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477665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

《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CBA检验标准Word文件下载.docx

(Wetting):

系焊锡沾覆于被焊物表面,沾锡角愈小系表示焊锡性愈良好。

②【沾锡角】(WettingAngle)被焊物表面与熔融焊锡相互接触之各接线所包围之角度(如附件),一

般为液体表面与其它被焊体或液体之界面,此角度愈小代表焊锡性愈好。

③【不沾锡】(Non-Wetting)被焊物表面无法良好附着焊锡,此时沾锡角大于90度。

④【缩锡】(De-Wetting)原本沾锡之焊锡缩回。

有时会残留极薄之焊锡膜,随着焊锡回缩,沾锡

角则增大。

⑤【焊锡性】熔融焊锡附着于被焊物上之表面特性。

4工作程序和要求

4.1检验环境准备

4.1.1照明:

室内照明800LUX以上,必要时以(三倍以上)(含)放大照灯检验确认;

4.1.2ESD防护:

凡接触PCBA必需配带良好静电防护措施(配带干净手套与防静电手环接上静电接地线);

4.1.3检验前需先确认所使用工作平台清洁及所使用工作平台接地良好。

4.2本标准若与其它规范文件相冲突时,依据顺序如下:

4.2.1本公司所提供之工程文件、组装作业指导书、返工作业指导书等提出的特殊需求;

4.3若有外观标准争议时,由质量管理部解释与核判是否允收。

4.4涉及功能性问题时,由工程、开发部或质量管理部分析原因与责任单位,并于维修后由质量管理部复判外观是否允收。

5泌尿X线机PCBA原理检验

5.1PCBA焊接工艺参见章节6附录

5.2通过焊接工艺检验标准即可进行泌尿X线机原理检验

5.2.1control-I原理检验

Control-I原理图见PCBA原理图纸control-I-sch

检验工具:

万用表

检验方式:

查看原理图,将万用表上电,打至蜂鸣器档,根据将两表笔放至连通网络点测试各网络点是否连通或断开。

例:

如下图将红色表笔放置于12V侧,黑表笔分别放于D1、D2、D3、D5、D6正端检查是否连通。

依次完成每一个网络标号连通性。

5.2.2remote-I原理检验

remote-I原理见PCBA原理图纸remote-I-sch

5.2.3translate-I原理检验

translate-I原理见PCBA原理图纸translate-I-sch

6附录

6.1沾锡性判定图示

熔融焊锡面

沾锡角

被焊物表面

图示:

沾锡角(接触角)之衡量

插件孔

理想焊点呈凹锥面

6.2芯片状(Chip)零件之对准度(组件X方向)

理想状况(TargetCondition)

芯片状零件恰能座落在焊垫的中央且未发生偏出,所有各金属封头都能完全与焊垫接触。

注:

此标准适用于三面或五面之芯片状零件

ww

允收状况(AcceptCondition)

零件横向超出焊垫以外,但尚未大于其零件宽度的50%。

(X<1/2W)

X<1/2WX<1/2W

拒收状况(RejectCondition)

零件已横向超出焊垫,大于零件宽度的

50%(MI)。

(X>

1/2W)

以上缺陷大于或等于一个就拒收。

X>

1/2WX>

1/2W

6.3芯片状(Chip)零件之对准度(组件Y方向)

WW

Y1>1/4W

Y2>5mil

1.零件纵向偏移,但焊垫尚保有其零件宽度的25%以上。

(Y1>1/4W)

2.金属封头纵向滑出焊垫,但仍盖住焊垫

5mil(0.13mm)以上。

(Y2>5mil)

Y1<1/4W

 

Y2<5mil

1.零件纵向偏移,焊垫未保有其零件宽度的

25%(MI)。

(Y1<1/4W)

2.金属封头纵向滑出焊垫,盖住焊垫不足5mil(0.13mm)(MI)。

(Y2<5mil)

3.以上缺陷大于或等于一个就拒收。

6.4圆筒形(Cylinder)零件之对准度

组件的〝接触点〞在焊垫中心注:

为明了起见,焊点上的锡已省去。

D

Y≧1/3D

X20milX10mil

Y<1/3D

1.组件端宽(短边)突出焊垫端部份是组件端直径33%以下。

(Y<1/3D)

