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5840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和县两江一水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设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今西和县地夏禹时代为雍梁之地,商周如故,均为氐羌民族所据。

春秋时期属秦国西犬丘地;

战国入西县地。

秦朝属陇西、武都二郡所辖的西县和武都郡。

西晋改西县境地为天水郡始昌县地;

东晋始建仇池国,杨氐家族指点江山。

隋朝置于汉阳郡长道县。

唐归成州汉源县。

五代十国属秦州辖区;

前蜀国曾设白石镇。

北宋仍置长道县,归岷州辖地;

南宋正名西和州。

元朝属陕西省巩昌府辖区。

明朝改州为县。

清朝属甘肃省巩昌府管辖。

民国时期隶属甘肃省渭川道(后改天水第四行政督察公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西和县人民政府,隶属武都专区管辖;

1956年划归天水专区,1958年西、礼合县,1961年恢复西和县,1985年归属陇南地区。

1.2 自然条件

县土属中秦岭地貌的一部分。

南部嵌入徽成红色盆地的西北边缘,北部插入西礼黄色盆地,衔接红黄盆地的中间是横亘西南和东北的县境南北分界线横岭山脉。

全县总的地貌特点是褶皱、断陷、中强切割的中山山地。

总体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

全县平均海拔1692m,最高海拔2543m,最低海拔968m,相对高差1575m。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依其形态大体分为北部河谷川坝、中部黄土丘陵、东西土石山地、南部破碎深谷、东南残塬浅谷五大地貌类型。

县域属嘉陵江支流西汉水和青泥河两大水系。

境内共有大小沟壑6496条,河流325条。

其中:

一级河流1条,二级河流3条,三级河流132条,四级河流160条,五级河流25条。

属一级支流西汉水流域的有太石河、漾水河、石峡河、洛峪河、大柳河5条二级支流,流域内各河流由于横岭山脉从东北向西南横亘,形成了南北分流的趋势。

北部漾水河自南而北汇入西汉水,其支流自东西汇入其中;

南部石峡河、洛峪河由源头向南直接流入西汉水。

青泥河流域的马元河、晒经河2条支流,由源头向东南汇入其中。

全县水系除漾水河属扇形水系外,其余水系均为梳状水系,河短流急,水量变化较大。

县区地跨暖温、中温、温凉三个气候区域,大陆性气候显着。

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温高多雨,全年季节变化明显。

年均气温8.4℃,最冷月(元月份)平均最低气温-8.8℃,极端最低气温-24.6℃,最热月(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25.5℃,极端最高气温33.5℃;

≥10℃的积温2725.5℃,初日为四月下旬,终日为十月上旬,持续日164天;

≥15℃积温1734℃,初日为六月上旬,终日为九月上旬,持续日92天。

年太阳辐射量102.9千卡/cm2,年日照时数1731小时,年蒸发量1200mm,年相对湿度74%,干燥度0.7-2,无霜期149—224天,植物生长期250-300天,年降水量600mm左右,雨量集中分布在5-10月份之中。

灾害性天气有春旱、夏洪、秋涝、冬干。

县域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区,植物资源丰富。

现已初步查明:

全县共有植物111科376属1080种,按其分布规律共分针叶阔叶林带、灌丛草原带和干旱草原带三个植被类型区。

县境东部、西南的中高山地,是我县植物最多、植被繁茂的天然次生林区,针阔叶林是这里的主要植被类型,占优势的乔木树种有旱生和中生型的华山松、栎类、桦木、山杨,树种种类近百种,下木和地被物复杂。

县境东部西南林缘、西部和横岭山脉以南的高寒阴湿山区,是森林破坏演替而形成的灌丛草甸植被类型。

这里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个别地方还尚存极度残败的次生林,但大部分已经草原化。

植被覆盖度0.3—0.5,建群种乔木有油松、华山松、栎类、白桦、山杨、漆树,灌木有沙棘、胡颓子、绣线菊、珍珠梅、野蔷薇、虎榛子、悬钩子、胡枝子,草本有蒿类、海棠、苔草、绵草、唐松草、茵陈、柴胡、毛香、草莓。

