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559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

《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一单元精选文档格式.docx

1971年夏天,邓稼先的老朋友、享誉世界的美籍华人杨振宁先生从美国经巴黎飞抵上海,自1945年离开祖国20多年后首次回国。

在杨振宁先生开出的会见人名单中,第一个要见的就是邓稼先。

(三)检查预习:

1、查字典标出有关生字的读音并记住字形词义。

可歌可泣(qì

)鞠躬尽瘁(cuì

),死而后已鲜(xiǎn)为人知

锋芒毕露(lù

)家喻户晓(yù

)马革裹尸(guǒ)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板演,上课讲解预习的字词及作者和邓稼先的信息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人物: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3、背景介绍: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文章。

(四)自主学习(大屏展示)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归纳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

本文共有六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婉,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二、“后教”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思考六部分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大屏展示)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提升环节(大屏展示)

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坚持不懈。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严谨、求实。

⑦1982年,“我不能走”。

-----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教后反思:

 

1邓稼先 (第二课时 )

主备人:

1、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找出并体会文章在修辞手法、标点符号、结构安排、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手法和通篇布局的手法。

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点拨,合作探讨

一、“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继续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

这是一篇优美散文,美籍华裔杨振宁博士,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深厚友谊,作者站在友人立场上,通过特殊视角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阅读时把握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无私奉献精神,理解他对新中国的崛起所做的伟大贡献。

(三)自主学习

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大屏展示)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二、“后教”环节

过渡语: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

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

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找出文章中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性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三、“提升”环节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

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2、本文分段较多,一两句就是一句,简洁精练,铿锵有力。

试找出本文的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

在人类社会中,邓小平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

”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无数优秀的科学家奉献了或正在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生命,而今又有航天员杨立伟在世人面前展示了我们的经济实力和航天技术的高尖端,我们大家要时刻以他们为念,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争取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邓稼先”“杨立伟”。

板书设计:

邓稼先 

引子 

生平、经历、贡献 

气质、品格、奉献精神(对比) 

贡献之大 

才能、意志、崇高精神 

课后反思: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一课时)

备课人:

审核人学科组长:

月日星期累积课时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文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闻一多、臧克家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表里如一人格,做一个高尚人。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情境导入法;

诵读教学法;

自主感悟、合作释疑。

多媒体课件

一、“先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并熟读相关语句及语段。

地壳校补赫然函寄漂白衰微卓越深宵钻探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无暇顾及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炯炯目光沥尽心血

2、 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衰微:

(国家、民族)衰落,不兴旺。

赫然:

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

迭起:

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

高标:

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指超群、出众。

锲而不舍: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

雕刻。

兀兀穷年: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穷:

尽。

沥尽心血:

用尽自己的毕生精力。

沥:

滴。

  

潜心贯注:

用心专注而深刻。

 心会神凝:

指集中注意力。

 迥乎不同:

形容相差很远。

迥:

远。

 一反既往:

完全改变以往的作法。

既:

已经。

既往:

过去。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气冲斗牛:

形容怒气很盛。

斗:

北斗星。

牛:

牵牛星。

斗牛:

泛指天空。

(二)导入新课

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

“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多媒体出示)

1、听写下列生字词。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警报迭起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无暇顾及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炯炯目光沥尽心血

2.介绍作家和作品。

臧克家,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

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3、了解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

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

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

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

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四)自主学习

速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之处?

 2.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

围绕这两个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有何作用?

 〔明确〕 

 1.“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文章是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两个方面写的。

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做”写了三个事例:

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

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说”也写了三件事:

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参加游行示威走在最前列。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的演讲、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

 〔明确〕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

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第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

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二、“后教”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并以组内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明确〕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对比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明确〕 《唐诗杂论》——严谨刻苦;

《楚辞校补》——孜孜不倦;

《古典新义》——日夜不懈。

 (3)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明确〕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

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

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作者是怎样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的优秀品质的?

请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学生自由找出,稍作分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质疑:

 革命家的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的哪些精神?

 〔明确〕 起稿政治传单——勇敢坚定;

群众大会演讲——高大无畏;

参加示威游行——不怕牺牲。

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四、小结。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

它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革命家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

2,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课时)

审核人学科组长月日星期累积课时

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2、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3、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

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合作探究、朗读、评析赏析

教学过程

再熟读思考课后第三题。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相继板书:

学者方面革命家方面)

细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起过渡作用的?

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两句“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承上,“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启下。

“仅……还”“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这些关联词,“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2.闻一多前期和后期的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征,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

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3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来写啊?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

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