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5996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

《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医学学习指导文档格式.docx

(1)环境与人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的概念

人与环境的关系

高危人群、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食物网和物质转移(生物放大、生物蓄积、生物浓缩)的概念

(2)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的概念

污染的来源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迁(环境自净、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迁移)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特点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免疫功能影响、公害病)

(3)影响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因素

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

(4)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应用:

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2章生活环境与健康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大气、水体、土壤污染及污染物的转归特点,掌握地方病的概念及特点,明确我国地方病防治策略。

了解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症表现,掌握合理膳食的基本卫生要求,熟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熟悉各类营养素的供给量标准和食物来源;

熟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

了解食品污染的种类,熟悉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条件,掌握食品污染的主要危害特点及预防措施;

熟悉食源性疾病的概念,掌握食物中毒的概念及分类,熟悉各类食物中毒的病原体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特点、中毒机理、临床表现特点,了解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原则。

(1)大气与健康

大气的垂直结构

大气的组成及其卫生学意义

大气的物理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主要掌握紫外线、红外线和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效应

大气污染概念

大气污染的来源

大气污染物的转归(自净、转移、形成二次污染、污染物转化成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

急性中毒、慢性炎症、致癌作用、变态反应、降低机体抵抗力;

间接危害:

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产生温室效应、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

空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及其危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室内空气污染)

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居室空气清洁度的评价指标

我国大气卫生标准规定的两种最高容许浓度

(2)水质与健康

水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污染物的种类

水体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要求

水源选择的基本原则

水消毒的主要方法

(3)土壤与健康

土壤污染概念

土壤污染的基本特点

污染物在土壤污染中的转归与结局

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4)地方病

地方病的病因分类

地方病的基本特征

地方病监测控制策略

碘缺乏病定义

我国IDD流行特征

碘缺乏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临床表现形式

IDD的防治措施

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标准与分型

我国流行现状与影响因素

地方性氟中毒临床表现及分型

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措施

(5)食物营养与健康

营养及营养素的概念

营养素需要量、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

各类营养素的生理功能,评价指标,营养素食物来源和缺乏症表现

平衡膳食的概念

合理膳食的基本卫生要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高血压的营养治疗原则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

食品污染的种类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条件

食品污染的主要危害特点及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

食物中毒的概念及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体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特点、中毒机理、临床表现特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疗原则与预防措施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中毒机理、临床表现特点及防治措施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中毒机理、临床表现特点及防治措施

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第3章生产环境与健康

了解生产环境中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了解职业性损害的概念,掌握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和特点,掌握职业病的预防,熟悉引起工伤的主要原因。

了解毒物的概念、生产性毒物进入的途径、在体内代谢过程及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熟悉常见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预防控制措施;

了解生产性粉尘的来源与分类,熟悉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熟悉生产性粉尘的致病作用,了解矽肺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

(1)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

职业性有害因素和职业病的概念

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职业性损害、职业病、法定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的关系

职业病的预防原则

工伤的主要原因

(2)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毒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的概念

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分布、生物转化、排出)

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职业中毒诊断原则

阐述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

(3)常见职业中毒及防治

常见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铅、汞、苯)

(4)生产性粉尘与尘肺

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及分类、理化性质,生产环境中的防尘措施

生产性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矽肺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

第4章社会心理环境与健康

掌握社会环境的概念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特点;

了解社会经济状况、公共政策、文化与健康的关系;

熟悉社会支持的概念、家庭类型、家庭功能;

掌握心身疾病的概念及其特点;

了解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

掌握应激的概念及其主要来源;

了解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掌握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概念;

熟悉行为因素与健康的关系。

(1)社会环境与健康

社会环境的概念

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

社会经济状况与健康的关系(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

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

健康的公共政策的概念

文化、风俗、思想意识、宗教的概念

社会文化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关系对健康的影响特点

家庭的类型

家庭功能

家庭对健康的影响

(2)心理因素与健康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

应激、生活事件的概念

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

情绪的概念

情绪对健康的作用

(3)行为和生活方式与健康

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概念

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对健康有害的行为

第二篇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第5章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流行病学的定义,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熟悉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了解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简史

流行病学定义

(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3)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流行病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4)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5)流行病学的发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第6章疾病的分布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描述疾病分布的频率指标,掌握疾病的流行强度指标,掌握疾病的地区、时间及人群分布的描述方法。

(1)疾病分布的概念和常用指标

疾病分布的概念

死亡频率的测量指标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死亡率与病死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概念的区别

(2)疾病的流行强度

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的概念

(3)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对研究疾病的病因中的作用

疾病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

第7章观察性研究

本章主要介绍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态学、现况研究、筛检的概念,熟悉现况研究的特点,设计方法,掌握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概念、设计方法,了解筛检、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资料的基本分析方法。

(1)概述

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概念的区别

(2)现况研究

现况研究的概念

现况研究的特点

现况研究的目的和用途

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法的特点

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现况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3)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目的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的应用与局限性