县境中部和北部的漾水河峡谷、东部石质山地的山湾旮旯、梁脊和西汉水峡谷两岸的地带,为半干旱气候区的草原植被,天然植被已基本无迹可寻,仅存少量不成片的天然柏树林和小片人工刺槐林。

植被覆盖度在0.3以下。

建群种灌木有狼牙刺、枸杞、酸枣、迎春、马桑,草本有白蒿、蒿类、狼毒、羊草、针茅、青菅、紫苑、萎陵菜、悬钩子、马蹄草、披碱草等。

县域地处棕壤与褐土地带,土壤多样,类型复杂。

全县共有6个土纲10个土类22个亚类56个土属62个土种。

土壤分布由东向西、从北到南有明显的地带性,基本和自然分区相吻合。

在水平分布上,漾水河谷以淀土为主,中部黄土丘陵以黑垆土为主,东西土石山地以棕壤土和褐色土为主,西南破碎峡谷以灰褐土为主,东南残塬浅谷区以紫红土为主。

在垂直分布上,海拔2000m以上的土石山地以棕壤为主,海拔1800—2000m之间的地区以褐色土类为主,海拔1200—1800m之间的地区以灰褐土为主,海拔1400—1800m的黄土丘陵以黑垆土为主,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河漫滩地和一级阶地以淀土为主,其它土类均为非地带性土壤。

全县林分、灌丛、荒山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800m以上,包括棕壤土、褐色土、黑垆土、灰褐土4个土类12个亚类21个土属21个土种,有机质含量为2.7%,含氮量0.1%,碳氮比为10:

9,速效磷6.3ppm,速效钾180.5ppm,PH值微酸性至弱碱性土壤。

养分含量以棕壤最多,褐色土次之,黑垆土和灰褐土最少。

全县生态环境建设,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10年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实施国家长防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一系列林业工程,开展以长治工程为主的综合治理,加大生态农业建设力度,使全县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生态环境建设仍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全县资源、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总的特点是:

先天不足,并非优越;

人为破坏,后天失调;

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

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自然环境先天脆弱:

我县地处陇南山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由于地形复杂,在外营力作用下易发生水土流失。

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山崩、滑坡、泥土流失危害严重。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县城季风气候显着,雨热同期、旱涝相间、风大寒冷是造成自然灾害频繁的重要原因。

(2)水土流失严重:

据调查: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5.3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82.76%。

土壤侵蚀模数平均达234.7万kg,每年流入境外的泥沙436.82亿kg,折合有机肥1338.02万kg,氮肥99.71kg,磷肥0.72kg。

(3)水资源出现危机:

由于季风气候特征和现有林分质量的下降,林地蓄水能力减弱,造成水资源变化大,大小河流连枯连丰现象严重。

雨季无效水比例大,其它季节河流径流很少,有时甚至干涸断流。

加上大量生活与工业废水流入溪水汇入河流,造成水质严重污染。

(4)森林覆盖率低:

生态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覆盖率低、林分质量过差、分布不均衡所致。

全县森林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和西南边缘,中部、西部和北部因人口密集,垦殖指数高,森林分布较少,区域性防护林过于零星分散,整体功能不强,与保护生态的需求不相适应。

(5)天然生态系统面临危机。

全县天然林生态系统,由于多年毁林开矿、垦荒种植以及不合理的狩猎,天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日益缩小,动植物种数量减少,大部分濒临灭绝。

(6)气候向暖干趋势变化。

由于大面积的森林破坏,工业烟尘、粉尘等废气大量排放,造成大气污染,使全县温室效应明显。

近年来接连不断地出现冬暖春干气候,气温平均增高1℃左右,大大加速了全县的干旱化进程。

1.3 资源状况

全县总土地面积1861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林业用地131.6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7.16%;

牧业用地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建设用地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

交通用地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水域面积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未利用地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

全县总的土地特点是:

一是山地多,川地少。

全县18.5226万公顷的总土地面积中,山地为18.22万公顷,占总面积的98.37%,川地0.3026万公顷,仅占总面积的1.63%。

二是中、高海拔面积大,低海拔面积小。

全县分布在1500—1800m之间的中海拔面积达10.733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7.94%;

