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51008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6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冲刺中考提前批人体的新陈代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不被吸收

粗纤维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

3.热量价:

(1)定义:

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热量价。

(2)不同物质热量价是不同的,蛋白质为16.8千焦,糖类为16.8千焦,脂肪为37.7千焦。

4.无机盐的缺乏及症状

缺锌---味蕾功能下降,食欲减弱,生长发育不良

缺铁---贫血

缺碘---甲状腺肿大(粗脖子病)

缺钙---骨质疏松症,佝偻病

5.几种维生素来源及缺乏症

名称

缺乏症

主要来源

维生素A

夜盲症,皮肤粗糙

肝、卵黄、胡萝卜

维生素D

成人骨软化、儿童佝偻病

卵黄

维生素C

坏血病

蔬菜、水果

维生素B1

脚气病

米糠、麦麸

维生素B2

口角炎、唇裂症

酵母、大豆、胚芽、肝

维生素B12

恶性贫血

肝、奶、肉、蛋

维生素E

肌肉萎缩

谷物胚芽、绿叶

2、人体的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

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

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

1.牙的组成

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

(1)从成分上分: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

(2)按形态及功能分:

切牙——位于口腔前部,共8颗,其主要功能为切割食物。

尖牙——位于口角处,共4颗,牙冠粗壮,牙根长而粗,主要功能为穿刺和撕裂食物。

前磨牙——又称双尖牙,位于尖牙之后,磨牙之前,共8颗。

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协助尖牙撕裂食物

及协助磨牙捣碎食物。

磨牙——位于前磨牙之后,共12颗,结构复杂,作用是磨碎食物。

(3)按存在的时间分

乳牙——幼儿时长出的一组牙,共20颗,存在于出生6个月左右至6岁左右。

恒牙——继乳牙脱落后长出的第二组牙,自6岁左右萌出。

智牙——第三磨牙,于二十岁后萌出。

3.牙的功能

(1)咀嚼

(2)发音和语言

(3)保持面部正常形态

4.龋齿

(1)龋齿及其形成原因:

龋齿俗称蛀牙。

龋齿的形成过程:

牙齿上粘有糖类食物→微生物发酵→产生酸性物质→腐蛀牙釉质(出现黑斑)→破坏牙本质→牙髓

腔受破坏→牙髓受病菌感染发炎疼痛。

(2)龋齿的预防:

饭后要漱口,及时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早晚要正确刷牙,睡前睡后清洁牙面。

三、人体的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三大功能

(1)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2)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中;

(3)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2.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

消化系统

功能

最终消化产物

消化道

口腔

消化道的起始部位

只消化

食物的通道

食道

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暂时贮存食物,

初步消化:

蛋白质→多肽

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既消化又吸收

小肠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有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增加小肠的吸收面积。

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可加快物质的运输。

大肠

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只吸收

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

分泌唾液淀粉酶,流入口腔,初步消化:

淀粉→麦芽糖

淀粉----葡萄糖

胃腺

分泌胃液

蛋白质--氨基酸

肝脏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无消化酶),乳化脂肪

脂肪---甘油+脂肪酸

胰腺

分泌胰液,流入小肠。

胰液中有:

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

肠腺

分泌肠液:

肠蛋白酶、肠脂肪酶、肠淀粉酶

3.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

人体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物理消化:

食物的成分未改变,形状和大小改变

消化方式

化学消化:

在消化液的作用下,食物的成分发生变化,转化成其他小分子化合物

(2)吸收:

当食物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4.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过程:

四、酶

1.定义:

生物体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2.特点:

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

3.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有:

pH、温度等。

对于大多数酶的最佳催化温度是37℃、pH=7(中性)(胃蛋白酶适宜酸性环境)。

五、血液和心脏

1.血量

血量:

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

2.血型:

人有多种血型系统,临床上常用的是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的四种血型:

A型、B型、AB型、O型。

(2)人的血型是由遗传决定的,且终身保持不变。

(3)ABO血型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

每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本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型

A

抗B[来源:

Co

B型

B

抗A

AB型

A和B

O型

抗A和抗B[来源:

学科网]

(4)输血:

输同型血,异型间输血只在一定血型间可以进行,且在紧急情况下才采用,要输得少输得慢。

(5)献血:

成年人一次献血200毫升~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与工作。

3.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组成:

水、血浆蛋白、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

血浆

(55%,功能:

运输血细胞、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排出体内的废物

淡黄色,

血液半透明)

红细胞特点:

无细胞核,数量多,两面凹的圆盘形,

功能:

血红蛋白帮红细胞运输氧和部分CO2

血细胞白细胞特点:

有细胞核,数量少

(45%,功能:

抵抗病菌的侵入,防御感染

暗红色,血小板特点:

无细胞核,数量极多,最小的血细胞

不透明)功能: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阻止细菌入侵

血红蛋白的特点:

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

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红骨髓担负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4.血管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液流速

分布

动脉

壁厚、弹性大

多分布于

人体内部

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

静脉

壁薄、弹性小

大,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较慢

人体体表

运送血液回到心脏

毛细血管

管壁极薄,管径极细,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最小

最慢,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遍布全身

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5.心脏

(1)位置:

心脏位于胸部的中部偏下方。

(2)结构:

整个心脏分为4个腔,

心房与静脉相连:

与左心房相连的是肺静脉,与右心房相连的是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

心室与动脉相连:

与左心室相连的是主动脉,与右心室相连的是肺动脉。

(3)血液在心脏中流动

总是由心房流向心室,心房和心室间的瓣膜(房室瓣)会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

由心室流向动脉;

心室和动脉间的瓣膜(动脉瓣)会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

(4)功能:

推动血液在血管中不断地循环流动。

心房收缩,血液流入左右心室;

心室收缩,血液离开心脏。

(5)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成年人心房收缩一次一般约需0.1秒,舒张一次约需0.7

秒,在心房开始舒张的同时,心室开始收缩。

心室收缩1次约需0.3秒,舒张1次约需0.5秒。

六、血液循环

1.心脏结构示意图

2.血液一次完整的循环要流经心脏2次,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功能:

①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②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并排出体外,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七、脉搏与血压

1.心率

定义: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成年人安静时心率为75次/分。

正常范围60~l00次/分。

2.脉搏

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此压力沿着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动脉都受到压力,形成脉搏。

脉搏和心率是相同。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常把手指放在腕部的桡动脉处来诊断疾病。

3.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称为血压。

(2)测定工具:

血压计

(3)收缩压: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

正常范围:

12-18.7kPa

舒张压:

心脏舒张时,动脉血下降到的最低值。

8-12kPa

(4)表示方法:

分式表示:

收缩压/舒张压;

如:

16/10.7kPa:

收缩压为16kPa,舒张压为10.7kPa

(5)低血压:

收缩压<

12kPa。

高血压:

舒张压>

低血压和高血压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八、氧化供能

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都富含能量,它们是动物体获得能量的来源,这些有机物只有在被氧化为更简单的一些物质或者是被彻底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时,才能部分或者全部地把贮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呼吸作用。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氧化分解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大多来源于糖类,也有一部分来源于脂肪,极少数来源于蛋白质。

细胞的呼吸作用根据是否需要氧气,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贮存在食物中的能量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的方式释放出来,无氧呼吸只是作为一种补充,它释放的能量比有氧呼吸要少得多。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作用,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1)动物:

(2)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也可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项目

内容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反应条件

需氧气、酶

不需要氧气,但需要酶

物质变化

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CO2和H2O

有机物分解不彻底,生成酒精、CO2或乳酸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是高等植物和动物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释放少量能量,不是生命活动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只是对能量需求的一种暂时补充

联系

实质上都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无氧呼吸与发酵

发酵一般是指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如: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又叫酒精发酵,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又叫乳酸发酵。

特别提醒:

高等动植物在无氧呼吸过程中也产生酒精或乳酸,就不能叫发酵。

一般来讲,高等植物的无氧呼吸,其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部分生物的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和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物是乳酸;

