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新闻节目之所以要进行“平民化”定位,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成为党和政府和普通老百姓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是站在全部老百姓的立场上宏观的考虑百姓的生活,而不是低级庸俗的趣味。
(二)“平民化”产生的背景
“平民化”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本身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寻求突破。
“平民化”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
1平民化产生的经济背景
在1989年6月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我们极为不利,连信息都开放,才能通灵,改革必胜:
否则信息闭塞,改革必败。
”在这里,邓小平其实是把“开放”看成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发现中国开始从一个政治意识形态占绝对优势的社会进入了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传统文化的单向接受者开始向主动的消费者行列转变,这种发展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社会的“平民化”发展趋势。
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中间,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电视媒体作为最普遍的传播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大众媒体信息的传播影响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理念,人们的思维,甚至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舆论。
当人们的普通行为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媒体所影响,电视新闻的“平民化”特点显而易见的显示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一点正好与现代的新闻媒体报道方式和特点相符合。
2平民化产生的政治背景
在党和政府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之后,国家追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了引领国家前进的航标,任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迈开了向“现代化”变迁的脚步,改变了以前封闭落后的社会状态与社会景观。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邓小平社会改革的理念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意识到了只有“国计民生”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民生”意识已经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潮流,2001年,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共产党的性质的目标做了新的历史阐释,把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看成了首要任务,同时也做出来社会改革坚定不移目标,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因此,党和政府也意识到只要是与民众生命和财产有关的事情都要加以保护,关注民生理应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
(二)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特征
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报道方式,这篇文章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描述:
1新闻报道题材多样化
针对平民化取向的电视新闻报道,其题材不单单只是平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只要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百姓关心的内容,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都能够进行报道。
新闻报道只要是心系老百姓,任何题材均能够吸引老百姓的欢迎,在观看之后能够受益。
2平民化的报道方式
有些报纸中所发布的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经济等方面的新闻报道,不受老百姓的欢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记者或者是编辑按照领导的标准来进行的,通常将新闻媒体作为会议的记录者。
对新闻报道方式进行改革,站在平民视角,这能够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与接受。
典型人物报道的平民化,在对典型性人物进行新闻报道时,是否能够掌握好平民化的语言,同样是新闻报道能否受老百姓欢迎的一大关键。
二、电视新闻平民化流行的原因
电视新闻平民化从一开始就受到广大普通群众的喜爱,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描述电视新闻平民化受欢迎的原因。
(一)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体的主要人口在不断扩大。
很多人发现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还力求精神上的满足,这样就为平民化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受众群。
“物质条件的变化必然导致技术条件也会随之变化,电视传播观念的变革他们利用电子摄像设备进行拍摄,尽可能的将一段生活素材保持完整,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为观众提供一个由形象、声音、环境氛围和心理情绪所组成的信息场,使观众有足够的时空来观察,具有较大的获取信息的自由度。
”由此可以看出,平民化的电视节目正是基于以上的这些物质条件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独立受众群体的形成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传播一直是一种权利,而且这种权利主要集中在精英者手里,平民大众很少有掌握传播的权利,然而这样的选择助长了普通百姓对于传播权利的渴望与向往,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平民化传播日渐盛行,也反映了人们希望获得传播权利的内心驱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形成的独立受众群就会给平民新闻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他们认为只有尊重受众从而传播的新闻才更具有亲和力,认识到这一点后传播媒体将视角对准平民百姓,使得最普通的人的命运得到关注。
主要体现就是传者在做人物专题时他的视角不会在停留在哪些英雄人物和典型人物,而是把视角转移到了普通百姓生上,以前所未有的真正的平视视角关注平民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处于社会中的人都希望和他人建立联系,这对于电视来说也是如此,而新闻媒体为生活中的人与人联系提供了一个平台。
因此,人们渴望在其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平民化传播营造了一个基于媒介的平民社交圈。
(三)以受众为本位
受众本位的核心理念就是:
“一切新闻传播活动都随受众的意志而转移,完整的表达受众的意图极其生存状态,提高受众素质成为传播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电视新闻工作者逐渐意识到受众已经不再愿意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去选择自己想要获得的信息,平民化的新闻更加确立了这一点,从而确立了从以前的“传者”为中心转向现在的“受众”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使新闻有了回归“受众本体”倾向。
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新闻杂志性栏目《东方时空》,栏目一开播就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普遍认同。
这个节目一开播就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普遍认同。