2.零件横向偏移,但焊垫尚保有其零件直径的33%以上。

(X1>1/3D)

3.金属封头横向滑出焊垫,但仍盖住焊垫以上。

Y>1/3D

Y

X2<0milX1<0mil

1.组件端宽(短边)突出焊垫端部份是组件端直径33%以上。

(MI)。

(Y>1/3D)

2.零件横向偏移,但焊垫未保有其零件直径的33%以上(MI)。

(X1<1/3D)

3.金属封头横向滑出焊垫。

4.以上缺陷大于或等于一个就拒收。

6.5鸥翼(Gull-Wing)零件脚面之对准度

S理想状况(TargetCondition)

各接脚都能座落在各焊垫的中央,而未发生偏滑。

1.各接脚已发生偏滑,所偏出焊垫以外的接脚,尚未超过接脚本身宽度的1/2W。

(X1/2W)

2.偏移接脚之边缘与焊垫外缘之垂直距离≧5mil。

X1/2WS5mil

1.各接脚已发生偏滑,所偏出焊垫以外的接脚,已超过接脚本身宽度的1/2W(MI)。

(X>1/2W)

2.偏移接脚之边缘与焊垫外缘之垂直距离<5mil(0.13mm)(MI)。

(S<5mil)

3.以上缺陷大于或等于一个就拒收。

1/2WS<5mil

6.6鸥翼(Gull-Wing)零件脚趾之对准度

各接脚已发生偏滑,所偏出焊垫以外的接脚,尚未超过焊垫侧端外缘。

各接脚侧端外缘,已超过焊垫侧端外缘(MI)。

已超过焊垫侧端外缘

6.7鸥翼(Gull-Wing)零件脚跟之对准度

XWW

各接脚已发生偏滑,脚跟剩余焊垫的宽度,最少保有一个接脚宽度(XW)。

各接脚己发生偏滑,脚跟剩余焊垫的宽度,已小于接脚宽度(X<

W)(MI)。

X<

6.8J型脚零件对准度

S

W

S5mil

X1/2W

2.偏移接脚之边缘与焊垫外缘之垂直距离≧5mil(0.13mm)以上。

(S5mil)

S<

5mil

X>

1.各接脚已发生偏滑,所偏出焊垫以外的接脚,已超过接脚本身宽度的1/2W(MI)。

(X>1/2W)

2.偏移接脚之边缘与焊垫外缘之垂直距离<5mil(0.13mm)以下(MI)(S<5mil)

3.以上缺陷大于或等于一个就拒收。

6.9鸥翼(Gull-Wing)脚面焊点最小量

1.引线脚的侧面,脚跟吃锡良好

2.引线脚与板子焊垫间呈现凹面焊锡带。

3.引线脚的轮廓清楚可见

1.引线脚与板子焊垫间的焊锡,连接很好且呈一凹面焊锡带。

2.锡少,连接很好且呈一凹面焊锡带。

3.引线脚的底边与板子焊垫间的焊锡带至少涵盖引线脚的95%以上。

1.引线脚的底边和焊垫间未呈现凹面焊锡带(MI)。

2.引线脚的底边和板子焊垫间的焊锡带未涵盖引线脚的95%以上(MI)。

3.以上缺陷任何一个都不能接收。

6.10鸥翼(Gull-Wing)脚面焊点最大量

1.引线脚与板子焊垫间的焊锡连接很好且呈一凹面焊锡带。

2.引线脚的侧端与焊垫间呈现稍凸的焊锡带。

3.引线脚的轮廓可见。

1.焊锡带延伸过引线脚的顶部(MI)。

2.引线脚的轮廓模糊不清(MI)。

3.以上缺陷任何一个都不能接收。

6.11鸥翼(Gull-Wing)脚跟焊点最小量

脚跟的焊锡带延伸到引线上弯曲处底部(B)

A与下弯曲处顶部(C)间的中心点。

注:

A:

引线上弯顶部

DBB:

引线上弯底部

C:

引线下弯顶部

CD:

引线下弯底部

脚跟的焊锡带已延伸到引线上弯曲处的底部(B)。

沾锡角超过90度拒收状况(RejectCondition)

