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015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

《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docx

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2020年园区开发行业分析报告2020年2月一、行业概述一、行业概述园区(或开发区),在我国有30多年的历史,是指在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指导下,以土地为载体,通过提供基础设施、生产空间(如办公楼、厂房、仓库、技术平台等)及综合配套服务,吸引特定类型、特定产业集群的内外资企业投资、入驻,形成技术、知识、资本、产业、劳动力等要素高度集结并向外围辐射的特定区域。

产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集聚。

园区开发者通过园区内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某一产业龙头企业的入驻;龙头企业的入驻进一步在横向、纵向上拉动配套企业在其周围集聚,最终吸引某一细分产业上下游企业在此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地理空间范围内经济增加值的发展,提高园区的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是园区发展的重要逻辑。

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79-1983年,探索阶段年,探索阶段1979年7月8日,蛇口五湾顺岸码头正式动工,招商局在深圳创办蛇口工业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诞生。

蛇口工业区的创立和发展甚至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创立过程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蛇口工业区在劳动用工制度、干部聘用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及实行企业股份制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

2、1984-1991年,起步阶段年,起步阶段1984年开始,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为起点,经国务院批准,截至1988年6月,中国在12个城市建立了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段时期,以开发区为代表的园区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3、1992-2002年,快速发展阶段年,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之后,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契机,我国园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发展,由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自由贸易区等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园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4、2003年年2008年,稳步发展阶段年,稳步发展阶段自200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3号)发布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清理整顿开发区的有关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对全国各类开发区进行了清理整顿和设立审核,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总体要求,对符合条件和标准的开发区予以公告。

通过清理整顿和设立审核,核减了全国开发区数量,压缩了规划面积,突出了产业特色,优化了布局。

与此同时,园区自身也开始关注管理体制即制度创新对园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园区发展进入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稳步发展阶段。

5、2009年至今,创新升级阶段年至今,创新升级阶段国家对园区开发的重心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方向转变,对开发数量进行适度控制。

园区开发过程中更注重新兴产业、创新型项目的引入。

园区开发重点以新兴产业、知识密集型行业为主,强化园区创新及转化功能。

产业园区成为抵御金融危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国家对产业园区推行了新一轮“扩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开发区持续吸引外资以及其先进管理经验,在产业培育、城市建设、出口创汇、科技进步、创造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并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各级开发区通过先行一步的实践展示了外向型经济的带动效应,并与周边地域配套协作,为区域及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二、行业特点二、行业特点1、功能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园区开发类企业以园区开发和运营为主要职能。

其经营目标可概括为:

以园区为房产建设、招商引资、专业服务的基地,围绕园区开发不断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创新并运用有效的运营模式,推动产业集聚效应,建立并促进企业间网络的形成与互动、各种研究成果的共享、整个园区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实现打造最具竞争力园区,带动区域甚至全国的产业进步、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基于上述目标,园区开发类企业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也体现了突出的社会效应。

不同的开发园区对应的开发职能不尽相同,承担如工业功能、贸易功能、保税功能、金融开发及高新技术开发等不同的功能,园区在功能上的定位使得园区开发型企业即使在一段时期内以物业租售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同时还承担了政策引导、加强区域经济功能、提高产业竞争力等等功能。

2、盈利阶段性、盈利阶段性园区开发初级阶段,园区开发类企业起步的资本主要是园区从政府手中取得的土地,一般依靠土地转让推进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业务重点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

但由于初期基础设施投入大,资金回笼往往不足以满足资本性的投入。

各园区在开发初期,政府一般会给予财政性支持。

园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后,园区开发地理区域逐渐趋于饱和,原主要依靠土地转让、工业地产租售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园区开发类企业竞争和长期发展的目标。

土地转让收入在全部营业收入的占比逐渐下降,一部分的园区开发类企业通过长期的建造租售业务积累成为物业持有型企业,园区开发类企业的资金压力有所减缓。

但从业务结构上反映,这一阶段的园区开发类企业仍然以工业地产、配套商品住宅的租赁和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真正服务于园区企业的增值创新服务还未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随着各园区开发进入成熟阶段,园区开发类企业开始实施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围绕工业地产开展具有明确盈利模式的配套、增值服务。

在这一阶段,公司来源于物业租售的收入比例将出现下降,园区开发企业开始涉足园区企业高科技投资、园区综合配套服务收益等项目,园区综合运营商的定义更加符合成功转型的园区开发类企业。

相比较其它房地产类企业,投资者在开发区置业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再生产,投机性客户的比例较低,非理性上涨的空间有限,盈利空间也处于相对合理的水平。

另一方面,同一般基础设施类企业比较,园区开发类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程度更高,获利能力较一般基础设施类企业强。

3、营运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营运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经历多个阶段,从园区开发到成熟,一般需要经历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拓展期、转型期这五个阶段。

