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52784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

《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五年广东高考材料题基本类型与解题思路分析Word格式.docx

3、(2013广东文综,38)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12分)

(三)“影响”、“评价”类

影响或评价是指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等进行分析、评判,作出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论断。

影响或评价:

(积极+消极)(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一分为二;

多角度评价。

1、(2014广东文综,39)

材料一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

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

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

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

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四)“论证”“说明”类

论证类问题一般是命题者出示一则或数则说明观点的材料,要求对这些观点提出支持或反对意见,并论证自己所选择的观点的合理性。

(1)给出现成的正确观点,然后加以论证。

(2)给出一段材料,让你判断这个材料观点的正误,然后进行论证。

要求做到:

确定观点;

第二,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以充分的论据支持观点;

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

第四,论述要全面,切忌绝对化。

观点明确;

角度分明;

史论结合

1、(2010广东文综,39)

17、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

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

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1)根据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

2、(2011广东文综,38)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

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

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3、(2012广东文综,38)

材料二: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

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2)材料二中的“旧工业”指什么?

简要说明其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联系。

4、(2013广东文综,38)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五)“变化”、“趋势”类

“变化”类试题通过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要求将历史事实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原因、表现、特点、结果、影响等要素掌握清楚,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

必须答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两种情况,变化(趋势):

由……到……;

越来越……;

上升or下降;

增加or减少;

XX化等。

1、(广东2010年,39)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年份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45~55

4

17

6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9

6.7

3.5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2013广东文综,38)

(六)“启示”、“认识”类

一般设在材料题的最后,围绕某一主题设问,常含有“认识”“启示”、“借鉴”、“经验教训”、“建议”、“态度”、“感想”等。

一是紧扣考查主题或话题,切忌空谈理论,要有针对性;

二是适合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

三是为社会现实服务,具有借鉴意义。

认识=是什么(现象描述)+为什么(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原因)+怎么样(评价)+怎么办(启示)

1、(2011广东文综,39)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2、(2013广东文综,39)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3、(2011广东文综,39)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内容:

统治者的活动。

(2分)

思想:

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

②进化论思想;

③救亡图存思想。

(6分)

2.西方: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

①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

③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1.原因:

经济:

“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力量壮大;

政治:

在民族危机、学生运动、十月革命影响下,政治上觉醒;

背景:

新中国成立,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2.原因:

五六十年代:

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

中国经济相对落后;

后来:

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

中国加入世贸。

国际: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3.变化:

欧洲上升;

中国下降。

原因:

①政治:

A、欧洲:

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B、中国:

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

②经济:

进行工业革命;

对外殖民扩张;

充分利用既有经济贸易体系;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闭关锁国政策;

遭受西方侵略。

1.角度:

知识进步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时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

(4分)

影响:

对世界:

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

对西欧:

西欧崛起;

对殖民地:

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

1.观点:

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

理由:

①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3分)

②工业革命后,英国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

2.分期①:

近代史: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资本主义新时代;

现代史:

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分期②: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统一整体;

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3.旧工业:

传统手工业。

(1分)

联系:

①工业革命后西方的入侵,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手工业逐渐瓦解;

②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兴起的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也冲击着中国传统手工业;

4.说明:

A、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促进全球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B、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C、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1.低—高一低。

低—高的原因;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高—低的原因:

美国经济实力提高;

倡导自由贸易。

2.变化:

欧洲①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②进行工业革命;

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

中国①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

②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①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根据经济实际发展状况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可以相互借鉴。

2,①认识者的立场②思想观念③所处时代环境等。

3,这位学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

因为一方面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会出现差异。

(本问总分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二、重温基础

(一)课本目录标题、一级子目录、本课要旨

(二)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

1、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是我国大动荡、大变革、社会转型时期

总特征: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百家争鸣;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2、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

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实行思想专制;

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作为上承秦汉下连隋唐这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

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

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形成士族制度。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

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佛教、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封建社会显现繁荣景象。

国家统一;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的建立与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精耕细作日益成熟;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思文:

“三教并立”;

诗歌繁荣;

书画艺术繁荣。

5、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完成;

坊市制度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

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突出,“中学西传”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

6、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时期

国家统一,封建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走向衰弱。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并占主导地位;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缓慢发展;

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

坚守重农抑商政策。

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理学占主导地位;

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

文化:

传统科技发达,但未能产生近代科技;

小说繁荣。

外交: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中国近代】

1、19世纪40-60年代初(道光、咸丰),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转折。

v两条线索:

列强侵华;

地主探索、农民阶级抗争

v政治:

(1)社会性质变化;

(2)革命任务变化:

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3)阶级结构变化,出现近代买办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

v经济:

(1)列强的经济侵略,打断中国经济发展进展,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近代工业兴起,经济近代化起步(洋务\民资)。

v思想:

强国御侮、新思潮萌发:

19世纪40S“开眼看世界”(学器物)、1896《资政新篇》

2、19世纪60-90年代(同治、光绪),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地主自强、资产阶级探索、农民阶级抗争

(1)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2)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试图挽救清政府;

(3)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1)列强在华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2)洋务运动开启经济近代化;

(3)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思想。

3、20世纪前20年(五四运动前)(宣统1908-1912),仍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1)列强侵华(八国联军),《辛》半殖半封完全形成;

(2)地主: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3)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近代第一次巨变;

(4)1912-1927北洋军阀统治: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2-1919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思潮兴起。

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后期传入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v生活: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开展;

民国初年,颁布法令推行移风易俗。

(社会生活体现民主性、革命性)

4、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崛起

(1)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瑞;

(2)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中共诞生;

(3)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和民族工业萧条。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萌芽。

5、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中共土地革命时期)

v总特征:

国共十年对峙,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上升。

(1)国:

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合流、政治统一;

1928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中国;

剿共

(2)共:

武装反抗(南昌、秋收)、“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革命根据地建立(江南为主)、1931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长征;

(3)日本:

经济危机,侵华。

1931“九·

一八”,1932“一·

二八”、伪满洲,1935华北事变。

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27-36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2)共:

土地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6、1937----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共由对峙到合作。

(1)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

一三事变;

日军滔天罪行(31年12月南京大屠杀、41年潘家峪惨案、东北“七三一部队”细菌战)

(2)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个战场(正面、敌后、海外)、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突出会战及战役(正面战场四次会战、平型关、台儿庄、40百团)、胜利意义(国内2、国际2)

(1)沦陷区:

华北、华东等,民族工业被吞并或“军管理”;

(2)国统区:

战时体制,“统治”经济、全面控制,抗战胜利物质基础、民族资本萎缩;

(3)抗日根据地:

双减双交土地政策,团结抗日。

毛泽东思想成熟。

38《论持久战》、40《新民主主义论》,革命两步走、45《论联合政府》。

45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7、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和平民主与专制独裁的斗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1)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

国家由和平走向内战。

(2)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45重庆谈判及《双十协定》、46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49北平谈判《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等(3)内战:

中共战略防御(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意义(国内、国际)(4)中间道路(民资,资产阶级共和国之路)

46《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恶性通货膨胀;

战争摧残;

民族工业困境;

中国经济接近崩溃。

47《中国土地法大纲》华北、东北、山东等解放区土地改革。

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

(1)49河北西柏坡七届二中(工作重心、工作中心、胜利后基本政策、总任务、两务必)

(2)49《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3)毛泽东思想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国现代】

1、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标志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建立;

《共同纲领》、五四宪法。

v外交:

“一边倒”外交奠定建国初期的外交方向;

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体现外交政策的成熟;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54年日内瓦会议、55年万隆会议)

50-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

52年底经济恢复,为工业化创条件;

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53-57“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由于基础差、底子薄,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

三大改造完成,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体制;

56《论十大关系》

v文化:

56年“向科学进军”、“双百”方针,促进文艺事业发展;

扫盲运动推动国民素质提高。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1966年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左”倾错误的产生和发展,导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民主政治受挫;

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

中苏、中美关系恶化(60年:

中苏断交),外交环境恶化;

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和团结。

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60年“八字方针”,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文化:

双百方针未能贯彻;

教育“大跃进”,教育受挫;

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以原子弹为代表的国防科技成就突出,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年

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受挫。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和破四旧运动等,导致民主法治严重受挫。

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开拓了外交的新局面。

经济建设受严重影响,损失巨大;

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人民生活困难。

“左”倾错误发展到一个极端。

双百方针被废,文化凋零;

大学停止招生,文攻武斗,上山下乡(68年),导致教育受挫;

以氢弹爆炸(67年)、人造地球卫星(70年)、73年袁隆平籼型水稻、为代表的国防科技成就突出。

v77年12月:

恢复高考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祖国统一、民主法治、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融入全球化、邓小平理论、注重教育、新时期外交)

民主政治得到完善;

建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97年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82年全面修改宪法)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实施,促进国家统一。

78年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

85年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提出,84年不结盟政策的实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等外交活动,提高了中的国际地位。

双百方针的恢复,促进文艺繁荣;

77年底高考制度恢复、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83年邓小平教育的三个面向;

80年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78年十一届三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创办乡镇企业;

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变单一公有为公有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