高等动物的无氧呼吸,其产物全部是乳酸。

九、营养物质的利用

1.食物中淀粉的消化和吸收:

(1)

(2)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

①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供能;

②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原贮存;

③转变成脂肪贮存起来。

2.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血脂的利用:

②合成脂肪贮存起来。

3.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2)血液中氨基酸的利用:

①进入细胞氧化分解供能(氨基酸分解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如尿素等);

②合成自身的蛋白质,构成细胞的结构;

③合成糖类和脂肪。

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分别是:

二氧化碳、水;

二氧化碳、水、含氮废物(尿素、尿酸)。

十、泌尿系统

1.组成和功能

肾脏:

产生尿液(人类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输尿管:

运送尿液到膀胱

膀胱:

暂时储存尿液

尿道:

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

2.肾脏

位于人腰后部脊柱两侧。

(2)形状:

肾脏的外形像蚕豆状,呈红褐色。

(3)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大约有100万以上个肾单位。

肾小球:

是个血管球,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旋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

是一种双层壁的囊,它包在肾小球的周围,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3.尿液的形成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除血细胞、蛋白质外,血浆中的其他成分(全部的尿素、尿酸、部分水、无机盐和葡萄糖)被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形成尿液。

4.尿液的排出

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肾动脉肾脏肾静脉(已净化的血液)

(肾小球)(肾小管)

滤重

过吸

尿液

膀胱

体外

十一、水盐平衡

1.水盐平衡的意义

人体通过自身调节来实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其中水盐平衡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面,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1)水的平衡

正常人每天水的出入量相等,维持动态平衡,称为水的平衡。

①人体通过下列途径获得水分,其中主要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a.食物:

成人一般每日从食物中摄入水约为900毫升。

b.饮水:

成人每日饮水约1300毫升。

c.细胞呼吸:

一般情况下,每日细胞呼吸作用生成的水约为300毫升。

②人体通过下列途径排出水分:

a.呼吸蒸发:

成人每日由呼吸蒸发的水分约350毫升。

b.皮肤蒸发:

成人每日由皮肤蒸发的水分约500毫升。

c.粪便排出:

成人每日由粪便排出的水分约150毫升。

d.肾脏排出:

成人一般每日尿量约为1000毫升~2000毫升,平均1500毫升。

(2)无机盐平衡

人每天通过饮食摄入无机盐的量和每天排出无机盐的量是保持平衡的。

肾脏对体内的水和盐的浓度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却是有一定限度的。

十二、新陈代谢

1.定义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1)同化作用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身体新的组成成分,贮存能量的过程。

(2)异化作用

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不断地氧化分解身体内原有的部分物质,释放能量,排出废物的过程。

2.意义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根本的区别。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比较:

比较项目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与环境的关系

从外界摄取养料

向外界排出废物

物质代谢

合成自身新物质

分解自身旧物质

能量代谢

储存能量

释放能量

关系

是异化作用的物质基础

是同化作用的能量基础

共同点

都是在活细胞中进行的,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代谢

十三、营养的方式

1.自养

无论生活在水中的植物还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植物,它们都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贮存能量,这种营养方式叫做自养。

深海中没有阳光,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方式获取营养的自养植物(海带、紫菜等)不能在深海中生活。

葫芦藓没有发达的根系(只有起固着作用的假根),因此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才能吸收足够的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2.异养

人和动物等通过摄取现成食物来获得营养,这种营养方式称异养。

除人和动物外,绝大多数微生物是异养的。

如大肠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霉菌等。

3.自养与异养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能量来源

物质来源

举例

自养型

光能(也有化学能)

能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它们都是以外界摄取物质,经过及其复杂的变化,转化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贮存能量

异养型

所摄取的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

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只能摄取现成的有机物

人类、动物和腐生、寄生的菌类

【例1】同质量的下列物质燃烧放出热量最多的是()

A.小麦B.大都C.牛肉干D.油菜籽

1.等量的食物中,下列哪种食物燃烧释放的能量最多(  )

A.馒头B.面包C.花生D.玉米

【例2】儿童患佝偻病可能是缺乏下列哪种无机盐引起的(  )

