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0870325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docx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报告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人类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发展时期。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指出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这些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

从这种意义上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技术纳入到他们的课堂。

随着这种现象的增加,人们不能不开始关心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耗资不菲的技术投入发挥它们的作用了吗?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要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至少必须满足这样一个条件:

教师必须具备将技术用于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换句话说,必须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发展机会,让他们学会怎样使用这些技术。

这一点,可以说已经在教育界达成了共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人所共知:

知识在增长,条件在改变,教师不可能凭着多年前掌握的知识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过去的话题,他们的“专业知识”、“实践性知识”都必须更新。

许多学校也正在这样做着。

特别是信息时代,当技术大量地涌现,涉及技术及其应用的教师专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的复杂多变,决定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由于政策规定、组织制度、教师认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的教师

专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表明,有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还仅仅限于课堂展示,过多地关注技术的呈现效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有些教师还没有将信息技术变成自身和学生发展的工具;有些教师尽管参加了信息技术培训,由于后续支持的不足还没有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加以有效应用,很多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过于关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而忽略了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设计方法也没有在培训实践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镶嵌到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的教学实践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的教师专业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探索与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方式、制度等,建立起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从而全面提升学校教师质量,建立起新型的学习型学校组织。

(2)课题研究价值:

教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课程设计的参与者,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3、完善的课题条件:

(1)课题成员

课题负责人:

曾献中

课题成员:

江涛吴小红韩海珍钟贵武朱章芳

(2)人员分工

课题总负责:

曾献中

课题组长:

江涛

课题论证:

韩海珍

课题方案:

钟贵武朱章芳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吴小红韩海珍

最终成果总结:

课题组全体成员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

研究目标:

让全体教师根据各学年段的教学知识,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校本研修、自我反思的最佳做法和组合,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自我发展和专家引领、集体互助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同步与异步、集中与异地互动,体现民主、对话、协作的理念,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突破区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使教研活动获得极大的扩展。

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有利于引发参与人员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

为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

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克服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弊端。

网络的开放性有助于教师自主学习,减少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网络的快捷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网络的互动性有助于丰富教师培训的方式,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学校利用校园网建设教师网上备课平台,教师基于网上备课平台开展教学设计。

备课老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意图发布到网上,其他的老师就围绕着这一教学构想在网上展开讨论。

一方面,备课教师可以随时吸纳和整合大家的意见,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完善教学方案。

另一方面,其他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设计进行增删修改,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方案。

2、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录像处理

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录像进行组织与处理,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课堂录像

片段与文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交互式视频课例,便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分析。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录像处理与分析便于教师研究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反思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师的深刻反思创设了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

4、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教研的管理与评价

利用信息技术对校本教研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管理与分析,一方面可以对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有效地记录与分析,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师电子成长档案记录袋,便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对校本教研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梳理与存储,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教研资源库。

5、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的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校本培训强调以学校为基地,强调教师在工作中主动学习,强调教师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强调教师的全员参与。

(二)、主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1、主体性原则

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的主体,教师在学习中不仅关注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还要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加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必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2、探索性原则

充分利用校园网(局域网)网络教学资源,构建多媒体电子备课流程,创造交互式的网络备课环境,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育实践中去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寻求教育规律。

3、方向性原则

遵循新课程标准,把握实施的方向。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不仅仅限于课堂展示,

既要关注技术的呈现效果,更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学校在充分了解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教师个体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所处发展阶段,制定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规划。

3、行动研究法,学校以本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有组织、有计划开展教学、科研活动,采用边实践,边研究,边修改,逐步形成“以生为本”、“以校为本”的有效教师的实践模式。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单一的、典型的对象进行直接或间接、深入而具体的考察,来了解对象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然后对这些体检、措施与结果之间联系的认识与结论推广到对一般的教育教学工作上。

5、经验总结法,发现、提炼、概括实际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实验,使之上升至理论的高度,找出可以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6、文献利用法,组织教师研究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遴选总结有效教师核心素质和基本特征,形成共识。

(三)研究实施的步骤

第一阶段(起始阶段)2011年4月至2011年8月

论证确立研究课题,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

搜集相关资料,制订课题方案,申报课题。

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工作。

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络的硬件、软件建设。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和文献利用法,了解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制定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教师个体依据总体规划,分析自己所处发展阶段,

制定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规划。

②采用行动研究法,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

建设教师网上备课平台,让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发布到网上,其他的老师就围绕着这一教学构想在网上展开讨论。

③采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录像处理和教学反思。

④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校本教研的管理与评价,进行跟踪研究,不断调整,改进行动方案。

⑤进一步深化校本培训的实践研究,探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培训,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校本培训的有效结合。

⑥开发教育网络资源,开辟网上论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

对照课题方案和实验资料进行全程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申报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结题阶段)2012年8月至2012年10月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

自该课题立项以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蕴科研于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以保障和促进研究的有序进行。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课题组织机构,启动课题研究。

