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3400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4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

《《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维设计》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Word下载.docx

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责任制内阁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①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

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

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②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

主题一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史论形成]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2)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3)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4)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主题二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基础上有什么发展变化?

归纳总结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给我们什么启示?

[史论形成]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

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

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主题三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宰相与内阁有什么不同?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不同

不同

宰相制

内阁制

地位

“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

职权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对皇权无约束力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江苏高考T21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设置]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答案提示] 功能: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归纳升华] 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要点提纲

史实阐释

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

巩固国家统一

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

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T28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问题设置] 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导致政治体制僵化。

[归纳升华]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

史学争鸣

(一)

“唐宋变革说”

[史学前沿]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首创“唐宋变革说”,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纪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欧美史学界也多主张唐宋之际中国历史从中古转向了近世,认为在宋代政治、社会、生活诸领域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

陈寅恪认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汉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

同时,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演化。

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

[典题印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日本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

“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依据这些差异(或变化),内藤湖南总结说:

“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由此他提出了“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

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

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摘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内藤湖南和钱穆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认识。

[答案] 

(1)同:

都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在宋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异:

钱穆认为宋代以后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贵族社会转化为封建平民社会;

内藤湖南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

(2)认识:

宋代社会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变化。

政治方面:

①选官制度:

科举取士进一步扩大,以科举制为基础或途径,平民兴起,底层不断上升。

(或北宋重文轻武。

)②阶级关系上:

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

①城市经济繁荣。

②四川地区最早出现纸币“交子”。

③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④租佃关系:

战国时期产生,到宋代日益普遍化。

文化方面:

精英的宮廷文化让位于通俗的娱乐文化。

表现为:

①文学方面:

文学由诗的兴盛到词的兴盛,词更能灵活自如地表达情感,反映了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②绘画方面:

由宗教政治画到山水花鸟画、由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演变。

(或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③思想方面:

由唐至宋,学术思想由禅学到理学即新儒学。

[思考感悟]

中外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

如何正确评估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在现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将这种史学上的争论引进课堂,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开放思维的养成,能够多角度客观的认识唐宋时期历史的变化,以避免极端的或以偏赅全的评价。

只有通过对各种制度、各种社会现象等相关史实上做深入细致的探究,庶几可以接近唐宋变革的本来面目。

[五年考情统计]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年7考)

三省六部制及演变

(2)

选官制度(3)

汉到元地方制度演变

(2)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5年2考)

明朝君主专制加强

(1)

清朝君主专制加强

(1)

考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例1] (2013·

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解题规范]

第一步:

审题干

定时空:

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

抓关键:

关键信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

第二步:

析选项

选项

判断理由

选项定位

A

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

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

正确选项

B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

错误选项

C

中书省执掌诏令草拟

D

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干扰选项

[考题演练]

1.(2011·

江苏高考)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题提示:

①抓题眼:

出身分布比例;

②关键信息:

饼状图中不同身份子弟的数据比例。

答案:

2.(2011·

江苏高考)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①回答词:

元代的江浙行省;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3.(2010·

江苏高考)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关键信息: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例2] (2013·

江苏高考)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光绪年间。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说明军机处按皇帝指令办事。

清朝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专管军务”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从题干材料信息“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得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设有官衙”的表述由题目中无法看出且与史实不符

“专理邢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1.(2012·

江苏高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2.(2013·

山东高考)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

和世泰等奏,

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途伴送。

钦此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清代档案”;

“内阁奉上谕”,不是内阁起草。

3.(2013·

重庆高考)《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明朝内阁;

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推知内阁开始出现。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

镇江期末)“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材料评价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春秋战国分裂割据

C.秦朝的郡县制D.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即郡国两制并行;

题干中描述了天子之政在郡与国的执行情况,故选D项。

★2.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

“‘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的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下列不属于其变革规律的是(  )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选D 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3.(2014·

盐城摸底)东晋葛洪《抱朴子·

审举篇》记载:

“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表明当时察举制(  )

A.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B.其弊端日益突出

C.实质上是世官制的延续

D.已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选B 本题考查察举制。

“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

这实际上反映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已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弊端突出。

★4.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

其中如下图所示的这一制度“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

A.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选A 图示反映的政治制度为三省六部制,该制度明确了各部门的各自职责及合作关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故是一个成熟完善的制度。

B、C两项包含于A项之中,D项与图示无关。

5.《旧唐书》载:

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

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

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

“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

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

”由此不能看出(  )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

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

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选B 本题引用文献史料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叙述了唐朝给事中狄兼谟封还敕书,皇帝召见他,令之“放行”的事情。

按唐朝制度,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机构,可以推断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官员,“封还敕书”表明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给事中不能否决皇帝的旨意。

6.2013年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

这里的“雏形”主要指(  )

A.由地方以品行推荐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C.以考试为选拔方式

D.注重门第和家世

选C 注意时间1400多年前,即隋唐时期,由此可判断为科举制。

公务员选拔的方式主要是笔试和面试,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拔方式,故选C项。

7.《至正集》记载: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元史》记载: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由这些资料可见(  )

①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控制取得实质性进步

②行省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

③行省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④元代仿西周,以皇帝为天下共主实施贵族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选B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可知元朝对边疆控制得到了强化,①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可判断②正确。

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正确。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不是实施贵族分权,④错误。

8.(2014·

姜堰质检)“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

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

二十二年,割江北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该材料可证实的史实有(  )

①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动

②路和府是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

③元朝在全国共分设了十个行省,江浙行省是其中之一

④元朝的行省设置和调整由中央政府决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选C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

题干并未说明元朝设置行省的数量,且初置的是江淮行省,后才改名为江浙行省,③不可证实,故选C项。

9.(2014·

南京调研)明末冯元飙说:

“(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末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选C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故A、B两项与史实不符;

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故D项与史实不符。

从材料信息看,内阁权力提高,地位也日益重要。

故选C项。

10.陈旭麓先生说:

“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

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

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

”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选D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根据“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可知材料主旨在于突显君主专制,D项最符合材料要求,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11.(2014·

无锡交流卷)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