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8298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

《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集权的演变文档格式.docx

禁锢了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中央机构的变化:

1、秦朝: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

2、隋唐:

隋文帝开始创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力量,加强了兵权,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3、北宋: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4、元朝:

元世祖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是最高监察机关。

另外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5、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把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太祖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

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

6、清朝: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但还保留了满族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

(1)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专题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理论来源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朝: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背景: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

2、内容:

中央:

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地方:

郡县制

3、影响:

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三、汉朝: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国力强盛,放弃无为,积极有为。

1、政治上:

(1)加强皇权:

实行内外朝制 

(2)加强对地方监督:

创设“刺使”制度

(3)解决王国问题:

颁布“推恩令”

2、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实质是“儒表法里”。

(2)影响: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四、隋唐:

三省六部制

1、内容:

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

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2、影响:

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严格执行该制度,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避免独裁。

五、北宋:

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文官体制

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武将兵变篡位

(1)军事上:

建立新体制――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

长官为文臣。

(2)政治上:

组建文官政府,中央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臣担当。

3、特点:

重文轻武

4、影响:

(1)积极:

解决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弊端:

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

六、元朝:

行省制度

设中书省,管全国行政事务;

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腹里”(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辖。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七:

明清: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明朝:

内阁制度

(1)形成过程:

A、朱元璋废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后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B、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2)职责:

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

(3)评价:

内阁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2、明朝:

强化皇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3、清朝:

设立军机处

(1)雍正时设立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专题二:

欧洲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主政治的源头:

雅典民主政治(C)

1、特点:

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2、形成原因:

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渐战胜贵族的结果。

3、形成过程:

(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3)公元前5世纪以后,尤其是经过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的民主政治引来了

全盛时期,即“伯里克里时代”。

4、评价:

积极性:

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局限性:

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二、中世纪封建等级制:

采邑制度——采邑改革(A)

1、时间:

8世纪上半叶

2、推行者:

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

马特

3、内容:

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史称“采邑改革”。

(1)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2)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3)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三、等级君主制:

(B)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与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

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产生。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意义: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1、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

2、背景: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

斯二世,即“光荣革命”后,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3、确立: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4、意义:

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六、民主共和制度:

美国三权分立联邦体制

美国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先形成松散的邦联体制

2、确立:

(1)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三权分立联邦体制。

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

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

(2)1789年,华盛顿为联邦政府第一任总统

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

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专题三:

全球视野下评价康乾盛世

一、康乾盛世具体表现——纵向比较值得颂扬

1、政权稳固,社会安定:

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1)东北:

康熙时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入侵。

后签订《尼布楚条约》。

(2)西北:

康雍乾三朝多次征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乾隆帝时平定回部后,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3)西南:

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

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三人共同管理西藏。

确立实行金瓶掣签制。

(4)东南:

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

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2、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繁荣。

3、文化:

完成的重大文化工程: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因此,这些盛世局面超过了前代任何一次,因而从中国历史的纵向角度考查,康乾盛世的确值得颂扬。

(历代盛世。

西汉: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中兴;

唐朝: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二、康乾盛世东西方比较不宜夸大——横向比较

中国

西方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英法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政治

自然经济占主体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开始

闭关锁国政策

对外开放,拓展海外市场

大兴文字狱

启蒙思想兴起,文化思想自由

专题四:

伟大思想潮流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14世纪以来,欧洲经历哪几次思想解放?

推动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启迪着工业时代的到来。

进入工业时代后哪些思想又是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

一、文艺复兴运动

1、根本原因: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时间:

14—16世纪 

地点:

意大利

(1)意大利北部在西欧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意大利在古罗马时期有辉煌的过去,保存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3、代表人物:

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

4、内容:

以人文主义思潮为武器,抨击天主教会与神学理论。

5、影响: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原因:

基督教及其精神统治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

1517年罗马教廷派人到德意志各地出售“赎罪卷”

3、开始:

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最高权威是《圣经》而不是教皇”

(1)打击了教会势力;

(2)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三、启蒙思想运动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思想武器

2、代表人物: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1)孟德斯鸠:

主张三权分立,建立立法、行政和司法相互牵制政府,以防止专制与暴政。

(2)伏尔泰:

是启蒙运动的泰斗

反对教会权威,主张宗教宽容,信仰自由;

倡导实行言论、出版自由;

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3)卢梭:

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

主张天赋人权,发展社会契约说,形成人民主权说,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3、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的批判(B)

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否定封建专制。

在建立理想社会制度,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

卢梭则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4、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B)

(1)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

(2)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注:

思考启蒙思想对在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法国大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的影响。

四、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A)

(1)背景:

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2、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A)

(1)历史条件: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需要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前人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

(2)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历史第四分册复习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政治:

英、法以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世界由分散逐渐向整体演进;

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有利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对亚非拉殖民扩张,也带来灾难。

文化: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二单元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

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专制王权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英国率先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专制王权和封建教会进行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

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进行舆论动员,

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系统的统治构想。

美国独立战争:

在启蒙思想的激励下,北美13块殖民地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

统治,并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政府,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

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法国大革命:

在启蒙思想的推动下,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颁布《人权宣言》,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时,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第三单元工业社会的来临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发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欧、北美及其他地区,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一、工业浪潮为什么率先在岛国英国开始?

(工业革命的孕育)

1、政治前提:

英国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府,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2、条件:

a、国内外市场:

殖民扩张、圈地运动推动英国国内外市场扩大,手工劳动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b、劳动力:

圈地运动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c、资本: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和贩卖黑奴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资金。

d、技术:

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二、工业革命的过程 

1、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

2、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它解决新能源和新材料问题。

4、应有蒸汽机技术英国工程师史蒂芬逊制成火车机车,出现兴建铁路的热潮。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称霸世界提供物质基础。

2、产业结构的变化:

农业比重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扩大,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

变为工业社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3、阶级关系的变化:

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形成。

4、生活方式的变化:

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

5、产生社会问题:

工业化初期产生环境污染、贫富两极分化、城市犯罪、血汗工厂等社会问题。

6、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如现代工厂制)。

7、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四、工业时代初期社会矛盾的解决

1、社会立法: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社会立法在法律上保障社会底层的基本权利,缓和阶级矛盾。

首先从工厂法开始。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空想社会主义: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工业化初期的西欧社会,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设计理想中的和谐、协作、平等社会。

3、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前人优秀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经验,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指明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19世纪中期,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北美、中东欧和亚洲的推进。

又有一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王朝统一战争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障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一、主要事件

1、美国:

南北战争废除黑人奴隶制

2、德国:

王朝统一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3、俄国:

废除农奴制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4、日本:

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政局稳定,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加上市场的刺激。

推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2、1870年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

(1)新能源:

电力的广泛应用

(2)新动力:

内燃机发明

新交通运输工具:

汽车、飞机

(3)新部门:

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三、资本全球扩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受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帝国主义国家开始资本全球扩张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基本概念

是指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过渡。

1870年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导致各种新的技术、发明不断,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开始

19世纪70年代开始

主要标志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

以电力的开发、广泛运用为标志

开展原因

㈠前提(政治保障):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㈡条件:

①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资金;

②英国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国家,国内外的市场不断扩大③圈地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④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主要成就

①纺织:

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的发明。

③动力: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④交通:

富尔敦制成汽船;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①电力的开发和广泛应用;

②内燃机的创制使用;

③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④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⑤化学工业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