(4)筛查

筛查、筛查试验、诊断试验的概念

筛查的特点

决定筛查计划的原则

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可靠性、预测值指标的计算

提高筛查效率的方法

(5)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

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相对危险度(RR)和比值比(OR)概念的区别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常见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及其控制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6)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概念和特点

结局的概念

队列研究的用途

队列研究的种类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归因危险度、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度的意义、人群归因危险度

队列研究中的常见偏倚(失访偏倚)及其控制

第8章实验性研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实验性研究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熟悉实验设计的原则及步骤,了解实验性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偏倚和主要评价指标以及应用范围和医德问题。

二、重点内容

实验性研究的概念

实验性研究的分类

(2)临床试验

临床实验的基本要素(研究因素、研究对象、效应指标)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盲法原则)

评价效果的主要指标

临床试验应注意的问题(伦理道德问题、预试验、退出)

第9章病因研究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病因的概念,理解因果联系的种类,熟悉病因研究的程序,掌握病因判断因果联系的依据。

(1)病因的概念

病因概念的发展阶段(阴阳五行说、Koch法则、三角模式、轮状模型、病因模式型)

现代病因的概念

病因的分类

(2)病因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病因研究的程序(描述性研究提出假设、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

(3)病因推导

关联的种类

确定病因与疾病因果关联的标准

第10章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传染病流行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和两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熟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特点(疾病的三间分布)、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掌握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了解恶性肿瘤的预防。

(1)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疫源地的概念

不同类型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潜伏期和传染期的流行病学意义,主要传播途径的理性特征,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疫源地确定的依据与消灭的条件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艾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结核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我国近期心血管疾病流行特征

冠心病的分布特点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分布特点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

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的防治措施

第三篇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

第11章社会卫生策略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涵义,熟悉“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政策和全球目标。

掌握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行动的政策基础和四项战略行动,了解2010年中国卫生改革发展规划的主要健康指标和疾病控制指标、基本原则、重点工作内容和保障政策和措施。

(1)"

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全球战略目标

"

全球策略的含义及基本政策

全球目标

(2)“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卫生战略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具体目标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行动的政策基础

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策略

(3)2010年中国卫生改革发展规划

评价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健康指标和疾病控制指标

2010年中国卫生改革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2010年中国卫生改革发展规划的重点工作

2010年中国卫生改革发展规划的保障政策和措施

第12章初级卫生保健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熟悉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和内容,了解初级卫生保健的意义。

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

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

初级卫生保健的意义

2001-2010年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

第13章社区卫生服务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1)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概念

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3)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第14章健康促进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了解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熟悉健康促进的内涵;

掌握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

熟悉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意义。

(1)健康教育概述

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的基本特征

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2)健康促进概述

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的内涵

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

不同时期健康促进的优先行动领域

(3)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

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意义

第15章卫生法规与卫生监督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卫生法规和卫生监督的概念,熟悉卫生法律规范的分类和效力、卫生法的法源和卫生监督的性质、特征和作用,了解卫生监督的分类。

(1)卫生法律法规

卫生法规的定义

卫生法律法规的性质

卫生法律规范的分类

卫生法律的法源

(2)卫生监督

卫生监督的概念

卫生监督的属性和功能

卫生监督的特征和作用

卫生监督的分类

三、学习进度安排与学习方法建议

1.学习进度安排

《预防医学》课程主要是为各专业本专科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时间为4个月,学生在此时段内必须保证自己的学习至少46个学时(即38-45小时)才能完成相应的课程要求,顺利通过课程考核。

每周坚持学习2学时,每学完一个章节内容,看课后例题进行复习,每1个篇章学习完成后到网上去进行阶段性考核——即完成网络作业的提交工作。

本门课程共计3篇15章内容的学习,应该在3个月内完成3次网上作业的提交,然后在约考期间才能进行考试的预约,约考成功后才能参加课程考试。

学生应该在考试前预留出至少2周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复习。

2.学习相关资料

课件及参考教材(《预防医学》袁聚祥主编,第3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1)课件:

绪论,第1-4章

教材阅读:

绪论:

第1-6页

第一章: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第9-28页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第29-70页

第三章:

食物营养与健康第71-105页

第四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第106-128页

第五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第129-140页

(2)课件:

第5-10章

教材阅读:

第十四章:

流行病学概述第237-244页

第十五章:

疾病的分布第245-254页

第十六章:

观察性研究第255-291页

第十七章:

实验性研究第292-300页

第十八章:

病因研究第301-308页

第二十章:

传染病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第319-343页

第二十一章:

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第347-363页

(3)课件:

第11-15章

教材阅读:

第二十二章:

卫生保健策略第364-370页

第二十三章:

初级卫生保健第371-379页

第二十四章:

社区卫生服务第380-386页

第二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387-395页

第二十六章:

卫生法律法规与卫生监督第396-403页

3.学习方法建议

学习《预防医学》时,首先应在脑子里明确它由几篇几章构成,各篇、章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在学习某一章时,则应首先明确该章由哪些节构成,每节又由几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再由几点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如何等。

当能够有序地把握住章、节、问题、点等的基本框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时,就能够牢固而全面地掌握所学知识,理解相关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