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实践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地质实践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实践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基地—上庄坨—傍水崖—吴庄垭口—花场峪长城
(三)基地—鸡冠山—石门寨—亮甲山—基地
(四)基地—角山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基地
(五)基地—北戴河—鸽子窝—连峰山—基地
第二章:
实习区概况
秦皇岛地区地理概况:
(一)秦皇岛市:
秦皇岛市东接辽宁,北临承德,西依唐山,东连浩瀚的渤海,海岸线长113公里,水域面积一万多平方公里;
据北京295公里;
市辖海港、山海关、北戴河三个区和昌黎、抚宁、卢龙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四县。
秦皇岛市总面积7812平方公里,人口172万。
(二)实习地地理位置:
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区域地理坐标为:
东经119°
34′45″--119°
36′50″,北纬40°
7′45″--40°
9′50″。
柳江盆地,南北长20km,东西宽约12km,总面积389.2km2。
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
柳江盆地实习基地,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地质公园。
地势总体为北高南低,自南而北由群山丘陵台地残丘转而为倾斜平原。
北,东,西三面所谓群山和丘陵所环绕,南侧向渤海敞怀。
最高的山峰为盆地中部偏北的老君顶,海拔493.7m;
盆地的中西部火山岩分布是本区山高坡陡的部分,一般海拔在400m以上。
贯穿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河谷海拔70m左右。
清澈的大石河水向东南流淌,穿山越村后在山海关西南漫漫的渤海。
该地区盆地地层出露明显,构造丰富多彩,并有多条河流从其间穿过,是理想的地质填图教学和普地教学基地。
(三)气候:
本区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之间,据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698.5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七十,山洪也集中在这个时期。
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每年的5-10月份,尤其是7-8月份,渤海碧波荡漾,海风习习,气候湿润凉爽宜人,日平均气温仅23.6℃。
据统计资料,日最高气温超过30℃者平均每年不超过8天。
(四)交通:
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的秦皇岛是名列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秦沈客运专线、京哈铁路、津山铁路、大秦铁路四条铁路干线和京哈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承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
从北京、沈阳、承德均只需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秦皇岛。
民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哈尔滨、杭州、大连、黑河等国内数十条航线。
津秦客运专线通从天津仅需1个小时到达秦皇岛。
第三章:
地层
(一)元古界青白口群
(1)龙山组
分布于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
由两个沉积韵律组成。
不整合于下元古代之前形成的绥中黄岗岩之上。
主要为砂岩。
属典型滨海相沉积,与下伏的绥中花岗岩呈沉积接触关系。
厚91米。
(2)景儿峪组
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在黄土营村东也有出露。
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粘土岩—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具有海侵沉积的特点。
与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其分界标志是其底部黄褐色或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石英砂岩,其中含大量海绿石,其底部的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
本组地层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厚38m。
(二)古生界
一、寒武纪
1.府君山组
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
是寒武系最下不的底层,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
本组属浅海沉积相,与下伏景儿峪组,上覆的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十分明显。
底部尾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碎屑。
厚146m。
2.馒头组:
该组由于岩体的侵入破坏和构造破坏,出露零星,东部落的北部和西部都有出露,可作为标准剖面。
本组上下界限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顶部的鲜红色泥岩作为标志层的。
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有白云质灰岩。
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
与下伏的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
厚71m。
3.毛庄组
在沙河寨西出露比较好,化石丰富,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含少量白云母,其颜色比馒头组页岩的颜色暗一些,俗称猪肝红。
以褶颊虫类三叶虫化石为主。
厚约112m。
4.徐庄组
分布较广,东部落西剖面出露较好,化石十分丰富,本组地层上下界限清楚,可作为标准剖面。
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
含有三叶虫化石。
与下伏毛庄组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与暗紫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
厚101m。
5.张夏组:
受到覆盖和破坏较少,是寒武系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最好,是区内较好的标准剖面。
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三叶虫化石最丰富。
本组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厚130m。
6.崮山组
:
本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有288高地上的剖面,可为标准剖面。
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
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张夏组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
