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52564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1文档格式.docx

环磷酰胺(CTX)750mg/m2d1;

多柔比星(ADM)50mg/m2d1或吡柔比星(THP)40~50mg/m2d1;

长春新碱(VCR)1.4mg/m(2最大剂量≤2.0mg)d1;

泼尼松片100mg/dd1~5。

早期患者

接受4~6个周期化疗加或不加累及野放疗,晚期患者接受6~8个周期化疗可加残留病灶或巨块处放疗。

部分患者病变部位行减瘤手术。

定(stable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

治疗结束后,开始2年每3个月复查1次血常规、肝肾功能及CT或B超;

以后3年每6个月复查1次。

电话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截止日期为2015年1

月1日。

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

指患者开始治疗至疾病进展、复发或末次随访的时间。

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指患者开始治疗

至任何原因导致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

生存时间以“月”计算。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

Kaplan-Meier法行生

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以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2结果

2.1临床特征

全组共计168例患者,其中男性92例(54.8%),中位年龄58(24~80)岁,ECOGPS≥2分19例(11.3%);

原发结外者占58例(34.5%),依次为:

胃肠道19例

(胃部14例,结肠3例,回盲部2例),韦氏环17例,腮腺、甲状腺4例,乳腺、肺3例,其他8例;

AnnArbor分期Ⅲ~Ⅳ期94例(56.0%);

发病时LDH升高120例

(71.4%),β2-MG升高45例(31.5%),伴有B症状者

47例(28.0%);

骨髓、中枢神经系统、肝/胃肠道或肺脏受累者79例(47.0%)。

参照Hans分类标准,对139例患者按免疫亚型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centerBcelllike,GCB)型53例(38.1%),非GCB型86

例(61.9%)(表1)。

2.2近期疗效与生存预后情况

全组患者中位治疗(5±

1.38)(4~10)个周期,151例患者可评价近期疗效,其中,71例(42.3%)达CR,63例(37.5%)达PR,9例(5.4%)治疗时PD。

随访结

束时,49例患者死亡。

中位随访42(15~88)个月,中位PFS未达到,平均PFS为(61.57±

2.41)个月,3年PFS率为(68.2±

3.7)%;

中位OS未达到,平均OS为(66.93±

2.18)个月,3年OS率为(75.9±

3.4)%,5年OS率为(65.1±

5.2)%

(图1)。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ECOG、疾病分期、

LDH、β2-MG、结外受累、IPI及NCCN-IPI等影响患者

OS(P<

0.05)。

不同免疫亚型患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多因素分析显示AnnArbor分期

1.2.2疗效评价及随访每2个周期依据Cheson标Ⅲ~Ⅳ期、NCCN-IPI≥6分和IPI3~5分为预后不良

准[8]评价近期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re⁃

因素(P<

0.05,表2)。

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疾病稳

2.3IPI和NCCN-IPI评分

1052中国肿瘤临床2015年第42卷第21期ChinJClinOncol2015.Vol.42.No.21

全组患者分别采用IPI和NCCN-IPI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分层(表3)。

根据IPI评分,低危组占30.4%,

中低危组27.4%,中高危组25.0%,高危组17.3%。

3年PFS分别为87.5%、72.8%、58.8%和43.7%,其中,低

危和中低危组、中高危和高危组3年PFS无明显差异(P值分别为0.076和0.306)。

3年OS分别为91.8%、76.7%、67.9%和47.1%。

其中,中高危和高危组3年OS无明显差异(P=0.095,图2)。

表1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

Table1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168patientswithDLBCLatdiagnosis

Characteritics

No.ofpatients

n(%)

Age(years)

168

58±

11.8

Mean±

SD

Range

24-80

>

60

76(45.2)

Gender

92(54.8)

Male

Female

ECOGPS

149(88.7)

0-1

≥2

139

19(11.3)

Pathologicaltype

53(38.1)

GCB

Non-GCB

86(61.9)

Bsymptoms

47(28.0)

Yes

No

121(72.0)

Extranodal*

79(47.0)

AnnArborstage

24(14.2)

50(29.8)