强有力的课题组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

经过学校的充分酝酿,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课题小组,由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学校教导主任和五位副教导主任为课题组成员,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大多为江西省省级语数骨干教师。

课题组成员目标明确、职责分明、各司其责、通力合作,充分发挥良好的整体功能。

(二)确定《东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1年9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本课题组制定

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总体规划》,教师个体依据总体规划,再制定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规划。

(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1、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2、丰富校园网的内容,让校园网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电教教研活动。

4、积极进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

5、组织好信息技术类竞赛的培训工作。

(四)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实行集体备课制度,要求教师要认真把握教材,在广泛借鉴优秀教案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学科的优秀教案。

再上传到学校校园网,教师们在网上就这节课的设计展开讨论。

每位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教案进行修改,课后还要写出教学反思,坚持“个人精备+集体讨论+自主修改”的集体备课制度。

对于作业的设计与批改,要认真对待,每月要接受学校的检查,不仅次数要达标,(语文作业每周至少3次,作文和小练笔每学期共20次,数学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次数不得少于30次。

)对于作业的设计、批改情况、学生的书写等方面也力求达到要求。

要求做到“集体备课经常化、个人备课具体化、课堂教学艺术化、课外作业多元化、单元测试规范化、质量分析制度化”。

(五)创建网上教研平台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平时教研任务、学习信息等相关内容公布于校园网上,便于教师跨时间、跨空间进行教研信息了解、学习和参与。

2、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接收资源,按计划选取优质教育教学VCD片集中组织学习。

每月至少学习两次。

3、利用江西教育资源网、江西教师网、农远教育平台,要求教师按时上传、

下载资源,每月进行自我充电至少一次。

4、充分利用“中国移动校讯通——教育社区"服务功能,加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家校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师生、家校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校

的民主管理。

(六)走进“探讨课”“公开课”,强化质量意识。

各备课组要继续开设“探讨课”。

对“探讨课”备课组要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在备课中碰到的难题、难点,商量解决的办法。

注意“探讨课”要符合学校的教研专题。

“探讨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求在学校五楼电教室进行。

上“探讨课”的教师在中心教研组活动时上要在中心教研组活动时进行“说课”。

说清楚在这一节探讨课当中你们想体现什么新课改理念?

并进行课后反思,最后提出上完这节课后值得讨论的问题。

每年级在规定周次内组织两次公开课的展示,每次由组内确定两位教师选定同一教学内容在该周的备课组教研活动时先后进行课堂教学,备课组长要及时通知本年级分管领导并请领导参与听课,每位教师认真做好听课笔记并写好两堂课的对比分析,然后在该周的中心组教研活动时,各年级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公开公正的对比议课,提高本年级教师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和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或数学素养的意识,真正落实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1、对信息与信息社会要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且有正确的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信息犯罪与相关法律有一个初步了解。

2、具有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是最基本的能力,当然也是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之一。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每个教师必须至少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必要的文字处理与数据处理工作。

3、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

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实践已经证明这一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尤其是使一些难以在课堂上实现的教学内容得以生动地展

现。

二是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优秀的软件相当于一个优秀的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从而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同样的指导而又节省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未来的教师应该至少能够设计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多媒体教学的课件进行授课。

4、具有使用Internet交流信息的能力。

Internet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信息通道。

作为知识与信息传播者的教师应该具备使用这个信息通道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

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将会更快。

每个教师只有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本身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水平,才能不愧为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开通消除了地域与时域的限制,使终身教育的目标真正地成为现实。

(二)信息技术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构建了一种模式—教科研一体化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内容宽泛的研究活动,不仅包括教师的学识、能力、态度,更重要的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摒弃将科研与教研割裂的工作模式,而是将教研与科研进行有机的融合,打造寓科研与教研,教研融科研,培训助科研,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研究体系。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本着立足实际,整体发展的原则,在研究中对教师的专业现状进行分析、定位的前提下,以培训为前提,抓教师的理论提升,以教研为手段,磨练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以科研为龙头,开展特色化的研究活动,进而实现了教科研一体化的研训模式。

这种工作思路,经过近二年的实践,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形成了千头万绪一线穿的良好工作态势。

2、形成了一种体系——四主一评

在实施课题研究中,我们不断探寻教师专业成长“152”工程的构建途径,以"培养良师”为基点,以"发展特长”为宗旨、以"打造名师”为目标,实现教师梯队化发展,最终实现100%良师,50%特长型教师,20%名师的教师发展

目标。

因此我们以本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扎实有效的开展了“四主一评”工作,确实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1)、主体开讲为教师交流提供平台。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教师每天都在与教育打交道,但我们很少能有机会坐在一起谈一谈我眼中的教育、讲一讲我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听一听他人对教育的见解、学一学他人的宝贵经验。

同时,有很多教师缺少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机会。

所以我们可以借这样一个小小的平台,让我们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教育理论、去了解教育现状,去讲述教育事件、去表达教育观点。

