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6896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8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

《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评价报告Word格式.docx

坝顶高程262.0m,坝顶长度225.0m,坝顶宽度3.0m,河床高程232.40m,最大坝高29.60m。

上游坝坡设二级马道,马道宽度1.5m,坝坡自上而下依次为1∶2.75、1∶3.0、1∶3.25,采用干砌石护坡,厚0.25m。

下游坝坡设一级马道,马道宽1.5m,坝坡自上而下依次为1∶2.25、1∶2.5,草皮护坡。

砌石排水棱体顶宽1.5m,下游坡比1:

1.75。

2、溢洪道

某溢洪道位于大坝左端,为无控制开敞式宽顶堰,堰顶宽68.5m,堰顶高程259.70m,堰下为天然山垭,无任何消能防冲措施。

3、输水建筑物

输水建筑物布置在左右两岸,分别向东、西两干渠输水。

左岸隧洞为东干渠进水口,进口底板高程239.30m,长111.0m,纵坡2.5‰,城门洞型,底宽1.0m,侧墙净高1.3m,上接半圆拱,半径0.5m。

设计过水流量为1.0m3/s。

进口设置铸铁平面闸门,尺寸0.5m×

0.7m,采用5t手摇螺杆式启闭机控制,

右岸隧洞为西干渠进水口,进口底板高程245.80m,长234.4m,城门洞型,底宽1.4m,侧墙净高1.3m,上接半圆拱,半径0.7m。

0.7m,采用5t手摇螺杆式启闭机控制。

1.3工程建设过程简况

某水库由原某县水利水电局设计,当地政府施工。

于1966年初开始大坝选址,设计时未作地质勘察工作,仅测绘坝址地形图,就仓促上马。

1966年11月开工兴建,1971年元月大坝基本竣工。

受建设期间的条件限制,缺乏应有的施工机械,施工标准,质量检查和工程质量监理。

施工设备简陋,设计深度不够,对坝址地质缺乏应有的了解,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出现一些重大工程质量问题。

后期虽经过多次维修,但至今仍存在重大工程隐患,影响水库正常运行和发挥水库应用的效益。

二、工程质量安全评价

2.1 坝址地质概况

1、基本概况

某水库地处鄂西山区,为中低山深切割区,高差不大,具有强烈侵蚀作用的地貌特征。

院子河总体流向为自西至东,河流两岸山峦重迭,地势高竣,河谷一般呈对称的“U”型,河流两岸基岩裸露,河底宽度20-40m。

坝址两侧山体较平缓,右岸山顶高程300m左右,大部分基岩裸露,少部分被第四系残坡积物所覆盖。

坝址下游为较开阔的平地,多为农田。

坝址区出露岩性为第四系残坡积物(Q4el+dl),以及白垩系下统五龙组砂岩夹砾岩(K1W)。

五龙组砂岩夹砾岩,岩体为单斜构造,岩层产状为倾南东向,倾角为7°

-10°

左右,岩体中断层,裂隙不甚发育。

坝址区地下水主要分为孔隙潜水和孔隙裂隙水。

孔隙潜水分布于第四系堆积层中,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

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白垩系下统五龙组砂岩夹砾岩中,含水量受裂隙发育程度及岩石风化程度控制,一般含水量较小,水力联系差。

根据钻孔注水试验成果分析,发现坝址区岩体的透水性有以下特点:

⑴岩体的透水性随着岩石风化强度的减弱而减小。

⑵岩体的透水性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⑶坝体两岸山坡岩体的透水性大于河床中间岩体的透水性。

2、坝址工程地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坝基砂卵石层渗漏问题

河床部分的心墙基底与中风化基岩之间,夹有约1m厚的砂卵石层,该层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强,库水沿砂卵石层向下游渗漏。

⑵绕坝渗漏

水库左坝肩(包括溢洪道)为强—中等风化砂岩夹砾岩,厚度大约为10m,透水率一般为5≤q<

10左右,为弱透水层。

坝肩地段山势单薄,库水易沿坝肩岩体产生绕坝渗漏。

溢洪道岩体开挖后,未进行任何护理,导致岩体进一步风化,节理不断扩大,形成渗流通道。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设计烈度为Ⅵ度。