51(30.3)

43(25.6)

LDHlevel(U/L)

120(71.4)

245

≤245

143

47(28.6)

β2-MGlevel(U/L)

45(31.5)

2.6

≤2.6

98(68.5)

IPI

51(30.4)

Low(0-1)

Lowintermediate

(2)

46(27.4)

Highintermediate(3)

42(25.0)

High(4-5)

29(17.3)

NCCN-IPI

32(19.0)

Lowintermediate(2-3)

64(38.1)

Highintermediate(4-5)

53(31.5)

High(≥6)

*Extranodal:

Dieaseinbonemarrow,CNS,liver/gastrointestinaltractorlung

100

Survivalfunction

survival%()

80

Censored

Cumulative

40

A

OS(months)

B

PFS(months)

A.OS;

B.PFS

图1168例DLBCL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

Figure1OSandPFSof168patientswithDLBCL

 

表2DLBCL患者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Table2UnivariateanalysisandCoxproportionalhazardsmodelforOS

Variables

Univariateanalysis

Multivariateanalysis

χ2

P

HR(95%CI)

Age

13.488

<

0.001

0.145

0.704

19.203

5.114

0.067

1.017

0.313

16.205

2.203(1.199-4.048)0.011

LDH

7.033

0.008

β2-MG

5.674

0.017

Extranodal

6.739

0.009

22.529

3.352(1.446-5.243)0.005

54.471

4.297(1.624-7.371)0.003

NCCN-IPI评分系统有8个计分点:

骨髓、中枢神经系统、肝/胃肠道或肺侵犯、Ⅲ~Ⅳ期和ECOG≥2

分,每项计1分;

年龄40~60岁,计1分;

60~75岁,计2分;

75岁,计3分;

LDH比率1~3,计1分;

3,计2

中国肿瘤临床2015年第42卷第21期ChinJClinOncol2015.Vol.42.No.21

1053

分。

低危(0~1分)组占19.0%,中低危(2~3分)组占

94.5%、85.4%、61.2%和38.1%,各组OS率有明显差异

38.1%,中高危(4~5分)组占31.5%,高危(≥6分)组占

(P<

0.01)。

且高危组3年OS明显低于IPI评分高危组

11.3%。

3年PFS分别为92.9%、79.3%、54.0%和33.7%,

(3年OS率:

38.1%vs.47.1%),由此可见,NCCN-IPI评

各组PFS率有明显差异(P<

3年OS分别为

分危险区分能力和分层能力较优于IPI评分(图3)。

表3根据IPI和NCCN-IPI评分系统的生存分析

Table3SurvivaloutcomesindifferentriskgroupsdefinedbyIPIandNCCN-IPI

Modelsandriskgroups

3-yearOS(%)

3-yearPFS(%)

91.8

87.5

76.7

72.8

67.9

58.8

47.1

43.7

94.5

92.9

85.4

79.3

61.2

54.0

38.1

33.7

Lowrisk

Low-intermediate

High-intermediate

Highrisk

Lowrisk-censored

Low-intermediate-censored

Highrisk-censored

High-intermediate-censored

图2不同IPI分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

Figue2Kaplan-MeiercurvesofOSandPFSofDLBCLpatientsstratifiedbythestandardIPI

图3不同NCCN-IPI分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

Figue3Kaplan-MeiercurvesofOSandPFSofDLBCLpatientsstratifiedbyNCCN-IPI

1054中国肿瘤临床2015年第42卷第21期ChinJClinOncol2015.Vol.42.No.21

3讨论

1993年,有研究报道欧美16个研究组通过对

2031例NHL患者分析,制定了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系统(IPI)[3]。

IPI评分是判断NHL,尤其是DLBCL预后的公认指标,并可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它包含年龄、ECOG、AnnArbor分期、LDH和

结外受累数目5个临床指标,并将患者分为4个独立的危险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51%、43%和26%。

IPI评分中的危险因素仅是一些临床指标的结合,不

能反映肿瘤内在的分子生物学异质性[9]。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相同IPI评分的DLBCL患者,其生存期却