分布在1800m以上的高海拔面积5.4419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9.38%;

分布在1500m以下的低海拔面积仅为2.3493万公顷,只占总面积的12.68%。

三是人均占有量少,垦殖指数高。

全县人均占有总土地亩,比全国、全省分别少亩和亩,垦殖指数高达%。

四是斜陡险坡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总土地面积中斜陡险坡面积高达75.9%,且耕地的一半落入其中,其余多为林地,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

县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共有野生动物5类5纲36科83种,野生植物111科376属1080种。

属于国有珍稀动物的有21种,一类保护的有马来熊、豹子、黑麂、野牛、鸨等5种;

二类保护的有狼、豺、棕熊、黑熊、水獭、大灵猫、原麝、白臀鹿、斑羚、岩羊、鸢、苍鹰、雀鹰、乌雕、锦鸡、大鲵等16种。

属于国家珍稀植物的20种,一类保护的有水杉一种;

二类保护的有杜仲、银杏、水青树、连香、鹅掌楸等5种;

三类保护有厚朴、华榛、粗榧、红豆杉、领春木、猕猴桃、云杉、梧桐、紫荆、天麻、大黄、党参、西贝、国槐等14种。

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林区,数量较少,基本处于濒危状态。

除此之外,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属于药用植物的有大宗的半夏、柴胡、党参、菖蒲、生地、党归、天麻、大黄、红芪、防风、秦艽和名贵的西贝、山萸、杜仲83科197属358种(国家重点品种151种),年收购量150万千克。

属于食用动物的有草兔、鹌鹑、雉岩鸹、绿头鸭等5纲3目4科5种。

食用植物的有野果类、野菜类、淀粉类、脂肪类、蜜源类、糖料类有71科97属150余种。

属于工业原料动植物有35科45属55种,其中:

毛皮动物1纲2目4科6种,纤维类,芳香油类,鞣料类、漆料类植物34科45属49种。

属于观赏鸟类的有黄鹂、戴胜、大杜鹃、小杜鹃、画眉等4科5种,植物32科75属84种。

凡此等等,藏于山石、隐而不仕。

县内水资源丰富,总水量高达2.9392亿m3,其中:

来自天然降水补偿的河川地表水2.475m3(入境水1.285亿m3,出境水1.19亿m3),蕴藏于河谷沉积孔隙、基岩裂隙和溶岩裂隙洞中的地下自产水0.5564亿m3。

境内大多河谷深切,坡陡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蕴藏量6.33万千瓦,可开发总量1.2万千瓦。

水质除六巷河污染外,其余水源均为淡水,矿化度低,水甜可口,可人畜饮用和农田灌溉。

县土地处秦岭多金属成矿带,地下积聚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种类达20多种。

金属矿主要有铅、锌、铜、铁、金等,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长焰煤、水晶石、黄铁矿、大理石、粘土岩、盐和石膏。

这些矿藏,分布范围大,储量品位高,服务年限长,开采条件好。

尤其是分布在东部玉泉林区的铅锌矿储量达300多亿kg,金属量20多亿kg,为全国第二大型铅锌矿床;

西南大桥林区的锑矿储量高达52.17亿kg,金属量1.49亿kg,为全国第三大型锑矿床,开发前景相当可观。

目前,矿产开发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是,由于管理不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及森林破坏严重。

县内历史遗迹、神话典故和自然景观众多。

境内有仰韶、寺洼、齐家文化遗址20余处,尤其是晋代杨氐家族建立的仇池国,其势力范围达陕、甘、川三省五州十四县,历时380余载,闻名全国。

“香山还愿”的神话传说,离奇而生动,加之县境岷山和小陇山两大山系连绵环绕,经风雨沧桑,造就了很多奇特的地貌景观。

分布在林区的有峰腰石龛、铁山烟雨、佛洞祥烟、香山流云、仇池福地、塔山烟云、圭峰秋月、盘龙古洞、九泉佛鼎、画眉松涛等10处景点。

凡此等等,千姿百态,景色宜人,为陇南山区所少见。

但长期以来,由于大兴土木,炸石开山,人文自然景观破坏较为普遍。

1.4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辖6镇14乡,384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人口密度210人/平方公里。

