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8508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生物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中生代是爬行类时代;

新生代被称为哺乳动物和鸟类时代。

31、就植物而言,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时代,新生代是被子植物时代。

32、利用古生物化石可以把不同时期的岩石区分开来,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时代相同_,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的化石不同。

33、蜓类旋壁的构造类型:

单层式、双层式、三层式、四层式。

34、鹦鹉螺类体管类型-有无颈式、直短颈式、亚直短颈式、全颈式和弯短颈式五种。

35、双壳类的闭壳肌有三种类型,是同柱型、异柱型、单柱型。

36、生物分区的两大控制因素是温度和地理隔离。

二、名词

12、趋异 

生物在其进化的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或地理条件而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分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这种分化的过程叫做分歧或趋异。

13、适应辐射 

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做适应辐射。

14、适应趋同 

15、生物群落 

16、诶地卡拉、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

1、变态现象:

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形态

2、鳞板:

位于珊瑚体边缘隔壁之间上拱而又相互叠复的鱼鳞状小板称为鳞板。

3、不完整横板:

上下横板交错或有分化,不能直接穿越中心到达另一侧

4、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的地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5、指相化石:

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6、生长节律:

生物生活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生物的生理和形态的周期变化现象

7、标准化石:

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明显、延续时间短

8相关律:

生物身体的各部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条件的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9、重演律:

生物在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

10、世代交替:

在有孔虫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11、叠层石:

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

三、填图

1

2

3

4

五、问答

1、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应具备什么样的保存条件?

类型?

形成实体化石的石化作用分为哪几种,其形成的化石的特征?

1)生物本身的条件:

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

(2)埋藏条件

 

 

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 

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4)成岩作用的条件

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

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

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 

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易挥发逃逸,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2、“筳”的演化趋势及阶段性?

演化趋势

大小:

小—大

形态:

短轴—等轴—长轴

旋壁:

单层—三层—四层或具蜂巢层—具副隔壁

隔壁:

平直—褶皱

旋脊:

大—小

演化的阶段性

3、试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

4、头足类的演化趋势?

壳形:

直-平选;

壳饰:

简单-复杂;

隔壁颈:

后伸-前伸;

缝合线:

鹦鹉螺式-无棱菊石式-棱菊石式-齿菊石式-菊石式

5、比较腕足类与双壳类的壳体的形态、结构差异?

腕足动物 

双壳动物

单瓣壳:

两侧对称 

两侧不对称 

两瓣壳:

大小不等 

大小相等 

壳定向:

分背腹 

分左右 

对称面:

垂直两壳结合面 

位于两壳结合面 

固着构造:

肉茎孔 

足丝凹缺 

齿和窝:

分别在不同壳上 

在同一壳上间列 

7、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1)菌类、藻类阶段:

太古代——志留纪,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根、茎、叶的分化,不具维管束

(2)裸蕨植物阶段:

志留纪末期——中泥盆世,加里东运动使海洋面积缩小,陆地变大,植物开始登陆,开始出现了茎、叶的分化,出现维管束,但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3)蕨类植物阶段: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裸子植物阶段:

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对水的依赖性减弱

(5) 

被子植物阶段:

晚白垩世至今,最高等的植物

8、生物分类命名原则?

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的原则

(1)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2)从门至科级,都采用单名法,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3)属的命名采用单名法,属名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第一个字母大写。

(4)种名采用双名法,由本身的种名和它所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5)亚种采用三名法,即属名+种名+亚种名,三个词均用斜体字,属名第1个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第1个字母小写

(6)优先律

(①生物学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应以符合国际生物命名法则的最早刊出名称为准,后来提出的名称(同一类生物)应作为同义名而废除。

②必须附上命名者的姓氏和日期。

③分类单元的命名需要用两国文字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二 

地史学部分

1.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 

和 

三大方面

地层学 

沉积古地理学 

历史大地构造学

2.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 

四级,其中 

为最基本的单位。

群 

组 

段 

层 

3.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

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板块

4.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 

两种类型,前者如 

,后者如 

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 

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 

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5.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 

的含义

时间顺序

6.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 

等方面。

蛇绿岩套 

混杂堆积 

双变质带

7.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 

地区。

华北

8.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 

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 

群。

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 

迁西群

9.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 

时期。

晚震旦世

10. 

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寒武纪

11.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 

等。

笔石 

三叶虫 

鹦鹉螺

12.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 

类型的扬子区,相对 

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 

稳定 

活动 

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13.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 

洋关闭,形成 

大陆。

古大西洋 

劳俄

14.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 

洋相隔

古秦岭洋

15.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 

时代。

鱼类

16.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 

状态。

剥蚀

17.古生代期间,自 

时期至 

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 

相沉积

晚奥陶世 

早石炭世 

海陆交互

18. 

