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十九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二十九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十九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8.(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C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9.(2009年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C
A.郑国渠B.芍陂C.通济渠D.邗沟
10.(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5)表2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
万户)
宋代区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D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11.(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7)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D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12.(2009年浙江文综15)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C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
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7
60:
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
60
厢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
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2009年浙江文综31)宋代时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力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力。
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C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4.(2009广东文科基础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C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15.(2009天津文综历史2)对右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16.(2009年山东文综10)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
这说州当时该地B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7.(2009年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A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2009年重庆文综16)读图6,除北京外,在A、B、C、D四个城市中,当时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有A
19.(2009年广东历史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B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0.(2009年广东历史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A
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我
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21.(2009海南历史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D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22.(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31)(1分)被喻为“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的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民居。
据右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①土楼以圆楼为主,也有一些是方楼
②在古代同一幢土楼里居住着不同宗族的人
③圆筒状的土楼象征着合家团圆、万事和合
④土楼体现了江南水乡私家园林的建筑风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3.(2009年四川文综39题第
(1)小题)交通为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古今中外,人们都十分重视交通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
在汉代,随着帝国的扩张,道路系统大为扩大。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009年5月2日,考古学家在宜宾县考察了始建于秦朝的五尺道。
自秦以来,该处就是由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
专家认为这段约350米长的道路保存完好,具备了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5月5日第12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道路系统的修建在当时有何影响。
(4分)分析材料中五尺道的历史价值和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利条件。
(4分)
答案要点:
(1)影响:
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加重徭役负担,激化社会矛盾(4分)。
历史价值:
有助于研究秦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和治理(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亦可相应给分)。
有利条件:
历史悠久;
保存完好(2分)。
24.(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37题第
(1)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一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
在此之前,历代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按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
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
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
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收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14分)
答:
(1)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
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8分)。
原因:
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
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6分)。
25.(2009海南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二(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
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
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
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
“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
——编摘自《太平御览》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8分)
(2)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1)从原始落后的经济状态到较为繁荣的商业经济;
社会风气从迷信鬼神到崇尚教化;
文化不断发展,某些地方甚至超过北方。
(2)画家顾恺之、书法家王羲之、文学家陶渊明、思想家范缜(任选其中二项)。
26.(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
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
“江淮。
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
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
“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期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5)
(1)目的:
材料一:
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
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
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
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27.(2009年广东历史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
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
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2分)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
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
材料一,基本肯定;
材料二,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8.(2009年北京文综37题第
(1)小题)
历史现象之一: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
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
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
(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
(1)国际:
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
国内:
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规定: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
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9.(2009年安徽文综36题第
(1)小题)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日: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
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1)市舶司;
十三行。
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
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0.(2009年江苏历史21)(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
“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
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一…•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
……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
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5分)
(1)科举(免役);
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
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
好诉讼。
(3)促进:
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
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
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
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