A.铁B.钙C.镁D.碘

2.某儿童生长不良,味觉发生障碍,是缺乏哪种无机盐(  )

A.含锌无机盐B.含铁无机盐C.含磷无机盐D.含钙无机盐

3.某人一到黄昏就看不清东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体内缺乏()

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

4.人体缺乏维生素C时易患(  )

A.夜盲症B.坏血病C.贫血D.脚气病

【例3】人患龋齿时,因病菌侵入而引起发炎,并使人感到剧烈的疼痛,这是因为已损伤到()

A.牙釉质B.牙质C.牙髓D.牙龈

5.当人得了龋齿病,而龋洞已通到(),这时病菌的入侵会引起发炎,使人感觉十分疼痛。

A.釉质B.牙骨质C.牙本质D.牙髓腔

【例4】人的胃中含有胃蛋白酶,但却不会自我消化,主要是因为(  )

A.胃蛋白酶不能消化自体的蛋白质B.胃壁多层,比较厚

C.胃内壁有一层黏膜覆盖着D.胃液量太少,不足以消化胃壁

6.大肠能吸收(  )

A.氨基酸B.葡萄糖C.甘油和脂肪酸D.维生素

7.在人的消化系统中,既有消化又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是(  )

A.食道和大肠B.胃和小肠C.口腔和胃D.大肠和小肠

8.胃部病变,外科医生可以将病人的胃全部切除,另用小肠再造一个胃。

新造的胃比较小,病人要少吃多餐。

人造胃为什么能代替胃的部分功能呢?

(  )

A.小肠的功能与胃的功能相似B.小肠壁的形态与胃壁形态相似

C.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结构相似D.小肠比胃要长

9.下列小肠结构特点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内壁有小肠绒毛和皱襞结构

B.小肠中有很多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

C.小肠长5~6米

D.小肠绒毛、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例5】图中的曲线表示食物通过消化道时,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被消化过程的变化,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表示的消化曲线,乙表示的消化曲线,丙表示的消化曲线.

B是,D是。

(2)这三种营养物质在中都可以被消化,而在中都不能被消化.

(3)脂肪消化的终产物是。

蛋白质在[]和[]中消化,其消化的最终产物

是。

10.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份被消化的程度。

请据图判断:

淀粉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

A.口腔B.食道C.小肠D.大肠

A.当pH从5升高到7,酶的催化效率逐渐升高B.t1的温度大概在37˚C左右

C.人体内各种酶在中性环境下的催化效率最高D.在温度从0→t2的变化中,酶的催化效率逐渐降低

11.为保证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应注意(  )

A.使用沸水先冲泡洗衣粉B.用含氯较高的自来水

C.和其他洗涤剂混合使用D.室温时用软水先溶解洗衣粉

【例7】下列是一位成年男子的血液化验单,请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

(1)他的和化验结果不正常.

(2)他可能患病,应注意均衡饮食,多吃含和多的食物,确保健康。

12.贫血是指血液中(  )

A.血浆含量过少,或其中营养物质过少B.血小板含量低,或受伤失血超过5%

C.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D.白细胞数量过少,或其吞噬能力差

【例8】心脏瓣膜向一个方向开放,保证血液流动的方向是(  )

A.心房→心室→静脉→动脉→毛细血管B.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C.心室→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D.心室→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13.臀部肌肉注射某种药物,若跟踪检查,则先从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种药?

  A.右心房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左心室

14.感冒时要吃药片,若跟踪检查,则药物先在心脏的哪个腔最先被发现?

【例9】血液通过肺循环后,血液成分的变化(  )

A.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B.养料增多,颜色由鲜红变成暗红

C.废物增多,颜色由暗红变成鲜红D.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15.血液流经小肠绒毛后(  )

A.营养物质增多,颜色鲜红B.营养物质增多,颜色暗红

C.代谢废物减少,颜色鲜红D.代谢废物减少,颜色暗红

【例10】在心脏的灌水实验中,若将水从主动脉灌入,水出来的血管一定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