不尽相同。

进入利妥昔单抗时代以来,IPI评分的局

限性更加突出,大样本研究表明,IPI不能很好地区分低危和低中危、中高危和高危患者[5]。

Sehn等[10]采用改良IPI(R-IPI)评分将患者分成“很好”,“好”和“差”3组,4年OS率分别为94%、79%和55%,但高危组生

存率仍不低于50%,提示该评分系统尚不完善。

最近研究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ALC)是DLBCL患者独

立于IPI评分的预后指标,且在R-CHOP时代仍然有效[11]。

Cox等[12]使用ALC/R-IPI评分重新对DLB⁃CL患者分层:

低危(R-IPI较好且ALC≥0.84×

109/L),中危(R-IPI差或ALC<

0.84×

109/L)和高危(R-IPI差且ALC<

109/L)3组预后(OS、EFS和PFS)有显著差异。

然而,Bari等[13]在831例DLBCL患者中比较了

IPI、R-IPI和ALC/R-IPI的预后价值,发现R-IPI和ALC/R-IPI对高危患者分层能力依旧有限。

因此,在

R-CHOP时代,迫切需要更精准的预后系统来分辨高

危患者,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

2014年,Zhou等[6]构建了一个新的预后模型

NCCN-IPI。

与IPI相比,NCCN-IPI也是由一组相同的临床因素组成,并划分了4个危险组。

但NCCN-IPI有8个得分点,采用了更精细的年龄分组、标准化

LDH和更准确的结外受累部位,可更好地捕捉到由此增加的预后风险[6]。

1)年龄区分更精细。

Klapper等[14]报道DLBCL基因变异与年龄相关,随年龄增长

而逐渐累积。

这些变异主要包括:

ABC亚型、MYC、BCL2、BCL6表达等。

将年龄纳入多因素分析时,许

多遗传学突变的预后价值下降,进一步证实了年龄是重要的预后指标。

Zhou等[6]报道连续的年龄对生存

的影响是线性的,以年龄≤40岁为参照,以15~20岁为增幅(即40~60岁、61~75岁和>

75岁)提供了最优的模型拟合[HR(95%CI)分别为:

2.4(1.4~4.2),

P=0.0002;

3.2(2.0~5.3),P<

0.0001;

6.1(3.5~10.6),P<

0.0001]。

2)标准化LDH。

IPI评分中仅将LDH分为

“升高”和“正常”,不能精确反映患者的肿瘤负荷[15]。

标准化LDH以LDH比率≤1作为参照,分为比率>

1~3

和>

3两组。

且标准化LDH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在比率为3时达到平台,能更好地反映疾病恶性程度。

3)结外部位区分更准确。

Zhou等[6]还发现诸如骨

髓、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或肺等重要器官的侵犯(P<

0.001)比结外侵犯数目>

1处(P>

0.05)更有预测

价值,而脾、骨骼和泌尿系统累及意义不大。

NCCN-IPI评分中4个危险组5年OS分别为96%、82%、64%和33%,而IPI评分中分别为90%、77%、62%和54%。

对于高危患者,5年OS分别为33%vs.54%,可

见,尤其对于高危患者,NCCN-IPI危险区分能力明显优于IPI[6]。

随后,Huang等[16]在100例DLBCL患者中也比较了IPI和NCCN-IPI评分系统,患者中位年龄63.8岁,

Ⅲ~Ⅳ期46例,44例有主要器官侵犯。

IPI评分低危35例,中低危38例,中高危20例,高危17例。

NCCN-

IPI评分低危11例,中低危43例,中高危32例,高危

14例。

IPI评分患者3年OS率分别为86%,69%,50%

和44%,中高危和高危组无明显差异。

NCCN-IPI评

分3年OS率分别为100%,73%,60%和37%,各组生存差异明显(P=0.001)。

Melchardt等[17]回顾性分析了499例DLBCL患者,IPI评分低危34.5%,中低危30.3%,中高危22.8%,高危12.4%。

NCCN-IPI评分低危9.4%,中低危39.9%,中高危37.9%,高危13%。

NCCN-IPI中,4个危险组PFS(3年PF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