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5552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Word文件下载.docx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讨论、研究和论证,学校明确了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的思路,为在未来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本科教育理念及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做准备。

新的教育理念奠定了通识教育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地位,跨学科通选课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的结合使本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得到发展,正确地处理了“博”与“专”的关系,为本科生提供了一种平衡的教育。

通选课和主干基础课是我校本科课程体系的两条生命线,它们的质量直接涉及到教学改革,关系到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制能否深入下去。

北京大学从战略规划、理念更新和制度变革等方面对通选课体系的建设予以了强有力的推动。

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高起点构建精品通选课课程体系

以全新的本科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充分研讨和论证的基础上,北京大学于2000年9月正式推出了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以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力求把单科化的专才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通识教育。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花了很大精力建设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文理学生必须互选4学分的课程。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通选课是从原来全校公共选修课发展而来,但无论是意义和作用、所占的地位,还是课程结构和内容,它都比公选课走的更高、更远。

它是一套旨在拓宽基础、强化素质、培养通识的跨学科基础教学新体系,力求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教育领域获取广泛的知识,特别是掌握不同领域的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需的方法和眼界。

可以说,通选课从设立之初就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即强调精品意识,力求成为我校代表教学改革方向的精品课。

它的设置不是一个简单的外在课程设置制度的变化,而是一种对人才培养的观念的转变:

即让每一位北京大学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还应该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

它不再是简单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是作为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被纳入到必修课体系中,强调通过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实施和在全校推行按院系或学科大类对本科生进行招生和培养,通选课已经成为学校本科教改的重要平台。

目前,我校的通选课暂分为五个基本领域:

A数学与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

C哲学与心理学;

D历史与文化;

E语言学、文学与艺术。

学校要求2000年以后入学的本科生都要在以上5个领域中选够16学分且在每个领域至少选修2学分,E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其中须有1门艺术类课程。

获得人文社会科学类学位的学生在A领域至少选修4学分。

它只对学生提出在每个基本领域选修的最低学分要求,至于选什么课,由学生在学分制约和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以此在指导学生建构知识和让学生自由选课之间寻求平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养成自我建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本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通选课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本身无经验可循,只能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经验,以完善通选课的理念,深化通选课的内涵。

北京大学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促进通选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理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有关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北京大学通选课的调查与意见”、“通选课的现状与分析”等分析和研究报告,学校还以教改立项的方式——“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研究”加强对通选课的内涵及理念的可操作性的研究。

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在《关于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把通选课的理念归纳为三个要点:

“兴趣、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

“具体说来,通选课主要有三个目的:

培养学生对学术和文化长远发展的兴趣;

拓宽基础、沟通文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一些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进行科学、人文精神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面素养的人。

”可以说,目前我校开设的通选课基本上能反映这些理念。

二、注重全程管理,通过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凸显其“精品性”

通选课体系的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大学通过全程管理和制度导向来达成对通选课资源的最佳配置,从以下几方面促进通选课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重视师资选拔和队伍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的建设问题首先是精品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通选课作为学校本科生的支柱课程,学校要求由富有教学经验且有学术造诣的资深教师来讲授,同时要求通选课要有合理的教师梯队;

还在文件中明确指出院系可以把岗位结余的钱用于聘请60-65岁的有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担任通选课的主讲教师。

2、严格遴选标准,遵守评选程序

通选课作为全校学生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从一开始,就是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的。

因此,对于课程的遴选,学校在设计阶段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目前,通选课有8个遴选标准:

(1)有助于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领域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种思路和方法;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

(3)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辩力,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

(5)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6)有助于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启迪思路;

(7)有助于学生选修著名学者的特色课;

(8)有助于学生了解现有的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思路和方法。

这些课程要经过教师申报、院系推荐和专家评审三个阶段,从入口就突出课程和教师的“精品”性。

3、学生自主选课,师生良性互动

在选课方面,我们目前实行面对面选课和网上选课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对教师选择权的增大无形中给教师造成极大压力。

学校每学期末都会把下一学期要开设的课程简介和选课方法编辑成《通选课手册》发至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各门课程的情况,选课实行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双向选择的办法。

学生选课后还有三周的时间视听,最后的选课结果在每学期第四周确定。

在学期中期,学生还有一次退课的机会。

学校还投入专项经费,摄录通选课的课题教学实况,放在网上,供学生选择点播。

这些措施为学生了解课程情况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课意愿,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与交流,从选课开始,就营造了一种师生、教学相互融洽的气氛。

4、划拨专项经费,保障教学资源

为保证通选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对通选课给予了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按选课人数进行资助,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资助办法是:

50人以下资助1000元,50-99人资助2000元,100-199人资助3000元,200人以上资助4000元。

这些专项经费为教师制作课件、聘请助教、加强作业和辅导提供了保障。

5、淘汰、整合课程,强化精品意识

2003年6月份,我们加大了对通选课清理的力度,组织专家对已开设的300门通选课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通盘的评审,根据评估和现场听课以及三年的选课情况,剔除了一些不太符合通选课理念的课程,整合了一些课程,最终确立了282门基本通选课。

被淘汰的课程主要是一些泛泛的概论性课程和实用性的课程以及一些内容较专议题较窄,更适合作为高年级跨系间的选修课的课程,如天文与艺术、材料物理、预测理论、虚拟仪器与非电量的测量和控制等。

同时,还对一些内容、要求基本一致的课程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协调整合。

这次梳理的目的是减少概论课、知识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强化方法类和跨领域课程,以凸显通选课的精品性。

