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9635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文言文对比阅读集合doc文档格式.docx

3用现代韩愈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甲乙两文在叙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2分)

(二)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

如外人;

1/13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

满足。

②融然:

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

同“蓄”。

④弦徽:

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⑴渔人甚异之(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

答:

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

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3分)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三)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

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停数

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

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

子问: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

檀弓下》)

【注释】①式:

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

真是,实在。

③舅:

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

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2/13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填2字);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

要运用了___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填2

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陋室铭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

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

意怡如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时闻

者多哂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释】:

耽:

极爱好。

斗储:

一斗粮食的贮存。

意怡如:

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哂:

讥笑。

1.解词

(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4)欢守志弥固()

2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

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3/13

(二)(15分)

色入帘青。

“何陋之有?

【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

n)漉(lù

),雨泽

下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

),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

(sh

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解词。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每移案(

(4)余稍为修葺(

2、翻译。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3、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哪一句绘陋室幽雅?

乙文用哪一句写居室

清静?

写法上,两文都采用什么手法?

(3分)

4、对甲乙两文作者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谈谈。

(4分)

(三)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

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日: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

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日:

“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

①椟:

,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

,相见。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妻子不觌()④未尝不与书俱()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13

①孔子云:

②辄自笑曰:

3.阅读[甲]文填空: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

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文中的“陋

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和“______”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4.用原文填空。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______”,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______”;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来表达。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爱莲说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

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

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

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

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

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

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

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

异香。

⑤芙渠:

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

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3

乙文: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3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

竹本

(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

直以立身;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

(2)道;

君子见其心,则思应

用虚受(3)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

(1)本:

根。

(2)体:

体悟。

(3)虚受:

虚心接受。

(4)实:

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3)贞以立志()(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

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20.甲乙两文都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_________、议论、抒

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

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

....

6/13

7.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9.读文赏荷:

(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

一种赞誉之辞?

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三峡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

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祝史云:

“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

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

传云:

“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

”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

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

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

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7/13

8.[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分)

9.[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

又南,有峰东环而下。

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

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

其崖高穹⑥溪上,与

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

量词。

②界:

隔断。

③清碧:

溪水名。

④下流:

河流的下游。

⑤蹑:

踩、踏。

⑥穹:

隆起。

⑦骈:

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隐天蔽日:

____

(2)或王命急宣:

____(3)有峰东环而下:

____

...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

捕蛇者说)

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5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

(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

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13

[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

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

关意,一切委于副使。

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

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

副使仓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之物。

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

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

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

③藉:

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

沿溯阻绝

沿

(2)

清荣峻茂

(3)

与之俱使高丽

(4)

船欲倾覆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二峡的什么特点?

(2分)

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

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谢中书书

(一)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真是就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

五印度①之

境,周九万余里。

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

暑热,地多泉湿。

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

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西方土地硗确⑤。

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

②山阜(fù

)隐轸【zh

ěn]很多高山。

③丘陵舄(xì

)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

舄卤,盐碱地。

④畴∶已耕作的田

地。

⑤硗(qiāo)确:

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印度之人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臆轸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7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