根据《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97),大坝为4级建筑物,设计烈度为Ⅵ度时无须进行抗震稳定性计算。

2.2 大坝质量安全评价

1、施工质量评价

⑴粘土心墙填土

心墙填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夹少量的小块石、碎石和风化碎屑,渗透系数为2.00×

10-4cm/s,大于规范要求的1×

10-5cm/s。

从本次勘探取样得知,填土天然含水量与最优含水量接近,施工期碾压质量较好。

⑵坝体代料填土

坝体代料主要为砂岩风化砂夹粘性土及碎石、块石等组成,级配较差。

据现场标准贯入测试结果及现场注水试验分析,密实度极不均匀,离散性较大。

说明施工中,代料质量和压实标准控制不严,碾压质量较差。

⑶溢洪道

溢洪道基岩风化强烈,强风化深度约4.5m,中风化深度约10m。

强风化层未清除

2、大坝质量评价

⑴坝顶宽度为3.0m,不满足《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最小宽度5.0m的要求。

⑵大坝渗漏问题。

大坝渗漏是某存在的重大质量隐患。

坝端渗漏:

据水库管理处的监测记录:

大坝左侧角渗水点的渗漏量在0.091L/s-0.442L/s,其渗漏水量随库水位的升高而增大,当库水位高于250m时渗水量逐渐增大,最大值为0.442L/s,当库水位在250m时,渗水量最大值为0.091L/s,库水位线低于250m时,基本无渗漏现象。

据水库管理员介绍,坝基渗漏主要为暗流,渗水路径位于坝基较深处,渗流出口距下游坝趾约400m入河,渗漏量约3000m3/d。

水温比水库表层水温约低。

目前渗水未发现浑浊现象,也无异味发生。

造成渗漏的主要原因是:

坝端两侧清基不彻底;

河床部分的心墙基底与中风化基岩之间,夹有约1m厚的砂卵石层;

心墙土料渗透系数过大所致。

⑶体及坝体变形。

迎水坡:

迎水面采用干砌块石护坡,砌石风化剥蚀突出,坝面多处坍陷和隆起,左岸接近252-255m高程范围内有大面积坍塌发生,其长度为20m,宽3m,最大隆高20cm,最大下陷距离15cm。

右岸局部有冲蚀沟。

背水坡:

背水面植被相对较好,无明显冲刷现象。

马道以下部位,局部坡面有隆起和塌陷现象。

⑷白蚁危害严重

在上下游坝坡面较广地存在白蚁洞穴。

2.3 溢洪道安全质量评价

某溢洪道位于大坝左端。

水库建成运行初期,采用天然垭口泄洪,泄洪时岩体冲刷剥落严重,后经多次抢险加固,在堰顶部铺设了一道厚0.3m左右混凝土护面。

堰下部无任何防护措施。

溢洪道山体岩石较破碎,表层强风化深约4.5m,岩体结构基本被完全破坏,呈疏松状碎裂结构。

在雨水和洪水的侵蚀作用下,岩体冲刷、向源侵蚀明显,在溢洪道泄槽部位有大量因冲刷引起的局部崩塌和堆积物。

溢洪道无消能防冲措施,是水库安全度汛的关键问题。

水库长期控制蓄水水位,溢洪道很少过洪,原河床部分已改为农田,泄洪期间必将毁坏农田。

2.4 输水隧洞安全质量评价

1、进水口闸门锈蚀严重,开启不便,止水失效,漏水严重。

2、启闭机锈损严重,开启不便。

3、洞身渗水。

4、进水塔和工作桥破坏较严重,桥面裂纹较多,且呈横向分布。

所有混凝土结构老化严重,局部钢筋裸露锈蚀。

5、隧洞出口未修建消能设施。

2.5 工程质量安全评价结论

综上所述,某水库大坝、溢洪道和输水建筑物等的施工质量大部分未达标。

由于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等原因,工程运行中已暴露出严重质量隐患,影响工程正常运行。

