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01117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三制四年级下册24《声音的产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课前准备:

尺子、音叉、皮筋、泡沫小球、鼓、锣、空饮料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欣赏各种优美的声音:

师:

今天,老师给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听的声音,请同学们仔细欣赏,并想一想这些声音都是什么物体发出的?

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

(好听、心情很舒畅、想天天生活在这样的声音里……)

(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

小河流水声、二胡声、鸟叫声、提琴声、古筝声)

【设计意图:

优美的音乐能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

听声音,辨物体”的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

2、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轰隆隆的雷声提醒我们下雨了,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吵闹声使人烦躁,音乐声让人舒畅,声音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关于声音,你最想知道什么?

(我想知道:

为什么会有声音?

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这些问题中,你们觉得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问题呢?

(应该先解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才能解决其它问题。

3、引入新课: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师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老师提问: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引导学在所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进行筛选,选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1、指导实验:

师小结:

那么,怎样判断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对不对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

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验之前,我们来看一下实验要求:

⑴点击出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理解表格)

 

记录单

物品名称

发声方法

现象

音叉

尺子

空瓶子

实验结论:

(1)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物品,示范音叉的使用方法。

我的发现要重点指导学生说出应该观察物品发声时的状态,如:

音叉发声时,听到什么?

看到什么?

手上感觉到什么?

鼓发声时,应该观察什么?

鼓面有什么变化?

(2)记录时语言简洁一些,如发声方法可以写“敲”“弹”。

⑵点击出示要求(请学生读)

(1)实验时动作轻一点,避免损坏仪器或声音影响他人实验。

(2)注意观察:

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橡皮筋、音叉、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3)小组分好工(轮流做,一个同学做的时候,其它同学观察),依次开展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看谁发现多)。

【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学生在实验时首先明确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就会有序得多。

2、学生自主实践:

生自由探究。

(钢皮尺、音叉、皮筋、鼓,使物体发出声音)

【这四样材料具有代表性,在材料的选择上,尺和皮筋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发声时的振动,鼓和音叉发声时振动不明显,但可以用手感觉到。

3、交流:

(交流时可以按表格中材料的顺序依次交流)

好,谁来把自己的实验经过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在学生交流时适时演示音叉的发声:

音叉发声时振动不明显,你们有没有好办法,能让大家看清音叉发声时的振动呢?

(学生思考)老师这儿有一个好办法,大家看看。

(出示小泡沫球后开始演示)。

在学生交流时适时提出问题:

你有没有办法让鼓皮的振动看起来更明显?

4、深入实验:

教师提供泡沫小球,让学生再次感受物体发声时的振动。

5、教师小结:

⑴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

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音叉发声时在……这些“颤动”“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

尺子发声时会振动,皮筋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

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

也就是说: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和学生一起小结)

6、举例证明:

(1)拿杯子倒水,这是什么在振动?

(2)拿出空饮料瓶,对着瓶口吹。

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看不见有什么在振动啊?

(用泡沫来验证,空瓶吹出声音是瓶子里空气在瓶子里振动。

学生思考,回答。

(师板书:

物体振动)

7、反证法证明

(1)师:

既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那振动停止是不是声音也就停止了呢?

(学生答)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你们的猜测呢?

(做实验)

大家看老师手上的钹,(师敲后)注意观察钹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谁能让它的声音马上停止呢?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声音立即停止的?

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会立即停止呢?

(因为这样物体就不振动了。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只要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这也一次证明了:

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师:

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

声带在哪里,有哪位知道?

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

(生跟着师做、说:

“你好”、“我们爱科学”)

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后谈感觉)

声带振动人就能发出声音,如果声带损坏了,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嘶哑、难听,甚至发不出声音。

同学们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护声带,不要大声喊叫。

【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运用反证法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还在钹上面贴了四个小泡沫球,一敲,钹上的小球就欢快地跳起来了。

可以很请楚地看到钹发声时的振动。

这个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四、小结本课: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离不开物体的振动,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物体,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鼓声咚咚,那是鼓面在振动,流水哗哗,那是溪水在振动,北风呼啸,那是空气在振动,我们歌唱,那是声带在振动……(小结的时候,让学生也参与其中)正是有了声音,我们的世界才如此美妙。

五、课后拓展:

同学们在课下可以用同种方法去研究一下你所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如: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为什么有的声音好听,有的声音不好听等。

六、教学反思:

通过一节课实验探究及师生间和谐的交流互动,我认为本节课教学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由扶到放,凸现探究过程

学生的认知由于年龄、知识的局限性,许多认识仅存于表象,因此其探究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艰辛的获取真知的过程。

为了高效完成这一探究历程,教学中设计了由扶到放、层层推进的步骤环节,即在探究活动中分两步走,在探究音叉发声的实验中,采用师生互动,半扶半放的形式,指导学生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将音叉轻轻放入水中或贴近静止状态的乒乓球,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继续指导学生敲击音叉,用手或脸触及音叉找感觉,用典型的音叉实验,让学生说出三项实验的共同特征,初步形成物体不发声时处于平静状态,物体发声是处于动态,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而后教师在上述实验感知的基础上,仍旧运用刚才的实验方法放手让学生合作自主进行队鼓、尺子、橡皮筋及自带发声物体的实验,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教师一番巡回指导后,学生通过类比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从扶到放,这一过程清晰明了,具有层次性,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2、教给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

在本节课探究实验中,教师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看、摸、画、说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找寻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一看、二摸、三画、四说的探究方法贯穿了音叉、队鼓、尺子、橡皮筋等物体发声实验的始终,学生在这几种方法的引导下,认真观察,创新思维,再现了物体发声时的真实场景。

“一看”既认真的观察实验结果,音叉敲击发音后,水花四溅,泛起微波,将乒乓球弹拨开来;

敲击队鼓,鼓面颤动,引起鼓面上的豆子也在颤动……“二摸”即用手或脸等身体部位去感知。

如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用手或脸去触摸,那种又麻又痒的感觉学生乐于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

在歌声中触摸人体发声器官,在手机的铃声中触摸手机,让孩子们再一次验证了已学的科学知识。

“三画”即在看与摸的基础上,将物体发声时一瞬间的感觉,用孩子们喜欢的、易于接受的符号画出来,使物体发声时的动感更加直白。

波浪线、闪电符号替代了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孩子们用他们独特的思维审视这一科学过程。

“四说”即通过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前后状态对比,找寻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从而探寻声音产生的真正原因,在这些教学方法的积极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更加专注,学习也更为自主、高效。

3、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为了达到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怎样让发出声音的铜锣立即停止发声这一教学活动,以一种逆向思维验证了学生的探究结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设计独特新颖。

声音一般是听得到的,课堂教学设计独具匠心,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注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课中,孩子们纷乱的分组实验一直是困惑教师的一个问题。

良好的实验习惯一直是教师们追求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九组,进行活动探究,学生以组长为核心,成员积极配合、分工、合作,教学井然有序。

此外还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在音叉发声的教学实验中,孩子们将音叉轻轻靠近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完毕后,学生用抹布将音叉擦拭干净,教师在下课前留一分钟时间让孩子们整理实验桌等,这些都说明,孩子们良好的实验习惯与实验品格正在形成。

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