栏目的设置自始至终都体现着浓浓的平民意识,这是《东方时空》最受百姓欢迎的地方,无论是《东方之子》还是《生活空间》每一个板块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对人的关心和关注,他们将自己的镜头对准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老百姓,如实的反映百姓的生活、思想、情感、心态。
现在许多电视节目制作人意识到,许多受欢迎的媒体在选择和处理新闻时更关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注重满足普通市民贴近的、实用的、喜闻乐见的信息。
其他类新闻有所减少,远离了一些宏大的信息,逐渐加强主流媒体的实用性和服务型,使平民百姓有足够的信任和自由去观察和思考,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要求成为大众化媒体的“主菜谱”。
三“平民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表现形式
“平民化”在电视新闻报道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挖掘来自普通百姓的信息,因此它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表现形式:
(一)以“平视”的视角采访和拍摄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要求,它一方面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它也是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体现平民化就是要把更多的镜头留给普通群众,报道群众比较关心的和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多走到群众的身边去发现新闻事件。
总的来说就是在拍摄画面上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的生活常态,在过程中记者要用平视的镜头拍摄,这样会让更多的人产生亲贴感。
一些比较成熟的记者,他们的思维往往形成了固定的条条框框,他们所报道的多半是脱离普通百姓生活的,在他们看来,百姓只是被动的受着,认为他们只会作为一个倾听者,所以在表现形式方面比较单调。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一些采访中记者有意无意的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进行提问,被采访的对象好像成了他们审问的对象;
与之相反的是在采访一些社会名流或者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的时候他们往往把姿态放的很低,使自身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
在电视新闻平民化趋势的潮流下,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报道手法已经很难适应,要想获得更多的普通百姓的支持,就必须把视角转向社会群体,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用普通百姓的视角来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将视角聚焦到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上来,说出普通百姓的心声。
不管是党和国家的政策还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把大众最迫切需要的告诉民众,让普通百姓既可以方便的了解国家大事,也可以分享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的家常事。
只有不断的增强与普通百姓的联系,想他们所想,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媒体环境下生存下来。
电视新闻平民化是以普通百姓的视角来确定新闻价值目标的,在传播的内容上寻找那些受众有兴趣、与生活密贴相关的材料,将视线聚焦到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上来,说群众想说的话。
如江苏电视台的大型新闻资讯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把镜头对准民生,长期以来,该栏目收视率雄踞南京地区电视节目排行榜榜首,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南京零距离》在开播之初就招聘了一支特殊的编外记者队伍,请社会上拥有DV摄像机的婚庆公司的摄像师为栏目提供社会新闻,这一方法非常有效,许多鲜活的新闻不是本栏目记者拍摄到的,而是由这支非专业队伍提供的。
据了解,在册编外的记者已经达到数千人。
这也使栏目始终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一句口号“南京零距离,就在你身边”就很好的诠释了定位,南京市民是节目的主人公。
再者我认为之前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的采访风格值得借鉴,因为在采访中他不管面对的是科学家、政府官员还是商业名流,普通百姓,在他的眼中他们都是一样的,他以一种平视的眼光采访每一个人。
因为电视新闻反映的不仅仅是记者和编辑的眼光,更应该是受众的眼光,因此平视应该是每一个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时应该把我的尺度。
(二)选材来源于百姓,从百姓的视角出发
深入到普通百姓身边去,感受他们所想的和想要表达的。
正如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所说“如果你有什么要紧事、新鲜事、感人事、有趣事,别忘了《第一时间》就在您身边”这正是反映《第一时间》的选材取向。
取材固然重要,但是要原汁原味的表现出来才是节目选择的目的。
北京电视台的《生活面对面》贯彻“以人为本,关注百姓生活”的新闻理念,坚持报道的新闻性、时效性、服务性和贴近性,他们想百姓之所想,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以百姓的视角去播报新闻,平民化的主旨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些电视节目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国家大事,有的仅仅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日常琐碎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事情才是普通人的生活常态,生活中的这些琐事是他们日常谈论的话题,同样也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生动多彩。
“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经说过,她最怕的是电视受众手中的遥控器。
这一点足以说明电视新闻接受信息的权利在受众的手中,如果一个电视节目不能给受众留下想要关注的欲望,那么它的受众定位就是错误的。
”不管你是怎么样的人,但是回到家中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大多数都是回归到普通人的心态。
因此,不管是普通大众还是名人在报道时都要回归到大众的立场,所以电视新闻的角度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也就是说想要从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其根本就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要从老百姓看待问题的角度去报道新闻,使传者和受着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观众在看完后会产生一种共鸣。
(三)口语化的传播和主持人深入受众内心
怎么样使得解说词变得通俗易懂,并且让观众一听就会喜爱这是一种技巧。
电视与报纸、杂志不同,电视是一次性就过的,而报纸和杂志是可以反复的去阅读,在阅读报纸和杂志时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重复的去推敲研究,因此它可以有比较难的句子。
但是电视节目的播出就不会这样,他要求新闻工作者以最简单易懂的句子将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甚至有时候会用到一些俗语和俚语,尽可能使得观众看完后就能明白它是什么意思。
在湖南卫视的《晚间》中,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是非常口语化的并且有地方色彩。
不论是记者还是主持人都喜欢用“张大哥”、“李大爷”“老陈”等称谓来称呼采访对象,这样的采访不仅使被采访的人感到亲切,也使观众听起来感觉很亲切,就像是在说自己身边的人一样。
这样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变传统的“播”新闻为“说”新闻,真正实现了与观众的平等交流体现了新闻的平民化色彩。