脚跟的焊锡带延伸到引线上弯曲处的底部(B),延伸过高,且沾锡角超过90度,才拒收(MI)。

6.12J型接脚零件之焊点最小量

1.凹面焊锡带存在于引线的四侧;

2.焊锡带延伸到引线弯曲处两侧的顶部(A,B);

A3.引线的轮廓清楚可见;

TB4.所有的锡点表面皆吃锡良好。

h1/2T

1.焊锡带存在于引线的三侧

2.焊锡带涵盖引线弯曲处两侧的50%以上(h

1/2T)。

h<

1/2T

1.焊锡带存在于引线的三侧以下(MI)。

2.焊锡带涵盖引线弯曲处两侧的50%以下(h<

1/2T)(MI)。

6.13J型接脚零件之焊点最大量工艺水平点

1.凹面焊锡带存在于引线的四侧。

2.焊锡带延伸到引线弯曲处两侧的顶部(A,B)。

A3.引线的轮廓清楚可见。

B4.所有的锡点表面皆吃锡良好。

1.凹面焊锡带延伸到引线弯曲处的上方,但在组件本体的下方;

2.引线顶部的轮廓清楚可见。

1.焊锡带接触到组件本体(MI);

2.引线顶部的轮廓不清楚(MI);

3.锡突出焊垫边(MI);

4.以上缺陷任何一个都不能接收。

6.14芯片状(Chip)零件之最小焊点(三面或五面焊点)

1.焊锡带是凹面并且从芯片端电极底部延伸到顶部的2/3H以上;

2.锡皆良好地附着于所有可焊接面。

H

Y1/4H

1.焊锡带延伸到芯片端电极高度的25%以上。

(Y1/4H)

2.焊锡带从芯片外端向外延伸到焊垫的距离为芯片高度的25%以上。

(X1/4H)

X1/4H

1/4H

Y<

1.焊锡带延伸到芯片端电极高度的25%以下(MI)。

(Y<1/4H)

2.焊锡带从芯片外端向外延伸到焊垫端的距离为芯片高度的25%以下(MI)。

(X<1/4H)

3.以上缺陷任何一个都不能接收。

6.15芯片状(Chip)零件之最大焊点(三面或五面焊点)

1.焊锡带是凹面并且从芯片端电极底部延伸到顶部的2/3H以上。

1.焊锡带稍呈凹面并且从芯片端电极底部延伸到顶部;

2.锡未延伸到芯片端电极顶部的上方;

3.锡未延伸出焊垫端;

4.可看出芯片顶部的轮廓。

1.锡已超越到芯片顶部的上方(MI);

2.锡延伸出焊垫端(MI);

3.看不到芯片顶部的轮廓(MI);

6.16焊锡性问题(锡珠、锡渣)

无任何锡珠、锡渣残留于PCB

不易被剥除者L10mil

1.锡珠、锡渣可被剥除者,直径D或长度L5mil。

(D,L5mil)

2.不易被剥除者,直径D或长度L10mil。

(D,L10mil)

可被剥除者D5mil

不易被剥除者L>10mil拒收状况(RejectCondition)

1.锡珠、锡渣可被剥除者,直径D或长度L>5mil(MI)。

(D,L>5mil)

2.不易被剥除者,直径D或长度L>10mil(MI)。

(D,L>10mil)

可被剥除者D>5mil

6.17卧式零件组装之方向与极性

C1

1.零件正确组装于两锡垫中央;

2.零件之文字印刷标示可辨识;

3.非极性零件文字印刷的辨识排列方向统一。

(由左至右,或

由上至下)

+

1.极性零件与多脚零件组装正确。

2.组装后,能辨识出零件之极性符号。

3.所有零件按规格标准组装于正确位置。

4.非极性零件组装位置正确,但文字印刷的辨示排列方向未统一(R1,R2)。

+拒收状况(RejectCondition)

C11.使用错误零件规格(错件)(MA)。

2.零件插错孔(MA)。

3.极性零件组装极性错误(MA)(极反)。

4.多脚零件组装错误位置(MA)。

6.零件缺组装(MA)。

(缺件)