在活动中,我们采取三步走策略,即今天我来讲、教师讲坛、教师论坛,以此来实现教师教育表述的敢说、会言、善谈。

"今天我来讲'敲开教师讲述的门扉,让教师漫谈教育;“教师讲坛”开辟教师讲述的途径,让教师透视教育;“教师论坛”释放教师讲述的热情,让教师分析教育。

通过不同层次的讲述,让教师放大教育视点、关注教育焦点、分析教育热点、表达教育观点,把更多的教师从幕后推到台前,谈教育、说理想、话信念,引起思维碰撞与共鸣,把抽象的教育理念生活化,把教师个体的实践工作理性化,让立体多面的教师生活感性化,让学校的教师工作更加人性化。

(2)、主体实践为教师成长提供动力。

主体实践以网格式教研为突破口,在专题研究中提升教师行动能力,体现一个“实”字。

我校的网格式教研工作始终立足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立足教师的专业发展,立足学生的学业成长。

以课堂实践为立足点,以教学问题为着眼点,以专业提升为目标,以中心教研组教研为“线”,牵动全校的备课组教研,进而实现了教研工作“面”的推进。

工作的推进中,从课堂教学出发,以备课组教研为依托,通过教学展示、集体研讨、修正反思的教研形式,扎实有效的将我校的网格式教研工作深入持续的推进。

几年来的网格式教研工作,不仅实现了教师的自身成长,而且在学科研究中取得了丰厚的成果,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3)、主体培训为教师发展提供营养。

主体培训以教师主体需求为立足点,拓宽各种学习渠道,在多层面、多方法、多内容的培训中构建教师专业知识体系,体现一个“广”字。

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教师培训活动。

多层次培训不仅有专家引领、校领导专题培训,还有教师讲坛中的教师讲座;多方法培训包括看优秀录像课、集中培训、自主研修等,还有教师专业技能的展示,比如我们开展的学校名师评选,学校十佳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都受到教师的欢迎和积极参与;多内容培训不仅包括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考核,包括对教师课堂教学、日常工作及班级管理等工作的指导和培训,还有教师的自主读书活动等等,在培训中,教师们不仅获得了应急应需的培训,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获得了专业的提升。

学校举行的多媒体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是检验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水平的重要窗口。

从中也可以反映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实际利用多媒体设施的水平和力度。

反观我们的课堂先后经历了“电教设备进课堂-计算机课件进课堂-资源进课堂与学科整合”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学生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等等优势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评选。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对传统备课的一种挑战、变革。

相对于传统备课而言,信息化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开展教学评比,我们发现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4)、主体反思为教师完善自己。

主体反思以反思专业情意、反思教育教学、反思课堂生成为前提,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在笔墨浸润间叩问为师之道、叩问自身工作,体现一个"深”字。

在研究中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案例或教学论文,倡导教师在回顾与再思考已

发生的教育事件或活动的基础上,用一种新的理论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站在别人的高度反过来认识自己的过程,让教师更深刻的解读课堂教学,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状况。

(5)、教师评价让教师审视自己。

评价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动态分析,也是教师审视自身工作的一种有力途径。

在研究中,我们对教师实施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即对教师在研究中的专业发展进行定期评价和目标定位、达成情况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即在课题实施中,对教师的常态工作量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即教师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正是通过这种评价形式,让教师不断地在评价中查找不足,审视自身,从而让专业发展有方向,有目标。

(三)成就了一个团队-“152”梯队建设

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围绕课题提出的具体思路与目标,以"培养良师”为基点,以’'发展特长”为宗旨、以"打造名师”为目标,实现了教师梯队化发展,最终实现了100%良师,50%特长型教师,20%名师的“152”梯队建设工程。

真正锻造了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成就了一个研究型团队。

五、取得的成绩

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许多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浓厚了教科研氛围,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课改实践,努力成为科研型、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师。

1、2011年4月,谢林燕参加江西省“赣教杯”小学科学教学能手竞赛,执教《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荣获课件、说课、教学设计、上课四项一等奖。

2、2011年5月,刘馨、康金梅分别获赣州市小学音乐、美术教学能手。

3、2011年6月20日,卢婷执教录像课《梅之韵》在2011年赣州市综合实践课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全市一等奖。

4、刘颂斌、张延兰、朱章芳、赖允燮、韩海珍、曾庆林、吴小红、钟贵武、张新梁、刘芳、刘静宁、刘雪梅、王贤君共十三位教师荣获江西省省级骨干教师。

5、在2011年赣州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我校有10件作品分别在小学

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类获奖。

6、2011年6月27日,王志红在2011年第三届赣州市学校公共安全教育说课比赛中,获二等奖。

7、2011年10月,钟人芳老师的优质课在2011年大余县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获二等奖。

8、2011年12月,朱兆萍老师的优质课在2011年大余县中小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获小学语文组一等奖。

9、2011年11月,温盛晖的优质课在大余县首届中小学“班班通”应用现场说课、赛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10、仅去年一年我校教师论文、课件发表或获奖,省级11篇,市级81篇。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基本生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离我们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作更大的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