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537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27 大小: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题库.doc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时间是

A.1915年 B.1917年C.1918年 D.1921年

2.《人的文学》作者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C.周作人 D.胡适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

A.1928年 B.1930年C.1937年 D.1942年

4.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于

A.上海 B.武汉C.重庆 D.香港

  5.《七月》杂志的主编是

  A.巴金 B.老舍

  C.胡风 D.茅盾

  6.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

  A.1937年 B.1938年

  C.1942年 D.1945年

  7.1921年1月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

  A.创造社 B.语丝社

  C.新月社 D.文学研究会

  8.《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创刊于

  A.1915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1年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人物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

  A.郑振铎 B.许地山

  C.沈雁冰 D.朱自清

  E.冰心

  2.下列哪些作家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A.周作人 B.郭沫若

  C.郁达夫 D.张资平

  E.郑伯奇

  3.下列哪些作家是新月社的主要成员?

  A.胡适  B.徐志摩

  C.戴望舒 D.梁实秋

  E.闻一多

  4.下列哪些作家是语丝社的主要代表?

  A.林语堂 B.鲁迅

  C.周作人 D.陈西滢

  E.田汉

  5.1928年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太阳社   D.语丝社

  E.莽原社

  6.下列哪些是“左联”的重要刊物?

  A.《北斗》  B.《十字街头》

  C.《拓荒者》 D.《小说月报》

  E.《萌芽月刊》

  7.下列哪些作家属于“左联五烈士”?

  A.柔石  B.殷夫

  C.胡也频 D.丁玲

  E.蒋光慈

  8.下列哪些诗人是属于“九叶诗派”的?

  A.辛笛 B.穆旦

  C.郑敏 D.胡风

  E.绿原

  三、名词解释题

  1.《新青年》

  2.“人的文学”

  3.文学研究会

  4.创造社

  5.新月社

  6.语丝社

  7.学衡派

  8.甲寅派

  9.文协

  10.战国策派

四、简答题

  1.简述胡适文学改良的基本主张。

  2.简述陈独秀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3.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原因。

  4.简述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5.简述“左联”对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及其重要意义。

  6.简述“左联”与新月派的论战。

  7.简述“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

  8.简述“左联”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纠正。

  9.简述“两个口号”论争的意义。

  10.简析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意义。

  五、论述题

  1.论析文学革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深远意义。

  2.论述“左联”的历史功绩及其历史局限。

  3.论述抗战文艺运动的基本特点。

  4.论述解放区文学运动的重要特点。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B2.BC3.B4.B5.C6.C7.D8.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2.BCDE3.ABDE4.ABC5.BC6.ABCE7.ABC8.ABC

  三、名词解释题

  1.《新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人的文学”:

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

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4.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

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

  5.新月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6.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7.学衡派: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8.甲寅派: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9.文协: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10.战国策派:

该派是1940年前后出现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演说,鼓吹强权政治。

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情文学的轨道。

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是其创作的标本。

  四、简答题

  1.简述胡适文学改良的基本主张。

  答:

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相应地发动一个改革运动是势所必至的。

胡适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最早系统地提出这种改革主张的文章。

他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毛病,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

他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取代文言文,并且,他认为只有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和真挚情感的文学,才是真文学。

胡适的“八事”主张,大多着眼于形式的改良,没有进一步深入到文学内容的革命。

后来,胡适未能对他的文学改良主张作进一步发展和探求,反而在1918年4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表示“国语的文字,文学的国语”是他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明显地表现出保守的改良主义倾向。

  2.简述陈独秀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答:

真正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的陈独秀在1917年2月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革命文学的“三大主义”,作为反封建文学的响亮口号:

  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二、“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他的“三大主义”不仅反对旧文学陈腐的形式,而且着重反对了封建文学腐朽的思想内容。

他还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的“利器”。

总之,陈独秀的文学主张,触及到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正面地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建设和口号,体现了激进民主派在文学革命上的革命要求,发展了晚清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并将它推到了最高点。

  3.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

  答: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

但是,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反革命势力中心的上海,却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首先,在政治上,国民党背叛革命,从而开始了长达10年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在文学战线上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有其必要性的。

同时,工农大众和小资产阶级的国民党黑暗统治下,也迫切需要从革命文学中得到对前途的了解和信心。

  其次,从文学本身来看,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这时兴起,决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

1928年前后。

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正蓬勃发展。

1928年和1930年,世界革命作家联盟成立,这给了中国革命作家很大的推动和鼓舞。

  第三,大革命失败后,由于上海的大都市条件的租界环境,许多革命作家在上海会合。

他们愤慨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屠杀,不满当时文学不适应现实斗争状况,于是,从混合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