

内容变多且反映整个抗日战争,并首次提到“台湾光复”,评价:

结合时代背景针对新出现的内容直接进行评价即可。

三:

60周年,特征:

内容减少,内容鲜明,首次出现反映“和平与正义”的小型张,评价:

根据“中流砥柱”“和平与正义”去评价。

四:

70周年,特征:

抗战题材和枚数最多。

评价:

大量抗战遗址邮票的设计具有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爱国精神的培养)、对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的培养均有重大意义。

答案 20周年。

特征:

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内容并不全面。

受国内“左”倾错误、国共关系、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冷战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邮票内容忽视了国际正义力量和国民党的抗日举动,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是国家和政党意志的体现。

(6分)

50周年。

通过邮票内容整体呈现了抗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首次直接提到了“台湾光复”。

这套邮票对国民党的抗战功绩做出充分肯定,“台儿庄大捷”的主角是国民党军队,“芒友会师”描绘缅甸远征军在异域取得胜利的情形,“台湾光复”证明台湾仍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捐献”是对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的讴歌,“伟大胜利”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60周年。

题材减少,内容鲜明,首次出现反映“和平与正义”的小型张。

在进一步肯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国民党的抗日贡献的前提下,突出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美好期许。

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并坚持实行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独立开辟并发展敌后战场,以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模范的实际行动,成为坚持抗战并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是中国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

70周年。

抗战题材和枚数最多,设计理念多元化,并系统地展现了抗战纪念的设施。

这样的设计可以深入地发掘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

有利于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战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及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学习宣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大力培养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考生任选其中两个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2019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鸭部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35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学案

1.背景

(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法西斯的兴起:

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

军国主义、专制主义色彩浓厚,不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分别建立法西斯专政。

②经济危机:

法西斯上台的经济根源。

③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二二六事件后,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2)法西斯战争的乌云

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三省;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②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③1936~1939年,在德意两国的支持下,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

④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3)三国轴心的形成:

1936~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建立三国轴心。

2.过程

(1)全面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2)初期阶段

①“静坐战”的出现,实质是英法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

②不列颠之战:

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坚持抵抗,德国的侵略计划首次未能得逞。

(3)战争的扩大

①苏德战争: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

②太平洋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4)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①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

②1942年1月,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①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其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②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军开始全线反击。

③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和美英联军在北非的登陆,使北非战事结束。

(6)胜利

①1943年,美英联军在北非全面反攻,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②美、英、中三国召开开罗会议,苏、美、英举行德黑兰会议;

协调行动。

1944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5月德国投降。

③1945年7月,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在中、美、苏的全面反击下,日本投降。

3.影响

(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2)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国际格局的变化,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开始形成。

(3)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

(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国际组织的权威。

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考点二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条件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强国。

②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③苏联的强大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形成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等国召开了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

②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冷战”提供了条件。

(3)实质:

按美苏两国的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4)评价

①积极作用:

维护并扩大了集体安全原则,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②消极作用: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也反映出美苏对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为战后两极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冷战”

(1)原因: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2)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

(3)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等。

②社会主义阵营: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

(4)影响

①“冷战”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结果,但美苏均势客观上避免了新的大规模战争的发生。

②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展开了一系列争霸斗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各国的发展。

3.人类对和平的追求

(1)联合国

①建立:

1945年10月,《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②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③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

④原则: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不得干涉别国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等。

⑤作用:

维和行动,有助于控制局部性冲突的升级,并达成众多裁军协议;

“保护人权”,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宣言》,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

推动非殖民化。

(2)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

1949年、1950年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共同要求裁减军备、禁止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等。

(3)《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和平解决争端,反对核战争。

4.紧张对抗中的缓和与对话——美苏争霸

(1)局面形成:

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2)对峙表现:

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3)走向缓和

①1969年1月,尼克松强调均势外交,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

②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开始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

③美苏达成限制和裁减核武器方面的协议,美国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5.两极格局的结束

(1)背景

①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主张“以实力求和平”。

②戈尔巴乔夫在对外政策上,提出所谓的“新思维”。

(2)冷战的结束

①1989年发生了“东欧剧变”,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②1991年12月,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

联合国建立的重大意义

(1)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2)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结晶。

(3)是战时反法西斯联盟之间经过反复磋商、相互妥协的产物,这一做法对战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两次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