主持人作为传播活动中最后的也是最主要的环节,也应该以平民化的方式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自陈鲁豫开始担任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主持人后,在温和与轻松的气氛中,将世界最新动态和财经资讯向观众娓娓道来,使报纸摘要变得与众不同,开启了“说新闻”的潮流,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那以后,“说新闻”这一节目形态开始风靡全国,而在现今平民化的浪潮下,主持人的风格又有了新的变化。
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贺红梅,在主持风格上大胆的创新,变播音为主持,将播新闻变为说新闻,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将新闻讲解的有条有理,她把不同的新闻串联起来使新闻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许多人看来她更多的在向人们讲故事。
她的这种主持风格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这种风格具有特殊的魅力,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也体现出传播主体对电视新闻语言的不断探索。
“语言运用中的大量俗语和成语也使电视新闻的播报极具‘市民’特征,这种障碍极小的语言交流方式不仅突出了语言的形象性,还让传播主体真正和观众站在了同一高度。
”
(四)后期编辑考虑受众审美需求
编辑在电视画面的剪辑上充分考虑受众的审美需求,细腻的捕捉细节,用镜头说话,让受众直观的感受到电视高于其他传播媒体的传播效果。
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把观众心态把握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作为节目的切入点,把国家的大政方针放在了整个栏目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切入点虽小但是内涵却很大的风格。
每一期请来的嘉宾,就好像是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在他们与主持人机智、幽默的谈话中以及场内观众你一言、我一言的在场观众议论中,节目成功的完成了对某个事件或某种现象的评说,以亲切、庄严、自然、流畅代之以居高临下的教训。
四、新闻报道“平民化”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达到了为普通百姓服务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下解决方案:
(一)新闻报道“平民化”中出现的问题
在当前新闻报道平民化过程中,我们也必须看到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新闻报道内容低俗化
一些平民化新闻打着“反映社会真实状态”的旗号,推销着低俗的,令人不堪的东西。
车祸火灾、民工跳楼、少年溺水、像这样类似的新闻成为了平民新闻的代名词。
2有的新闻非常具有煽情性
一些电视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收视率,在一些报道中有点过度。
邻里就发、夫妻矛盾,本来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稍微调节便能息事宁人,而在这个时候电视媒体的煽情介入往往会产生“火上浇油”的效果。
3新闻采访过程中的新闻伤害
新闻伤害与其他伤害比起来给采访者带来的伤害更大,一些媒体的记者在采访新闻当事人时,为了追求某种效果,一味的对当事人的隐私“穷追猛打”,经对方置于非常难堪的境地。
新闻媒介生产的是精神产品。
一般商品在竞争中自然向物美价廉方向发展,而精神产品在竞争中会向低俗化、甚至庸俗化方向发展,降低新闻媒体的品味。
同样,广告也给新闻媒介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收视率已经成为媒介调整版面的指挥棒,其背后正是广告在发生作用。
广告不单决定着节目的调整,而且广告客户直接干预节目,从而误导消费者。
(2)新闻报道平民化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1新闻工作者自身加强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当前在中国提倡电视新闻的职业道德是很有必要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同时也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和诱惑。
“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
‘一名记者在他身边有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这些力量强迫他放弃真理,颠倒是非’。
”这些年新闻媒介为了扩大影响,提高收视率争取拉广告,新闻内容越发的低俗化。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中国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加以警示,必须在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捏造和歪曲事实,时刻提醒自己以新闻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来约束自我行为。
2实行有效舆论监督体制
“舆论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正式文件确认的概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都有关于这个概念。
是指公众对各种全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
“舆论监督”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是公众知情,即公众对公共事务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全面、及时、客观的掌握。
只有普通公众知情,舆论才能产生监督的效应。
五、结语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一直都在向着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电视新闻的平民化不仅使社会和来百姓之间的距离缩小了,而且对老百姓的话语权和知情权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很好的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显示了媒体具有的公信力和责任感。
民生新闻发展到今天已经初具规模,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平民化面临的问题也在解决,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民生新闻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自身的质量,提高新闻信息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增强媒体舆论导向作用,真正帮助普通百姓解决问题,提供便利,发挥媒介的社会功能。
总之,新闻报道的平民意识,是对传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高大全”和居高临下说教模式的叛离,显示出一种对时代、对生活、对受众的尊重,体现着新时期传媒顺应时代的崭新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征.都市经济报道回归平民化[M].山东:
齐鲁晚报,2008年第6期.
[2]潘宁.都市报经济新闻的平民化选择[M].江苏: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江苏省十佳期刊,2008年11月:
第40期.
[3]林剑冰.浅析经济新闻“平民化”必要性与途径[M].福建:
科技信息报
[4]邓丽青.以人为本改变电视经济报道“扑克脸”[M].江西:
声屏世界,2011年第3期
[5]罗云羽.试论经济报道的视角展现.[M].江西:
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6]刘博.试论经济报道中的社会视角.[M].河南:
安阳日报,2013年第9期
[7]王岸冰.试论经济报道中的受众本位与人文关怀.[M].湖南.视听专论,2009年第2期
[8]陈惠红.浅谈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M].《视听-SHIING》,2014年第8期.
[9]候雪娟.浅谈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M].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23期.
[10]董福军.新闻报道平民化探析[M].山东:
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20卷第一期.
[11]毛水华.试论深度经济报道的“小众化”传播[M].浙江:
新闻实践,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