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题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
故A项理解有误。
B项,正确。
C项,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
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
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
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所以C项中“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
D项,正确。
E项,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被贬无奈、愤慨之情。
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
所以,E项中的“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
据此,答案为B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答。
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
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从描写的顺序看,“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是远景的描写;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是近景的描绘。
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从视觉和听觉来描绘的,“山净江空水见沙”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哀猿啼处两三家”则写猿啼,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突出山村的静寂。
据此理解,依据题目要求分析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诗中“早莺”、“新燕”、等事物充分体现早春的季节特征。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
B.诗歌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C.诗歌以“行”为线索展现西湖的景色。
D.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
1.浅草
2.D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早莺”、“新燕”,“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有“乱花”、“浅草”。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喧闹的游湖场景”错误。
诗歌没有描写出“喧闹的游湖场景”。
3.阅读北宋诗人贺铸①的《青玉案》,回答问题。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⑤。
(注)①贺铸:
为人正直,才兼文武,可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
②凌波:
美人步履轻盈;
③蘅皋:
长满杜蘅的沼泽地;
④江南地区旧历四、五月间多雨,正值梅子成熟,俗称梅雨。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或者答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借烟草、风絮、梅雨等意象寄托自己的“闲愁”之多之重之广。
真切地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
【详解】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情深不断,相思难寄;
下片写由情生愁,愁思纷纷。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
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表现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译文:
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这锦绣华年可与谁共度?
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
这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将暮,我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几许?
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割”历来被诗家所称道。
请简要赏析两个字的妙用。
2.诗中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1.“钟”是拟人手法,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割”用在这里,是以“昏晓分割”来衬托山势的高峻奇险。
2.作者由登泰山所看到的雄伟高大的山势,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登岳的愿望,抒发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
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
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
1.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2.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1.考查对诗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的意思: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
据《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天狼:
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6.阅读《望岳》,回答小题。
望岳
1.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
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
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
自然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2.《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
“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3.“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
很多诗人借“山”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下列诗句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B.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
(纳兰性德《浣溪沙》)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
1.①泰山之高(雄伟、巍峨)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答案示例:
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
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
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3.A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与理解。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3.A.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
B.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
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D.“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
“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故选A。
7.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1.记叙。
地点、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一空,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从“从表达方式看”。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所以明显使用的是一种“记叙”的表达方式。
二空,“渡远荆门外”交代了远渡的出发地(地点)。
三空,“来从楚国游”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送”字,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8.古诗文阅读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1.BC
2.示例:
“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
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
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
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
颜色对中,“白”“青”“黄”“黑”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形象富于色彩美。
“白雪”覆盖“青冢”,写出边塞之荒凉、寒苦、凄绝之景,滔滔“黄河”绕沉沉“黑山”,表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用颜色描写的景象,使蕴含的怨情更显深重。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暮春时节,边塞不见春色,只见白雪飘飞笼盖青冢,给人肃杀、凄凉之感;
滔滔黄河只能绕沉沉黑山奔腾,“绕”字寄寓绵绵怨情。
看似没有直接写怨,却把征人的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9.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阅读许有王的词《江城子》,完成任务。
江城子
[元]许有壬
懒于沙鸟拙于鸠。
为无求。
得无忧。
底事疏狂,却效子长游。
毕竟无求何用出,求不得,亦宜休。
西风真解酿羁愁。
试登楼。
望南州。
黄叶疏云,摇荡一川秋。
更被谁家多事笛,吹不尽,思悠悠。
(1)《江城子》与《许有壬传》哪一段相关?
为什么?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词中“烟于诊必排于修”一句是许有工的自嘲。
他是“懒”“拙”之人吗?
请结合《许有壬传》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⑴对应第③段内容。
《江城子》写了词人“效子长游”,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
《许有壬传》第③段末也提及有壬因官场忌恨他的人多而回乡,不久向南游历湖南、湖北。
⑵有壬不是“懒”“拙”之人。
不“懒”表现:
独自率领弓箭手守卫,使辽州获得安定;
京畿发生饥荒时想到开国家粮仓救济,灾民因此得以活命者多。
可见他一心为民,勤勉有加。
不“拙”表现:
“有壬幼颖悟”,千字文“一览辄背诵无遗”;
许多官员因韩公溥家中藏有兵器而牵连,有壬独善其身;
认识浑河开凿属劳民伤财;
他识破僧人开的谎言;
又直言敢谏,有理有据。
这一“懒”一“拙”带有自嘲的意味,含蓄地传达出当时不被理解,只能寄情山水的无奈意味。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
由《江城子》“试登楼。
望南州”,可知这首词写的是词人离家登楼望南州,纵情山水的情景。
《许有壬传》第三段“有壬度不可留,遂归彰德,已而南游湘、汉间”的意思是“有壬考虑不可久留,就回到彰德,不就又向南游历湖南、湖北”,可知此段内容与《江城子》内容相关。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
由“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获无虞”“卒白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可知有壬不“懒”;
由“有壬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长芦韩公溥因家藏兵器,遂起大狱,株连台若省,多以赃败,独无有壬名,由是忌者益甚”“徒劳民费财耳”“有壬独疑其妄,呼僧诘之,果语塞不能对”,可知有壬不“拙”。
10.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1.春愁
2.B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
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
“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
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11.诗文赏析。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运用了的修辞,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拟人例如: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人使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修辞方法。
然后具体分析。
结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结合“惟解漫天作雪飞”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
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飘落的情景。
1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