6、加大评估力度,实行公平竞争

学校每学期都对通选课实行单独的教学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院系进行排名。

在评估方式上,我们把学生评估、专家评估和院系评估结合起来,给教师综合打分。

通过公平竞争的机制,逐步推出一批具有北大特色的名师名课。

我们还组织一批老教授现场听课,与承担通选课的教师座谈,与他们一起探讨和研究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7、抓好教材建设,促进成果转化

在通选课建设过程中,教材建设是一个基本环节,对通选课今后成为北大的名牌课、精品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以立项的方式重点进行通选课教材建设,争取在5年内形成系列。

到目前为止,已有53部通选课教材得到学校立项支持,其中10多项教材已出版。

这些教材使我校通选课建设迅速转化为社会成果,产生了巨大效益。

三、重点抓好理科院系开设的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通选课

由于理科课程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高中分科使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自然科学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学校把理科院系开设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

在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

1、加强研究,明确思路

学校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类课程的设计思路:

(1)能够反映学科的基本精神和方法,如“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古今数学思想”、“大学化学”;

(2)能够反映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和方向,如“今日物理”、“纳米科学前沿”;

(3)能够较为密切地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如“化学与社会”、“人类生存发展与核科学”、“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

2、建设精品,提高课程的品质

我们本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保证一定理科通选课数量的基础上,集中精力,优先建设好一些高水平的精品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目前,“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大学化学”、“演示物理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物学”、“脑科学导论”、“心理学概论”等课程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这些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不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些科学知识和概念,而是注重科学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例如,“保护生物学”通选课把小组讨论、发言引入到教学环节之中,还利用寒假把课堂延伸到野外,并选了40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奔赴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共同就生物多样性、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实地考察和探讨。

参与教学的老师和部分选修学生将此次授课和研讨会的成果编著成书,作为下一次授课的讲义和参考数目。

选修“保护生物学”的物理学院王晓楠同学在学习感言中写道,“感谢您带给我们新的视角,新的思维,并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

感谢您给我们机会思考并讨论这些过去不曾留意今日方觉意义深远的问题,相信这一切都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

历史系马翎同学写道,“在听了一个学期的课后,作为文科生,我没能记住大量的生物学名词,而是明白了一点: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满腔热情和良好知识基础的青年人,我应当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我为我的这个领悟而自豪。

四、成果丰硕,经四年实践走出改革发展的新路

北京大学的培养方案采取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穿插进行的方式。

即一、二年级时,就让学生接触专业教育课程,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

同时开设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有关通识教育的课程,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四年一贯制教育。

这体现了我们既注重通识教育又保证专业教育水平的理念。

从实践上讲,在学校的政策支持和院系的积极配合下,我校的通选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充分发挥了北大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布局完整、基础学科强大等优势,4年来各学科共开出320多门通选课程。

每学期选课学生达1万多人次,教学内容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科学、语言科学、医药科学、新兴工程信息科学和军事科学10个学科大类、48个一级学科、100多个本科专业,为大学生开创了自主选课、博学通识、强化基础、提高素质的广阔天地。

2、凝聚和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名师和高质量的名课,有若干课程被评选为国家和市级精品课程。

《数学的精神、方法和应用》、《普通统计学》、《今日物理》、《环境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心理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研究》、《人文经典阅读》、《现代管理科学》、《法学概论》、《中国经济专题》、《世界遗产》等课程不仅吸引了大量校内外学生,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

一部分知名教授和优秀教师,如高崇寿、刘树华、姚光庆、丁明孝、潘文石、吕植、王登峰、苏彦捷、陈平原、阎步克、牛大勇、何怀宏、张祥龙、陈庆云、林毅夫、周其仁等都站到了通选课的讲台上。

3、通选课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同。

从学生的评估结果看,通选课的评估优秀率达到70%以上,参评课程的平均分高于全数课程的平均分。

我们利用暑期学校期间对开设的通选课进行问卷调查,90%的同学认为通选课开设合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从其他学科中借鉴了好的思想和方法。

历年全校学生投票评选的“北大十佳教师”中,通选课教师占半数以上。

这表明学生对通选课总体上给予了肯定。

4、对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京大学在2003年3月“全国高校文化素质暨基地建设研讨会”和2004年5月“全国高教文化素质课程建设研讨会”的大会上介绍了经验,先后有50余所高等学校向我们索取了“通选课手册”,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附件一:

管理文件

◎《关于设置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的通知》,校发【2000】123号

◎《关于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校办【2002】239号

◎《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教学管理的若干规定》(教务长办公会2003年12月通过)

◎《北京大学本科素质教育通选课选课手册》,2000.8-2004.6

附件二:

调查报告和研究文章

◎“2000-2001学年第一学期通选课及公选课成绩统计及问题分析”,教学与研究简况,第2001-4期

◎“2002年秋季学期通选课教学情况总结”,教学与研究简况,第2003-12期

◎“北京大学2003年春季通选课听课结果分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

◎全校通选课“保护生物学”教学总结

◎“演示物理学”汇报研讨会纪要

◎张顺燕,《心灵之花——北京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学生论文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朱青生,“北京大学通选课的调查与意见”

◎宋鑫,“北京大学通选课的现状与分析”

◎赵存生、关海庭、金顶兵,“通选课——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21期

◎关海庭、宋鑫,“北京大学建设精品通选课的理念与实践”,文化素质教育会议论文集

◎宋鑫,“中国高等教育的教与学:

北京大学的实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关海庭、王海欣、宋鑫,“高起点不间断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5-1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