针对园区不同阶段,开发主体相应设定不同的任务目标,有策略的提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特征客户的需求。

由于开发区面积较大,土地储备、物业开发涉及的资金投入规模较大,并且在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也较高。

所以该行业具有资金占用周期长,投资营运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的特点。

4、政策主导性强、政策主导性强开发区在推动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开发区内的主导产业会较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

在向高新技术转型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对产业政策、土地管理、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调控进行引导与支持。

因此,开发区对主导产业的规划定位,必须符合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从而增强吸引优秀企业落户的竞争力。

5、产业集聚效应和周边辐射效应显著、产业集聚效应和周边辐射效应显著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就会产生集聚效应,形成具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企业群体。

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共同推动下,企业群体发展为集聚产业区。

集聚效应的产生,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建设与充分利用。

对于企业来说,不仅可以增加现有客户的粘性,还可以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自发跟随落户。

开发区经济就是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

在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的同时,开发区还会向周边区域辐射,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生产、生活配套产业的发展,因而开发区对于周边的第二、三产业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6、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来源多元化随着开发区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开发区行业企业的收入逐步迈向多元化发展。

开发区公司的主要收入包括开发收入、住宅、商业及工业房地产开发销售以及出租收入、市政建设收入、招商以及工程代理收入、综合服务收入、投资收入和财政补贴收入等。

物业租售、园区服务、创投业务并举的发展势头逐渐形成。

三、行业模式三、行业模式1、开发模式、开发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地产模式,产业地产在推动企业加速孵化、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开发主体的不同,产业地产的开发模式主要分为四种:

产业园区开发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产业地产商模式和综合运作模式。

(1)产业园区开发模式)产业园区开发模式产业园区开发模式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产业地产开发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根据城市规划发展的需要,经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等方式引进符合相关条件的产业发展项目,政府根据产业运营的特点进行规划与开发,并在此基础上为园区提供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吸引相关产业入住,从而形成产业化的区域模块,提高了产业地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所以这种模式的产业园区具备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形成周期短等优势。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活力不够等缺点,非常容易导致机构膨胀、政企不分。

(2)主体企业引导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是指在特定产业领域内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获取大量的自用土地后建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并在自身入驻园区且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借助企业在产业中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号召力,通过土地再开发,建立完善相应配套设施,以出让、项目租售等方式引起其他同类企业的聚集,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打造及完善。

这是政府支持、企业带动的一种开发模式,它不仅符合主体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易于带动同一产业的集聚。

但是,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功能定位比较单一的小规模开发,无法适应跨行政区划的综合开发要求,所以难以作为产业地产开发的主要模式。

(3)产业地产商模式)产业地产商模式产业地产商模式是地产开发商在工业园区或其它地方获取土地,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厂房、仓库、研发楼等,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等方式进行项目的经营和管理,最后获取开发利润的开发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产业地产商模式与传统的住宅开发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种模式的产业地产对开发商没有后期产业经营和管理的要求,地产开发商与整个产业的结合不紧密,地产商的利润来源点并不建立在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上,而产业本身也并不过分依赖于其所使用的地产,因此难以形成产业辐射力。

(4)综合运作模式)综合运作模式综合运作模式是指产业园区开发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和产业地产商模式混合运用的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下,政府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并成立管委会负责行政管理事务,地产商投资开发建设并提供相应的园区服务,龙头企业入驻发挥产业号召力,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和经营。

综合运作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性,同时也能发挥市场的灵活性,权责明确,有利于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实施综合性、大规模成片开发项目。

但是,这种模式对政企关系协调要求非常高,如果关系处理不当,则很容易造成产业园区的发展停滞。

2、盈利模式、盈利模式

(1)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利润)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利润目前,我国已规定各地国土资源部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不得直接从事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土地一级开发需由企业进行。

企业代政府提前完成前期市政的相关投入,包括对交通、地下管线、污水处理、给排水、供暖等市政做投入,需从政府获得相关收益。

一些地方待政府获取土地出让的收益后,给予开发企业建设成本补偿,除此之外,还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利润,此模式即“成本+利润”补偿。

(2)土地出让的收益分成)土地出让的收益分成产业地产企业分享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分成),也可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成本+利润分成”)。

此模式利润高,但分享土地出让金存在风险,需确保土地一级开发有盈利空间。

此模式还需要企业与政府关系良好,企业自身实力强大。

(3)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利润)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利润产业地产开发企业获取土地后,拿到的有可能是生地,需要进行一二级联动开发;也有可能是熟地,直接进行二级开发。

二级开发工业、办公、住宅或商业等物业,通过物业预售的收益,回补前期开发的成本投入。

我国产业地产目前后期的运营盈利空间较小,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利润至今仍是产业地产开发最重要的利润来源。

许多产业地产商在项目开发中多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