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有关规定,某水库工程的质量评定为不合格。

三、大坝运行管理评价

3.1 管理机构及体制

某水库管理处于1971年2月成立,隶属原某县水利水电局管理的事业单位,该处为划归当地政府、实行自收自支加补助的企业化管理,原有职工4人,现有职工2人。

管理处的职责是负责水库的日常管理、维护、防汛、灌溉和养殖等工作。

水库管理处现有一条水泥道路,一般情况通行便利,但当洪水来临,溢洪道参与泄洪,下泄洪水将会淹没道路,影响防汛抢险物资的运输。

对外通讯依靠一部程控电话,管理处无交通工具、办公设施简陋。

3.2 大坝工程管理

针对水库的实际情况,水库管理处对大坝工程管理处订立如下制度:

1、坚决执行《湖北省水库管理办法》,确保枢纽工程安全。

2、禁止在大坝周围200m以内取土采石、放炮、打井、挖砂,坝体上禁止堆放杂物。

3、经常保持坝坡坝面、马道截流沟的干净,无杂草、杂物淤积,坝面禁止放牧,行人不准任意践踏护坡草皮。

4、大坝几处渗水点的观测数据要准确无误,不准间断。

5、坚持大坝巡视巡查工作。

非汛期一周巡视一次;

汛期一天一次;

暴雨或大雨一天数次。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3.3 大坝运行

1、运行大事记

水库运行33年来,因受当时施工水平限制,大坝施工质量较差,未达设计标准,存在较大工程隐患,长期以来,各项运行指标均未能按设计要求进行。

自建库以来汛前水位控制在254.00m。

至今仅有三次溢洪,溢洪时间较短,分别是:

1976年7月,水位达到260.00m,溢洪流量达14.9m3/s;

1978年8月,水位达到260.60m,溢洪流量达87.0m3/s;

1987年8月,水位达到259.75m,溢洪流量达3.0m3/s。

在较小泄洪流量下,造成溢洪道较大的冲刷。

2、水库防洪调度

溢洪道为无闸控制,防洪调度相对简单。

水库控制运用的主要任务是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合理的调配水量,有计划地进行蓄水和下泄,正确处理水库安全与上、下游防洪之间的矛盾,达到确保工程安全度汛,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

⑴汛期划分

根据历年将雨情况,某水库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为汛期。

其中:

5月1日至5月31日为初汛期,6月1日至8月30日为主汛期,9月1日至10月15日为后汛期。

⑵汛期调度

由于水库存在隐患,每年汛期来临之前,利用输水隧洞放水,将防洪限制水位控制在254.00m以下,最大限度地腾空库容,保证大坝汛期安全度汛。

水位超过259.70m时,溢洪道泄洪。

⑶兴利调度

在汛期,严格执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度汛方案,认真控制,确保安全;

在汛末,适时拦蓄后汛期洪水提高蓄水位,增加兴利能力,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⑷抗洪抢险

当水库发生险情时,启动抗洪预案。

根据情况由水库所在地政府组织一、二、三线劳力700人参加抗洪抢险。

3.4 工程维修

1、大坝维修

1986年由原某县组织对大坝局部进行了灌浆处理,处理后效果不明显。

1997年对大坝外坡局部渗漏部位,开挖回填混合料进行局部处理。

2002年对外坝一级平台以下护坡进行了现浇混凝土整修。

2、溢洪道加固

1976年按“75.8”型洪水,对溢洪道侧墙、底板加设浆砌和现浇混凝土。

1996年对溢洪道底板损坏部位进行了维修。

3、输水隧洞维修

1988年对左岸隧洞进口底板进行了混凝土现浇,处理后漏水量相应减少。

1995年对左岸隧洞进口侧墙50.0m进行了粉刷,处理后效果不明显,目前漏水相当严重。

2000年对工作桥栏杆及机房进行了加固维修。

3.5 大坝安全监测

安全检查的范围:

大坝上游坝坡、坝顶、下游坝坡、坝肩、坝脚、进水塔、输水隧洞、溢洪道等。

安全检查的内容:

坝面是否平整,坝面有无滑坡、裂缝、凹坑、左坝肩漏水处观测水量,坝坡冲刷情况,排水沟有无阻塞,白蚁危害等。

溢洪道底板渗水情况,侧墙及溢洪道基础是否淘冲刷等。

经过多年观测、检查,发现工程目前存在许多险情和隐患。

水库自建成以后,除常规水位观测外,其余观测设施一直没有配套,无法进行观测。

尽管如此,对枢纽建筑物的安全制定了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别检查的制度。

3.6 运行管理综合评价

水库枢纽运行33年来,虽陆续进行了大坝和溢洪道的加固处理,但经安全检查,仍存在下列重大隐患:

1、由于建设投资不足,工程规模未达到设计标准,局部不配套,使水库长期负险,不能正常运行。

2、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白蚁危害严重。

迎水面中部护坡块石破碎、风化、滑动,右端塌陷严重;

背水面下部局部隆起、塌陷。

3、渗漏现象严重。

坝基有明显的漏水,在水位较高时,日漏水量达3000m3/s。

4、左岸输水隧洞严重漏水,底板风化,剥落明显,停水期洞壁有水渗出。

洞壁浆砌石块体间有裂缝,混凝土老化。

5、进水口闸门功能基本丧失,开启不便,锈蚀严重,止水功能失效,漏水严重。

6、溢洪道堰顶混凝土龟裂、裂缝漏水、表面碳化严重,浆砌损坏。

7、管理处除仅有水尺进行水位观测外,无其它任何观测设施。

综上所述,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某水库运行管理综合评价为差。

 

四、水库大坝防洪标准复核

某水库坝址以流域面积11.3km2,主河道长7.5km,河道比降89‰,流域形状系数F/L2=11.3/7.52=0.2,属山区长形。

4.1 防洪标准

大坝坝顶高程262.00m,最大坝高29.6m,总库容376.0×

104m3,大坝为粘土心墙代料坝,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SL252-2000)、《防洪标准》(GB50201)规定,本工程属Ⅳ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四级,设计洪水标准3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500年一遇。

院子河及其干流某河实测流量资料,水库自运行以来无运行记录资料(水位、流量),故采用暴雨推求洪水。

4.2洪水过程线

1、设计点雨量

洪水复核实测雨量资料,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应采用某站的资料较为合理。

但由于某站缺乏完整连续的定时段1、6、24小时的年最大降雨资料,只有采用晓溪塔的实测降雨资料。

某与晓溪塔之间的直线距离约20km,其间无高山阻隔,属于同一气候区,降雨无明显的差别。

设计点雨量,采用晓溪塔实测定时点暴雨量和《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 查算两种方法,以资比较。

晓溪塔实测定时点暴雨,依实测资料,对H1h、H6h、H24h雨量进行理论频率三点适线法计算,结果如表1。

表1晓溪塔实测定时点暴雨量各频率计算成果表单位:

mm

时段

X(mm)

CV

P1=0.2%

P1=3.33%

H1h

50.95

0.45

2.31

146.23

101.39

H6h

83.25

0.62

2.6

330.5

203.96

H24h

100.74

0.582

3.15

393.89

238.35

依某水库所在位置流域中心,查《图表》计算各频率点暴雨量如表2。

表2查表法点暴雨量各频率计算成果表单位:

P1=5%

48

0.46

3.5

154.08

100.32

91.2

88

0.53

295.2

184.8

164.0

110

0.55

421.3

260.7

231.0

由表1和表2所列结果比较(实测降雨与查《图表》两种成果比较),以H24h为例,查《图表》成果大于实测降雨成果,为安全计采用查《图表》成果。

2、洪水过程线

  洪水过程线采用瞬时单位线法和推理公式法两种方法进行计算,所得成果如表3。

表3设计洪水成果表

P

瞬时单位线法

推理公式法

0.2%

3.33%

5%

Q(m3/s)

378.27

122.87

113.6

395.91

235.34

208.66

W(104m3)

403.1

242.2

227.6

365.1

230.8

205.1

瞬时单位线法与推理公式法均采用概化综合的参数代入公式计算。

单位线特征决定于参数n、k;

n表示流域对地表径流的调节次数,k表示平均汇流历时。

当流域面积F较小,河长L较短时,n、k值极不稳定,洪水计算成果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推理公式所用的参数较为稳定,故当流域面积较小时,以采用推理公式法推算洪水较为适当。