化石十分丰富,几乎每层都可以采到。
主要三叶虫化石有:
蝙蝠虫未定种、帕氏蝴蝶虫。
厚102m。
7.长山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在揣庄北288高地,为标准剖面。
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灰岩及生物碎灰岩。
三叶虫化石主要有:
蒿里山虫未定种、长山虫未定种、状氏虫未定种。
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两者分界清楚。
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较小,只有18m左右。
8.凤山组:
本组分布与崮山组、长山组相同,出露较好的揣庄北288高地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
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
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往往形成黄色土状物。
化石丰富三叶虫化石垂直分带明显。
砾屑形成小团块,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
厚92m。
二、奥陶系
1.冶里组
分布于区内东、西部,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
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灰岩及虫孔状灰岩;
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等。
与下伏的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底界,此砾屑灰岩很薄,厚度不到0.5m,其上是纯灰岩。
厚125m。
2.亮甲山组
位于石门寨亮甲山。
属浅海沉积。
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
含有头足类、腹足类和蛇卷螺未定种等化石。
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以亮甲山底部的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泥质结核。
层厚118m。
3.马家沟组
本组分部与亮甲山组一致,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
属浅海相沉积,较深水环境。
本组岩性以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底部具微层理、含角砾、含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
化石有:
头足类和腹足类。
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界限十分明显。
白云岩具"
刀坎痕"
。
层厚101m。
三、石炭系
1.本溪组
中石炭本溪组在本区的东、西部分布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庄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庄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有2—3个由陆相到海相的完整沉积韵律。
本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
鳞木、科达、芦木等。
下部为铁质砂岩、褐铁矿和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与马家沟组之上;
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
石门寨西门—瓦家山剖面地层厚度为70.7m。
2.太原组
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
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是海陆交互相沉积。
含植物化石:
脉羊齿、鳞木,动物化石:
网格长身贝、古尼罗蛤。
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具小型球状风化。
瓦家山剖面厚48m。
四、二叠系
1.山西组
主要分布于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
有两个韵律,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
本组是区内重要的含煤地层,属近海沼泽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
芦木未定种、带科达、纤细轮叶。
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m至60m。
2.下石盒子组
分布于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
由三个韵律组成。
属湖泊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含植物化石:
多脉带羊齿、山西带羊齿、带科达。
层厚115m。
3.上石盒子组
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侧有出露。
发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可作为标准剖面。
岩性特征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度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本组未获得化石资料。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层厚72m。
4.石千峰组
本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
出露较好的剖面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可作为标准剖面。
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
(三)中生界侏罗纪
1、北票组J1b
北票组系一套陆中相碎屑岩,分布于盆地的中心,以傅水寒、石门寨、义院口出露较好。
主要岩性为厚层、巨厚层砾岩、砂岩互层为主,夹煤层或煤线,煤层不稳定。
2、兰旗组J21
层位上属侏罗统是区内出露最新的一套地层,组成向斜核部。
以傍水崖剖面较好。
出露不全。
与下伏地层北票组为角度不整合。
第四章:
构造
柳江向斜位于华北地台山海关至遵化间的一个出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的隆起构造区内,是由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岩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该向斜近南北向延伸,中生界侏罗系分布在盆地中部,构成向斜的核部.向斜的基底为古老变质岩系,出露于向斜北、东、南边缘.向斜两翼极不对称,东翼产状平缓且稳定,西翼产状陡立,甚至倒转.向斜轴紧靠西冀,所以东翼的出露宽度约为西冀的五倍,向斜轴面西倾,倾角约为40度左右。
向斜东翼构造简单,西翼受断层破坏严重,最古老的岩石是太古代混合花岗岩。
(上图为背斜构造)
1、褶皱构造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
柳江向斜东翼区、柳江向斜西翼区和柳江向斜核部区
(1).柳江向斜东翼区: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
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
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另一个主要特征是有几条南北走向高度角的逆断层,自西向东上推,延伸很远。