全县社会经济现状就总体而言,较解放初期有了显着改善。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际世贸组织的加入,社会经济已由生产型向商品型、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农村经济开始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56亿元,同比增长10.0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6亿元;

农业增加值完成4亿元,同比增长7.5%;

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44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3亿元,同比增长30.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同比增长13.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1元,同比增长14.8%。

然而,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别仍很大,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突出表现是:

人多地少粮缺,人均收入低下,贫困面比重大,财政入不敷出。

造成这种贫困局面的根源是:

人口增长迅速,文化技术落后,传统观念束缚,资源未合理利用,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失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工业基础薄弱,交通能源条件差,致使农村经济不能迅速发展,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

因此,必须坚持以系统工程指导经济建设,加强整体规划,以便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腾飞。

第二章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评价

2.1 生态环境现状

在全县278.5万亩幅员面积中,林业用地面积131.6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7.25%,林分蓄积94.03万m3,全县活立木总蓄积95.07万m3,森林覆盖率为29.95%。

按起源分,在有林地面积中,天然林38.3万亩,人工林45.1万亩;

按地类分,有林地面积83.4003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63.37%;

疏林地面积7.4753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5.68%;

灌木林地面积29.9851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22.79%;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3053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4.03%;

宜林地面积5.4340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4.13%;

按林种分:

防护林面积119.6140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90.89%;

(水源涵养林104.8104万亩,水土保持林面积14.8036万亩),特用(其他)林1.2467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0.95%;

按权属分:

国有林业用地面积83.607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63.53%;

集体面积414902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1.53%。

多年来,西和林业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大林业、大产业、大生态”谋划林业发展,牢固树立“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关键在人”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林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来抓,按照“南椒北果重核桃,东用西防全县林”的规划建设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造林方式,大办林业产业,培育绿色财源,重点实施了洞山、香山、赵家山、三坪梁、楞杆梁、青崖梁、前门、灯塔至磨坝、马沟等万亩生态林工程和青冈岭梁、牟山梁、长道大东梁、西高山等万亩经济林工程,有力地提高了造林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万亩以上的造林工程点已累计达到19处。

截止2010年9月底,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42.10676万亩,落实天保管护57.3万亩,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120.8607万亩,纳入生态效益补偿30.99万亩,以日本落叶松为主的生态林建设40.72万亩,绿色长廊建设705.6公里,全民义务植树1010万株。

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到38.29万亩,其中核桃19.3万亩,花椒12.41万亩,苹果6.58万亩。

2.2 成效

2.2.1林业的生态效益日趋明显

一是有效保持了水土。

水土流失面积减少827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了82万吨。

二是防治了环境污染。

特别是工矿区,林木吸附有害气体、吸收烟灰和粉尘以及噪声的作用已相当明显,有害气体平均浓度降低47.9%,过去污染比较严重的六巷河、石峡河等河流水质明显好转。

三是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珍稀植物得到了保护繁殖,野生动物得到了繁养生息,以往少见的麋鹿、野猪等稀有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

2.2.2全民发展林业的意识逐步增强

一是生态忧患意识明显提高。

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每年义务植树均在140万株以上。

二是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昔日的“砍柴人”变成了今天的“务林人”,全县共有义务护林员107人。

三是参与生态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全县林业产业大户达到70户,95%的农民积极投入经济林果产业的开发与实践,林业产业开发已成气候。

2.2.3用材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农民群众依靠调整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和科技进步增产增收的意识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增收幅度显着加大。

同时,以日本落叶松为主的用材林成效可观,全县40万亩日本落叶松用材林将于2015年前后进入第一轮间伐期,预计可采伐椽材2264万根,产值可达5.66亿元,进入第二轮间伐及改造期,经济效益将成倍增加。

2.2.4生态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西和县现有仇池山、塔子山、云华山、八峰崖、阴阳山、香山等风景名胜区6个,隍城森林公园1处,观山植物园1处,晚霞湖风景区1处。

目前,以“伏羲文化”、“仇池故国文化”、“云华鹊桥”、“中华乞巧”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品牌正在初步形成。