4.3洪水成果复核

根据《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某水库属IV等工程,依照《防洪标准》,该水库枢纽应采用3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1、洪峰流量校核 

经计算分析,3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为235.34m3/s,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为395.91m3/s。

  某水库兴建于1966年,大坝于1971年元月正式竣工,原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校核标准为100年一遇。

有关数据摘自《某水库资料》,不同阶段的洪水设计成果见表4。

表4某水库设计洪水成果比较表

项目

资料来源

P=5%

Qm(m3/s)

79年防洪复核

102

201

88年防洪复核

115.0

229.2

本次

水位(m)

260.32

260.67

260.37

260.75

261.23

261.87

洪水总量

236

380

305.4

490

H24h(mm)

260

419

273

438

231

由表4可知,本次计算的降雨量H24h与1988年防洪复核采用值相差不大,洪水总量也十分接近。

但洪峰流量相差较大,其原因主要是洪峰流量计算的公式形式不同,虽然都是推理公式,但1988年采用的公式和计算参数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反映洪峰形成的因素与参数。

本次计算采用的公式是按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1985年5月编制的《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所提供的公式和相关的参数,其成果合理可靠。

故洪水复核成果以本次计算为准。

2、防洪水位的复核

洪演算起调水位为259.7m,即溢洪道堰顶高程。

经调洪计算,设计水位和校核水位成果见表5。

表5调洪演算成果表

 P%

洪峰流量(m3/s)

下泄流量(m3/s)

0.2

330

3.33

195

5

208.7

168.0

261.09

复核结果:

水库正常水位为259.7m;

校核洪水位为261.87m;

设计洪水位为261.23m。

4.4 坝顶高程复核

某水库实测坝顶高程为262.0m。

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坝顶高程等于静水位与超高之和,应分别按以下运用情况计算,取其最大值:

①设计洪水位(P=3.33%)加正常运用的坝顶超高;

②校核洪水位(P=0.2%)加非正常用的坝顶超高;

③正常蓄水位加正常运用的坝顶超高;

表6各种运行条件下坝顶高程计算成果表

Y超高(m)

坝顶高程(m)

R风浪爬高

e壅高

A安全超高

设计水位261.23

1.03

0.00

0.5

262.76

校核水位261.87

0.66

0.3

262.80

正常水位259.70

260.23

三种情况取大值,确定坝顶高程为262.8m,实测坝高程最低处262.0m,比复核坝顶高程低0.8m,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现状坝顶高程不满足设计要求。

4.5 防洪标准复核结论

根据以上计算和分析,某水库防洪标准复核结论如下:

1、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525--2000),某水库工程属IV等工程,按3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通过本次洪水复核得:

30年一遇设计洪水流量为235.34m3/s,相应水位为261.23m,500年一遇校核洪水流量为 395.91m3/s。

相应水位为261.87m。

2、复核坝顶高程为262.8m,实测坝顶高程为262.0m,在溢洪道不加宽的条件下,实测坝顶高程比复核坝顶低0.8m。

目前坝顶高程不能满足防洪要求。

3、心墙实测高程259.00m。

本次复核设计洪水位261.23m加上0.4m超高,为261.63m,校核洪水位为261.87m,复核心墙顶部高程应261.87m,实测心墙顶部高程比复核要求高程低2.87m。

现状心墙顶部高程不满足《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的要求。

  4、通过本次洪水复核,某水库的的防洪能力低于国家现行标准。

五、大坝渗流安全评价

5.1 计算条件及计算参数

1、坝基概况

河床部分心墙未与中风化基岩直接接触,其间夹有约1m厚的砂卵石层,砂卵石层透水性较强,且心墙质量较差。

2、筑坝材料及其渗透特性

心墙填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局部夹少量的小块石、碎石和风化碎屑,碎石、屑直径为1-8cm,浑圆或次棱角状,强中等风化状

坝体代料填土主要为砂岩风化砂夹粘性土及碎石、块石等组成,碎、块石直径一般为3-11cm,浑圆或次棱角状,具强中等风化状,回填密实度较差。

基岩和筑坝材料渗透性能见下表7。

表7 筑坝材料渗透系数表

序号

土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