6.以上缺陷任何一个都不能接收。

6.18立式零件组装之方向与极性

10μ

允收状态(AcceptCondition)

1.极性零件组装于正确位置。

2.可辨识出文字标示与极性。

16

1.极性零件组装极性错误(MA)。

(极性反)

2.无法辨识零件文字标示(MA)。

1.无极性零件之文字标示辨识由上至

下。

2.极性文字标示清晰。

6.19零件脚长度标准

1.插件之零件若于焊锡后有浮高或倾斜,

须符合零件脚长度标准。

2.零件脚长度以L计算方式:

需从PCB沾锡面为衡量基准,可目视零件脚出锡面为基准。

L

Lmax:

2.5mm

Lmax~Lmin

Lmin:

零件脚出锡面

1.不须剪脚之零件脚长度,目视零件脚露出锡面;

2.须剪脚之零件脚长度下限标准(Lmin)为可目视零件脚出锡面为基准;

3.零件脚最长长度(Lmax)低于2.5mm。

(L2.5mm)

Lmax:

L>2.5mmLmin:

零件脚未露出锡面

1.无法目视零件脚露出锡面(MI);

2.Lmin长度下限标准,为可目视零件脚未出锡面,零件脚最长之长度>2.5mm(MI);

(L>2.5mm)

3.零件脚折脚、未入孔、缺件等缺点影响功能(MA);

6.20卧式电子零组件(R,C,L)浮件与倾斜

1.零件平贴于机板表面;

2.浮高判定量测应以PCB零件面与零件基座之最低点为量测依据。

倾斜Wh0.8mm

倾斜/浮高Lh0.8mm

1.量测零件基座与PCB零件面之最大距离

须≦0.8mm;

(Lh0.8mm)

WhLh

2.零件脚不折脚、无短路。

倾斜Wh>0.8mm

倾斜/浮高Lh>0.8mm

>0.8mm(MI);

(Lh>0.8mm)2.零件脚折脚、未入孔、缺件等缺点影响

功能(MA);

6.21立式电子零组件浮件

10μ16

2.浮高与倾斜之判定量测应以PCB零件面与零件基座之最低点为量测依据。

Lh1mmLh1mm

1.浮高≦1.0mm;

(Lh1.0mm)

2.锡面可见零件脚出孔;

3.无短路。

Lh>1mmLh>1mm

1.浮高>1.0mm(MI);

(Lh>1.0mm)

2.零件脚折脚、未入孔、缺件等缺点影响功能(MA);

3.短路(MA);

4.以上任何一个缺陷都不能接收。

6.22机构零件(JumperPins,BoxHeader)浮件

1.零件平贴于PCB零件面;

2.无倾斜浮件现象;

3.浮高与倾斜之判定量测应以PCB零件面与零件基座之最低点为量测依据。

Lh0.2mm

1.浮高≦0.2;

(Lh0.2mm)

2.锡面可见零件脚出孔且无短路。

1.浮高>0.2mm(MI);

(Lh>0.2mm)

Lh>0.2mm

6.23机构零件(JumperPins、BoxHeader)组装外观

(1)

1.PIN排列直立;

2.无PIN歪与变形不良。

PIN歪程度

XD

PIN高低误差≦0.5mm

1.PIN(撞)歪程度1PIN的厚度;

(XD)

2.PIN高低误差0.5mm。

X>D

PIN高低误差>0.5mm

1.PIN(撞)歪程度>1PIN的厚度

(MI);

(X>

D)

2.PIN高低误差>0.5mm(MI);

3.其配件装不入或功能失效(MA);

6.24机构零件(JumperPins、BoxHeader)组装外观

(2)

1.PIN排列直立无扭转、扭曲不良现象;

2.PIN表面光亮电镀良好、无毛边扭曲不良现象。

PIN扭转.扭曲不良现象

由目视可见PIN有明显扭转、扭曲不良现象(MA)。

PIN变形、上

PIN有毛边、表层电镀不良现

1.连接区域PIN有毛边、表层电镀不良现象(MA);

2.PIN变形、上端成蕈状不良现象(MA);

3.W以上缺陷任何一个都不能接收。

6.25零件脚折脚、未入孔、未出孔

理想状况(TargetC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