(3).柳江向斜核部为燕山期,喷发的中性安山岩所占据。
往往构成山地,如老君顶,海拔493.7米,形成了地形例置现象。
2、断层及裂隙
本区断层发育,种类较多,主要为逆断层和正断层,分布于柳江向斜内,各处特点不尽相同。
分布于东翼的断层主要有北东向及北西向两组,此外还有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两组。
前两组断层大多为正断层,其中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并不显著。
由于这类断层集中于岩墙、岩脉分布区,相互在成因上可能有一定的联系.断层的断距一般并不太大,由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只有石门寨东南的126.6高地上的正断层,断距达数百米,以致奥陶系亮甲山组与寒武系张夏组接触。
近南北向的正断层在赵庄、亮甲山西北、潮水峪等地,断层面西倾,倾角很大.柳江向斜的南界即为一东西向高角度逆断层,断层面南倾,古老变质岩系与古生界及侏罗系地层相接触。
断层
*主要断层有:
1)鸡冠山——汤河地堑(鸡冠山地堑)。
位于鸡冠山——上平山之间的汤河河谷中,由几条近南北向的正断层组合而成。
断层面倾角大,河谷东侧断层面向西倾,西侧断层西向东倾,汤河河谷就是沿地堑构造中心部位发育的。
2)伍庄——傍水崖断裂带。
该断裂带发育在柳江向西斜的西翼,西起伍庄,东至傍水崖。
有平行的数条断层出现,形成迭瓦式构造。
断层面多向西倾斜。
少数向东倾斜。
倾角70°
~80°
断层面呈舒缓波状,见有挤压构造透镜镜体,构造角砾岩和片理化带,牵引褶皱断层和糜棱岩化等现象也较明显。
3)潮水峪逆断层位于向斜东翼的潮水峪村公路西侧水井旁。
断层走向北东20°
,倾向270°
、倾角80°
~85°
,断面呈舒缓波状,可见大面积擦痕、阶步、镜面及小的羽状裂隙,还见有挤压透镜体和断层泥等现象
二、侵入岩体
1、岩浆岩
柳江盆地的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大类。
喷出岩:
该区的喷出岩分布广,厚度大,超过850米。
喷出活动主要可分两期:
较早一期在侏罗世,岩性为安山岩,分布于向斜的核部;
较晚一期在晚侏罗世,岩性为酸性喷出岩,仅局部分布于向斜的北端和东南边缘。
侵入岩:
燕山花岗岩:
呈岩基产生。
主要分布于盆地的整个西部边缘和东南外援。
西部岩基称为“温泉堡花岗岩体”。
直接与向斜两翼呈侵入接触关系,岩体中心相为灰白色中一粗粒碱性花岗岩。
边缘相为肉红色中一细粒斑状花岗岩。
东南岩基中心相岩性与西部岩基相同,边缘相为斑状细粒石英正长岩。
本区所见燕山花岗岩,皆为这两大岩基的边缘相。
这两大岩基侵入于侏罗系及其以前的所有地层,同位素年令测定为一亿年。
形成时代相当于晚白垩世。
东翼浅成侵入岩:
主要有牛鼻子山正长一二长斑岩岩体及张崖子西南山正长斑岩——闪长珍岩岩体等。
这些小岩体产状为岩株。
形成时代的侏罗纪——白垩纪。
其次,本区各种岩性如辉缘岩、闪长珍岩、煌板岩。
花岗斑岩等的侵入岩脉。
岩床为数众多,均受构造裂隙控制。
大致呈北东——南西走向,北西——南东走向及南北走向。
2、变质岩
变质岩由浅到深的构造分布为板状,千枚状,片状,片麻状,块状。
本区的变质方式有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这里重点介绍区域性混合岩化作用。
张岩子村出露的花岗片麻岩为混合岩体,是绥中花岗岩的一部分。
此岩石分两期混合岩化,第一期区域性注入式钾质交代,第二期为岩脉体注入式硅质交代。
第五章:
地质发展简史
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
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
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
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之后在元古代末期,柳江地区进入了裂陷槽沉积阶段,沉积了诸如长龙山组石英砂岩。
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从古生代起,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
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
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
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
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
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大的构造变动。
从晚震旦纪至二叠系末,柳江地区总体以相对稳定沉降为主,沉积了近3000m的沉积岩系,成为燕山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双重控制而形成的柳江火山一构造盆地的基底岩系。
古生代末期,由于海西-印支运动的影响,基底岩系遭受南北向的挤压,形成近南北向展布的开阔型柳江向斜构造。
从三叠纪末到早侏罗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柳江向斜再次遭受近东西向的挤压而进一步褶皱,并在其西翼形成纵向逆掩断裂带。
同时,位于其向斜南缘和北缘的近东西向区域断裂带活化,从而形成北、西、南分别由断裂围限的箕形断块,断块沉陷形成断陷盆地.在断陷盆地中的柳江向斜近南北轴线方向的断裂破碎带,是本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喷发的通道,是由多个岩浆喷发中心构成的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
本区早、中侏罗世形成的火山岩系则分布于此裂隙一中心式火山喷发带中。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柳江向斜初具雏形,以岩浆活动和强烈的褶皱构造变形为主的燕山运动(侏罗纪—白垩纪)进一步奠定了柳江向斜的基础,至白垩纪末,大部分地区又处于剥蚀夷平环境。
新生代始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本区发生差异升降,形成了现今的柳江盆地地貌景观,至第四纪地质初期(1.8-1.6Ma.B.P.),柳江盆地地貌格局已初步定型。
第六章:
结语
总结:
经过短短六天的考察实践使我初步学会了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也从中简单总结出了野外地质实习的经验。
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专业基础知识。
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主要了解了断层的形成的研究以及地层的类别划分;
还有对三大岩石类型及其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知识。
我也终于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了课本上所说的地质构造例如断层、褶皱等这些构造。
所以我很感谢这次野外实践的机会,它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是知识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比如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
但是本次实习时间相对来说较短,学生只能通过简单的观察对形地貌进行认识,不对书本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深刻的诠释及拓展。
努力方向:
新学期新状态!
课上认真听讲、做笔记不必强调,而课后的复习和总结需要加强!
为下一次的野外实践做足准备。
希望在今后的地质实习中我们学生可以有更多自己探索、总结的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