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旅游收入100万元以上,年接待能力逐步提高,旅游收入稳步提升。

2.2.5林业特色产业建设进展迅猛

西和县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了特色产业建设,特别是2006年以来,通过各级党政机关和全县人民的辛勤劳动,产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全县主要林果经济林产品总产量达到了2.4535万吨,产值达到了5624万元,位居全市第二。

2.2.6城乡一体化建设有机结合

西和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中,以绿化美化家园,大建绿色长廊为主,以庭园绿化、中心村及村级道路绿化为重点,至2010年9月底,在城区及周边栽植圆柏、雪松、樱花、侧柏、垂柳、斑竹等108万株,建设以西成公路、祁西公路、西花公路、龙昌公路为主的绿色长廊705.6公里,全民义务植树1010万株,为居民创造了优雅的休闲娱乐环境,增添了市民的生活情调,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2.2.7集体林权改革有序推进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

全市林改现场会议之后,我县及时成立了由21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改领导小组。

组建了20个工作队,从县直单位抽调380名干部职工包乡抓点,我局抽调23名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成立了勘界确权勾图丈量工作小组,抽调252名素质高、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职工包村开展业务指导工作。

二是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结合西和县情,研究、修改并出台了《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三是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刷写标语、举办林改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了林改的意义、方法步骤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

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林改、支持林改的积极性,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工作。

目前,全县共举办县级林改培训班1期,部门培训班3期,乡镇培训班8期,发放《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答手册》5000册、《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操作程序》1000册,宣传挂历2万份,培训人员3100人次,刷写标语3000条。

2.2.8森林管护保障有力

一是县政府与各乡镇、森林防火成员单位签订责任书,林业局与基层林场(站)签订责任书,乡镇政府与村社签订责任书,林业局领导与森林公安分局领导签订警务区责任书,森林公安分局与森林公安干警签订警务区责任书,形成了千斤担子大家挑,人人身上有重担的格局。

二是开展了以《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为主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三是对重点林区、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排查、重点打击。

第三章区域林业经济及林业发展分析

3.1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生态林业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进步,积累了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3.1.1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视野不够开阔

西和县林业经济相对滞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林产品的加工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林产品附加值低,林业产业中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林业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不太明显,导致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和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林业、发展林业的意愿不强。

3.1.2加快生态林业建设的投资机制尚不完善

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做了积极探索,但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投资发展机制。

一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依然存在,林权界线认识不清。

二是林业建设的鼓励办法还未出台,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3.1.3生态林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家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在林业基础设施和林业科技发展特别是引进民间资本投入林业上严重不足,制约了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1.4生态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高

生产、管理技术落后,品种老化,结构单一,在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上还没有大的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了产业效益。

3.1.5生态林业建设缺乏项目支撑

项目是加快生态林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目前我县林业建设较多依赖于国家中央财政项目,而地方投资项目较少,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建设步伐。

3.1.6自然灾害增多,森林资源管理难度加大

一是随着全球气温升高,近年来我县连续高温天气增加,林区火灾隐患、火险等级提高,防火形势日益严峻。

二是造林及林果产业需要,外来树种引进过程中所带来的森林病虫害种类和数量增多,再加上植物检疫和防治设施不健全,给森林资源带来风险。

三是地震、泥石流、冰雪灾害等自然因素及入山人员增加,森林资源破坏现象时有发生。

3.2未来林业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林业已进入有史以来发展的最佳时期。

领导高度重视,投入不断加大,政策日臻完善,发展速度令人振奋,为西和林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当前林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喜忧参半,一方面世界林业生态建设发展形势逼人,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共同关注的国际问题。

近自然林业理论在全球已形成共识,尊重自然选择,追求自然结构,优先自然方式,开发自然功能,努力接近自然,是当代林业发展的总趋势。

在生态保护上,经济发达国家为了确保本国人民的生态安全,大量进口木材及初级产品,满足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给我们的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的林业建设催人奋进,政策日趋完善,投入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加强,体系不断健全,生态有效改善,产业加速发展,给西和林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方面我国林业正处在治理与破坏并存的相持阶段,怎样打好这场攻坚战,是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林业作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副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

这是当前林业发展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