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石炭纪

19.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 

区,以 

繁盛为代表。

热带植物 

石松、节蕨、科达

20.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

等多种类型。

“虫筳” 

四射珊瑚 

横板珊瑚 

长身贝

21.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 

为界,南 

北 

的地理格局。

秦岭-大别山 

海 

22. 

后期至 

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二叠纪 

三叠纪

23.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 

为界的南 

的地理格局结束;

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 

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昆仑-秦岭 

陆 

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

24.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 

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 

白垩纪、元古代末期

25.中三叠世晚期,由于 

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

大海退。

印支、拉丁期

26.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___________,由陆向海分为______ 

___、____ 

____和_____ 

______三部分。

鸟足状、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27.侏罗纪被称为 

的时代、 

时代、 

“裸子植物的时代” 

“爬行类时代” 

“菊石的时代”

28.恐龙绝灭于 

时期

白垩纪末期

29.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 

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泥盆纪晚期 

二叠末期 

白垩末期

30.石炭纪-二叠纪全球古植物大致可分为三个大区,它们是 

安加拉区、欧美-华夏区、冈瓦纳区

二、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

地层在未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其形成的地质年代总是下老上新

2.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3.前寒武纪

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

4.小壳动物化石

小壳动物化石出现于震旦纪末期(灯影组中的圆管螺),繁盛于寒武纪,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统称为小壳化石(smallshellyfossils),包括软舌螺、腹足类、腕足类、单板类、海绵及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物种,出现于最古老的三叶虫之前。

5.地层划分

按照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性质或属性,将地球的岩层按其原来的顺序、性质或属性系统地组织、划分为有关的单位。

6.地层对比

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7.层型

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8.岩石地层单位“组”:

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的岩层;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可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它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

组具有一定的空间展布范围,在该范围内其岩性、岩相应基本稳定。

9.穿时现象:

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者说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

10.沉积组合

在一定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11.沉积旋回

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岩性或岩石组合按一定的生成顺序在剖面上规律叠覆的现象称为沉积旋回.

12.补偿盆地

基底下降速度=沉积速度,水体深度不变,地层岩相基本保持稳定

13.饥饿盆地

沉积盆地的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14.补偿、非补偿、超补偿、超覆

1517.蛇绿岩套

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是判别古板块边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15.加里东构造运动

广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

所有发生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的褶皱运动,

狭义的加里东构造运动是指志留纪后期的褶皱运动

因此人们将早古生代称为加里东构造阶段,将早古生代发生的各次构造运动所造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16.平行不整合

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隔面。

它代表了早期地层的整体上升,遭受风化剥蚀之后,又接受沉积的演化历史。

17.角度不整合

下伏的原始水平或近水平的地层在构造作业下,发生褶皱或倾斜,然后经历隆升、奉化、剥蚀后被夷平,而后新的地层再沉积其上。

18.象州型

地层:

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

生物化石:

丰度和分异度高;

以腕足、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

层孔虫、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

代表——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19.南丹型

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

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叶虫。

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地理面貌及沉积特征

我国华南地区在志留纪地理面貌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各地志留系的岩相和沉积厚度有显著差异,可分为:

上扬子区和下扬子区。

上扬子区:

早志留世早期,上扬子陆表海周围被古陆、水下隆起所围绕,形成半闭塞的滞留海盆,盆地主体处于非补偿状态,形成黑色笔石页岩相沉积。

早志留世晚期~中志留世早期:

上扬子地区海侵不断扩大,逐渐转为正常滨浅海环境,发育有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底栖生物发育,形成壳相和礁相生物组合。

中志留世晚期~志留纪末期:

扬子地区整体抬升,只在滇东地区保留有残留海湾。

下扬子区:

早志留世早期,属较深水陆棚海,砂质沉积为主,由南向北地层变厚。

砂泥质沉积为主,地层厚度大,由北向南水体加深,至皖西、浙西出现复理石沉积。

海水变浅,该地区变为三角洲环境,砂泥质沉积为主,发育交错层理。

2.简述印支构造阶段全球海、陆变迁

三叠纪为印支运动构造阶段,全球处于联合古陆增生、扩大、鼎盛至古陆逐渐分裂、漂移的过渡时期。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

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三叠纪后期,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分裂,特提斯海向西延伸,形成近东西向、较狭窄的特提斯海西段;

冈瓦纳大陆本身也开始分裂,印度板块、澳洲-南极州板块与南美-非洲板块分离,同时特提斯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发生强大的构造运动(即印支运动)

3.简述中国第四纪的主要地质特征

●差异隆升强烈的西北山系盆地区

●风成作用显著的内蒙古、晋陕高原区

●整体抬升的青藏高原

●上隆剥蚀的华南中低山、丘陵区

●大面积沉降的东部近海平原

9分析造成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的可能的原因

白垩纪末期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大规模的生物绝灭事件,

属的灭绝率:

52%,种的灭绝率:

90%,造成生物灭绝事件的原因可能包括如下几方面:

●地内因素:

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冷、海水成分变化、古地磁倒转、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火山喷发等

●地外因素:

行星撞击事件、超新星大爆炸、太阳耀斑等

410.简述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一)太古宙陆核的形成

古、中太古代:

岩石圈壳薄、活动性强、热流值高,仅出现壳幔分异(为壳慢杂岩)。

迁西运动后,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古陆核

新太古代:

沉积岩增加,说明陆地面积和浅海沉积范围扩大,且较为稳定。

在太古宙末期,阜平运动(25亿年)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二)古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

以沉积岩为主,夹有浊积岩、磨拉石和火山岩,说明地壳仍然有活动性;

大气圈、水圈含氧量增加;

吕梁运动(17~19亿年)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三)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

51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格局及沉积特征

中国东部三叠纪地史特征具过渡色彩,既由南海北陆(南北对峙)的特点变为东西分异的特征

中国三叠纪地史表现为

1.在时间上的二分性

以印支运动为界,之前为干旱气候,之后为潮湿气候,且华南地区由海相沉积转变为陆相沉积。

T3:

海陆交互含煤 

→ 

潮湿

华南 

印支运动

T1-T2:

海相碳酸盐岩→干旱

T3:

河湖相→潮湿

华北 

河湖相→干旱

2.在空间上的三分性

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

华南地区以古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西部是活动海槽,东部是稳定滨浅海。

华南三叠纪古地理

1、T11:

雪峰山以西,受康滇古陆影响,沉积物西粗东细,呈现滨浅海碎屑岩—浅海泥质碳酸盐互层—浅海、深浅海碳酸盐及钙泥质沉积相带

雪峰山以东(赣粤闽地区),受华夏古陆影响,为滨海砂泥质沉积

2、T12-T21:

(1)东部:

江南古陆、华夏古陆上升明显

(2)上扬子海盆—半封闭咸化海盆

(3)北部:

为巴东组紫红色含铜砂岩

(4)赣北、闽中为滨浅海碎屑沉积

3、T22:

(1)华南地区大规模海退,形成大面积古陆。

(2)西部浅海碳酸盐沉积限于黔桂地区和龙门山前地带

(3)中下扬子、闽中地区:

为海陆交互碎屑沉积

4、T3

以湘黔贵高地为界,

(1)西部海湾:

滇黔桂及龙门山一带,早期碳酸盐沉积,晚期碎屑含煤,属Tethys构造域(1分)

(2)东部海湾型海陆交互含煤沉积,属环太平洋构造域

(3)东部小型断陷盆地,有火山岩

华北三叠纪古地理

整体为河湖相沉积(1分),晚三叠世起以太行山为界(1分),西侧呈现山系与大中型内陆盆地相间的古地理格局(1分),东侧基本为大片剥蚀高地(1分),仅在东北地区零星分布小型内陆盆地。

6.什么是E.-E.-L.动物群,T.-P.-N.动物群?

它有什么意义?

Ephemeropsis(类蜉蝣)-Eosestheria(东方叶肢介)-Lycoptera(狼鳍鱼),代表了湖盆浮游相,时代J3

Trigonioides(类三角蚌)-Plicatounio(褶珠蚌)-Nippononaia(富饰蚌),淡水湖生生物组合,时代K1

71316.古近纪、新近纪的生物面貌特征:

哺乳动物的繁盛及其演化:

爬行类衰亡后,哺乳动物迅速繁盛演化,可分为三个演化阶段。

欧亚、北非、北美的哺乳类面貌大体一致,以有胎盘类为主,澳洲则为有袋类。

演化阶段:

●古近纪早期:

古有蹄类、古食肉类(如冠齿兽)繁盛。

●古近纪中、晚期:

古有蹄类、古食肉类大量衰退消亡,取而代之以奇蹄类和新食肉类的繁盛,加上啮齿类、长鼻类、灵长类的发展,使动物群更为丰富,出现有马、犀牛、象、鬣狗、猴、猿、鲸等

●新近纪:

偶蹄类大发展,象的迅速演化,动物群的总体面貌与现代更为接近

无脊椎动物

以双壳类、腹足类、陆相介形类占统治地位,有孔虫和超微化石繁盛

植物界

被子植物成为主要的群落,受气候影响,植物的地理分区现象明显。

8.晚古生代生物面貌特征

9.中国东部二叠系的古地理分布特征及沉积特点

中国二叠系分布广泛,发育完全,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

华北以陆相为主,华南以海相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